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BeautyinAutumn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情緒管理和美滿家庭

(2006-07-18 15:08:45) 下一個

與先生一起去聽王祈士的兩場講座:幸福家庭不是夢-EQ之。收益良多。

我們通常對IQ較熟悉。 因為我們這批留美學人,大都有較高的智商,即較高的IQIntelligence Quotient 。但EQ相對來說是個新鮮的名詞。 EQ英文是: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文可翻成管理情緒的能力。EQ是由五個元素組成: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 motivation(積極進取心), self-regulation(自我控製力), empathy(理解同情心), and adeptness in relationships(人際關係)。情緒管理,以前幾乎沒怎麽聽說過,但卻對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心情好壞,家庭幸福有著決定性的影響。IQ人通常較聰明,學識方麵出類拔萃, 但不一定能與人為善;高EQ的人,往往能很好地與人相處。 最新的調查顯示:高EQ的人較高IQ的人,更易在事業上取得成功,並且在生活的多方麵得到滿足。

多少時候,我們聽到這樣的報怨:憑什麽我要聽他(上司)的? 學曆不如我,聰明才幹不如我,憑什麽? 他因為缺少self-awareness(自我意識),隻看到自己的高IQ,卻忽略了別人的EQ。 職場上,尤其是大公司裏,層層的人事管理,許多時候職務的升遷,人員的選拔,拚的不是高智商,而是高超的管理情緒和管理人事的能力。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博士生被低學曆,甚至沒學曆的人管理著。我們也常常聽到我輩中人說:“我們吃虧在語言不是母語,表達不善,聰明才智決不輸給老美。”話是不無道理,但一切歸罪於語言能力,不過是為自己開脫的一種借口。許多時候,我們的聰明才智是不輸給對手,輸的是自己管理情緒的能力,輸的是自己不能好好處理的人際關係(adeptness in relationships)

從家庭的角度去看EQ,就更加重要了。幸福的家庭是我們每一個人所向往的(motivation),卻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的。何謂幸福的家庭? 托而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們都知道,幸福與金錢的多少,知識的水準,學位的高低沒有絕對的正比。幸福是什麽?我認為是一種心理滿足的感覺;幸福的家庭也就是一個能讓人有這種心理滿足的感覺的家庭。 然而,我們人類的感覺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強烈的感覺,如愛、恨、情、仇,往往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得變得淡泊。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的癡情男,愛得要死要活,婚後一段時間,卻開始感歎:“婚姻是愛情的墳墓。” 現今的國內流行一種說法:愛是沒有對錯的。言下之意,隻要有愛,即使做第三者也錯不在我;隻要有愛,對自己家庭的拋棄也成了理所當然。 這正是利用了人類這種強烈感覺易消失的特點,為那些喜新厭舊的人造了一個冠冕瑭璜的借口。在這種心態下,人們失去道德的規範,一次次去尋求感覺的最高點,下落時承受失望,再尋找刺激,過後又是失望。。。。。。周而複始,永無止盡。美國有份研究:初次結婚的夫婦,離婚50%;而離過婚再婚的夫婦,離婚高達75%。 為什麽?因為我們都太貪心,總以為換個人會更好,從沒好好檢查自己的過失,所以,第一次婚姻裏的問題,又被盡數地帶入第二次的婚姻中,錯誤一次次的被重複。我們不過是一個不接受教訓的低EQ的人而已。隻有在一定的道德準則下,有一定的self-regulation(自我控製力),不斷的更新愛與被愛的感覺,接受人生中一個個問題的挑戰,我們才會去麵對自己的問題,解決自己的問題,從而得到正真心靈的平靜和安寧。

家庭的關係不外乎是你與父母之間,與配偶之間,與子之間以及與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父母(包括婆媳、翁媳)、夫妻、親子和手足之情。如果你能很好地處理這其中的關係,幸福的家庭對你就不再是一個遙遠的夢境!

我們這一代人,出生在最動亂的年代:三年自然災害,十年文化大革命,我們的父母不僅在生活中經曆重重苦難,與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搏鬥,而且還得麵對一個民族精神上的錯亂。有多少人還有多餘的精力, 好好的靜下心來照看在那種環境下出生的我們? 我們許多人不僅在父母的忽略中長大,而且在當時父母幾乎完全失去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之下,成了父母舒緩他們緊繃情緒的出氣筒和受害者。我的同輩朋友中,有的是祖父母帶大的,故與父母總有距離;有的在父母的責罵和捶打中長大,心中委屈重重。我們大多從沒被父母稱讚過,也沒被父母擁抱過。我們當中,有多少人覺得自己內心深處缺乏安全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因為我們小時候,沒被教過“愛”,我們目睹和經曆了太多的大環境(社會)和小環境(家)裏的掙來鬥去。雖說那個瘋狂的年代早已過去,我們大多是孝順父母的好兒,然而每每提到童年留下的傷痛,都會情不自竟得情緒低落甚至哀慟哭泣。 記得讀過一篇文章“父親與我”,作者寫的是她與她父親間的愛恨參雜的感情。從小被父親打罵,甚至常常目睹母親被父親暴力相向,心中的創傷和怨恨,使她即使成年後,仍常常惡夢連連。是聖經讓她學會放下和願諒,找到心靈釋放的途徑。 我年幼時父母的離異,也曾讓我背了三十多年心靈的重擔。其實怨恨中囚禁的是我們自己的心。 我們隻是在父母的錯誤裏苦苦的掙紮,一遍遍地用過去的曆史來鞭打自己的心。聖經告訴我們:原諒別人,也原諒你的敵人。敵人都能原諒,何況是生養我們的父母?

如果說與父母的愛是天然的,即使有創傷也容易彌補,關係不太難相處。 與配偶父母之間的關係卻要難處的多。因為這牽扯到一個原有的家庭和一個新建立且獨立的家庭之間的關係。  王祈士提到“boundary”(疆界)這個詞時,我深表讚同。 她舉了一個她家的例子:一次大姑來訪,不斷地對她家的從冰箱裏的食物的挑三撿四,她一直忍耐著。 直到晚飯桌上,大姑又一次地對他們喂孩子食物提出異議,她的先生適時地站起,對他的家姐表明:“一家有一家的家務事。” 一下子就把這個家的疆界劃得清清楚楚。先生的“主持正義”不僅讓太太心中有安全感,從而心中感激;而且避免了一場可能的原有的家庭和新建立家庭成員之間的紛爭。 這件事上她想說明的是:一家之主的男人應是這個家的守門員! 應該把自己的家的疆界劃清楚並看護好自己疆界中的領土,不應該讓疆界外的人隨意闖入。 這樣,疆界裏的人(太太和孩子)才有主人和安全感,疆界外的人一旦知道了疆界的存在,也會下次小心不再越界。 而如果他一味地想兩麵討好,怕得罪人避而遠之,往往落的變成可憐的夾板人,兩麵不討好。  我聽到此,轉眼望向先生,他馬上心領神會,笑著說:“老婆,你放心,我絕對是你的好守門人。” 我相信他的誠意。講座後,他說要為他母親買點東西,於是我們去shopping 路上,他說要多買一些,因為他母親要他買多一些送給她母親的弟妹。  我心裏一陣說不出的不舒服,孝順父母,我舉雙手讚成。如果他母親覺得東西用得好,要求多買也無所謂,她自己拿到東西後轉送給她的弟妹,也是她的事,我無可厚非。 可是,把自己的人情轉嫁到自己的兒子和兒媳身上,我就不那麽能承受了。 還記得有一次,婆婆來我們家住時看到我們有一個電子血壓計,覺得好,我們便幫他們也買了一個。 上次我們回國探親,婆婆提出:“你們那個血壓計反正不用,帶回來送給大姨。”我困惑,因為婆婆讓我感覺到她把早已成人獨立的兒子,仍當做可以隨便指揮的孩子;我迷惘,不明白我們家的東西怎麽成了婆婆可以隨便送人的禮物?我失去安全感,因為老公雖有做守門人的心,可事到臨頭,他總會以:“反正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兒。”來說服我,我反倒成了不拉倒便是記較了的人了。 感謝主!老公與我一起去聽了這個講座,以前我往往因為生氣,便口不擇言,詞不達意的發頓小脾氣,但往往把婆婆的問題,轉化成了我們婦夫的問題,引起我們之間的不快。 這次我問他,是否覺得他母親越過疆界?是否能體會我心裏的煩惱?他雖沒出聲,卻輕輕地握住了我的手。 也許,我所期待的也不過就是他的理解而已(他的empathy)。最終隻要他明白在適當的時候,表明他這“守門人”的職責,我反倒會說:“讓你媽開心,多買一些吧!”男人總弄不明白: 為什麽兩個他深愛也深愛他的人之間,有那麽多水火不容的紛爭? 他不知道,他完全可以成為兩個人之間磨合的潤滑劑,但由於他那是是而非的老好人心態,反而成了兩個人之間“戰爭”的催化劑和導火線。 然而,我們無法改變別人,能改變的隻有自己! 我也不能去責怪長輩的舊俗或落伍,但隻要身邊的人(配偶)表示出關心和理解,大家能一起在學習中去成長和改進,那麽,與配偶原有家庭成員的相處就會輕鬆的多。

夫妻的關係是我們最關心的話題,也是一個既大又複雜的話題,不是我這篇小文章能說清楚的。有兩點我覺得很重要:首先,要堅守婚姻忠於婚姻。不要總想著身邊換個人會更好,沒有退路,才能使你麵對自己的問題。人生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隻有麵對問題,夫妻二人才能學會一起成長,共同進步。在你不再揪住對方的缺點不放時,你就會看到自身的缺陷;當你明白了自己的短處,你就會心存感激:原來自己這樣一個滿身問題的人,還有人陪著你這麽多年,不離不棄,你除了感恩還是感恩! 再有,記住一個恒古不變的公式:

美滿婚姻 = 成熟的男人 + 可愛的

我們常常抱怨:男人像個孩子,不夠成熟,過於衝動。但換個角度看看,是不是我們人包攬太多,使得男人被寵的像個孩子。當你把飯做好了放在他的嘴邊並養成了一種你的習慣、他的依賴,再責怪他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是不是有點求全責備?我們需要學會如何去鼓勵男人,發揮他們的潛力,激發他們做一家之主的責任心。讓他懂得夫妻是一體的,妻子正如他身上的肋骨,我們痛,他更痛,他就會愛惜太太愛惜自己了。在我們痛責男人的不是,嘮嘮叨叨的抱怨時,想想你的行為是不是讓你“可愛的形象”大打折扣?何況,如果這種方式你用了幾十年,他故我依舊,你是否該去思考換一種方式?

親子關係是我們在美華人麵臨的另一大挑戰。 我們身上有太多陳舊的枷鎖,太多我們自以為是的觀念。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把這一切,強加在我們孩子的身上。 所以在美國出身的華人的小孩,常被父母送去滿世界地學東西(我也一樣),學英文之外還要學中文;學鋼琴之外還要學武術;一會兒擔心孩子的英文會像自己那樣口音不正,舉家改口說英文;等孩子長大了完全不會說中文,英文卻地道的讓自己慚愧,又悔不當初,沒能堅持在家講中文。 我們因為小時侯被父母的忽視,今天對自己的孩子竭盡所能,亦步亦趨,關心過頭。 孩子往往覺得負擔太重,不堪負荷。 我的兒子從小乖巧聽話,我一直深感慶幸。為了防止兒子過多的沉溺於網絡遊戲,我每天給他布置很多的額外功課,讓他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消耗在電腦上。 在一次與兒子談心交流中,我問他最不喜歡媽媽身上那一點? 他毫不猶豫的告訴我最不喜歡我每天加在他身上做不完的功課。 兒子的直言相告使我意識到我不自覺中,把自己的那種“學而優則士”的觀念加在了他身上。 在他最近一次學校的project中,他被要求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成年人,出外旅遊寫下遊記。 我驚奇地發現他在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的同時,結合曆史,地理和人文的知識,最讓我吃驚的是他摻入許多我們全家一起出外遊玩的真實的經曆。如我們一次去太浩湖, 車子開到冰上打滑後的緊急處理的經曆被他作為一段adventure(驚險的經曆)寫入他虛擬的遊記中, 而且寫的深入淺出,生動非常。我十分幸慰。這也正印證了我們中國人說的那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 

在我們剛開始帶孩子去教會的時候,孩子也會抱怨“boring”(枯燥),但漸漸地,每周主日學成了家庭的routine(例行功課), 孩子習慣了與其他的孩子一起唱詩遊戲,快到時間反倒會提醒我們有這樣那樣的活動。 我相信教會一位兄弟總結他自己教育子的經驗之談:當孩子與上帝建立了一種關係,在他將來的人生中將受益無窮。人的一生總會經曆溝溝坎坎,不可能是一地平川,一旦他與上帝建立了一種關係(relationship),在往後他的人生旅途中,他得意時不至忘形,失意時不至絕望,因為他會一切歸功於主,主與他同在。

手足之情是我不太熟悉卻很向往的,主要因為我沒有兄弟姐妹,幼年一個人的世界裏,非常的渴望有同年齡的孩子做伴。曾看過一部電影“我的兄弟姐妹”,被感動哭得稀裏嘩啦,裏麵有句話,大意是:兄弟姐妹就像天上飄落的雪花,各自飄下,落到地上,化成水就連成一片分不開了。 那麽美的意境,我也隻有想象的份兒,每每看見朋友有兄姐、弟妹,我總是好羨慕。教會裏的兄弟姐妹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誠心誠意的關心和扶持,同是主的兒 在基督裏共同成長,我總算體會了一下這種神聖的屬靈的手足之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即:人事關係。它存在於我們的家庭成員中,存在於朋友同事中,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左右著我們的情緒。處理得好,我們開開心心、神清氣爽;處理得不好,我們會失落沮喪、灰頭土臉。 學習做一個高EQ的人吧,並記得“喜樂是心靈的良藥。”以喜樂的心看世界和世人,在學習中成長,在喜樂中生活,願我們都擁有一個成熟的心智,從而擁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一隻小羊 回複 悄悄話 難得看到這樣的佳作,獲益良多,真得謝謝你!
雨打梧桐 回複 悄悄話 很好,我在我新郎的博客裏轉載了你對我的文章的評論,你的博客名也複製上了,我希望更多的人讀到你的文章,致使沒提前跟你商量,請諒解。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