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 1283 --- 金融危機書寫美國資本主義新篇章

(2008-09-25 01:20:17) 下一個

金融危機書寫美國資本主義新篇章

| | |
2008年09月22日16:35
去這個星期標誌著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決定性轉折。

在這個黑色九月,美國遭受了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動蕩。為了避免經濟重蹈覆轍,陷入大蕭條那樣的浩劫,共和黨政府財政部長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主席合力推出了自大蕭條時期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幹預舉措。

美國政府放棄了最近幾個月來一次次單獨的拯救策略,突然轉向,將打擊重心擴大到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所謂的“美國金融體係問題的根源”,矛頭直指美國金融體係資產負債狀況這一爛瘡。

美國領導層曾經不同程度地相信,實現繁榮的最佳途徑就是放鬆對金融市場的監管,使其自由分配資本、承擔風險、享受收益並承擔損失。但這一理念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他們也不再指望市場能在走過頭時自我調整。

同樣的,政府還曾經認為自己的職責是置身於市場之外,保護消費者和小投資者,製定遊戲規則,隻在1987年股災或1998年對衝基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崩潰那樣的重大事件才出手幹預,防止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這一觀點也在此次危機中遭受重創。在上述兩起事件中,政府都出手救市,拿出大筆資金擺平問題。但和當前危機不同,美國政府當時並沒有大量動用納稅人資金,也沒有試圖將大型金融公司收歸國有。

直到2007年春季,鮑爾森和其他官員還在高談在全球競爭日益激烈之際,美國金融體係的競爭力卻受到過度監管的阻礙。這種論調現已銷聲匿跡。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研究金融業曆史的學者西拉(Richard Sylla)表示,過去20年的情況顯示人們實際上隻是嘴上說說政府應該避免幹預市場。我們曾把這當作自由市場的綱領:裏根總統所謂的“政府不是個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但現在人們卻說“市場是個問題,政府是解決之道。”

大蕭條促使美國政府作出了諸多調整,包括推出一係列針對金融體係的新監管規定──其中包括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 Steagall);該法案將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離開來,直至1999年才被廢除。一旦當前危機結束,政府會不可避免地收緊對金融體係的控製。目前唯一的問題是,新的監管體係會收緊到什麽程度,會采取什麽形式以及要多久才會出現限製措施鬆動或被鑽空子之類的事?

今年3月份,Fed打破了延續半個世紀的傳統,擴大了借貸機製的適用範圍,這一機製原本隻麵向政府承保存款的商業銀行。當時,Fed宣布麵臨著“異常緊急的”情況,向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rns)提供資金,並最終冒險地動用290億美元政府資金作擔保,撮合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收購了貝爾斯登。當時來看,這似乎是非常大膽的舉動。

然而,過去兩個星期,一直高舉自由市場和私有企業大旗的美國政府實施了以下措施:

--接管美國兩大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動用大量納稅人資金支撐抵押貸款市場以維護其運轉。

--將美國最大保險商美國國際集團(AIG)收歸國有, 走AIG首席執行長,並計劃分拆出售該保險商。

--擴大政府的銀行存款保險範圍,為規模高達3.4萬億美元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提供擔保。

--對799隻金融類股票實施賣空禁令,禁止投資者通過壓低股價從中漁利,而賣空是股票交易關鍵的一部分。

--允許或鼓勵華爾街兩大獨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崩潰或出售自身。

--要求國會在下周前同意用納稅人的錢從金融機構收購數千億美元不良資產,以便這些機構能夠籌集資本並重新放貸。

在不到一周前,鮑爾森還似乎和政府拯救策略劃清了界限,拒絕了雷曼兄弟要求政府提供貝爾斯登式拯救方案的請求,任由這家投資銀行陷入破產。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House Financial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馬薩諸塞州民主黨議員富蘭克(Barney Frank)上周早些時候戲說道,美國對自由市場的承諾隻持續了一天。他指的是上周一、9月15日;前一天美國政府剛剛拒絕了雷曼兄弟的求助請求,後一天就宣布接管AIG。

這一策略上的轉變反映了鮑爾森和Fed主席貝南克(Ben Bernanke)意識到金融危機近日來正不斷惡化,已經危及整體經濟。市場信心顯著惡化。不信任情緒不斷擴散。信貸市場陷入停滯,貸款渠道幹涸。正常的業務無法進行。剩下的兩家獨立投行也承受著巨大壓力。恐慌情緒正逐漸蔓延至普通美國民眾,導致他們開始從貨幣市場共同基金撤資。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經濟學曆史學家艾利伯(Robert Aliber)表示,過去兩周我們經曆的震蕩是史無前例的,可能除了1933年所有銀行停業的那個星期。艾利伯修訂了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 1978年那本經典著作《癲狂、恐慌與崩潰》(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

但現在和那時有著重大區別。這次有關部門迅速采取行動。西拉說,1930年代,災難發生後政府才采取了有效幹預。而現在,政府未雨綢繆地采取幹預措施,以防止1930年代的悲劇重演。過去一年,或許唯一的驚喜就是美國經濟還沒有變得太糟。

盡管全球股市上周五強勢反彈,但現在就說貝南克和鮑爾森是否作出了正確決定,並將結束這場危機還為時過早。如果恐慌情緒確實消退,那麽市場關注點就會轉向製定金融體係的新規則方麵。過去6個月,美國金融體係經曆了比此前10年更劇烈的變動。政府已經多次拯救金融機構──尤其是他們的債權人──而納稅人則為許多機構的錯誤決策買單。這種做法可能會縱容它們未來繼續犯錯誤。因此,政府需要製定新的監管機製,減少此類問題。

一些觀察人士回顧曆史並由此預言政府會過度使用監管補救手段。德克薩斯基督教大學(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經濟曆史學家奎因(Stephen Quinn)談到,回避監管的金融產品出現之時,通常也是泡沫開始之際。他說,高明的監管會有先見之明地阻止新的回避監管手段……避免泡沫產生又不會阻礙創新。愚笨的監管隻會向後看。你都可以猜到大多數危機帶來了哪類監管手段。

但前Fed理事米什金(Frederic Mishkin)則從1980年代儲蓄與貸款危機的解決之道中看到了希望。他表示,那場危機一開始處理得非常不當。當時,監管部門和政界人士反應遲緩,造成銀行發放越來越多的不良貸款,而沒有及時製止。接下來,到了1989年,老布什政府不得不吞下苦果,關閉儲蓄銀行,償付債權人,低價甩賣儲蓄銀行的資產。那場危機耗費了美國納稅人大約1,240億美元的資金。米什金不久前離開了Fed,重返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商學院執教。

當時,國會和總統為了防止危機卷土重來,在1991年頒布了相關法律,其中包括提高銀行的資本金底限。米什金表示,正是因為這一調整,在眼下這場危機中,大型銀行的資本金規模要遠遠高於1990年代初。他說,這是當前危機沒有演變成全麵性災難的原因之一。上述監管措施增強了銀行的財務基礎,因此麵臨困境時有更大的緩衝餘地。米什金還談到,另外一個原因是Fed在當前危機中反應迅速。

關鍵問題是:1991年法案並不適用於商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投資銀行、抵押貸款公司、甚至成為當前危機關鍵角色的保險公司。由此看來,下任總統和下屆國會的工作議程中,為上述金融機構製定新監管規定就成了重中之重。

David Wesse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