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書心筆

寫日記的另一層妙用,就是一天辛苦下來,夜深人靜,借境調心,景與心會。有了這種時時靜悟的簡靜心態, 才有了對生活的敬重。
個人資料
不忘中囯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My Diary 44 --- 唐宋文字禪

(2004-12-08 14:23:52) 下一個

佛學始於五代,由印度傳入中國,由小乘而大乘,由否定而肯定,由煩瑣而直捷,由佛性而人性,由出世而入世。回眸曆史的趨向和潮流,猶如百川歸海,滾滾東向。特別是在唐宋兩代,開國皇帝個個胸襟開闊、兼容並蓄,從而兩朝出現了不少精進卓越、真見卓識的大德高僧和文人。有意思的是這段曆史中真正在精神上領導禪風的,恰恰是文人而不是僧侶。麵向社會、麵向眾生,意境深邃、優美動人的文字禪,確是遠勝於玄虛神秘的祖師禪。否則禪宗對中國文化在文學思辯、理論道德、繪畫書法、雕塑音樂等眾多領域的影響,決不能如此深廣。

但就時代風氣、文化特色而言,唐宋禪宗發展,確如一切文化樣式之唐宋對比一樣:唐代開邊與宋代禦外,唐詩與宋詞,唐代彩塑與宋代雕塑,唐代書畫與宋代丹青等等。而宋以後的禪宗實是更多的文人氣息!唐以前的禪師是以“直指人心”的氣慨,“本來無一物”的徹底和“嗬佛罵祖”的鋒利而震動人心;而宋以後的禪師則以富態、機巧的文采而引人入勝。

唐人說自己的悟境,直截了當,一塵不染。有名的“見山見水“之說,出於名僧青原惟信之口,堪稱唐風典範∶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而今得個體歇處,依然見山隻是山,見水隻是水。

同樣的悟境,到了蘇東坡的筆下,則化為三重境界:

橫看為嶺側為峰,遠近高低無一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示人。

真正是山水成畫,儀態萬方,美不可言。

 

寫於2004年8月28日多倫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