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緬甸考古簡史

(2006-04-07 18:18:56) 下一個

原創作者:南林

    緬甸的考古事業起步較晚。1948年緬甸獨立以前,大部分調查工作都是由西方人進行的。從1885年第三次英國侵麵戰爭結束,到1942年日本侵占緬甸為止,英國統治緬甸全境達五十多年。其間,設立了緬甸考古調查局,組織了緬甸研究學會,從事緬甸文物史料的發掘和搜集,同時也出版了很多書籍和刊物。1902年,緬甸官方建立考古調查局以前,緬甸的考古工作是由印度考古部緬甸處負責的。有選擇地進行了許多工作。1894年和1897弗裏茲 . 諾特令博士(Dr.Fritz Noetling) 發表了有關緬甸晚中新世和早上新世沉積的報告。就是從這些沉積物中發現了據認為是最早的緬甸石器 。

    莫裏斯(T.O. Morris) 或許應該被稱為 “緬甸考古之父”,他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意識到了從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的河流階地上發現的石片石器的重要性。他還采集了標本送到大英博物院(the British Museum) ,讓史前研究部的專家雷吉納德 . 史密斯(Reginald Smith) 作鑒定研究。結果,導致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由莫赫蘭(Hallam Movius)和赫爾姆特 . 特拉(Helmut de Terra) 領導的美國考察隊的持續的考古田野調查。並出版了第一份有關緬甸早期史前史的報告。因為在緬甸發現的石器時代文化與西歐發現的有著 “根本地”(fundamentally) 不同,所以在莫裏斯的影響下,莫赫蘭給這裏發現的石器文化取了一個緬甸名稱“Anyathian culture”(安雅特文化), “Anyatha” 意為“Upper Burma Man”(上緬甸人)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緬甸的史前史研究陷於停滯狀態。戰後的情形更遭。1948年緬甸獨立,隨即內戰爆發。五十年間,史前史的研究項目都很少得到政府資助。另一個問題是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起,緬甸的考古機構隻注重於對地麵文物的保護和研究,尤其是屬於曆史時期,特別是蒲甘(Pagan) 和先蒲甘時期的文物。

    昂塔(Aung Thaw) 對貝塔諾(Beikthano)古城址的發掘可以說是緬甸比較早期的唯一的科學的係統的考古發掘。他受訓於印度台拉登(Dehra Dun) 考古調查局考古學校(the School of Archaeology of the Archaeological Survey of India)。 對於緬甸後安雅特洞穴文化(Burma’s Post-Anyathian Cave Culture) 的調查和發掘,最初是因為1960年一個叫作秦茂卡(Khin Maung Kyaw) 的地質學家在撣邦(the Shan States)的洞穴中發現了擬似史前的岩畫。1969年1月,由仰光大學人類學,地質學,和動物學係組成的考察隊,對緬甸東部山脈帕達林 (Padah Lin) 史前洞穴遺址群進行了調查發掘。發現了晚期和平文化(Late Hoabinhian cultures)遺跡。帕達林遺址首次提供了科學的碳素斷代和骨膠原斷代數據。之後,主要在撣邦,克耶邦(Kayah), 卡因邦(Kayin),孟邦(Mon) 又發現了幾個洞穴遺址。並且,部分遺址還進行了發掘。2000年4月,一支由地質學家和骨骼專家組成的考古隊在卡因邦維蓬拉石山(Weiponla Stone Hill) 的山腳一個洞穴裏,發現了動物化石和用作畫岩畫的紅赭石。

    關於金屬時代遺址的調查和發掘,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莫赫蘭收集的地麵發現的青銅器外,1998年在博達林鎮(Budalin Township)良橄村(Nyaung-gan Village)發掘的一個墓葬遺址,陪葬品有青銅器和石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昂塔和沈茂武(Sein Maung Oo) 主持發掘的位於阿馬拉布拉(Amarapura) 古城附近的陶塔曼(Thaungthaman) 遺址,明顯是緬甸都市化時期斷代最早的遺址。這一時期田野和室內工作的重點是所謂驃人(the Pyu)遺跡和蒲甘遺址。

    目前緬甸的史前史研究在與國外合作方麵向前邁出了一大步。來自美國,法國,摩洛哥,泰國,和日本的學者紛紛到緬甸去作田野考察和發掘。1997年,外國地質考察隊發現了靈長類化石。1998年1999年舉行的幾個有關史前史和早期曆史時期的會議也邀請了許多外國學者參加。2000年,國立檔案向國際和國內公眾開放。學者們也期待著這一政策適用於緬甸考古部門收藏的史前史資料。當前緬甸史前史研究的問題是缺乏用於人員培訓和購置儀器設備的經費。老一代的學者紛紛退休,急需年輕一代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