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抗戰老兵奚家華和他的《從軍行》

(2017-04-03 09:01:12) 下一個

唐代詩人王昌齡以《從軍行七首》一詩聞名詩壇,這七首詩中我最欣賞是第四首,即: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尤其是後兩句,真可謂豪情萬丈,氣勢如虹。可寫這首壯懷激烈七絕的王昌齡一生並沒有經曆過征戰,更沒有過與敵麵對麵戰鬥的經曆。而《從軍行》的作者奚家華先生可是真刀真槍在緬甸戰場上拚殺過的英雄。奚家華的《從軍行》不是豪情萬丈的詩歌,卻字裏行間可見詩歌般的萬丈豪情。

 

之所以介紹奚家華和他所著的《從軍行》,是因為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曾參加緬甸遠征軍的抗日老兵,曾在在七十高齡時寫下了這篇記錄其投筆從戎,赴緬抗戰的個人簡史。因我特別喜歡看曆史親曆者寫的樸素的回憶錄,尤其是普通人的回憶錄,所以我介紹和推薦這篇短文給大家。畢竟,曆史的洪流是由一個個普通人的涓滴記憶匯合而成的。

 

奚家華先生是首次緬北戰場失敗後,經野人山撤退的九死一生的幸存者,他也是第二次穿越野人山,秘襲密之那日軍的國軍住印遠征軍二十二師的炮兵上尉,自始至終參加了緬甸抗戰。

 

讀奚家華先生的《從軍行》與讀《抗日家書》有同樣的感覺,他們樸素的文字,他們筆下那些真實生動的心理描寫,讓我似乎被帶回那個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悲慘時代;那個十萬學子十萬兵的殊死搏殺的年代;那個舉國上下,不分黨派,不分階層的全麵抗戰時代。

 

十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中國有這樣的人,所以才不亡國》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10578/200605/14254.html,講的是我的一個遠房親屬投筆從戎,抗日救國的故事。而奚家華先生正是那千千萬萬讓中國不亡國的英雄之一。

 

如果僅從《從軍行》的文字上,讀者可能看不出這本書是出自一個七十高齡的老人之筆。書中那樸素的文字,那種寧死不屈的戰士情懷,那種不破樓蘭終不回的英雄氣概,分明就像一個血氣方剛的年青人的手筆。而這點,正是我對《從軍行》的推崇之處。

 

一個人在七十高齡時仍然能保持這種鮮活的記憶和錚錚豪情,說明那段經曆已經被他封存在記憶裏,從未曾觸動和改變過,同時也說明奚老先生雖曆經磨難,卻始終保持一顆赤子之心。

 

“撕心裂肺,肝腸寸斷。國難家仇,其深似海。”這是奚家華先生在得知父母幼弟被日本鬼子屠殺在江邊時真實而強烈的感受,這國恨家仇讓他在半個多世紀之後仍然記憶猶新。

 

“日寇登陸後(金山衛登陸),一路燒殺,到我村北倉時,把沒有逃跑的老弱婦孺數十人拘禁在一起,吾母及幼弟亦在內。吾父病臥床上,聞聲爬到門口,為日寇所執,一刀砍下了腦袋。吾母及幼弟和鄉親們數十人,被綁赴家東小河邊,勒令跪下,後麵架起機關槍,一陣掃射,俱跌落河中,其中有一女孩未被打死,死裏逃生,說吾母臨難時,尚在呼喚:連官啊連官不止雲。嗚呼哀哉!”摘自奚家華《從軍行》

 

如今的人們,大都沒有經曆過戰爭,更沒有經曆過那種“撕心裂肺,肝腸寸斷”的家國之痛,以至於連那些不該忘記的曆史也逐漸淡漠了。好在親曆那段家國之痛的人沒有忘記,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曆史印記。奚家華先生1967年回鄉時,看見親人遇難的小河處,當年的人民公社為死難同胞立著一塊紀念碑。上書“不忘民族苦,永記階級仇”,下麵小字刻著:“一九三七年農曆十月初三,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金山衛。到處殺人放火,強奸搶劫,無惡不作。十月初七早晨,日本侵略者在這魚塘裏,僅一次就屠殺了無辜的貧苦農民三十二人。。。”

 

正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暴行,讓與世無爭,善良懦弱的中國人覺醒了。那些昔日文弱的書生,老實的農民像中了魔法一般,變成了勇猛的戰士,他們深埋在基因中的血性和不屈的性格因為敵人的殘暴而滿血複活了。正像奚家華先生當年所言:“國難家仇,教室、課桌,這已不是我的戰場。我得親手拿起槍來,手刃仇敵”。所謂的家國情懷,英雄主義也隻有在那樣的時代才會被那些覺醒了的人真心地擁抱。

 

曾看過著名電影演員王曉棠的一個演講,她也是以一個家國之痛親曆者的視角,告訴我們什麽是家國情懷。

 

讀罷短短的《從軍行》,回想起《抗戰家書》裏的那些話,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原來在電影中、戲劇裏看到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豪言壯語並不是作家的虛構和人為的拔高,而是那些英雄們真實的心聲。

 

我又想到抗日英雄趙一曼和幫助她逃跑的那個偽滿洲國女警察董憲勳和那個年僅十六歲的女護士韓勇義。她們本來是被派來看守趙一曼的,可她們為趙一曼的寧死不屈的精神所感召,兩個人不畏生死地幫助趙一曼越獄逃跑,後來失敗被抓。董憲勳和韓勇義都被折磨拷打,審問董憲勳的敵人問她,為什麽幫助一個不相幹的反滿抗日的共產黨人逃跑。她說:“因為自己住在滿洲國,,走在滿洲國的街道,坐著滿洲國的車,使用著滿洲國的貨幣,吃著滿洲國的出產,這都是由於住在滿洲國,出於不得已的事情。在自己的五髒六腑所流的熱血是中華民國的血。我期待著將來的抗日戰線得到擴大,把日本人從中國驅逐出去,再掛起中華民國旗幟的日子。”

 

每每讀到這些曆史細節的時候,我總是禁不住眼眶濕潤,不隻是因為他們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為,更多的是因為他們作為一個中國人內心中那固有的家國情懷。

 

共產黨人也好,國民黨人也好,還有那些無黨無派的普通民眾,甚至連偽滿洲國的警察,因為他們都有一顆中國心,在民族危亡的那一刻,他們都有可能成為英雄,而為我們這個民族留下一段不屈的記憶。

 

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重大犧牲。麵對訓練有素,被武士道洗腦的日軍,不用說那些失敗的戰役,就是勝利的戰役也是來之不易,可以說每一個勝利都是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密支那戰役殲滅日軍三千多人,日軍逃脫八百人。我中美聯軍也傷亡重大,陣亡達六千人。我連連長成其事也為過捐軀。

又有如此眾多的抗日將士血灑戰場,獻身正義事業。我們活著的人,欲哭無淚我們要堅強地活下去,完成烈士們未竟的事業”摘自奚家華《從軍行》

 

抗戰勝利後,奚家華先生絕了史迪威將軍希望跟他一起去美國的建議,也堅決地拒絕了其上司,新六軍軍長李濤對他的挽留,雖然李濤非常欣賞他的才幹。退役的奚家華先生先是在上海做公務員,上海解放後,又響應祖國的號召,攜帶家眷前往沈陽回民中學任曆史教員。

 

文革的時候,因為所謂的“曆史問題”,奚先生全家被下放到農村改造,一呆就是八年。對此,奚家華也難免沒有怨言和不滿。抗日無功還成了過,這無論如何難以讓人釋懷,但奚老先生隻是發發牢騷而已。打倒四人幫後,奚家華老先生又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因為出色的成績,還被評為區教育工作者先進代表。

 

九三大閱兵時,奚老先生的小女兒作為抗日老戰士的子女被邀請參加了閱兵式。我想,九泉下的奚家華先生也許會為此而欣慰。在此將奚家華先生小女兒的一首詩綴後並做本文結尾。

《小女代父大閱兵》
      2015-9-3

全球聚焦天安門,
舉國振奮大閱兵。
方隊陣陣抖威武,
戰車列列伴雄鷹。
八年抗戰血與火,
七十慶典淚含情。
先輩醉臥天堂笑,
中華長城眾手擎。

 

奚家華的《從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