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425: 北京砸開美國軍事包圍

(2010-11-12 05:52:14) 下一個
收買歐洲 北京硬生生用錢砸開美國軍事包圍(圖) 網絡論壇

    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召開前夕,主要與會國的矛盾已盡顯無餘。包括歐盟、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G20主要成員國,對美聯儲實施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政策提出質疑,此呼聲漸漸蓋過了此前對人民幣匯率問題的關注。緊隨首爾G20峰會的腳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8次峰會將於11月13日至14日在日本橫濱舉行。在區域經濟整合問題上,中國主張“東盟+3”(中國、日本與韓國)為主渠道,美國則力主“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兩國再現分歧。

     在這兩場國際盛宴到來之前,中國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頻頻出訪歐洲,與歐盟各國首腦握手言歡。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務卿希拉裏則頻頻出訪亞洲,對中國周邊國家大談支持。一個東行,一個西進,各自施展招數,兩國從強硬對強硬演變為軟實力對抗。觀察人士表示,全球格局悄然生變,中國均衡外交政策開始初見成效,中歐聯手抗美將是一個裏程碑,中美歐三足鼎立格局隱然成形。

    希拉裏從10月27日到11月8日逐次訪問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期間,10月30日,希拉裏還代表美國首次出席東亞峰會。而奧巴馬於11月5日至14日,先後訪問印度、印尼、日本和韓國。美國領導人如此密集的亞洲行程可以說是奧巴馬上台以來,努力重返亞洲的一個高潮。從他們的行程不難發現,到訪的國家連接起來幾乎將中國“包圍”起來。

    在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重心轉向亞洲的背景下,美國抗衡中國的目的已是世人皆知。之前,美國插手南海爭端和中日釣魚島紛爭,利用東盟部分國家對中國崛起的疑慮,拉攏中國周邊國家,表現出美國維護在亞太地區“主導權”的戰略意圖。

    但美國麵臨國內經濟複蘇緩慢,債台高築,缺乏經濟支持的力量。此次奧巴馬高調訪問印度,簽訂100億美元軍售大單,用奧巴馬自己的話說,為美國創造超過5萬個就業機會。奧巴馬的亞洲之行滿載而歸,而印度得到的“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承諾更像是一個空頭支票。事實上,不僅在印度,不論是美韓、美越聯合軍演,還是重申日美安保條約適用範圍等,美國所能展現的僅有軍事力量。

    金融危機過後的美國國內經濟複蘇緩慢,失業率、聯邦預算赤字、貿易赤字居高不下。如果奧巴馬不能盡快改善這些狀況,不僅2012年的大選可能失利,而且美國經濟很可能會步入“失落的N年”。由於美國經濟複蘇“緩慢得令人失望”,自私的意識形態再次發揮了主導性作用,美聯儲再推“量化寬鬆”政策,向銀行係統注資6,000億美元,以推動經濟複蘇,這也是美聯儲年內第二次下猛藥。此殺手鐧一出,不僅沒有挽救盟國和夥伴國家於水火,而是讓全球為其埋單。

    美狂印鈔票救市遭到多國炮轟。德國聯邦財政部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就對美聯儲的決定提出了強烈批評。他說,美國給他的印象是“黔驢技窮”和“不知所措”。

    他指責美國一邊說中國操控利率,一邊壓低美元匯價,實行的是雙重標準。美聯儲未能解決自身經濟問題,現在甚至在為全球製造麻煩。在上周末召開的APEC財長會議上,美國也遭到了與會國家和地區財長的圍攻。東盟等國家擔心,美聯儲新一輪量化寬鬆政策會給亞洲新興國家帶來更多湧動的熱錢。此外,在G20財長會議上,美韓提出“量化的盈餘或赤字目標設定為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也同樣遭到德國、日本、巴西等國的強烈反對。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在經濟方麵向多國伸出了援助之手。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為亞洲經濟複蘇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和亞洲各國的貿易往來,使其在亞洲經濟發展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也同樣對經濟衰退中的歐洲諸國給予了互惠和支持。分析人士認為,雖然說美國的歐洲傳統夥伴集體倒向中國,有些言過其實,但在歐洲,經濟衰退的各國,確實已向實用主義外交政策靠攏。

    德國人首先盯上了中國,7月默克爾訪華收獲44億美元大單,首次提出支持歐盟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最明顯的變化是法國對胡錦濤11月5日到訪給予了超乎常規的高規格待遇,薩科齊攜夫人破例到機場迎接胡錦濤。以往的中法之爭,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現在則大幅度地得到修正。而葡萄牙人甚至喊出了“中國獲得了史無前例的經濟成就”。此外,默克爾在談及匯率問題時,稱“不應該一味攻擊中國”。即將接任G20輪值主席國的法國,也呼籲G20成員國同意協調貨幣政策,避免一場破壞性的“貨幣戰”發生。

    近幾個月來,中國高層已分別與德國、英國、法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實現了互訪。10月初,溫家寶時隔24年首次訪問希臘,宣布了一係列投資希臘的計劃。歐洲媒體驚呼:希臘將成為中國企業打入歐洲的“特洛伊木馬”。除希臘外,北京瞄準的目標還有同樣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甚烈的其他歐洲國家,溫家寶還同時出訪了意大利和比利時。如今,胡錦濤前往法國、葡萄牙訪問。據悉,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剛剛結束敘利亞、波蘭、阿曼和哈薩克斯坦的訪問。而7月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對法國、塞爾維亞、瑞士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而其他中共政治局常委如李長春、周永康之前也走訪了歐洲數國。中國高層如此密集的訪歐,其意自明。

    歐洲一些國家在經濟危機受到重創後,中國已逐步成為這些國家重要的合作夥伴。觀察人士指出,中歐高層互訪傳遞出一個很明確的信息:北京更長遠的目標是透過海外投資,逐步從經濟上在歐洲大陸立足,而且這種“蔓延”已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發展到直接工業投資,甚至滲透到歐洲工業大國,這是最切實的經濟利益收獲。中國擴展在歐洲市場的份額,也同時具有積極的戰略意義。

    奧巴馬政府近來在人民幣匯率上不斷發難,將失業率、出口不濟等問題不公正地歸咎於中國,貿易保護主義大有死灰複燃的跡象。同時,今年亞太地緣政治發生諸多演變。天安艦事件後,中美關係因軍演、南海、匯率等問題頻發摩擦,中日關係因釣魚島問題導致倒退,諸鄰國對中國崛起的矛盾心理越發升級。這些都成為美國拉攏東南亞及印度等中國鄰國,編織對華戰略包圍的時機。而美國的舉動也確實讓中國倍感壓力。危機亦是機遇。中國作為一個出口大國,為破解西方要求調整人民幣匯率的聯盟,緩解亞太地區不利的外交格局,與法國、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以經濟促政治,尋求他們的支持和理解就成了邏輯中的必然。

    法國、英國、德國都是歐盟體係中起重要作用的領導國家,他們態度的明朗化,或者說更加願意與中國打交道,這對協調中國和整個歐盟的關係,以及中國在整個國際格局中進一步打開局麵起到突破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俄羅斯也與中國回到全方位戰略合作的軌道上,中俄經貿、區域合作前景廣闊,特別是在能源領域的合作。俄羅斯知名政論家塔夫羅夫斯基日前指出,目前俄中關係處於曆史最好階段。

    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擴大,美國冷戰時代的霸權主義思維再次作祟,試圖利用東盟等周邊國家對中國強勢崛起的擔憂,通過軍事力量鼓吹聯合對抗中國,建立所謂的C型包圍圈遏製中國。但國際政治最終還是實力和利益起作用。美國這種傳統冷戰思維下的炮艦政策,隨著美國實力的減弱,其包圍圈的影響也麵臨衰退風險。反觀金融危機後經濟一支獨秀的中國,已成為周邊國家依賴的對象。中國更是憑借自身經濟優勢,成功西進,突破美國的環亞太包圍,滲透歐洲。歐洲——這個傳統意義上的美國“大後方”,儼然成為中國向西衝出C型包圍圈的突破口。與美國不顧盟友死活,拋出量化寬鬆政策相比,中國與歐洲多國的經濟往來,無疑對陷入財政困境的歐洲多國更是雪中送炭。而中國正是利用這一機緣從經濟入手,以圖在軍售及未來戰略合作上分化歐美,建立中歐美多極世界格局。

    種種跡象表明,相較於美國“陳舊”的冷戰式包圍,中國運用經濟實力“華麗轉身”,大踏步挺進歐洲的“現代思維”更勝一籌。同時,亦表明中國長期以來在國際上實行的均衡外交政策已初見成效。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政治策略在國際博弈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效果。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