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財經觀察之344 --- 把目光投向印度的理由

(2005-07-11 10:15:28) 下一個
一個亟待了解的鄰居

  最近兩則關於印度經濟的消息並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一是印度經濟在截至
3月31日的三個月中國內生產總值(GDP)較上年同期增長了7%,增幅高於預
期,位居世界前茅。二是在繼6月20日SENSEX指數突破了7000點大關後
又連續多日收於7000點以上;套用一句印度人民黨在去年大選中的宣傳口號:在
亞洲股市普遍不甚景氣的今天,印度股市真的是“大放光芒”了。

  實際上,世界清楚地感受到,印度崛起的步伐鏗鏘有力。作為一個擁有世界第四
大軍隊和僅次於美國的高科技人才資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正在創造人類曆史
的神話。印度政府在“十五計劃”中,將2002年~2007年的經濟增長率定為
8%。這一令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歎為觀止的增長目標,對印度來說並非高不可攀,
過去兩年,印度的增長率為8.1%和8.2%,在世界範圍內,名列第二,僅遜色
於中國。值得說明的是,印度的數據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印度的統計質量被公認為是
世界一流的。

  在國際觀察家們的眼裏,中印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雙料引擎而經常被相提並論。
然而,對於這個雄心勃勃的鄰居,我們了解多少呢?遺憾的是,在我們日益寬闊的國
際視野下,印度似乎一直被擋在了“世界屋脊”之後。提起這個文明古國,人們的記
憶裏除了《流浪者》等曾經風靡一時的電影之外,所剩無幾。

  這種空白隨著今年4月份溫家寶總理對印度的成功訪問略有改變。然而,人們似
乎還很難找到足夠的理由去說服自己改變對印度的印象。去過印度的人仍然驚訝於其
基礎設施的落後和城市外觀的破舊。據說,在印度旅行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旅
店昂貴、服務費高昂,大街上隨處可見懶散閑逛的年輕人。我們應該相信經濟增長率
,還是自己的眼睛呢?

  印度:中國天然的參照係

  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過,對於現代經濟來說,這句話未必準確
。其實,在印度學者眼裏,中印兩國經濟完全可以用傳統和現代來區分。雖然,這看
起來似乎有些武斷甚至含有褒貶色彩,但很難全盤否定其合理性。現在,印度經濟學
家習慣把自己的經濟與“信息經濟”或者“知識經濟”連在一起,這似乎並不為過。
來自摩根斯坦利的數據顯示,2003年服務業占印度GDP比重高達50.8%,
占GDP累計增長的62%,而有形的製造業一直停滯在27%左右。的確,以軟件
、谘詢業聞名於世的印度相當“內秀”,很難給一般人留下視覺上的衝擊。

  而中國現代化走的是工業化、城市化的老路。2004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
重僅為33.1%,十年間上升不到2個百分點,而製造業比重在50%的高位仍在
攀升。巨大的基礎設施投入、雨後春筍般湧現的高樓大廈使得看上去中國“一天一個
樣”;同時,中國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以低廉的“中國價格”包打世界,也足以
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

  在微觀層麵,中印兩國經濟運行的基礎也差異顯著。印度擁有曆史悠久的私營經
濟部門,1991年以來市場導向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提高了私營企業的競爭力,並成
為上市公司的絕對主體,近年來,主要大型上市私營公司均取得了突出業績。中國的
改革開放雖然早於印度十多年,但是民營經濟的發展仍然沒有走上最終的正軌,國有
企業在控製著許多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部門的同時,實際上也就控製了民營經濟
發展的“天花板”。

  因此,人們習慣用“龍”和“象”來比較中國與印度。對照窘異的發展模式,這
種比喻的確很有意思———雖然兩者都是強大的動物,但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向印度學習的可能性

  然而,在如此巨大差異的背後,中印兩國的基本國情卻十分相似:人口最多(兩
者人口總量占到世界1/3以上),曆史文化傳統悠久厚重;曆經漫長的封建社會,
並一度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最後經過艱苦的民族鬥爭走上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所
以,兩國從基本相同的起點走上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印度之所以偏離發展的“標準”模式,似乎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

  首先,印度到1991年才真正對外開放,此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其
次,印度精英教育為印度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再次,印度的基礎設施對發展工業起
了阻礙作用。最後,“綠色革命”發展在印度,並且印度可耕地麵積為世界第二,農
村勞動力的轉移不如中國緊迫。

  這樣,印度跨越了製造業,把經濟直接建立在服務業之上。這種略顯獨特的發展
觀雖然隱含著一些重要問題,比如基礎設施落後,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乏力等,但在許
多方麵,印度因此走在了中國的前頭。發掘印度發展模式的優勢對中國來說意義重大。

  印度政府總理的特別顧問曾將印度模式歸結為三個特點。首先,更少地依賴了物
質資本。在吸收外資方麵,中國遠在印度之上,相當於印度的10倍;同時中國的國
民儲蓄率也是印度的兩倍以上。其次,印度具有優良的製度基礎設施,對合約和法律
的執行非常有效,交易費用接近香港,低於新加坡、澳大利亞等相對發達國家。最後
,本土的企業家精神十分活躍。

  目前,服務業部門尤其是信息通信技術產業是印度經濟增長的主導部門,這樣的
產業結構使印度能夠避免能源、原材料供給約束,有效利用高度國際化的人力資源、
信息科技專長和通用英語等有利條件為經濟提供了更加合理的上升空間。而這正是中
國必須轉變經濟方式的要旨所在。

  另外,應該特別注意到,良好的製度基礎設施對印度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印
度高效運作的金融體係就是良好製度環境的最重要的收獲之一。金融自由化是印度1
0年前的市場化改革的起點。而中國的金融改革一直舉步維艱,遠遠地落在了工業化
的後麵。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缺乏相應的製度環境。畢竟,金融的本質
就是信用,信用來自法律及其執行、合約及其誠信,這些東西在中國既缺少傳統,又
沒有經驗。結果,在亞洲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中,隻有印度公司的資產回報率名列
前茅,而印度股指去年累計上升了64.19%。

  這些為我們提供了把更多目光投向印度的充分理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