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不忘中囯之307: 為何留美人才想回國?

(2010-01-25 06:39:44) 下一個
紐約時報:中國能成科學大國?為何留美人才想回國? 青年參考

中國正在加緊努力,以吸引旅居海外的頂級科學家回國效力。這些是否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呢?在營造一個能使科學家茁壯成長的研究氛圍方麵,中國又麵臨著哪些障礙?《紐約時報》就此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辯論。

青年參考1月25日報道 據路透社1月2日引述湯姆森路透集團發布的報告報道,目前,中國研究人員撰寫的科技論文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如今,中國的技術學院和大學培養的學生數量,比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美國《紐約時報》1月6日也載文稱,中國正在加緊努力,以吸引旅居海外的頂級科學家回國效力。這些是否意味著中國將成為全球科技的領導者呢?在營造一個能使科學家茁壯成長的研究氛圍方麵,中國又麵臨著哪些障礙?《紐約時報》就此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辯論。

麵臨讓世界信任的挑戰

文/喬納森·莫雷諾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倫理學、曆史學和社會學教授)

中國能否成功扭轉人才外流的局麵,特別是讓諸如幹細胞研究這樣的前沿領域的人才回流,將不僅取決政府對人力資本(如年輕科學家)和物質條件(如實驗室),進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雖然中國的集權體製有著無可辯駁的優勢,但透明度卻仍然是能使科學高效的氧氣。

即便是在穀歌與中國政府爆發此輪舌戰之前,我前不久已經在北京的大學校園裏發現,瀏覽一些看似無害的網上內容(如美國的科研要求)也存在困難。

在競爭激烈、疑心重重的全球生命科學家圈子裏,中國要發展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角色,麵臨著更多的挑戰。中國在基礎研究上的投資,要遠遠落後於在生產有臨床應用價值方麵的努力。中國私營醫療中心會給絕望的病人提供可疑的幹細胞,而這方麵缺乏足夠的監管。

但無可否認,中國正成為再生醫學領域日益重要的角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最近的一項分析表明,中國科學家2008年發表的有關幹細胞的學術論文,是2000年的20倍。中國的實驗室至少培育出了25個人類胚胎幹細胞係,甚至有可能多達70個。幹細胞研究的例子是中國在生物學方麵取得進步的一個縮影。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近公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在生物醫學方麵發表的論文已經位居世界第二。美國之所以尚處於領先地位,部分原因在於中國決定將當前的重點放在化學工業方麵,但長期趨勢不得不令人有所注意。

數量優勢能轉為質量優勢嗎

文/約翰·高(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前教授,《美國還是創新國家嗎》一書作者)

中國要想在科學技術方麵取得持續不斷的進步,有賴於其將數量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的能力。

我將中國目前正在推行的舉措稱之為“暴力”戰略,它設立了許多新的高等教育機構,從而培養出了數目可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其中的潛台詞似乎在於,數量上的優勢將能自動轉化為質量優質;換句話說,人才儲備達到一定數量之後,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就會瓜熟蒂落。

但中國要想獲得質量上的優勢,還必須掌握有關培育人才和支持創意文化的技能。中央計劃、對專利和出版物實行配額製,這樣的做法還是工業化時代的產物,不能適應創新型經濟的需要。另外,中國能否建立一個完整的創新體係,將其在科技方麵日益增長的實力與企業家、設計和社會創新等方麵銜接起來,這對於能否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至關重要。

與此同時,中國在持續不斷地建立自己的人才引擎,人才向中國回流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多。但在中國現有體製下,本土人才和外來人才如何融合,將是數量優勢能否轉化為質量優勢的一個難點。

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受限

文/肖鋼(華人科學家、美國布朗大學納米科學與軟物質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的優勢在於有一個堅決支持科研發展的中央政府,不利之處則在地方一級。

中國一旦確定這些目標是未來所必須的,就一定能夠實現。隻要認為新的想法和做法是必要的,中央政府就完全能夠適應。隻要是覺得有必要,中國在分配資源、實施有效的政策方麵極具效率。

但實際上障礙也很多。在以資曆和人際關係建立起來的研究界裏,麵對早已存在的森嚴等級,海歸會遭遇文化衝擊。在內部和地方的評估程序當中、在資源分配和資金申請方麵,主觀因素往往會壓過客觀標準。在地方政府和大學這一級,在提供必要的服務、支持方麵、在履行科研資金承諾方麵,都可能會有延遲。海歸在遭遇種種挫折之後,很難下決心在國內長期待下去。

要形成有利於發現和創新的研究環境,現代化的研究設施和金錢遠遠不夠。學者需要能夠獨立思考,不受幹預地形成合作網絡,並能自由地分發和獲取信息。對科學家來說,互聯網是最具生產力的工具之一。雖然中國政府無意阻止基於科學研究去獲取網絡信息,但缺乏全麵的互聯網服務,將對中國科學家的研究工作帶來限製。

為何多數留美人才想回流中國

文/維韋克·瓦德瓦(美國杜克大學創業精神與商業研究中心主任)

當我2005年開始參與杜克大學的工程管理碩士培養項目時,幾乎所有麵臨畢業的中國留學生都告訴我,他們計劃在美國至少要停留幾年。大多數人希望美國能成為自己新的家園。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統計也顯示,在過去20年裏,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比例,一直徘徊在90%的高位。

現在我與我的中國學生交談時,我發現他們大部分回國時隻會買單程票。2008年10月,我所在的研究團隊曾在杜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隻有10%的中國學生希望在美國永久居留,52%的受訪者認為最好的工作機會在中國,而高達74%的受訪者最看好中國經濟的前景。

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同時,美國參議院卻出現了歇斯底裏的反移民情緒(新的立法已經提出要限製外國人簽證),也難怪中國學生會選擇回國。

你如果現在去參觀中國跨國公司的研究實驗室,去會見當地的企業家,會發現許多高級職位都是由海歸人員所把持。他們帶回了有關西方市場的重要知識和發展創新技術的寶貴經驗。而且,他們還會告訴那些目前仍然待在美國的朋友們,回國究竟有多好。

2008年我們還進行了另外一項調查,以圖了解637名海歸回國後的狀態。7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更能發揮所長。擔任高管職位的比例也從在美國的9%上升到了36%。高達77%的受訪者表示,珍惜歸國後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機會。

但並非每件事都讓海歸舒心:他們會抱怨環境汙染、不適應國內文化、兒童教育條件不如人意、官僚作風滋生、醫療保健質量低下,這都會給他們帶來挫折感。(本文來源:青年參考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