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008 結束帝製創立民國的革命先行者

  孫中山

  “傳略”孫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稍長取名文,字德明,號日新。1886年改號逸仙,1897年在日本進行革命活動時曾化名中山樵,孫中山的名字由此而來。辛亥革命以後,人們習慣地稱呼他為孫中山。廣東香山縣(今廣東中山縣)翠亨村人。家境貧寒。他父親孫達成(1813~1888)靠租種兩畝半地及兼做更夫過活。孫中山有同胞兄妹四人。哥哥孫眉,姐姐孫妙茜,妹妹孫秋綺。孫眉於1871年被迫背井離鄉到檀香山謀生,經營橡膠農場成功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華僑資本家。1878年5月,孫中山來到檀香山,在他哥哥的培養下,先進火奴魯奧蘭尼學校,又進奧阿厚書院讀書,接受西方文化,進步很快。海外5年的生活和學習,開拓了正處於成長期的孫中山的胸懷和眼界,豐富了他的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知識。不久,他進入廣州博濟醫院附屬南華醫學堂學醫,後轉入香港西醫書院繼續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獲醫科碩士學位,開始行醫。由於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救死扶傷,行醫“不滿兩三月,聲譽鵲起”(陳少白《興中會革命史綱要》,載《建設月刊》第2卷第3期,1929年3月)。但是,孫中山不滿足於做一個治療人體疾病的良醫,他更加關心的是國家民族的“痼疾”。當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時刻,他認識到“醫術救人所濟有限,其他慈善事業亦然”(胡漢民編《總理全集・非學問無以建設》第2集第141頁),而“醫國”比“醫人”更重要,從此開始了挽救中華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動。於是之後40年,奔走呼號,出生入死,一心為人民,一心為革命。1925年,抱病赴北京參加善後會議,不幸於3月12日上午9時30分逝世於北京。1929年遺體葬於南京東郊紫金山。衣冠葬於北京香山碧雲寺。

  “影響”孫中山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他在中國民主革命準備時期,以鮮明的中國革命民主派立場,同中國改良派作了尖銳的鬥爭。他在這一場鬥爭中是中國革命民主派的旗幟。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創立了中國早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標誌著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其革命活動的正式開始。他到廣州,籌集軍費,進行軍事訓練,準備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政權,走武裝鬥爭的道路。1895年10月,與意氣相投的同誌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籌備廣州起義。以“除暴安良”為口號,團結起義人員。陸皓東還設計了一種青天白日旗以代替清王朝的黃龍旗。因事泄而失敗,陸皓東、朱貴全等人壯烈犧牲。起義雖然失敗了,但這是“孫中山戰爭事業”的起點。從此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正式舉起武裝革命的旗幟。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日益發展的時候,在中國資產階級內部存在著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一條是孫中山所代表的民主革命路線;一條是康有為、梁啟超所代表的改良主義路線。孫中山從革命民主派的立場出發,宣傳科學進化論思想,主張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封建帝製,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康有為、梁啟超從改良主義的立場出發,宣揚庸俗進化論思想,反對民主革命,成立保皇黨,主張在保存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實行君主立憲,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來發展資本主義。孫中山從1901年以後,就針對康、梁掀起的保皇逆流,逐步開展不調和的鬥爭。他指出:建立民國,效法美國,選舉總統,廢“我們必須傾覆滿洲政府,革命成功之日,除專製,實行共和。”1905年同盟會成立後,他以《民報》為主要陣地,從創刊號開始,在大力宣傳同盟會政綱的同時,還對保皇派進行猛烈、係統的批判。這一批判,主要是通過與改良派的宣傳工具《新民叢報》的論戰來進行的。革命派與改良派之間的這場論戰內容,涉及範圍很廣,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麵:是“保皇”還是“革命”?是維護清政權,行君主立憲,還是推翻它,新創民主共和國?是維護還是改變封建土地所有製?

  歸根到底,是要不要實行孫中山三民主義政治路線,即要不要武裝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這場激烈的論戰中,孫中山及其領導的革命派鬥誌昂揚,意氣風發,表現了朝氣蓬勃的革命精神,徹底揭露了保皇派的立憲保皇的立場和觀點,孫中山不愧為資產階級民主派的旗手。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時期,領導民眾推翻帝製,建立共和國。孫中山領導的民主革命,得到廣大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迅速發展。孫中山在1907年至1911年的4年中,領導革命黨人連續不斷地組織了十多次武裝起義。1911年1月底,舉行黃花崗起義,震動全國,影響很大。林時�、方聲洞、羅進等壯烈犧牲,喻培倫、林覺民慷慨就義,表現了革命黨人的英勇氣概。孫中山評價說“革命之聲望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孫中山《複謝秋函》)”。“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黃花崗烈士事略序》,《總理全集》第1集,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版第1054頁)”。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孫中山從國外回來,眾望所歸,一致選舉他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這是孫中山領導民眾多年奮鬥的結果,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它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儀在全國革命怒濤中,被迫下了退位詔書,宣布退位。統治中國268年的清帝國終於被推翻,從秦始皇以來綿延2133年的君主製度也就此最後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皇帝”在人民心目中成了非法的東西。誰敢複辟帝製,都會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列寧對他作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孫中山“不愧為法國18世紀末葉的偉大宣傳家和偉大活動家的同誌”;辛亥革命的勝利,不但使中國人民“從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運動和鬥爭”,而且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階級的統治遭到破壞,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列寧《新生的中國》,載《列寧全集》第18卷第395~396頁)。“中華民國”成立後,孫中山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組織政府,任命各部總長、次長。根據資產階級三權分立原則行使職權。又著手製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加以公布。這是我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憲法,繪製了一幅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藍圖,在中國憲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曆史地位。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辛亥革命沒有取得徹底勝利,勝利果實被帝國主義的忠實走狗袁世凱所竊取。當袁世凱刺殺宋教仁,反革命麵目暴露之後,孫中山即針鋒相對與之鬥爭,主張武力討袁,領導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繼續堅持鬥爭。

  孫中山建立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統一戰線,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30多年來,孫中山從事民主革命運動,一再遭到失敗。“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的未達,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孫中山先生十講》,上海民智書局,1933年版第52頁)”,陷於絕望的境地。1917年11月7日,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給孫中山帶來了希望和信心;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給孫中山以力量和決心。作為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他迎曆史潮流而上,他歡迎十月革命,歡迎俄國人對中國人的幫助,歡迎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孫中山虛心接受中國共產黨和蘇俄代表所提出的建議,決心采取聯合共產黨的政策,對國民黨進行改組。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製定了一個反帝反軍閥的新三民主義綱領,確定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承認共產黨員和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這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孫中山根據三大政策的精神,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他把舊三民主義作了適合時勢要求的新解釋,發展成為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使它在新的曆史時期獲得新的革命內容。新三民主義和舊三民主義相比較,在民族主義方麵,過去隻提反滿,現在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在民權主義方麵,過去隻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現在主張普遍平等的民權;在民生主義方麵過去隻有一個空洞的“平均地權”的政綱,現在則提出了平均地權、節製資本,承認“耕者有其田”,並謀求改善工人農民的生活等內容。這標誌著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其政治原則和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綱領基本一致。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為新三民主義,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這不僅是孫中山先生的功勞,也是中國革命作為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所產生的結果。

  “餘論”孫中山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他首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一文中評價說:“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來可泓)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