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章 平定七國之亂,抗擊匈奴南侵

  平定七國之亂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王之亂爆發,這是漢王朝自開國以來,以劉姓諸侯王為首的地方諸侯政權和以皇帝為首的中央統治集團矛盾激化的最大的一次爆發。這場叛亂的始作俑者正是被高祖劉邦封為吳王的劉濞。

  劉濞是劉邦兄長劉仲之子,也是劉邦麾下的一員大將,20歲時率兵大破英布,成就一世英名。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大封同姓王,劉濞就被封做吳王,封了以後劉邦就後悔了,因為有個相士說吳王以後必反。金口玉言不可隨意改動,高祖就撫著劉濞的背說:“大漢50年後東南有亂,不會是你吧,你可是我的親侄子,請好自為之。”劉濞慌忙說:“不敢。”但最終還是走上了起兵反叛的道路,這時劉濞已經62歲了。

  其實,劉濞叛亂並非出於一時之氣,而是蓄謀已久。這裏麵既有近因,也有遠因,但其根本的起因隻有一個,那就是強大的諸侯王國分權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

  劉濞被封為吳王後,開銅礦,鑄“半兩”錢,煮海鹽,設官市,免賦稅,於是吳國經濟迅速發展,劉濞的政治野心也開始滋生,他開始收買人心、發展勢力,甚至收留一些逃犯、亡命之徒,企圖有朝一日奪取帝位。

  文帝時,有一次,劉濞派王太子劉賢去長安朝覲,文帝派皇太子劉啟陪吳太子玩,二人年紀相當,又是再從堂兄弟,相處極為融洽,閑時二人經常下棋消遣,互有勝負。二人旁邊都有自己的師傅和隨侍人員,得勝時他們總愛為自家的主子歡呼並向對方說些取笑挖苦等不中聽的話語,劉啟自負身為皇儲,隻能聽阿諛稱頌好聽的話,輸棋時心裏本已不快,再聽到對方隨侍人員取笑挖苦,心裏有氣已是強忍多時了。這天,劉啟下錯了一步棋,引起棋局險象頓生,乃要求悔棋,劉賢堅決不允,並用一個手掌把那個棋子蓋牢,他旁邊的隨侍人員又一齊呼喊助威,並說了一些不好聽的話。劉啟一時怒起,抓起棋盤砸向劉賢,正巧砸在劉賢的太陽穴上,致使劉賢當場斃命。

  這事可鬧大了,驚動了文帝,文帝正想給各諸侯國一點顏色看,便沒有處罰劉啟,隻是把他訓誡了一番。文帝又召見了劉賢身邊的師傅和隨侍人員婉言安慰,並下旨將劉賢的屍體盛殮入棺後派專人護送回吳國安葬,吳王劉濞拒收劉賢屍體,憤怒地說:“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又將靈柩運回長安,文帝無法,隻好把劉賢葬在長安。劉濞也因此懷恨在心,更加緊了準備叛亂的步伐。劉濞幹脆稱病不朝,私下裏卻在繼續蓄積謀反的力量。慈善仁厚的漢文帝憐他喪子之痛,遂賜劉濞幾杖(茶幾、手杖,對老年人尊敬和優待的象征),準許他不用朝請。劉濞不但不感恩,反而更加驕橫。

  到景帝即位,劉濞已經準備了40年,成為威脅最大的諸侯王,反跡也越發明顯。故此,時任禦史大夫的晁錯向景帝呈上《削藩策》,極力主張景帝削奪各諸侯王的封地,並指出,諸侯王中威脅最大的就是吳王劉濞。因此,要削藩必須先從吳王下手,先削吳王的封地。他對景帝說:“過去吳王因太子死於陛下之手,對朝廷深懷怨恨,詐稱有病,不來京朝拜天子,按照古法應當誅殺。文帝不忍加刑,賞賜幾杖,允許他不來朝拜,恩德可謂宏厚。吳王不改過自新,反而越發放肆,開山鑄錢,煮海製鹽,招誘天下逃犯,謀圖叛亂。現在削奪他的封地他會造反,不削奪也會造反。削奪,他倉促早反,禍會小些;不削,他準備充分再反,禍患更大。”

  晁錯的主張遭到了外戚竇嬰的反對,削吳的事隻好暫時擱了下來。不過,楚、趙、膠西三國分別以罪被削,楚王劉戊被削了東海郡,趙王劉遂被削了常山郡,膠西王劉印被削了6縣,晁錯又修改有關律令30章,一時諸侯喧嘩,反響強烈。各藩王自然把晁錯視為眼中釘,恨不能食肉寢皮。晁錯的父親也感到兒子大禍臨頭,特意從家鄉潁川趕到京城,勸說兒子。晁錯不聽,其父服毒自盡,晁錯不為所動,仍然力主削奪吳王。最後,景帝決定削吳會稽、豫章二郡。

  景帝三年正月,漢朝廷削地的詔書送至吳國。劉濞立即誅殺了由朝廷派來的二千石(郡級)以下的官員,以“誅晁錯,安社稷”為名,聯合各地諸侯王起兵。公元前154年正月,劉濞首先在廣陵起兵,接著楚王劉戊、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印、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也在各地分別起兵,包圍臨淄;趙王劉遂則與吳王劉濞的軍隊匯合西進。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一時間聲勢浩大。至此,以吳王劉濞為首,卷入叛亂的共有7個藩王,史稱“七國之亂”。

  西征前,劉濞曾遣使聯絡閩越國、東甌國和南越國。由於吳國強盛,各諸侯國與中央政權的矛盾又有一致之處,閩越、東甌一口答應做劉濞的後援。趙佗卻留了個心眼,說自己是異姓王,不便參與其事,但必要的時候,南越還是可以調動幾十萬軍隊防衛國土。南越是南方三小國中實力最強的一國,閩越在名義上還是南越的藩屬,南越王趙佗這樣表態,無非想兩邊都不得罪,靜觀事態變化,同時顯示一下實力,讓劉氏集團不要小看南越。

  劉濞發難後,即率二十萬大軍西渡淮水與楚軍會合後,組成吳楚聯軍。隨即揮戈西向,殺漢軍數萬人,氣勢洶洶,頗見軍威。並擊潰了擁護朝廷的梁軍,包圍了梁國都城睢陽。漢景帝的同母弟弟梁王劉武派兵迎擊,結果梁軍大敗。

  消息傳到長安後,景帝的內心仍在和平解決與武力解決間搖擺不定。這給了袁盎以可乘之機。袁盎原為吳相,與劉濞關係甚密。袁盎對景帝說:“方今之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複其故地,則兵可毋刃血可俱罷。”景帝為換取七國罷兵,果然相信袁盎的話,表示“不愛一人以謝天下”,於是將晁錯腰斬於東市,並誅其家小。可惜晁錯一片忠心,就這樣為小人讒言所害。

  景帝誅殺晁錯,去掉了七國起兵的借口,但是他招降吳王劉濞的詔書卻沒有起什麽作用,劉濞笑道:“我現在已經是東方的皇帝了,誰還有資格對我下詔書?”仍不肯罷兵,這就進一步暴露出其反叛的麵目。景帝對錯殺晁錯悔恨不已,這才決心武力平叛。

  漢文帝臨死之時,曾對景帝說,國家有難,可以用周亞夫來平叛,於是漢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統帥大軍迎戰吳楚聯軍,派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率兵解齊之圍,並命竇嬰為大將軍,駐滎陽督戰。

  當時叛軍初戰得勝,鋒芒難以阻擋,周亞夫就提出了迂回的戰略,他認為吳國和楚國的軍隊驃勇,直接與其交鋒必會不利,因此要避其鋒芒,而讓梁國繼續牽製住其主力,中央軍繞過其後,斷絕其糧道,方可取勝。周亞夫將戰略部署報告給景帝後得到認可,於是率軍從長安出發,他謹慎地避開了吳、楚設置了伏兵的崤澠地區,繞道武關、經南陽,以奇兵搶占了滎陽,搶先控製了洛陽武庫及滎陽西北的軍用糧倉,得到了大量的軍用輜重。為了保證後方的安全,周亞夫在洛陽站穩腳跟之後,兵力回移,清除了在崤澠地區的吳楚伏兵。梁王劉武堅守梁國國都,阻止住了吳楚主力大軍的西進,吳楚軍全力攻梁,數次強攻而不下。

  梁王形勢危急,數次向周亞夫求援,景帝也下詔要求周亞夫速速救梁,但周亞夫采取了圍魏救趙的策略,將大軍主力迂回到吳楚聯軍的背後,斷其糧道。吳楚聯軍進攻梁國失利,後路又被周亞夫切斷,急忙調轉大軍進攻周亞夫,尋求機會與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知道吳楚聯軍缺少軍糧供應,隻求速戰速決,因此堅守不出,數日之內不與敵軍進行決戰。吳楚聯軍號稱數十萬,既遭頓挫於睢陽,又不得逞於下邑,進退維穀,加上餉道被斷,糧草不繼,在糧盡兵疲、士卒叛逃、士氣低落的情況下,不得不撤兵西走。周亞夫乘機追擊,大破吳楚聯軍。楚王兵敗自殺,吳王劉濞僅率數人乘夜向江南逃竄,一直逃到東甌。沒想到在景帝的重賞引誘下,原來信誓旦旦的東甌王竟將劉濞殺了,以其首級向漢廷請賞。劉濞死後,吳楚聯軍即破。其他六國的國王也都被殺或自殺,隻有劉濞的兒子劉駒逃到閩越。後來劉駒為報殺父之仇挑起越人之間的戰爭,導致最後閩越、東甌、南越全部瓦解,讓朝廷撿了大便宜。當然,這還是後話。

  在齊地,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四王在膠西王的指揮下,舉兵西進圍攻齊都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膠西、膠東、淄川、濟南諸王或自殺,或伏誅。齊王將閭為漢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後來還參與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於漢,被迫自殺。在趙地,趙王遂撤兵堅守邯鄲,酈寄攻之不下。匈奴人知道吳楚兵敗,也不肯入漢邊助趙。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後,還軍與酈寄共同引水灌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不到三個月,七國之亂就被徹底平定了。

  七國之亂的平定,鞏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漢高祖分封子弟為大國所引起的矛盾,並為漢武帝以“推恩令”從分封製度上進一步解決王國問題創造了必要的條件,這對當時的社會和未來的曆史發展都是一大貢獻。

  抵禦匈奴南侵

  從白登山漢朝和匈奴議和後,漢朝就經常把宗室公主遠嫁匈奴和親,而且每年都送給匈奴大批的絲綢、糧食、酒、絮繒等貢品。從劉邦、呂後、漢文帝到漢景帝止,和親政策奉行不變。出嫁匈奴的公主,也都是漢朝皇室宗族中的女兒。老上單於繼位時,漢文帝已送過皇族的女兒給單於做閼氏,然而仍未根絕匈奴對漢朝邊郡的頻繁侵擾。

  漢文帝經過艱苦努力,終於在公元前160年和老上單於達成和親共識,訂立和親盟約。漢朝與匈奴結為兄弟,約定匈奴不入塞內,漢朝不出塞外,兩國停戰,休養生息,讓兩國君主和百姓世世代代共享安定和樂。兩年後老上單於去世,其長子軍臣繼位單於,漢朝又將一位宗室女兒出嫁到匈奴,維護和親盟約,以此緩和匈奴的侵擾,並詔告天下,嚴守和親盟約,今後不再有禍患。

  軍臣單於繼位一年後斷絕與漢朝的和親關係,連年大舉入侵漢朝邊郡。漢景帝即位,匈奴的侵擾有增無減,國內又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趙王劉遂暗自和匈奴勾結,密謀等吳國叛軍西進之後,聯合匈奴進攻漢朝,後因漢景帝發兵圍攻趙國,吳楚聯軍在梁國受到頑強阻擊,匈奴也不敢出兵進入漢朝邊界。

  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後,漢朝社會經濟雖有所恢複和發展,但要戰勝匈奴,條件仍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景帝在漢匈關係上的策略是和多戰少,蓄勢待發。

  於是,景帝繼續奉行文帝時的各項對匈措施,對匈奴進行安撫,恢複與匈奴的和親。對於匈奴不間斷的小股騷擾,景帝也沒有大規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為重,注重積極的防禦。景帝還在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並如舊約向匈奴納貢,還將自己年僅16歲的親生女兒南宮公主於公元前152年嫁給軍臣單於,以求漢朝邊境的和平與安寧。由於南宮公主成了大漠閼氏,並在第二年為軍臣單於生下了兒子於單,深得單於寵愛。軍臣單於在南宮公主的勸導下,未對漢朝大舉侵擾,兩國開始了真正的和睦相處。

  由於景帝維持和親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軍事衝突,為經濟發展贏得了時間,為以後漢武帝反擊匈奴做了準備。當然,景帝並不是一味妥協,也進行了必要的抵禦。

  在景帝時期為數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李廣、程不識和郅都等一批卓越的名臣勇將,其中尤以“飛將軍”李廣最為突出。

  李廣是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人,他的先祖李信是秦國時名將,所以,李廣堪稱將門之後。李廣有一套不正規的治軍方法,非常適合於塞外的地理條件和敵情條件,他的部隊簡單、機動、長於應變。所以司馬遷稱讚他說:“勇於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李廣本人精於騎射,能夠百步穿楊,是個有名神射手。家喻戶曉的李廣射虎的故事講的就是李廣的箭法精妙,神武有力。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並把李廣稱為“飛將軍”。

  漢景帝中元六年,匈奴打破雁門,進攻武泉和上郡,殺死漢朝戍邊士卒二千餘人。這時,景帝派來一個宦官(中貴人)跟隨李廣學習軍事作戰,抗擊匈奴。一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騎兵全軍覆滅,宦官也受了重傷。那宦官跑到李廣那裏,李廣說:“這一定是匈奴的射雕能手。”於是就帶上100名騎兵前去追趕那三個匈奴人。那3個匈奴人沒有馬,徒步逃跑,畢竟兩條腿跑不過四條腿,走了幾十裏,李廣命令他的騎兵左右散開,兩路包抄。李廣親自去射殺那3個人,射死了兩個,活捉了一個,經過問話證實了他們果然是匈奴的射雕手。待捆綁好俘虜上馬,忽然遠遠望見幾千名匈奴騎兵。這些匈奴騎兵看到李廣隻帶了這麽少的人就敢深入敵境,斷定是誘敵的騎兵,不敢輕易出擊,跑上山去擺好了陣勢。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都大為驚恐,想奔馳轉回。李廣製止他們,說:“我們離開大軍幾十裏,照現在這樣的情況,我們這100名騎兵隻要一跑,匈奴就要來追擊射殺,我們會立刻被殺光的。如今隻有我們停著不走,那匈奴人一定以為我們是大軍派來誘敵的,必然不敢攻擊我們。”於是,他向騎兵下令:“前進!”漢兵向前移動,到了離匈奴陣地還有大約兩裏的地方,停下來;又下令說:“全體下馬,解下馬鞍!”漢兵們說:“敵人那麽多,並且又離得近,如果有了緊急情況,怎麽辦?”李廣說:“那些敵人原以為我們會逃跑,現在我們都解下馬鞍表示不逃,這樣就能使他們更堅定地相信我們是誘敵之兵。”

  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

  這時正值日暮黃昏,匈奴軍隊始終覺得奇怪,不敢進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為漢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襲他們,因而匈奴就領兵撤離了。第二天早晨,李廣才回到他的大軍營中。這件事情最後傳到了匈奴人的耳朵裏,他們就更畏懼李廣了,“飛將軍”的名聲,也越傳越廣了。

  景帝除了支持邊將對匈奴抵抗,及維持亦和亦戰之外,還采取了一些措施,為以後武帝時期匈奴問題的徹底解決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主要有兩項:

  第一,“造苑馬以廣用”。中原內地自古以來就缺馬,這樣既不利於騎兵的壯大,又無法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更限製了交通、運輸等事業的發展。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景帝時期養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四十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第二,實行“賣爵令”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準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從大的方麵來看,文景時期對匈奴的政策是對內政策的延續,目的是為漢王朝的恢複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但文帝和景帝並非隻停留在消極防禦上,而是以加強積極防禦為主,盡量避免戰爭,為國家的發展創造條件。正是文景時期隱忍不發的政策,才造就了漢朝實力的日益強大,漢武帝即位後,國家才終於有力量大舉進攻匈奴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