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張五常的係列作品之五:工業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

(2007-01-09 04:37:10) 下一個
張五常的係列作品之五:工業第三階段:月是故鄉明  
來源: 好文推薦06-06-12 18:34:33
   


傳統的經濟曆史分析工業發展,是從科技與生產力的角度入手。中國的情況很特別,又或者是我個人喜歡特別地看。

我認為中國的工業發展階段要以地區劃分,明確的。第一階段是珠江三角洲,時間大約八十年代初期到一九九二。第二階段是長江三角洲,時間大約一九九三到今天。當然,珠三角及長三角還會繼續他們的工業勵進,我隻是從不同階段的地區重點看。

從地區看,中國工業發展的第三階段會在哪裏呢?我的推斷,是會回到鄉鎮那裏去,因為月是故鄉明。二十年前,中國要搞什麽鄉鎮工業,說什麽離土不離鄉,認真地看,搞不起來。當時的鄉鎮企業要不是國營,就是鄉營或鎮營,非私營或民營也。當時舉國沒有幾條好公路,物流有困難,不宜鄉鎮工業發展。也是在當時,外資對中國沒有多大興趣,鄉鎮造的多是手工藝品,沒有國際大看頭。

大家都知道,經濟發展集中於沿海一帶非善策,但起筆需要,因為經濟發展要有個火頭。十年來這火頭明顯地燒到內陸去:成都、重慶、武漢、長沙等地,皆可見大火燎原。這樣看,中國的可觀工業發展早就不限於珠三角及長三角了。然而,有勢頭的工業發展,我們還不容易在鄉鎮見到。

會見到的,大約從我下筆的今天開始吧。相當肯定,有三個原因。其一是國內的公路建造得非常快,對物流有大助早就見於農產品。周其仁認為,城市的農產品物價上升得慢,主要是交通有大改進的結果。應該對:經濟急升,農作人口急速下降,農產品的相對價格理應上升得明顯,但沒有。其仁老弟對經濟的掌握漸入佳境:這種簡單觀察功力不凡。淺嗎?當然,但名校博士一般看不出來。這裏要指出,運輸的改進對工業比農業更重要。

其二,扶助農民是今天國務院的首要項目。有意思,問題是怎樣扶助才對。據說北京目前正在搜集意見。在《扶貧何價?》一文中,我指出扶貧有負性與正性之別。前者是政府花一元扶貧,社會得到的利益不到一元;後者是扶貧一元,社會可獲超過一元的利益。

原則上,正性扶貧的項目多得很,問題是回報有高低之別,明智的選擇不容易。我們還要指出政府投資容易引起貪汙問題。牽涉到社會整體利益的政府投資,通常連帶著界外效應,這就是高斯分析的「社會成本問題」了。很複雜,不容易算得準。這方麵,中國比我知道的任何其它國家高明:他們差不多凡事收費——無論公路,橋梁、水鄉、公園,有時甚至廁所,都收費。這樣,雖然不能完全解決社會成本問題,但大部分解決,因為公共設施的投資回報有直接收入作依憑。

上麵提到的公路投資,當然協助「月是故鄉明」的工業發展。前幾年聽到,收費公路可以回本或賺錢的隻有百分之三十。但經濟發展得快,要虧蝕的過三幾年一般大有起色。人口多,發展快,就有這樣的方便:隻要能繼續目前的增長率,公共設施的投資亂來一下也容易買中馬。

隻要能約束貪汙與控製成本,扶助農民大可考慮鄉鎮的基建、教育、醫療、康樂、文化等。原則上,這些都可以是正性扶貧。不直接收費,有些項目,例如基建,可以從賣地及稅收賺回來,但不收費或收費甚微的教育、醫療等,社會的回報就不容易衡量。有回報,應該考慮下注,隻是社會利益難以衡量。這方麵我有兩個建議。一、政府不僅容許,而且鼓勵私人投資於這些項目,讓他們自由收費。不是說政府自己不要做,而是公立有私立的在旁協助,政府的負擔會減少,而有私立的參與競爭,公立的會辦得好一點。二、政府要鼓勵私營或民營的慈善機構籌辦這些事項,隻要不牟利,要免稅,再不夠就補貼慈善,例如私人捐一元,政府補一元。有政府補貼,私人慈善會風起水湧。意圖做善事的人會比較細心處理,會比較小心花錢。當然,假冒為善的人多得很,但有嚴謹法律約束的慈善機構,例如香港的,不容易出術。

第三個工業將會轉向鄉鎮發展的原因,可能最重要。這是近幾年出現的民工荒(尤其是南中國),一則起於其它廉價勞力國家的競爭,接單工業不能大幅加薪,二則因為月是故鄉明,願意離鄉別井的人愈來愈少了。農民願意轉往工業,或願意半農半工,但不願意離鄉別井,會幫政府一個忙。工業集中於沿海一帶,或近於鬧市,如果繼續下去,邊際產出定律說對國家整體的發展不利。政府要推廣鄉鎮的工業發展,是正著,而月是故鄉明有助焉。二十年前不成,今天可以——我認為是今後十年的大勢所趨。

在廣東設廠的朋友說,從北方南下的工人每年隻回家探親一兩次。如果工廠設於離工人老家不過兩個小時車程,工人可以每一兩個星期回家一次,享天倫之樂。有天時(發展得快),地利(交通發達),人和(天倫之樂)這三者的合並,第三階段的工業發展會在鄉鎮出現是不難推斷的。

產品的質量、生產力與科技的改進,是地區之外不可忽略的工業發展問題。產品質量的急升出現於第二階段,尤其是一九九七至二○○三那段時期。生產力的急升最近幾年開始明顯:工業總人口下降了不少(大約從三年前的九千八百萬下降至今天的八千三百萬),農民人口繼續下降,但工業的總產值繼續大幅上升。這其中一個重要含意,是愈來愈多的人轉到商業及服務業去。都是好現象。

至於科技的改進,二十多年來沒有中斷過,但我認為科技的急升會發生於工業發展的第四階段。那是鄉鎮工業的發展有了勢頭,後浪推前浪,科技的需求壓力大幅增加,落在知識分子集中的都市。如果目前的經濟發展速度能持續,中國的科技躍升不出十年。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