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23 獎勵耕戰富國強兵的改革家

  商鞅

  “傳略”商鞅(約前390~前338),我國先秦法家的傑出代表,著名的政治改革家。戰國中期衛國公室諸公子,名鞅,因稱公孫鞅或衛鞅,入秦後變法有功,封為“商君”,史稱商鞅。傳見《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

  衛國為東方六大國之一魏國的附庸,所以青年時代的商鞅希望在自己的祖國魏國施展才幹,投在國相公叔座門下為家臣,職任中庶子,掌卿大夫家族事務。公叔座病重,向魏惠王推薦商鞅作為自己的繼任人為魏國國相,魏惠王沒有采納。前361年秦國國君孝公即位,下求賢令。前359年商鞅入秦,秦孝公任命其為左庶長,這是商鞅在秦第一次變法。前352年升任為大良造(相當於丞相地位)。前350年秦孝公由雍(今陝西鳳翔)遷都鹹陽(在今陝西鹹陽東北),進一步變法,這是商鞅在秦第二次變法。前340年,商鞅因戰功封為商君(商邑在今陝西商縣東南)。商鞅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富強的基礎。前338年秦孝公死,秦國貴族誣陷商鞅謀反,以叛國罪判商鞅死刑,被車裂而死。商鞅的言論及其後學匯集成《商君書》,又稱《商君》或《商子》,《漢書・藝文誌》著錄29篇,今存24篇。《商君書》保存了商鞅變法的係統思想。

  “影響”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兩次變法,概括起來,主要內容有六個方麵。(一)編製戶籍,實行“連坐”。為了控製農戶和征收賦稅,新法規定,生者登記,死者注銷,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實行什伍連坐。在什伍之內,各家要互相監督。一家犯法,其他各家必須告發,否則與犯人同罪。告發者和殺敵者同賞。(二)獎勵軍功,廢除舊的世卿世祿製度。新法規定,按軍功大小賜予爵位和官位。宗室與貴族,如無軍功,就削除公族的屬籍,也就是剝奪其貴族身份。改革此項,削弱了舊貴族的勢力,加強了封建國家的中央集權,因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了秦人的精力轉向同敵人作戰,達到強兵的目的。(三)重農抑商,發展生產。商鞅把農業看做“本業”,把工商業看成“末業”,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新法規定,凡是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凡是棄農經商,因懶惰而貧困的,要將其全家淪為官府的奴婢。商鞅為改變秦國落後的習俗,提高勞動生產率,還規定凡一家有兩個以上的成年男子,必須分家,各自獨立為生,否則,就要加倍收賦稅。(四)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井田製是我國奴隸社會實行的土地所有製的基本形式。井田都歸國家所有,土地不能自由買賣。到戰國時期,井田製已經成為封建經濟發展的障礙。對此,商鞅下令把井田上的土壟、渠道和田界等除掉,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五)廢除分封,普遍實行縣製。為建立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製度,商鞅在秦國普遍推行縣製,把過去貴族統治的鄉、邑、聚(村落)合並成41個縣。每縣設縣令或縣長,作為地方行政長官,由國君任免。(六)統一度量衡。商鞅頒布的標準尺,一尺約合今0.23公尺。標準量器,1升約合今0.2公升。今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鞅方升”就是當時頒布標準度量衡的一件物證。

  商鞅變法的意義。秦國地處關中涇水渭水流域。西麵、北麵為戎、狄之地,沒有強敵。南麵與楚為鄰,有高山屏蔽。東麵與魏國接壤,有黃河為界。秦國東向爭天下,居高臨下,處於有利地勢。但秦國政治、經濟、軍事都比較落後,秦被中原諸侯排斥在會盟之外,把秦國視為戎、狄。秦穆公隻能稱霸西戎,向東發展受到晉國阻遏。戰國初期,魏文侯變法圖強,一度稱霸諸侯。魏國向西發展,侵奪了秦國的河西之地,秦國失去了黃河的屏障,降為二等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秦孝公即位,發憤圖強,決心改變弱國的地位,不僅要恢複失地,而且還要向東擴展。商鞅入秦通過秦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四次遊說孝公。前兩次說以帝王之道,秦孝公打起了瞌睡,事後還申斥了景監。後兩次說以強霸之道,秦孝公十分高興,不知不覺竟忘了君臣之禮,膝行靠近了商鞅。這個故事說明了秦孝公急於求成,稱霸諸侯的雄心。

  商鞅第一次變法後,10年之間,秦國的社會製度發生了急劇變化。舊貴族的勢力受到嚴重打擊,封建經濟得到較快的發展,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麵,都趕上或超過了東方六國,秦國一躍而為頭等強國,於是秦孝公遷都鹹陽,政治中心轉移,積極進行東進的戰略準備。外交上,秦齊聯合,夾擊魏國。前354年,元裏之戰,秦敗魏。前353年桂陵之戰,齊敗魏。商鞅第二次變法取得成功後,秦國更加國富兵強。前341年馬陵之戰,齊大敗魏國,虜魏太子申,殺魏大將龐涓。魏國連年戰敗,開始走向衰落。前340年,商鞅親自率兵伐魏,與魏將公子�戰於安邑。商鞅利用與公子�的舊交,假言結和,詐取了公子�,徹底打敗了魏國。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於秦,從安邑向東遷都大梁以避秦兵之逼。從此秦國稱雄於東方,並為後來秦始皇的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中國曆史上由上而下的變法革新大部以失敗告終,而商鞅變法卻取得了徹底的成功,這是值得研究的課題。首先,當時是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東方六國都先後各自實行變法,魏國首先取得成功而成強國。吳起在楚國變法,中道夭折,楚國最大,甲兵資實為七國之首,但始終沒有成為一個強國。秦國偏處西方,長期受到中原各國的排斥,激發了秦人的憂患意識。秦國正因經濟文化落後,大量引進東方人才,朝中官吏五湖四海,保守勢力沒有東方六國強大。這些是商鞅變法成功的客觀條件。

  商鞅學識淵博,既是法家、又是兵家。他把兵謀詐術與軍令嚴肅的手段引入政治。首先他四說秦孝公,實質是從各個方麵試探了解秦孝公的本意,變法內容針對秦孝公的意圖以富國強兵為主題,取得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然後商鞅又與保守勢力甘龍、杜摯進行辯論,為新法製造了輿論。在新法執行中,立木取信,爭取了民眾。曆史記載:商鞅在頒布新法時,為了取信於民,他在京都南門外,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杆,然後張貼布告說:“誰能把這根木杆移到北門,就賞他十金。”民眾看了布告,爭相走報,傳為新聞,但卻沒有一個人相信。商鞅針對民眾心理,故意提高賞金,宣布加碼為五十金。這時有一個冒失鬼當真把木杆移到了北門。商鞅見有人應召,十分高興,當眾賞了五十金。商鞅立木取信,意在昭示新法的嚴肅性,民眾震懾於五十金的威信,不敢怠慢新法,舊貴族感到恐慌,聯合起來以太子駟的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為首唆使太子犯法,破壞新法的威信。為了維護法紀尊嚴,商鞅嚴懲太子師傅公子虔和公孫賈。從此再無人敢觸犯新法。但商鞅卻得罪了太子駟。後來太子駟即位,他就是秦惠王。商鞅終於未能逃脫車裂的慘禍。商鞅的悲劇說明了在封建社會,國君“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隻能是一個烏托邦的理想口號。後世變法,沒有秦孝公的憂患自強精神,變法者沒有商鞅的犧牲精神,大多半道夭折,失在於此,可慨也夫!

  “餘論”商鞅在青年時就深受魏國法家先驅者李悝的影響,立誌改革,施展抱負。但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西出函穀關收效於秦國。司馬遷肯定商鞅變法的,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鞅去衛適秦,能明其術,強霸孝公,後世遵其法。”《史記・商君列傳》全麵係統地記載了商鞅變法的過程和成就,為後人正確地評價商鞅提供了寶貴的資料。但商鞅個人品質刻暴少恩,推行變法采取了殘酷手段,輕罪重判,刑棄灰於道,所以司馬遷對商君之短又提出了強烈的批評,認為商鞅受惡名而死,咎由自取。

  (李明)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