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一片寒微骨,拋擲到如今”——骰子和骰子戲

  一片寒微骨,翻作麵麵心。

  自從遭點染,拋擲到如今。

  這首語意雙關的《骰子》詩,見於關漢卿的雜劇《謝天香》。在戲文中,汴梁名妓謝天香以骰子自喻,哀婉地述說了自己不幸淪落風塵的淒苦身世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確實,自從骰子這個小小的精靈問世之後,就被人拋擲至今,而這些一拋一擲,又不知給人們帶來了多少歡樂與苦惱,喜悅與悲傷!

  在中國賭博文化之中,骰子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大部分博戲都是“懸於投”,也就是靠擲骰子來決定勝負輸贏。前麵談過的六博是懸於六箸和二煢(瓊),樗蒲則懸於五木。箸、煢、五木都是骰子,是特殊形狀的骰子。本文要談的骰子,是現在流行於世的正方體骰子,它的六個麵上分別鏤刻著從一(稱為幺)到六的圓點,其中幺和四是紅色的,其餘為黑色。它對唐以下中國社會的賭博風俗、遊戲風俗所產生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至今仍然如此。

  唐代以前,骰子稱做投子。由於多以玉、石等材料製成,又稱為“明瓊”。唐以下的骰子普遍改用獸骨、角製作,於是人們改“投”為“骰”,音仍其舊(!u)。又因為它麵上鏤刻的圓點分別著赤、黑二色,故也稱為“色子”。至今一般人仍將“骰子”讀做“色子”,大概就因為這個原故(注:這種讀法,不僅流行於人們口中,還見於建國後的字典,詳見《新華字典》1971年修訂重排本第433頁“骰”字條)。對於這種現象,另有一種解釋,認為骰讀為,不是“色”字,而是“盨”字。《廣雅》雲:“盨,箸也,今名骰子,博以五木為盨。”無論如何,這兩種讀音都與骰子的外觀或作用有著密切的聯係。

  此外,骰子還有許多別名,如浮圖、渾花、穴骼、撒家、惺惺二十一、挫角媒人等十餘種。這些名稱,或從其形態,或取意於用途,有的則包含了一個典故。如“惺惺二十一”,是因為骰子每兩個相對麵上鏤刻的點數之和均為七,六麵合為二十一點,惺惺者,惺惺相惜之意,以同命運的知己稱之,包含了博徒和骰子戲的愛好者們對骰子的“深情”。

  骰子並非中國獨有,也並非最先出現於中國。在賭博這一風靡全世界的文化現象之中,賭博的形式、道具千奇百怪,不勝枚舉,惟獨骰子通行各國,其形狀古今中外別無二致。這種現象,可以說是世界賭博文化中的一件奇事。

  骰子最早產生於“古代東方”,這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印度都曾發現距今四千多年以前的骰子實物。在古代希臘和羅馬,骰子賭博遊戲曾廣泛流行。保留至今的許多古文獻、古建築、墓葬之中也多次發現有關骰子及其遊戲的文字記載和圖案等。

  相比之下,骰子在中國的出現,要晚了許多。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正方體骰子實物,出自浙江餘姚的一座東晉墓葬之中,其形狀與古埃及、印度、羅馬以及現在流行的骰子完全相同,時間大約在公元四至五世紀。流傳至今的描述骰子的中國文獻,最早的一篇大概要數詩人劉禹錫的短文《觀博》,這已經是中唐的事情了。

  關於骰子在中國的產生,古代流行的說法是三國曹植創製。如《聲譜》雲:

  魏陳思王製及陸局,置骰子二。

  又《潛確類書》雲:

  樗蒲骰,古人用五子,以木為之。陳思王用兩子,以骨為之。

  這種說法同前麵提到的雙陸乃陳思王曹植所創,其實是一回事。換句話說,就是曹植發明了雙陸戲,骰子是其主要道具之一,所以骰子的發明權也屬於這位風流王子。既然我們在前文已經基本否定了雙陸為曹植所創,那麽,在這裏我們同樣可以順理成章地認為曹植發明骰子是附會之說。

  但是,將雙陸和骰子同時附會於曹植這樣一種巧合,卻可以說明這樣一種可能,即二者都是在曹魏時出現於中原社會的。既然骰子確實是雙陸的道具之一,那麽,在其他更有說服力的材料被發現之前,我們隻能做如下的推論,即骰子是作為雙陸的道具大約於三國時期由西域傳入中國的。

  在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間,由於樗蒲廣泛流行,骰子幾乎默默無聞。及至隋唐時期,隨著雙陸的盛行,骰子也像五木之於樗蒲那樣從雙陸之中遊離出來。由於它本身的排列組合較之五木遠為複雜而有趣,於是擲骰子很快取代擲五木,成為此後一千餘年之中最為流行的賭博方式。在此期間,擲骰子的方式和名稱曾有過多種變化,都可以“骰子戲”稱之。

  唐代的骰子戲,又稱“投瓊”和“彩戰”。瓊是六博的投子,投瓊是借用古語,所投之物其實是正方體的骰子。彩戰的“彩”,來源於骰子上的赤、黑二色,即“以骰為戰”之意。從文獻記載看,唐代的投瓊似乎先流行於上層社會。玄宗時期,後宮中盛行投瓊,皇帝和妃嬪宮娥都喜愛此道。據說唐玄宗和楊貴妃就常常投瓊為樂,由此還產生了骰子外觀的一個重大的變化,即皇帝為骰子“賜緋”的故事。

  據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三雲:

  今骰子於“四”上加紅,亦有所本。《言鯖》:唐時投瓊,惟“幺”一點加紅,餘五子皆黑色。明皇與楊妃彩戰,將北,惟“四”可解。有一子旋轉未定,連叱之,果成“四”。上悅,顧高力士令賜緋。遂相沿至今雲。

  讀者請不要小看這一點顏色上的變化,它大大地豐富了後世各種骰子戲及其由骰子演變的骨牌、紙牌博戲、酒令的內容,詳細情況請待後文。

  大約從盛唐開始,骰子戲在社會上廣泛流行,李白詩雲:“六博爭雄好彩來,金盤一擲萬人開。”(《李太白集》卷十七,《送外甥鄭灌從軍》)這裏所詠便是擲骰子。

  從宋元直至明清時代,擲骰子成為各種賭場中最常見的方式。《水滸》第一百四回這樣描寫道:

  台下四十隻桌子,都有人圍擠著在那裏擲骰賭錢……那些擲骰的,在那裏呼幺喝六,盓錢的在那裏喚字叫背。

  民間歲時節令,人們常常聚博為樂,擲骰子是常見的方式之一。宋人範成大有詩雲:“酒壚先疊鼓,燈市早投瓊。”(《石湖集》卷二十三《上元紀吳中節物》詩)陸遊也有詩寫道:“呼盧院落爭新歲。”注雲:“鄉俗歲夕聚博,謂之‘試年庚’。”類似的詩句還有很多,無法枚舉。可見擲骰子流行之廣泛。

  早期的骰子戲,一般用兩粒骰子,這大概同雙陸的製度有關。唐中期以後,廣泛流行擲六枚骰子的博戲,一直流行到五代和北宋。唐人李洞有詩雲:“六赤重新擲印成。”《宋史·張昭遠傳》也有:“一擲六齒皆赤”的記載,都是這種習俗的證明。在此之後,社會上還出現過擲三、四、五粒骰子的各種博戲。

  一骰具六麵,多粒骰子可以組成難以計數的排列組合形式,於是形成後世名目繁多的“骰子格”。總的來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即“同色”(又稱渾花,全部為一種點數)為貴,駁雜為賤,在同色之中,又以紅色為貴。以《除紅譜》為例,四枚四點稱為“滿園春”,又叫“堂印”,為最高之彩。其次為四枚幺,稱“滿盤星”。以下為四枚六:“混江龍”,四枚三:“雁行兒”,等等。雜色的彩,也以多枚紅色者為貴。

  上麵所說的骰子格,花樣過於複雜,一般用於行酒令和其他遊戲。在純粹的賭博場合,計算輸贏的是另一種方法。唐宋元明時代的骰子賭博的具體方法已無法詳考,但從下麵所述的幾種清代骰子戲中可以略窺一斑。

  清代以至民國時期流行的擲骰戲主要有“趕老羊”、“擲挖窖”和“擲骨牌”幾種。

  “趕老羊”又叫“擲老羊”,用六枚骰子,每人可擲若幹次,直至出現其中三枚點數相同,然後計算其餘三子點數之和的大小以決勝負。

  “擲挖窖”與“趕老羊”大致相同,也用六粒骰子,隻是決定勝負的是三粒同色的骰子,骰彩的貴賤順序為六、四、幺、三、五、二。如果擲出四色、五色甚至全色的彩,則更勝一籌。

  “擲骨牌”是借用了“牌九”規則的賭法。其法可用二至六枚骰子,但不用三枚。如用六枚骰子,須將其中四枚擲成一色,其餘的兩枚便湊成一張骨牌花色,如兩枚六是一張“天牌”,兩枚“幺”是一張“地牌”等等,博徒們便以骨牌的貴賤來比大小。用五枚骰子的方法與此相同,隻需將其中任何三枚擲成一色,然後比較其餘兩枚所湊成的骨牌花色。最簡單的是擲兩粒骰子,隻須擲一次,便成一張骨牌,立見輸贏,擲四枚骰子每次都可湊成兩張骨牌,也就是一副牌九,比較的方法與牌九完全相同。

  上麵所說的幾種擲骰戲在清代普遍流行於下層社會之中,幾個賭徒,一副骰子再加一隻盆、碗便可進行,賭徒們輪流“坐莊”,機會均等。

  另外兩種廣泛流行於清代社會的骰子戲是“搖攤”和“壓寶”。

  搖攤是從古代的“意錢”演變而成的。可容多人參加,一般在一張方形賭台上進行。其法有莊家一人,站在賭台上方,其餘人在四周下注。進行時,莊家將三粒骰子放在一個有蓋的容器(稱為“搖缸”)中搖動,待骰子定下後,將所現的點數之和除以四,能整除即為四,有餘數的則可能為一、二、三,分屬賭台的四個邊。餘家在莊家搖定之後分別在桌上的四邊下注,搖出自己所押的一方,由莊家照押數賠,其餘三方則歸莊家所有。搖攤看起來很簡單,隻有四種結果,常常出現某種似乎有規律的點數變化,賭徒們將其稱為“攤路”。有些自以為是的人便殫精竭慮去研究這種所謂的規律。其實,現在懂得一點概率的人都知道,每次搖過,下一次每一邊的可能性總是四分之一,所謂“攤路”實際上是不可捉摸的。清代大詩人龔自珍,自負聰明,性又嗜賭,尤其喜歡搖攤。他曾在自己的帳頂繪“先天象卦”,來推算“攤路”的規律,自以為深諳其中精要,不幸的卻是每博必負,常常因此囊空如洗,一時傳為笑柄。

  搖攤在清代盛行於江浙和北京的富商大賈之家和賭場。清代社會賭風極盛,當時杭州、揚州等地的鹽商和其他巨賈常常舉行宴會,宴後必繼之以豪賭,場中往往有多種賭法,而搖攤總是吸引最多賭客的地方。

  搖攤又叫“壓寶”。清代還流行另外一種與它相似的賭博,也叫“壓寶”,又叫“骰寶”。骰寶的形式比搖攤要複雜。有莊家一人,派彩(莊家的助手,分配下注者的賭彩)一人。道具有骰盒(又叫寶盒)一隻,骰子三粒,賭台或賭攤前有一張畫有各種圖案的布,供賭博者下注。賭時,莊家先將骰盒中的骰子搖晃後放定,待下注人投注完畢,再把盒子揭開,看三粒骰子開出的樣式來決定吃注或賠注。骰寶的輸贏方式主要有押“大小”、押“單雙”和押點數。根據押中幾率的大小,賠注率也有高低,押不中者統統被吃掉。

  骰寶從清代直至民國間,在全國很多地方普遍流行,甚至成為一種遊樂活動。除了在大小賭場中常年舉行之外,歲時節令還有人在集市、街道上開骰寶。每逢此時,賭攤前眾頭攢動,甚至兒童婦女也可用零花錢下注試試運氣,圖個彩頭。嬉鬧喧嘩,熱鬧異常,是那個時代常見的賭博方式。

  骰子除了用於單純的擲骰賭博之外,又是許多博戲如彩選、狀元籌、升官圖、牌九和麻將的重要道具。它還演變成骨牌(宣和牌)和葉子牌,一直流傳至今。唐代以後流行於世的各種博戲,與骰子毫無關係的寥寥無幾。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沒有骰子便沒有中國的博戲。骰子簡直可以稱為中國的“博戲之魂”。

  
更多

編輯推薦

1實習菜譜(農家小吃)
2鑒略妥注
3魯迅作品選
4元史演義
5道德經
6偽自由書
7北戶錄
8茶經
9長短經
10長生殿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傳習錄

    作者:【明】王守仁  

    生活休閑 【已完結】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辭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

  • 鄧析子

    作者:【周】鄧析  

    生活休閑 【已完結】

    《鄧析子》分為無厚篇與轉辭篇兩篇,無厚篇所強調的是君主與臣民的共生關係,勸勉君王治國時應該以平等的心對待臣民,歸結到最後就是無厚,是民本的反映。

  • 東周列國誌

    作者:【明】馮夢龍  

    生活休閑 【已完結】

    《東周列國誌》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著作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原版名稱是《列國誌傳》,小說由古白話寫成,主要描寫了從西周宣王時期到秦始皇統一六國這五百多年的曆史。作品中所敘述的五百多年之間,英雄輩出,...

  • 獨異誌

    作者:【唐】李亢  

    生活休閑 【已完結】

    《獨異誌》者,記世事之獨異也。自開辟以來迄於今世之經籍,耳目可見聞,神仙鬼怪,並所摭錄。然有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