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旁征博引之九十八: 該死的陀螺是不是停下來了?

(2010-08-11 03:52:48) 下一個

《奠基》,該死的陀螺是不是停下來了?

大頭貓 發布於: 2010-08-10 17:10

    2010年7月29日晚上10時20分,香港旺角百老匯影院,當我完成了那艱巨的6大袋花王紙尿布任務後,開始此次香港之行的真正目的,觀看電影《奠基》(《Inception》)。
    目前為止,我隻有2次是為了看電影才專程趕到香港,一次是《無間道》第一集,另外一次就是《奠基》。從影院出來後,我在酒店翻看本周最新的《壹周刊》,發現一向嚴謹理性而且客觀公正的周刊影評,居然將這部電影的評分評為“100”,滿分。

    這其實已經不公正嚴謹了,但仍在常理之中。《奠基》值得這位影評人方俊傑瘋狂一次。我尤其欣賞他影評中的這段話,大意是:“到手執一億五千萬,大條道理要有那麽俗就那麽俗,有那麽淺白就那麽淺白。因為觀眾無腦啊,因為觀眾的口味就是這樣啊,因為不能輸啊,因為這樣最穩妥啊,所以有《變形金剛》哦;諾蘭用事實證明其實不關觀眾的事,大部分是老板的原因,《變形金剛》票房好不代表隻有一個辦法可以成功,你不敢試,不要賴市場,隻能怪自己懶、廢材!”
    
複雜電影也可以看的很爽
    複雜的電影,尤其是晦澀難懂的電影,其實真的很有挑釁性,我指的是導演對觀眾的挑釁。有時候,不一定是複雜的電影,甚至是一些有想法,和一般商業市場電影走不同道路的電影,也是導演對觀眾的挑釁。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當年《阿飛正傳》,我每次重看這部電影,就為王家衛感到深深不平,在那個商業電影霸權主義至上的年代,你居然敢拍這種“小小考驗觀眾智商”的電影,結果在公映時,甚至有觀眾要把電影院的板凳拆了,丟掉屏幕上發表抗議。
    時代在進步,電影的光影技術也在不斷進步,當然,觀眾對電影的接受能力也在不斷進步。以我自己為例,1980年代我當時居住的武警邊防站,有一個內部錄像頻道,那天不知道播映員發什麽神經,放了一段日本鹹蛋超人打怪獸的場麵,僅僅有2分鍾不到,真是驚為天人啊;1990年代,租了《真實的謊言》,看阿諾州長駕駛飛機炸大橋,嘴巴一個星期也合不上啊。

    現在?看了所謂的大製作《變形金剛》,我一遍又一遍在心中罵,“我勒個去,居然拍出了這樣的尿性。”

    《奠基》謝幕後,我與好友王出來,很平淡的討論“夢中夢”的劇情,我們很坦然,沒有看懂;和我們一樣的,還有從百老匯出來的各色男男女女,大多都表示“沒有看懂”。但不妨礙他們對這部電影的高評價,“很少有一部電影,拍得如此複雜,又看得如此爽快。”王的話可謂給這部複雜電影一個最客觀評價。
    

《奠基》涉及了多少個複雜問題?
    有人喜歡把《奠基》和《駭客帝國》相比較,兩者都揪出了一大堆難解的哲學問題,但《駭客帝國》是口水佬的哲學課,《奠基》才是真正深入你潛意識,讓你深刻思考,讓“一個小意念,發展成一個毒瘤”的恐怖大師級作品。

    我粗略列一下,影片至少探討了12個複雜(哲學或者是醫學)大問題:
    ·潛意識的意念到底可不可以通過外部移植?
    ·是享受現實好,還是沉浸美夢好?
    ·一個外表看起來是植物人,內部思想也盡是混沌的人,還可以不可以拯救?
    ·如果你真成為一個世界的主宰,成為了上帝,你的感覺到底爽,還是不爽?
    ·在夢中,是否真有一種物體,可以給你區分現實與夢境?
    ·在夢中,你是否還可以再繼續做夢,也就是做“夢中夢”?
    ·夢是不是一定就是現實的投射,能否完全沒有任何現實聯係,就墮入一個完全新鮮的夢中?
    ·已經證明是夢是現實的投射,那麽有特殊能力的人,是否真的可以有意識的“創造”夢?
    ·夢是否是反映潛意識最佳的途徑?
    ·真實夢境與半夢半醒狀態的關係?
    ·夢中的時間,是否真是現實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
     最後一個哲學大問題,其實就是這部電影最精髓之處,究竟是莊生夢蝶,還是蝶夢莊生?

     這些種種的問題,幾乎每一個觀眾或多或少,都會切身感受,親身思考。如我,在看到夢“時間差”時,就感覺背脊寒涼,因為我有貼身感受,數十次午後偷睡,夢中感覺幾乎過了一個多小時了,而且內容清晰異常,醒來一看時間,才過了不到10分鍾。
     這樣的精彩觀影感受,也隻有《奠基》可以做到,再無二部了。

 

完美的多結局結構
     《奠基》有多少種結局,網上討論最多的,是兩種。陀螺還在旋轉,萊奧納多還在餛飩之中;陀螺停止了,萊奧納多終於回到現實中的大團圓的結局。最搞笑的是《迷失》劇作者之一,達蒙·林德洛夫(Damon Lindelof)日前在推特上發微博,他說認為有第三種結局,“還有第三種可能性——它既沒有停止也沒有繼續旋轉。故事在兩者皆未發生前就結束了。討論討論。”
    《LOST》第一季很好看,最後的結尾奇爛無比,大家現在都知道,原來所有的迷失,都是一幫人在做夢。不過林德洛夫與其他影迷一樣,都指出了《奠基》最出彩之處,就是無論它有多少種結局,在劇情設置上,都是天衣無縫的,這是非常罕見的情況。
    我知道,很多觀看電影的人,告訴我最後陀螺的旋轉的聲音越來越大,表示其阻力也越來越大,要停下,但我問你,為什麽導演諾蘭就是不讓其幹脆點,給一個幹淨無懸念的畫麵呢?
    現在最新的消息是,《奠基》還有一個無比精彩的彩蛋,在所有字幕完結之後,你會清晰聽見,陀螺停頓落地的聲音;但另外一個版本是,這個聲音是鬧鍾的聲音!非常可惜的是,我沒有等到字幕結束的那一刻,看來要等DVD了。
    多少年前,我們看金庸的大作,很煩胡斐那一刀到底是砍,還是不砍?多少年後,我們才發現,這種無限可能,無限猜度的結局,才是一部偉大藝術作品最難做到,也最為稀缺的元素。


最後回到《奠基》
    去查“Inception”的原意,就是“開始,開端,起初”的意思,所以我認為時光網一開始將其翻譯成《奠基》非常精準,也非常漂亮,但非常不市場,大陸版《盜夢空間》多炫,多能吸引不看報、不查網、不聽朋友介紹的影迷買票。香港版叫《潛行凶間》,不過不失;最好玩的是台灣譯名,《全麵啟動》,這真是無語到極點了。
    我最後的問題是,諾蘭為什麽要起這樣的名字?好在有網絡搜索,我發現有一段萊奧納多的幕後采訪,他說要把“Inception”拆開來讀,就是“Incept-ion”,“ion”是英語名詞後綴的常用辦法,而incept就有偷取的意思,這樣這個詞就有意思了,就是影片的主線,“潛入對方大腦偷取信息”。
    但把這個詞合起來,也就是就說它是“開端”又如何?我仔細查了詞條,“Inception”在工程學中用得很多,影片中也有“夢建築師”的奇特職業,這樣“Inception”也是切合主題的,就是在思想剛形成的時候,就開始進行潛意識的改變!
    電影有那麽漂亮的多結局結構,連一個如此簡單的影片名都如此精彩,這還不是神作嗎?

 

    最後一個小小的願望,希望每一個看完我這篇影評的朋友,都記得《奠基》這個譯名。唯有這個名字,最能表達影片深邃的思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