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閱人間事,讀聖賢書
個人資料
為人父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無私者安天下----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觀後感

(2014-12-27 12:47:09) 下一個
最近一口氣看完了國內前一陣熱播的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此劇是我近些年來看到過的最好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劇情、表演和故事所涉及的農村問題的深度都超過趙本山的農村題材電視劇。該劇不像趙本山的電視劇是為娛樂而娛樂,而是有自己深刻的主題,表達了創作人員對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的深刻關懷,並對中國農村的未來發展道路提出自己獨特的思考和見解。
農民出身的趙本山,對農民的觀察是細致的,對農村是有感情的,可他對中共的農村政策和農村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卻是膚淺的。這導致趙本山的農村題材電視劇雖然很生活化和娛樂化,但卻缺乏深度。所謂深度,就是敢於直麵農村最重要的問題,並且有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見解。缺乏這種認識就無法創作出有深度的農村題材電視劇。如趙本山的《鄉村愛情》係列劇(第一部還是相當有水平的,後幾集就越來越差),雖然細節很真實,似乎很接地氣,但卻與真實的農村生活有很大距離。這源於趙本山本人對農村問題的認識不足,缺乏對農村的深刻的關懷,使劇情的設計和人物衝突始終圍繞在誤會和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淺化了戲劇主題。
《馬向陽下鄉記》中的農村故事在我看來更接地氣,而且主題是嚴肅和深刻的,因為整個劇情始終圍繞中國農村的最重要問題----土地流轉和農村發展方向。

主題雖然是嚴肅的,但戲劇效果卻是輕鬆和喜劇性的。這首先得益於馬向陽的扮演者吳秀波的表演自然隨意;其次是村委會會計梁守業(來喜 飾)和他媳婦的喜劇性表演非常到位,很有喜感;再有就是所有配角的表演都很有個性,也很出彩,比如:劉世榮(李洪濤飾)、祖奶奶、那個農研院院長和他的女研究生周冰(王雅捷 飾),以及村主任媳婦李雲芳和花小寶都演的活靈活現,個性鮮明。

此劇對馬向陽這個村第一書記的塑造突破了概念化和臉譜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感。改革開放之初有一部很轟動的電視劇《新星》,在主要人物縣委書記李向南身上我們能看到焦裕祿的影子,那是上一代共產黨書記的共有的銀幕形象----一身正氣,艱苦樸素,嚴肅認真。而馬向陽這個書記卻給我們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是一個很有點小資情調的小幹部(商業局的市場科科長),家庭條件寬裕,酷愛爬山釣魚的資深驢友,沒受過什麽苦,對農村生活一無所知,與農民沒有感情交集,對農業更是一竅不通,甚至去大槐樹村當第一書記一開始也是很不情願的。如果不是劇中交待他是第一書記,僅從他的做派和行頭,沒人會想到他是大槐樹村第一書記,因為這完全不符合以往銀幕上的書記形象。
大槐樹村可以說是中國農業地區農村的一個典型。祖祖輩輩種地的農民,趕上了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高潮,村裏的年青人為了致富都跑到城裏去打工,連因為土地流轉受騙上當的村委會主任也為了躲債跑到城裏打工去了,留在農村的都是老人和婦女兒童。村委會已經癱瘓,也沒有辦公地點,唯一一個村幹部梁會計,因為集體賬戶沒錢還欠債,幹脆回家跟老婆一起開油坊了。當一身驢友行頭,開著私家車的馬向陽來到大槐樹村走馬上任時,他看到的就是這樣一個大槐樹村。
馬向陽跑到這個陌生的地方,首先是迷惘,不知道自己能幹啥,第一件以為很容易的事----為年輕寡婦秋香主持公道,討回被霸占的兩壟地就受到大槐樹村的劉姓族長劉世榮的戲弄,弄得他灰頭土臉的。於是就有了此劇最經典的台詞:“沒來大槐樹村以前,我以為農民兄弟都是憨厚樸實的。到了大槐樹村之後才知道,原來憨厚樸實的是我啊。”(馬向陽語)
真金不怕火煉,真英雄是越磨越強,越挫越勇。馬向陽並沒因一開始的挫折而氣餒和消沉,反而隨著他對大槐樹村的了解,對農民疾苦的同情,激發起他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放在一個城裏外派來的村第一書記身上就是我們常說的無私大愛。沒有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馬向陽就不會有那麽大的幹勁,克服那麽多困難,帶領大槐樹村的村民致富奔小康。了解中國革命史的人都知道,從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湧現出眾多被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驅使而舍身奮鬥的英雄。
因為無私,馬向陽一直將跟他作對的劉世榮當自己人看待,從不把他當成對立的一方。就像劇中馬向陽所說,他們之間的衝突是因為利益關係沒調整好,並不是雙方有什麽深仇大恨。利益衝突導致對立,這在如今這個時代已成常態。如何解決利益衝突,不僅能看出一個人的智慧,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境界。
人如果私心太重,認識就會顛倒,因而變得是非不明,好賴不知。有時人和人之間無法溝通,不是因為語言表達和知識上的差距,而是思想境界差距太大。馬向陽一心為大槐樹村這個集體著想,這就與凡事都是從自己的利益著想的劉世榮發生了衝突。因為陷進自己的私心中走不出來,劉世榮不管馬向陽做什麽事,都覺得是衝著他來的,於是頻頻發生誤會和誤解。正所謂疑心生暗鬼,鬼由心生。

也因為無私,馬向陽敢於承擔責任,也敢於為了大槐樹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而得罪人。在修路、辦煎餅公司、搞綠色農業這些項目遇到困難和刁難時,馬向陽憑的就是一顆簡單而無私的心,說服了和他作對的村民,感動了那些動搖觀望的群眾。

小到一個村莊,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一個地球,如果領導人無私或少私,那這個地方就一定是治理順暢,欣欣向榮的。如果這個領導人私心過重,那這個地方一定矛盾重重,烏煙瘴氣的。小老百姓有點私心很正常,不會對集體和社會造成多大危害,可作為一方領導,如果私心過重,那危害就大了。現在中國官場到處烏煙瘴氣,腐敗橫行,很多都是一把手給帶壞的。

說到私心,很多人會理解為占小便宜,自私自利這些我們尋常所見的小私。其實,作為一個單位領導,最大的私是處事不公,對下屬親疏有別,任人唯親,偏聽偏信。而對於一個執政黨,最大的私就是結黨營私搞幫派、視國家公器為己物,不講原則,隻講私情。如令計劃所搞的山西幫,就是利益集團在瓜分公權力,將集團私立淩駕於公權力之上。

中國人有濃厚的父權政府傳統思想,大部分中國人最高的理想社會不是民主法製的社會,而是聖人治理的社會。其實西方哲學鼻祖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也是聖人治世的推崇者。這說明全人類的理想社會是有共性的。

聖人治世,萬民歸心。自古無私者才能安天下。馬向陽其實就一普通人,並不是什麽聖人。他與眾不同的不是有多聰明,多有執政經驗,而僅僅是他有一副熱心腸。看到爹媽不在身邊的孩子會心生憐憫,聽說孩子成為孤兒會流淚。視人子為己出,事人父如己父。他的成功不是靠心機謀略,而是靠一顆無私的心。因為無私,馬向陽在大槐樹村沒有對手,更沒有敵人。所有矛盾都是人民內部矛盾,沒有一個矛盾被他升格為敵我矛盾的。不像很多農村地區的領導,遇到點事就動用公安武警,把自己與群眾對立起來。
現在社會精英(社會精英也包括整個公務員隊伍)這個詞在中國已經徹底被汙名化了,僅從“磚家”、“叫獸”這些流行稱謂上就可知普通百姓是如何看待精英階層的。可這又怪誰呢?所有那些被老百姓痛罵的所謂社會精英無不是站在個人主義立場上為自己階層和個人利益說話,嚴重脫離群眾的一群精致的個人主義者。這些精致的個人主義者雖然有著聰明的頭腦,高大上的學曆,慎密的心機,卻唯獨缺少一顆聖賢之心。讀書不是有誌於聖賢,隻是為自己做稻粱謀,這樣的人並不是真正的社會精英。
真正配得上社會精英這個稱號的是那些用自己的聰明頭腦、學識和能力大多數非精英群眾服務的人。沒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的人,學曆再高,職位再高,地位再搞,成就再大,也不配為社會精英。而馬向陽則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精英。
看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這世界上有無私的人嗎?是的,這世上無私的人很少,可在特定場合和特定的條件下,會有人做出聖人之事。劇中馬向陽的變化過程和情感邏輯讓觀眾感到非常自然,令人信服,沒人覺得他有多麽高大上,多麽高不可攀,這是這部劇非常成功的一個關鍵要素。這也說明一個普通人,隻要少點私心,多點公心和愛心,都會在某一個特定時期做出聖人才能做出的事。


遼寧電視台新北方節目曾報道過一個英雄龐曉達,在遼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龐曉達是一個從內蒙到遼寧本溪打工的普通民工,年齡不到30歲,也沒受過什麽太多的教育。可就是這個普普通通的人,在看到一個孩子落水後,連想都沒想就和另一個民工跳進水裏去救孩子,甚至忘了自己並不怎麽會水。孩子救上來了,可龐曉達卻被急流衝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下葬的那天,本溪市萬人空巷去送別這位無私的民工。 人不在聰明與否,不在社會地位高低,隻要有聖人之心和無私的行為就會受到人們真心的尊重和愛戴。

《馬向陽下鄉記》的故事主線始終圍繞在當前農村中最重要的問題----土地流轉上。根據2005年施行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所謂的土地流轉就是農民有權決定是否將承包的土地流轉 出去,流轉對象和方式由農民自己決定。但實際施行過程中,因為價格因素,農民大多是將土地有償流轉給下鄉資本。這從市場經濟角度看是天經地義、公平合理的。可在這看似公平合理的交易中,因為信息的不對稱、知識水平和談判能力的缺乏,利益受損的一方基本是農民。在此劇中,始終纏繞馬向陽的就是土地流轉被騙的案子,估計這種事在農村是普遍發生的。當大槐樹村再一次麵臨土地流轉抉擇時,馬向陽給村民算了一筆賬,讓農民懂得了什麽叫時間價值,也讓好圖眼前利益的農民認識到商人的唯利是圖和狡詐之處。

被頂層設計者稱為農村經濟體製改革重要方向的土地流轉不僅僅涉及農民的個人利益問題,也關乎中國農村今後的發展方向和農村建設問題。到前為止,中國農村依然在堅持名義上的土地集體所有製。但從長遠 ,中國農村今後是仍然回到土地改革前的土地私有製度還是堅持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製,是中國農村麵臨的最艱難的抉擇。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一向主張絕不能搞朱鎔基式的大躍進改革和一刀切的作法,而是要因地製宜,認真試點,慎對緩行。

我們知道,中國的土地公有製雖然是對大多數人有利的事,而且從公平的角度講,對大部分人是公平的,因為地主富農畢竟隻占農村人口的5%左右。即使如此,土地公有也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如果變回土地私有,其過程也許並不血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是少數人得利,大多數人利益受損。表麵的自願原則並不代表實際上的公平合理。
這就涉及到中國的未來設計和發展方向問題。我們是要一個效率極高、少數人極富,大多數人貧窮的兩級分化的中國,還是要一個效率和公平適當平衡,共同富裕的中國。中國如果學美國這樣的自由資本主義製度,那中國的未來就是前者。而且不管我們怎麽學,也不會比美國好,因為中國沒有美國這麽豐厚的資源和個人主義至上的文化。
中國人的理想社會是孟子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那樣和諧共存的社會。如果做個問卷調查,我想大多數人都樂意生活在一個不算太富裕,但生活有保障,貧富差距不大的社會。人們對物質的過分欲求很多時候是被誘導出來和被逼出來的,不是與生俱來的欲望。
在中國現階段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資本的貪婪和嗜血性表現的尤為強烈。如果任由資本肆意橫行,那中國的貧富差距不僅不會縮小,反而會越來越大。資本和政治權力的融合則會讓贏者通吃,階級對立將無法調和。那中國則會重新跌回周期律,麵臨新的暴力革命。
毛澤東當年對黃炎培先生自信滿滿地承諾共產黨可以打破周期律,其信心其實來自於兩個方麵:一個是執政黨的建設,一個是社會主義製度。在毛澤東看來,隻要消滅了私有製這個製造不平等的製度,中國就不會出現嚴重的兩極分化,社會穩定就有了堅固的基礎。建國初期,毛澤東就發現,土地改革後的農村因為土地私有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趨勢,甚至在合作社初期出現很多排斥貧農,富富聯合這樣的事。這是促使毛澤東決定提前在農村搞社會主義改造的主要原因。

當然,時代不同了。我並不認為現在失地農民會絕對貧困化,實際上現在的農村很多土地因為承包人進城打工而被閑置 。現在的中國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不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農民失地很可能會變成絕對貧困。如今的中國是在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時代,失地農民可以進城,轉變為工業人口。在城市周邊地區,農民失地根本不是什麽壞事,反而對大多數農民來說是好事,是完成由農村到城市身份轉變的一個捷徑。但那些工業化的邊緣地區和純粹的農業地區則要區別對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事實就是則是一切改革成功的唯一之路。
改革開放後一直實行到現在的聯產承包製也到了製度效益衰落期,已經不太適應新的形勢。農村土地的適度規模經營已是大勢所趨,不可更改的方向。可選擇的是,規模經營是走農民自願聯合的道路還是走向下鄉資本出讓土地的道路。這兩種不同的道路,決定了農村的未來。《馬向陽下鄉記》中的選擇是拒絕下鄉資本,農民自願聯合,繼續走集體共同富裕之路。


《馬向陽下鄉記》中,編劇借梁會計之口說出了自己的期望,那就是共同富裕。我想這也是絕大多數農民共同的心願。在這個資本主義世界中,如果社會主義還有什麽魅力的話,那就是共同富裕這個社會目標。我並不認為資本主義戰勝社會主義是值得人類自豪的事。我們會為人類的根深蒂固的自私戰勝了人類美好的理想而自豪嗎?

 
不知道馬向陽下鄉是否有真實故事背景,也不知道中共是否真有這樣一個計劃。但無論如何,城市幹部下派農村任職的的確確是一個值得提倡的事。這不僅對農村地區打破宗法勢力殘餘有積極作用,也對城市幹部的培養和鍛煉有很好的正麵作用。
《馬向陽下鄉記》中展現的農村宗法勢力依然是影響農村地區民主化的一個重大障礙。其中的權力鬥爭的複雜性,不亞於中共政治局的權力鬥爭。飾演劉世榮的演員表演很到位,與吳秀波飾演的大槐樹村第一書記馬向陽的表演功力不相上下。在宗法勢力無法掃清,農民覺悟不是很高,且缺乏外部監督的情況下,過早實行 一級的完全自治,是不可能實行真正的民主的。也難怪早在江澤民時期就試行的村委會選舉沒有再在鄉一級試行。民主的實現一定要有相應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不可能一蹴而就。
《馬向陽下鄉記》中有很多情節耐人尋味,引人深思。比如:富商要買大槐樹這種荒誕的行為,反應了資本的狂妄和自負。而大槐樹村民對這件事的矛盾心態也反應出隻關注眼前利益的農民在關係到自己長遠利益問題上的軟弱和無力。也象征了在應對資本的目空一切上,隻有有知識有文化有責任感的集體領導才能抵製住資本的進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