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也講個收養棄嬰的故事

(2021-08-01 08:12:36) 下一個

“八一五光複”後,在東北的日本人拉家帶口逃難回國。也許是受船上名額的限製,很多日本家庭都是把男孩子帶走,女孩子扔下成為棄嬰。

我在沈陽大院裏的鄰居王姨就是一個日本棄嬰。王姨是文革後搬進我家大院的,與我家做鄰居時間不長,前後大概十幾年,但與我母親關係很好。有什麽事都喜歡找我母親嘮叨。王姨個子不高,很白淨,王姨的老公田叔則是個一米八多的大個子,相貌堂堂,但說話有點結巴。因在地質勘探隊工作,田叔經常跑外,不怎麽在家。王姨和田叔的三個孩子都是王姨照料,冬天做棉衣,夏天做裙子短褲,王姨都來找我母親幫忙。王姨的兩個大孩子是女孩,一個小的是男孩。三個孩子都長得很漂亮,都隨田叔長得高高大大的。

我母親對日本人非常熟悉,因為她小時候住的附近盡是日本人,都是在滿洲飛機製造第一株式會社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看《小姨多鶴》電視劇時,母親就誇孫莉演的好,說日本人走路就是那個樣。可王姨是日本人我母親沒看出來。

王姨告訴我母親,他是四歲時親眼看著她那個日本軍人的父親剖腹自殺的。後來,她母親帶著哥哥走了,把她藏在屋裏的拉格裏(拉格就是closet),還給她手裏塞了些吃的和一個小包裹,囑咐她包裹別扔了,要帶在身上,也許這輩子還能找到我。

王姨說,她在屋裏呆了三天,吃的沒有了,餓的哇哇地哭。也許哭聲驚動了他的養父,一個拉三輪車的中年漢子發現了她。王姨說,她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好心的養父。王姨說起自己往事的時候,她的養父已經去世了,可王姨還是說的淚流滿麵。說小的時候,養父什麽好吃的都是可他吃,自從有了他以後,養父煙酒都忌了。每天拉三輪回來都會給她帶好吃的。等他上學後,養父也是把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王姨說,雖然不是親生的,可比親生的對我好。那時候,中日已經恢複了正常關係,有個什麽組織已經多次聯係王姨,要幫她尋找在日本的親人。可王姨沒有尋親的意願,說我早就是中國人了,日本話也不會說了,估計我母親也早死了,還回去幹啥呢。

一直到八十年代,我都上了大學,王姨也一直沒回日本尋親。這時王姨的幾個孩子也都在長大了,大女兒都上高中了。雖然王姨的三個孩子長得都很漂亮,模樣身材都沒得說,還特別白淨,但學習都一般般,考上大學可能性很低。王姨就和我母親商量,說日本那邊有人已經找到我的哥哥了,你說我是不是該回去看看。我母親說,為孩子考慮的話,你該回去看看。看看還能不能適應。

原來,王姨的父親是個日本將軍,她母親臨走時給她包袱裏塞了一個什麽勳章,是他父親的身份證明。王姨就是靠這個牌子找到的哥哥。王姨後來隻身去了日本,沒多久就回來了。回來就和我母親發了一通牢騷,說她哥哥不敢認她,不是不知道她是他親妹妹,而是擔心遺產繼承的問題不敢認。那時他哥哥的孩子都已經成家立業,家裏的財產都分配完了。王姨說:真沒想到,親哥哥我一點沒有親熱勁,看著就像個陌生人。沒意思透了。母親就勸他,這麽多年沒見麵,哪能這麽快就近乎呢。王姨自那之後就陷進去還是不去日本的糾結中。時常找我母親嘮叨。

一晃就到了王姨大女兒該上大學的時候了,這時候王姨才下決心要帶一家人去日本,但田叔不願意去,為此倆人吵了很多次。那時我父親還活著,就逗田叔說:你中國話都說的都費勁,去了日本要說日本話,你行嗎?弄得田叔是更加鬱悶了。可中國父母總是以孩子為核心的,為了孩子自己啥都可以犧牲。所以最終王姨一家還是去了日本。

剛去日本的那些日子,王姨經常不給我母親來信,說的都是在日本的種種不適應和一些新鮮事。說老田在那成天發牢騷,說沒意思,吵著要回來。家裏的各種漂亮的包裝盒子一大堆,每個人都不舍得扔。那是八十年中的時候,中國和日本的生活水平還差的很大。日本的先進也讓王姨長了不少見識。後來,王姨還回來一次,給我母親帶了不少禮物,說現在逐漸適應了,日本政府對他們很照顧,老大已經上大學了,老二被模特學校看重,準備做服裝模特了。王姨家的老二長得瘦高漂亮,確實做模特的料。

父親去世後,母親搬離了那個大院,與我住到一起。王姨和我母親也失去了聯係。再後來,王姨又回過一次我們那個大院,可老鄰居基本都不在了。聽見到王姨的人說,王姨一家現在過得挺好,大女兒去美國留學後留在美國工作了,二女兒做了模特,最小的兒子成了日本滑冰運動員。

現在王姨和田叔都老了,我們那個大院也被拆了,也不知道王姨和田叔是否還在想念在中國的日子。

王姨是幸運的,很多日本遺孤都像王姨那樣被善良樸實的中國老百姓收養了,這些人後來回到日本後,也成為中日友好的積極分子。以前看過一個專門講日本遺孤的書,我曾寫過一個讀書筆記,鏈接在此: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10578/201603/743851.html

裏麵摘錄了書中的幾段話,我現在再轉載與此。

當最後一批日僑登上客船後,沈陽日俘日僑管理處處長李修業登上甲板為日僑送行。東北日僑聯絡總處負責人村野先生再三要求李修業講話,李修業說:“你們回去以後,要細細地想一想,比一比,你們是怎樣對待中國人的,中國人又是怎樣對待你的。希望你們以後隻帶來友誼,不要再帶來刺刀。再見吧。”話雖簡單平淡,卻概括了中日關係和兩國的國民性的巨大反差。

“多年之後,那些有良心的日本人還常常提起當年中國人民的仁慈情懷。官崎市市長津村重光曾說:“我們的父母就是當年從那裏回國的,他們曾得到當地人善意的幫助。”

名古屋退休教授間賴收芳說:“那年天氣很冷,是葫蘆島人把我們上百名遣返者接回家中,給我們提供食宿,挽救了我們的生命。”

同為名古屋退休教授的小林清子回憶說,他親眼所見就有30多名日僑在登船之前把孩子送給了中國人撫養。小林清子對此的解釋是,給孩子留條活路。”

“母親回憶說,當時最慘的就是那些在農村的日本人,其實就是開拓團團員,很多人把孩子就丟到路邊,因為帶著太小的孩子沒法趕路,半路不是病死也得餓死,好多中國人就是在路邊溝裏撿的日本小孩。而城裏工廠的日本人轉運的很有秩序,基本都是全家一起回去的,沒有丟下孩子不要的。所以,留在中國的日本遺孤,大多是開拓團的孩子。開拓團團員其實大都是日本的窮苦農民。看過嚴歌苓的電視劇《小姨多鶴》的都知道,多鶴就是日本開拓團團員的孩子。”

樸實的勞動人民都是善良的,雖然他們不知道什麽叫大愛,但側影之心一點不缺,就像小姨多鶴裏薑武演的那個老農民一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格利' 的評論 : 人性善就美。
為人父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梅華書香' 的評論 : 謝謝留言!是的,我母親很樂於助人,朋友很多。現在快九十歲了,還新交了很多朋友,從六十歲到九十歲不等。:)
格利 回複 悄悄話 人性之美
梅華書香 回複 悄悄話 好故事,好分享,你媽媽是個熱心人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