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 1005 --- 印度20年後將超過中國 中國該向印度學些什麽?

(2006-02-08 14:30:48) 下一個

主持人:2006年是中印友好年。中國和印度兩個亞洲巨人之間的競爭和合作
,或者說競合(競爭中的合作)正成為大家關心的熱點。關於這兩個經濟體的關係,
印度財政部長奇丹巴拉姆在新德裏舉行的“2005年度印度經濟峰會”上曾經描繪
說,中國是亞洲經濟的“領頭雁”,印度加入了亞洲經濟“雁陣”。

  奇丹巴拉姆說,亞洲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而中國和印度是亞洲經濟的引
擎。他說,中國和印度在2005年的經濟增長將分別達到9%和7.1%,世界經
濟增長速度將為4.3%。談到印度的可持續發展時,奇丹巴拉姆說,為了保持8%
的經濟增長速度,印度必須加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力度,吸引私人企業參與農業產
業化過程,建立農產品供應鏈;在工業領域則要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同時
吸引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而根據意大利《共和國報》報道,78%的國際跨國企業領導人把中國作為投資
的首選國家,另一方麵,雖然目前印度在許多經濟數據上落後於中國,但64%的企
業領導人把印度作為第二位的考慮對象。2005年,中國吸引外資600億美元,
印度為50億美元。中國在製造業方麵遠遠超過印度,但印度在高科技領域,如電腦
軟件、電信等方麵占有優勢。而印度英語的普及將使印度在未來有可能替代中國的位
置。

  兩個亞洲經濟大國未來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合作,在競爭合作中一起成長,是關係
到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今日沸點邀請有關專家和nbdtop@163.
com(歡迎加入MSN)沸點俱樂部的朋友們進行探討。

  專家觀點

  周海濱(競報高級編輯):中印合作實現共贏

  中國和印度兩國間近來著重發展經貿方麵關係。中國製造業在印度有著廣闊的發
展空間,中國的家電產品能夠滿足印度正在擴大的中產階層的需求,中國的電訊業先
開放一步,從服務到器材都物美價廉,而印度正在改善其投資環境,對外資更加開放
,更加友好。

  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同樣的高速增長決定了兩個國家利益訴求的重合。
中國和印度達成協議,決定在世界上合作尋找新的石油來源,以滿足經濟需要。中國
和印度達成的其他協議規定兩國在研究、勘探和石油提煉、輸油管建設方麵進行更多
的合作。而印度主流報紙也有了“重建絲綢之路”與“中國和印度:共同創造什麽?
”之類的討論。

  中印關係的改善和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對於國際格局的演變有著深遠的意義。
兩國都是地區性大國,在國際貿易、投資等方麵都有建立新秩序的共同訴求。兩國都
對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有著巨大的需求,同美國等發達國家有著既競爭又合作的關
係。在一係列的國際多邊組織中,兩國也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
,中印合作實現共贏符合兩國的國家利益。

  電話連線祝裕

  傅勇(複旦大學):中印就像龜兔賽跑

  很多人都注意到,在世界範圍內,經濟樂觀情緒的焦點似乎正在從中國轉向印度


  在一些觀察家看來,印度經濟具備了實現長期增長的所有重要條件:高素質的人
力資本、健全而發達的金融市場等等。經濟學原理一再告訴我們:有了良好的製度保
證,從長期來看,一個經濟體是沒有理由不增長的。因而,幾乎所有人都相信,雖然
印度現在腳下的道路並不寬廣平坦,但很快她的經濟將踏上一條光明大道。

  眾所周知,中國國有銀行信貸的大部分都貸給了國有部門,股市債市這兩大資本
市場遠不完善,利率和匯率尚未市場化;勞動力在城鄉之間仍然無法自由流動;土地
也不能按照市場原則實現流轉。因而資本、勞動力、土地這三大生產要素都沒有實現
完全的市場化。而在商品市場,地區保護主義的盛行和地區間的產業趨同清晰地表明
,商品流動在相當大程度上仍然受到限製。

  因而,中國這種不完善的體製能否支撐中國經濟繼續走下去,或者還能支撐中國
經濟增長多久?這絕對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首先,雙軌製和增量改革的創新
雖然顯示出製度變遷所帶來的對生產力的巨大釋放作用,但是一旦這種二元體製製度
化,就有可能陷入到一個僵固的社會之中,改革就會因為強大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而
變得越來越難,未來的製度演進就可能被“軌道鎖定(lockedin)”。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轉軌經濟的大家庭之間正在上演一場經濟增長的龜兔賽跑


  當然,這隻是展示了一種悲觀的可能性,曆史的發展往往會超越人類的想像。雖
然中國的轉型遠沒有完成,但換一個角度看,這正是中國“後發優勢”的重要來源:
伴隨進一步轉型而來的製度完善必將為中國提供更加巨大的增長空間。而眼下中國前
進的腳步依然強勁有力,隻不過,考慮到上述風險的存在,我們的確需要對中國經濟
未來投入更多的思考。畢竟,誰都不願意生活在對“未來”的擔心之中。

  大眾評判台

  郭先生:競爭中合作

  很明顯,中印都屬於發展中國家,有相似的國情,人口眾多,整體經濟還相對落
後。兩國勞動力都相對廉價,從這一點來說,中印在競爭勞動密集型產業時就存在競
爭關係,現在印度雖然軟件產業比中國發達,但中國也不甘心在這個行業落後於人,
勢必與印度競爭;中國的IT製造業比印度強大,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印度也有發展
IT製造業的雄心;再看兩國的紡織業,當中國的紡織業受到歐美設限時,印度的紡
織業剛好鑽了空子。

  總而言之,我認為中印經濟在將來競爭會多於合作吧,是一種事實上的競爭關係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同一產業背景下當然也有合作關係,所以應該說是競合吧。

  苑先生:以後肯定是競合關係

  雖然中國和印度現在都是正在崛起的大國,表麵上看好像中國的經濟情況比印度
好,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印度的基礎比中國強,後勁要足,這是由印度的國民教育素
質和法製的完善程度決定的。

  純粹的競爭不太可能,以後肯定是競合關係。如果不保持合作,一味競爭,關係
惡化不利於雙方及周邊地區的安定。

  王小姐:師夷長技共發展

  我對現在流行的中印“龜兔賽跑”說不是很讚成。事實上,每個國家的國情都不
同,也許在某一領域,某一時刻可以進行比較,但終究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可持續
性才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的終極目標。所以,現在提出“中國能向印度學什麽”這個
話題非常必要、及時,“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時代早已過去,在地球村理論的前提下
,“師夷長技共發展”才是真理。我非常同意那句話:經濟試金石並非在於一國能否
吸引到大量外國直接投資,而在於該國是否有培養創業、支持健康競爭的商業環境。

  其中,人力資本是組成健康商業環境的關鍵因素,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
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重要。

  白小姐:中印關係正從低溫走向恒溫

  按目前的發展態勢,中印2010年雙邊貿易額很可能超過300億美元的既定
目標。今後5年,中國很有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印度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印兩國經
貿潛力巨大,中國的製造業比印度發達得多,但是印度的服務業、軟件開發也完全可
以為我所用。中印關係正在從低溫走向恒溫,然後再走到高溫。2006年是“中印
友好年”,中印關係的發展很可能達到一個小高潮,中印關係升溫的速度可能比預想
的要快得多。話題策劃主持淩建平MSN主持祝裕

  誠邀加入沸點討論

  誠懇地希望廣大讀者加入到我們的沸點討論中來。

  每天下午兩點以前,我們都會根據您的反饋需求,提出一個沸點話題,公布在我
們的網站www.nbd.com.cn上。歡迎你參加調查,並將你的觀點發送到
nbdtopic@163.com郵箱,以及特別為此設立的互動msn在線評點
俱樂部,你隻需將nbdtopic@163.com加入好友名單!

  ◆沸點特稿

  中國向印度學什麽

  黃亞生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

  如今,印度似乎已徹底擺脫了其不慌不忙的“印度增長速度”,即2%到3%左
右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增長速度,其經濟表現正開始接近東亞的水平。從
2005年4月至6月,印度的GDP增長了8.1%,而上年同期的增長為7.6
%。更令人驚歎的是,印度建新廠和設備的國內投資隻及中國的一半水平,外國直接
投資也隻有中國的10%,卻取得了這一成就。過去兩年,盡管中國的GDP維持了
高增長,但在2003年和2004年,中國將近50%的GDP投資到了國內的工
廠和設備上,差不多與印度的整個GDP相當。這一比例超過任何其他國家,甚至超
過了中國在中央計劃經濟年代裏自己誇大的水平。證據明顯依舊:中國的增長源自龐
大的資源積聚,而印度的增長則來自不斷提高的效率。

  微觀經濟學證據也能更清楚地說明印度的情況。印度股市近年來猛漲,而中國的
情況則截然相反。2001年,上證指數達2200點,而到2005年時,一半的
財富都蒸發掉了。2005年4月,上證指數為1135點。一邊是股市急劇下滑,
一邊是GDP年增長超過9%。很難再找出一個這樣的國家,卓越的宏觀經濟表現和
慘淡的微觀經濟表現奇怪地交織在一起。這兩種模式的融合是個時間問題。

  那麽,為什麽印度在變強呢?經濟學家和分析師往往都嘲笑印度沒有能力吸引外
國直接投資。這種對外國直接投資的偏執既奇怪又有害。學術研究沒有得出讓人信服
的證據,說明外國直接投資與負責的經濟政策、教育投資、健全的法製和金融製度相
比,是經濟發展的最佳道路。事實上,人們很容易就能想到反例。20世紀60年代
的巴西是外國投資者的寵兒,但巴西最終辜負了他們的期望。

  經濟試金石並非在於一個國家能否吸引到大量外國直接投資,而在於該國是否培
養創業、支持健康競爭。在這方麵,印度比中國做得出色。印度出現了一批世界級企
業,包括軟件業的信息係統公司(Infosys)、製藥業的蘭伯西製藥(Ran
baxy)、汽車零部件業的巴夏汽車公司(BajajAuto)以及汽車裝配業
的Mahindra。它們的出現絕非偶然。

  盡管印度的金融體係有許多缺陷,但它卻不像中國的金融體係那樣歧視小型私營
企業。信息係統公司就受益於這一體係。該公司由7名創業家創辦,他們都沒多少政
治方麵的社會關係,20世紀90年代初,在沒有硬資產的情況下,他們成功地從印
度的銀行與股票(相關:理財財經)市場獲得了資金。

  沒錯,“中國製造”的標簽,仍然比“印度製造”的標簽更為普遍,但在中國製
造並不一定是由中國製造。用不了多久,“印度製造”將成為“由印度製造”的同義
詞,印度人不僅會從全球化中獲得工資收益,還會把利潤也留在手裏。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犯了一個代價高昂的錯誤,它建造了許多世界級的設施
,但教育投資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印度則一直默默地持續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在
農村地區。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
與數量來得重要。看來印度的政策重心是正確的,如果中國不馬上對農村教育進行投
資,就可能會喪失相比印度的真正競爭優勢,也就是教育良好的熟練工人,正是這些
人推動著製造業的成功。

  印度在今後20年的表現也許會大大超過中國。但如果運氣好的話,印度崛起的
最大受益者將是中國。中國將被迫反省自身經濟模式的缺點,並戒除90年代時染上
的自滿情緒。現在是行動的時候了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