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禪
老子《道德經》開篇有雲:"道可道,非常道"。其之道者,乃宇宙人生無上之大道。我們可以效法此道,此無上大道雖用言語、形象不可表述,卻非常平實,在我們的日常應用之間。孔子亦有言:"吾道,一以貫之"。日常茶飲之底蘊,即為茶道,即為"一以貫之"所包含之道。
南朝琅琊人王肅喜茗,一飲一鬥,人號為"漏鬥",此海量加之無不可,欲名茶飲則不足論。古人論茶,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之說。《紅樓夢》中妙玉之妙論雲:一杯名品,二杯為解渴,三杯為飲驢。唐代名僧趙州和尚,有人來問他什麽是"禪",和尚隻叫來人喝茶去,從此茶與禪結下了不解之緣……
山深澗響,幽室焚香,皓月分輝,燭影搖窗;萬籟俱靜中,木魚鏗鏘,竹疏葉搖,婆娑輕漾。
隔窗隱約可見,二三僧伽,蒲團隨坐,靜謐和祥;薄霧輕起,紫砂吐茗;舉杯淺啜,窗紙映香,微言幾語,一時夜蟲鳴唱……
其為茶乎,為詩乎,抑或為禪乎。
有人言,天下有三事,皆妙入精微,而其運相當:其一為兵家喜計,其二為詩人靈感,其三為禪師妙用。"禪"固然深妙精微,同時卻也非常平實。禪是生活的藝術,生活的底蘊便是禪;茶是生活化的禪,茶、禪一味也!
忙中抽身,世事暫放,友人一會;
書香中安然落座,絲竹聲起;
自己動手,嚐試一灑一掃,一斟一酌,一啜一飲之樂
茶藝,樂趣盎然;
思憶"長溝流月去無聲,杏花疏影裏,吹笛到天明。"的幽幽歲月;
細品"靜水清山碧斂客,萬綠揮臂隨春風"的雨後春光,輕怡舒爽;
體會"躊躇漁竿輕試水,懶來睡春忘東西"的恬淡清遠;
回複"黑雞啄綠犬吠友,蟬鳴江風尚單舟"的田園妙韻;
亦或在紫砂壺雲蒸霞蔚的霧嵐中,暗合"不是息心除妄想,隻緣無事可思量"的道妙;
甚至心融於茶而"潦倒不妨天外醉,掀翻一任水生波"的灑脫自在
閻立本:蕭翼賺蘭亭圖(唐)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南宋摹本;遼寧省博物館收藏北宋摹本
閻立本,唐代早期畫家,擅長畫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畫。
畫麵有5位人物,中間坐著一位和尚即辨才,對麵為蕭翼,左下有二人煮茶。畫麵上,機智而狡猾的蕭翼和疑慮為難的辨才和尚,其神態維妙維肖。畫麵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風爐旁,爐上置一鍋,鍋中水已煮沸,茶末剛剛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夾子”欲攪動“茶湯”,另一旁,有一童子彎腰,手持茶托盤,小心翼翼地準備“分茶”。矮幾上,放置著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這幅畫不僅記載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實,而且再現了唐代烹茶、飲茶所用的茶器茶具,以及烹茶方法和過程。
該畫描繪了唐太宗遣蕭翼賺蘭亭序的史事。古籍記載: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於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同當時名士謝安等41人會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之蘭亭,修祓禊之禮(在水邊舉行的除去所謂不祥的祭祀)。當時王羲之用絹紙、鼠須筆作蘭亭序,計28行,324字,世稱蘭亭帖。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由其子孫收藏,後傳至其七世孫僧智永,智永圓寂後,又傳與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得序後在梁上鑿暗檻藏之。唐貞觀年間,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後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一天尚書右仆射房玄齡奏薦:監察禦史蕭翼,此人有才有謀,由他出麵定能取回蘭亭序,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建議自己裝扮成普通人,帶上王羲之雜貼幾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後便照此計劃行事,騙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後,在談論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辨才拿出了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此字不一定是真貨,辨才不再將蘭亭序藏在梁上,隨便放在幾上,一天趁辨才離家後,蕭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蘭亭序,後蕭翼以禦史身份召見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但已恨晚,蕭翼得蘭亭序後回到長安,太宗予以重賞
周昉:調琴啜茗圖卷(唐)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周昉,又名景玄,字仲朗、京兆,西安人,唐代著名仕女畫家。擅長表現貴族婦女、肖像和佛像。
畫中描繪五個女性,其中三個係貴族婦女。一女坐在盤石上,正在調琴,左立一侍女,手托木盤,另一女坐在圓凳上,背向外,注視著琴音,作欲飲之態。又一女坐在椅子上,袖手聽琴,另一侍女捧茶碗立於右邊,畫中貴族仕女曲眉豐肌、穠麗多態,反映了唐代尚豐肥的審美觀,從畫中仕女聽琴品茗的姿態也可看出唐代貴族悠閑生活的一個側麵。
宮樂圖(會茗圖)[唐] 絹本設色 縱48.7厘米,橫69.5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描繪宮廷仕女坐長案娛樂茗飲的盛況。圖中12人,或坐或站於條案四周,長案正中置一大茶海,茶海中有一長炳茶勺,一女正操勺,舀茶湯於自己茶碗內,另有正在啜茗品嚐者,也有彈琴、吹蕭者,神態生動,描繪細膩。
閻立本:鬥茶圖(唐) 閻立本,唐代早期畫家,擅長畫人物肖像和人物故事畫。
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唐代民間鬥茶的情景。畫麵上有6個平民裝束的人物,似三人為一組,各自身旁放著自己帶來的茶具、茶爐及茶葉,左邊三人中一人正在爐上煎茶,一卷袖人正持盞提壺將茶湯注入盞中,另一人手提茶壺似在誇耀自己茶葉的優異。右邊三人中兩人正在仔細品飲,一赤腳者腰間帶有專門為盛裝名茶的小茶盒,並且手持茶罐作研茶狀,同時三人似乎都在注意聽取對方的介紹,也準備發表鬥茶高論。整個畫麵人物性格、神情刻畫逼真,形象生動,再現了唐代某些產區已出現的鬥茶情景。
丘文播:文會圖(五代)絹本設色 縱84.9厘米,橫49.6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丘文播,五代畫家,四川廣漢人。畫麵上有樹石勝境,環境幽雅,榻上有文玩奇珍。有四學士坐榻上,有談者、書者、操琴者,恣態各異,神態生動。周圍侍者五人,有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抱物的。描繪了當時文人相會,以飲茶、喝酒、拂琴、書畫為樂,抒發了當時士大夫們的悠閑情趣,顯現了文人畫在表情達意方麵的藝術特色。
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五代)
繪畫充分表現了當時貴族們的夜生活重要內容──品茶聽琴。畫中幾上茶壺、茶碗和茶點散放賓客麵前,主人坐榻上,賓客有坐有站。左邊有一婦人彈琴,賓客們一邊飲茶一邊聽曲,從畫麵上人物神態來看,幾乎所有的人都被那美妙的琴聲迷住了。
越窯青釉四係瓶,唐,高35cm,口徑18.9cm,底徑11cm
瓶盤口,細頸,溜肩,肩部立有圓形四係,橢圓腹,腹下漸收,平底。釉呈青綠色,裏外釉開片,腹下至底部素胎無釉。
青瓷的燒造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帶所產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響。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評論各地所產瓷器時把越窯評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詩句加以讚美。越窯瓷器除具有溫潤如玉的釉質和蒼翠可人的青綠釉色外,造型亦豐富多樣。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多種。初唐時器物以素麵無紋者居多,晚唐時花紋增多,圖案題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雲等。由於初唐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處支釘痕跡。
趙佶:文會圖(北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趙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輕政重文,一生愛茶,嗜茶成癖,常在宮廷以茶宴請群臣、文人,有時興至還親自動手烹茗、鬥茶取樂。親自著有茶書《大觀茶論》,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歡收藏曆代書畫,擅長書法、人物花鳥畫。描繪了文人會集的盛大場麵。在一個豪華庭院中,設一巨榻,榻上有各種豐盛的菜肴、果品、杯盞等,九文士圍坐其旁,神誌各異,瀟灑自如,或評論,或舉杯,或凝坐,侍者們有的端捧杯盤,往來其間,有的在炭火桌邊忙於溫酒、備茶,其場麵氣氛之熱烈,其人物神態之逼真,不愧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鬱鬱乎文哉”時代的真實寫照。
劉鬆年:攆茶圖(南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劉鬆年,宋代宮廷畫家。浙江杭州人,擅長人物畫。
該畫為工筆白描,描繪了宋代從磨茶到烹點的具體過程、用具和點茶場麵。畫中左前方一仆設坐在矮幾上,正在轉動碾磨磨茶,桌上有篩茶的茶羅、貯茶的茶盒等。另一人佇立桌邊,提著湯瓶點茶(泡茶),他左手邊是煮水的爐、壺和茶巾,右手邊是貯水甕,桌上是茶筅、茶盞和盞托。一切顯得十分安靜整潔,專注有序。畫麵右側有三人,一僧伏案執筆作書,傳說此高僧就是中國曆史上的“書聖”懷素。一人相對而坐,似在觀賞,另一人坐其旁,正展卷欣賞。畫麵充分展示了貴族官宦之家講究品茶的生動場麵,是宋代茶葉品飲的真實寫照。
劉鬆年:盧仝烹茶圖(南宋)絹本著色
該畫生動地描繪了南宋時的烹茶情景。畫麵上山石瘦削,鬆槐交錯,枝葉繁茂,下覆茅屋。盧仝擁書而坐,赤腳女婢治茶具,長須肩壺汲泉。
劉鬆年:茗園賭市圖(南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畫是“鬥茶圖”的姐妹篇。圖中四茶販有注水點茶的,有提壺的,有舉杯品茶的。右邊有一挑茶擔者,專賣“上等江茶”。旁有一婦拎壺攜孩邊走邊看。描繪細致,人物生動,一色的民間衣著打扮,這是宋代街頭茶市的真實寫照。
錢選:盧仝烹茶圖(宋)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錢選,字舜舉,號玉潭,浙江湖州人,宋代畫家。好遊山玩水、讀書彈琴、吟詩作畫,曾有詩雲:“不管六朝興廢事,一樽且向畫圖開。”故其傳世之作多以隱逸為題材。
據傳,該畫描繪了盧仝得好友朝廷諫議大夫孟荀送來的新茶,並當即烹嚐的情景。盧仝是唐代詩人,自號玉川子,範陽(今河北涿縣)人,家境貧窮仍刻苦讀書,不願入仕,以好飲茶譽世。這幅盧仝烹茶圖,圖中那頭頂紗帽,身著長袍,儀表高雅悠閑席地而坐的當是盧仝。觀其神態姿勢,似在指點侍者如何烹茶,一侍者著紅衣,手持紈扇,正蹲在地上給茶爐扇風,另一侍者旁立,其態甚恭,似送新茶來的差役。畫麵上芭蕉、湖石點綴,環境幽靜可人,表現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張文藻墓壁畫:童嬉圖(遼) 縱170厘米,橫145厘米
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裏村7號遼墓出土。
壁畫右有四個人物,四人中間放茶碾一隻,船形碾槽中有一鍋軸。旁邊有一黑皮朱裏圓形漆盤,盤內置曲柄鋸子、毛刷和綠色茶碾。盤的上方置茶爐,爐上坐一執壺。畫中間桌上放些茶碗、貯茶瓶等物,畫左側有四童躲在櫃後嬉樂探望。壁畫真切地反映了遼代晚期的烹茶用具和方式,細致真實,具有史料價值。
婦人飲茶聽曲圖(遼)
河北宣化下八裏韓師訓墓出土 壁畫右側一女人正端杯飲茶,桌上還有幾盤茶點,左側有人彈琴,形像逼真。
瀹茶敬茶圖(遼)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瀹茶敬茶圖[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桌子上放著大碗、茶碗,一人正在將茶湯從壺中注入另一人端著的茶碗中,形象逼真。
將進茶圖(遼) 張世古墓壁畫(局部)--將進茶圖[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世古墓出土
壁畫中間一女人手捧茶托和茶盞,似準備奉茶至主人。桌上有大碗、茶碗和茶托,桌前爐火正旺正在煮水,有寫實感。
敬茶圖(遼)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敬茶圖[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恭誘墓出土
壁畫描繪了一女人正端茶盤送茶敬茶,動作輕盈穩重。
茶作坊圖 [遼] 下八裏村6號墓壁畫--茶作坊圖[遼]
作者不詳 1993年,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下八裏村6號遼墓出土。
壁畫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形象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煮茶情景。
煮湯圖(遼) 張恭誘墓壁畫(局部)--煮湯圖[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張恭誘墓出土
壁畫中一童正執扇煮水,爐火正紅,一男子端茶盤,盤中有茶二盞,桌上還放有茶托、茶盞。
點茶圖 [遼] 下八裏村1號墓壁畫--點茶圖[遼]
作者不詳 河北宣化下八裏1號墓出土
壁畫描繪了兩人配合正在注湯點茶的情景。
趙孟頫:鬥茶圖(元)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作者趙孟頫(1254—1322年),元代畫家。
該畫是茶畫中的傳神之作,畫麵上四茶販在樹蔭下作“茗戰”(鬥茶)。人人身邊備有茶爐、茶壺、茶碗和茶盞等飲茶用具,輕便的挑擔有圓有方,隨時隨地可烹茶比試。左前一人手持茶杯、一手提茶桶,意態自若,其身後一人手持一杯,一手提壺。作將壺中茶水傾入杯中之態,另兩人站立在一旁注視。鬥茶者把自製的茶葉拿出來比試,展現了宋代民間茶葉買賣和鬥茶的情景。
趙原:陸羽烹茶圖(元)紙本設色 縱27.0厘米,橫78.0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該畫以陸羽烹茶為題材,用水墨山水畫反映優雅恬靜的環境,遠山近水,有一山岩平緩突出水麵,一軒宏敞,堂上一人,按膝而坐,傍有童子,擁爐烹茶。畫前上首押“趙”字,題“陸羽烹茶圖”,後款以“趙丹林”。畫題詩:“山中茅屋是誰家,兀會閑吟到日斜,俗客不來山鳥散,呼童汲水煮新茶。”
茶道圖(元) 作者不詳 彩繪壁畫 內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沙子山2號墓壁畫
畫麵生動地再現了元代的飲茶習俗飲茶場麵。長桌上有內置長匙的大碗、白瓷黑托茶盞、綠釉小罐、雙耳瓶。桌前側跪一女子,左手持棍撥動炭火,右手扶著炭火中的執壺。桌後三人:右側一女子,手托一茶盞;中間一男子,雙手執壺,正向旁側女子手中盞內注水;左側女子一手端碗,一手持紅色筷子攪拌。
梅下橫琴圖 杜堇 立軸絹本設色 縱207.9厘米 橫109.9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士人在山坡平台上撫琴賞梅的情景。老梅虯曲如蒼龍盤空,紅梅綻開,遠處雲霧中峰岫出沒;士人倚坐樹幹,手撫琴弦,仰視梅花,旁有童子煮茶捧盞伺候。此圖表達了文人高雅的情趣。山巒樹石的畫法接近馬夏一派,而筆調較為柔和精巧;人物刻畫精細,麵部略敷鉛粉,衣褶勁利流暢,吸收了北宋李公麟和元代張渥的線描技巧。在南宋院畫的基礎上,又趨向清新秀逸, 自成一格。
文征明:茶具十詠圖(明) 紙本設色 縱127厘米,橫5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文征明(1470-1559年),明代著名文人,詩文書畫出眾,江蘇蘇州人。與名士祝文明、唐寅、徐禎卿四人,時稱“吳中四才子”。文征明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畫。畫史上將他列名於沈周、唐寅、仇英之中,合稱“吳門四家”。
這是幅詩文書畫相結合的佳作。畫麵上空山寂寂,丘壑叢林,翠色拂人,晴嵐濕潤。草堂之上,一位隱士獨坐凝覽,神態安然,右邊側屋,一童子靜心候火煮茶,氣氛和諧。
這幅畫抒寫了畫家向往遠離鬧市,寄情山水的意願。畫的上半幅有自題《茶具十詠》詩。
文征明:品茶圖(明) 紙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中茅屋正室,內置的矮桌,主客對坐,桌上隻有清茶一壺二杯,看來相談甚歡。側尾有泥爐砂壺,童子專心候火煮水。根據書題七絕詩,末識:“嘉靖辛卯,山中茶事方盛,陸子傅對訪,遂汲泉煮而品之,真一段佳話也。”
該畫作於嘉靖年年(1531年),屋中品茶敘談者正是文征明、陸子傅二人。這就如當今拍照留念一樣。
文征明:惠山茶會圖(明) 紙本設色 縱21.9厘米,橫67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這是幅以茶會友、飲茶賦詩的真實寫照。
畫麵描繪了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時節,文征明同書畫好友蔡羽、湯珍、王守、王寵等遊覽無錫惠山,飲茶賦詩的情景。半山碧鬆之陽有兩人對說,一少年沿山路而下,茅亭中兩人圍井闌會就,支茶灶於幾旁,一童子在煮茶。
該畫體現了文征明早年山水畫細致清麗、文雅雋秀的風格。畫前引首處有蔡羽書的“惠山茶會序”,後紙有蔡明、湯珍、王寵各書記遊詩。詩畫相應,抒性達意。
唐寅:事茗圖(明) 紙本 縱31.1厘米,橫10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唐寅,字伯虎、子畏,號六如居士,江蘇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詩、書、畫俱佳,擅長山水,人物、仕女、花鳥畫。
此畫是山水人物畫,描繪了文人學士悠遊山水間,夏日相邀品茶的情景:青山環抱,林木蒼翠,溪流潺潺,參天古樹下,有茅屋數間。茅屋
裏一人正聚精會神倚案讀書,書案一頭擺著茶壺、茶盞諸多茶具,靠牆處書畫滿架。邊舍內一童子正在煽火烹茶,舍外右方,小溪上橫臥板橋
,一人緩步策杖來訪,身後一書童抱琴相隨。畫卷上人物神態生動,環境優雅,表現了主人客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事茗圖》畫卷後有畫家用行書自題五言詩一首。詩曰:“日長何所事,茗碗自賞持,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吳趨唐寅”。下有“唐居
士”、“吳趨”、“唐伯虎”三印。詩中道出了在長夏之日,自以飲茶為事,雖有怡情愜意,但也帶有點點愁思。是描繪當時文人學士山居閑
適生活的真實寫照。
唐寅少年就有“吳中俊秀”之稱,29歲應鄉試,中應天府第一名解元,因此,他自稱“江南第一”,誰料30歲時,他隨同徐徑上北京會試
,卻因徐徑行賄主考官程敏政家童,取得考題所引起的科場案而連累入獄,結果被罷黜,發往浙江為吏。唐寅平時才高自負,熱衷功名,遭此
巨變,傷心潦倒,於是拒絕當官,回到蘇州,專心藝術,一度離家外出遊覽各地名山大川,廣交朋友,追求一種“不求仕進”、“隱跡山林”
,瀹茗閑居的生活。“事茗圖”就是這種生活的寫照。
文征明:綠陰草堂圖(明) 紙本設色 周懷民先生收藏
此畫描繪山林茅屋中,一老者盤腿坐在竹床榻上,一侍者站其旁,溪澗樹下綠苔點點,樹梢上隱約露出一抹談談的山色,作者自題七言詩
一首,詩中提到顧諸紫筍茶。畫麵生動地反映了明代樹下綠陰草堂品茶的風情。
仇英:鬆間煮茗圖(明) 絹本設色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仇英(1494—1552年),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明代畫家,漆工出身,後學畫,擅長山水、人物、花鳥畫。
畫中峰巒崢嶸,雲遮霧掩,山岩間飛瀑數迭,流入鬆林溪間,臨溪一鬆亭,亭中隱士品茶嚐景,童子蹲地煮茶,亭外溪邊一童子正持瓶汲
水。真是一派山青水秀,煮泉品茶的幽閑情景。
陳洪綬:停琴品茗圖(明) 朵雲軒藏品
陳洪綬(1598—1652),字章候、老蓮、浙江人,明末畫家。
圖中描繪了兩位高人逸士相對而坐,琴弦收罷,茗乳新沏,良朋知己,香茶間進,手捧茶杯,邊飲茶邊談古論今,加之雅氣十足的珊瑚石
、蓮花、爐火等,如此幽雅的環境,把人物的隱逸情調和文人淡雅的品茶習俗,渲染得既充分又得體,給人以美的享受。
烹茶圖 陳洪綬 扇麵 金箋 縱20.3厘米 橫55.9厘米 (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畫三角形亭,亭中有二高士對坐,右邊著紅衣者以扇煽爐,左邊高士身後立有書童,二人正煮茶論道,小亭依山傍水,後有密林。此
圖為工筆重彩, 淺絳與青綠並用,折筆勾石,頗似陸治。
王問:煮茶圖(明)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王問(1497—1576年),江蘇無錫人,明代畫家。
此畫是繼王紱《竹爐煮茶圖》後的又一以竹爐煮茶為題材的畫。煮茶爐是竹爐,四方形,爐外用竹編成。畫左邊一童展開書畫卷,一長者
正在聚精會神地欣賞看。描繪了文人煮茶閱卷的情景。
丁雲鵬:煮茶圖(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丁雲鵬(1547—1628年),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休寧人。明代畫家,善長人物、佛像、山水畫。圖中描繪了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
茶》詩意。畫中盧仝坐蕉林修篁下,手執團扇,目視茶爐,正聚精會神候火煮湯,圖下一長須仆撿壺而行,似是汲泉去,左邊一赤腳婢,雙手
捧果盤而來。畫麵人物神態生動,描繪出了煮泉品茗的真實情景。
丁雲鵬:煮茶圖2(明)紙本設色 縱140.5厘米,橫57.8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收藏
圖中描繪了盧仝坐榻上,雙手置膝,榻邊置一煮茶竹爐,爐上茶瓶正在煮水,榻前幾上有茶罐、茶壺,置茶托上的茶碗等,旁有一須仆正
蹲地取水。榻旁有一老婢雙手端果盤正走過來。畫麵人物生動,背景白玉蘭花盛開,假山石和花草美麗雅致。
豪家佚樂圖(部分) 楊晉 長卷絹本沒色 縱56.2厘米 橫127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此卷寫春夏秋冬四季豪門享樂生活,長1之米多。此幅為長卷中一段。畫仕女幼童十多人,遊樂於長廓、水榭之間,或觀荷,或細語,或
於玲瓏湖石之下,濃蔭草坪之上,品茗論畫。 人物神態靜穆, 園林環境清幽,足以驅閑消夏。筆墨工致,疏密得體,設色明麗。
薛懷:山窗清供圖(清)
作者薛懷,清乾隆年間人,字竹君,號季思,江蘇淮安人,擅長花鳥畫。
此畫以線描繪出大小茶壺和蓋碗各一,明暗向背十分朗豁。畫麵上自題五代詩人胡嶠詩句:“沾牙舊姓餘甘氏,破睡當封不夜候。”另有當
時詩人、書家朱顯渚題六言詩一首:“洛下備羅案上,鬆陵兼到經中,總待新泉活水,相從栩栩清風。”茶具入畫,反映了清代人對茶具的重視
,是對茶文化藝術美的又一追求。
董誥:複竹爐煮茶圖(清)
明代王紱曾作《竹爐煮茶圖》遭毀後,董誥在乾隆庚子(1780年)仲春,奉乾隆皇帝之命,複繪一幅,因此稱“復竹爐煮茶圖”。畫麵有茂林修
篁,茅屋數間,屋前茶幾上置有竹爐和水甕。遠處是清麗的山水,景色優美,畫右下有畫家題詩:“都籃驚喜補成圖,寒具重體設野夫。試茗芳
辰欣擬昔,聽鬆韻事可能無。常依榆夾教龍護,一任茶煙避鶴雛。美具漫雲難恰並,綴容塵墨愧紛吾。”畫正中有“乾隆禦覽之寶”印。
群仙集祝圖 汪承霈 卷紙本設色 縱27厘米 橫235.1厘米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工筆設色描繪了鬥茶會上的仆人形象,他們或在準備茶碗,或自己先飲為快,情態不一,造型寫實極富生活氣息。線描精細,以
鐵線描為主,設色沉穩而富有變化,暈染有致。圖中器物繁多,俱一一細加刻畫,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細致的觀察能力和高超的寫實水平。
烹茶洗硯圖 錢慧安 立軸紙本設色 縱62.1厘米 橫59.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在兩株虯曲的鬆樹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欄而坐。榭內琴桌上置有茶具、書函,一侍童在水邊滌硯,數條金魚正遊
向硯前;另一侍童拿著蒲扇,對小爐扇風烹茶。人物線條尖細挺勁,轉折硬健,師法陳洪綬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純熟,儀容閑雅,設色清
淡,為清末海上畫派的風格。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歲時,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畫。
李方膺:梅蘭圖軸(清) 紙本水墨 縱127.2厘米,橫46.7厘米 夏衍藏畫
在梅蘭襯托下,一壺一杯。根據自題詞可知,壺中泡的是峒山秋片茶,用無錫惠泉水衝泡。
吳昌碩《品茗圖》
齊白石《煮茶圖》
程十發《飲茶圖》
何水法《香茗圖》
林福榮《陸子品茶圖》
簡捷《櫳翠庵品茶圖》
林曉丹《荷珠煮茗圖》
唐雲《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