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九、長江三峽出土的長沙窯瓷器

  胡習珍

  隨著舉世聞名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的順利完成,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業已落下帷幕,三峽地區出土的許多重要文物也因此為考古學界關注。2005年9月,因著機緣,本人去了雲陽,參加了明月壩唐代遺址出土的有關瓷器的整理工作。2006年3月底和4月初,亦有幸跟隨導師陳麗瓊先生先後兩次在三峽一帶考察學習,走訪了宜昌、秭歸、巫山、奉節、萬縣、忠縣、雲陽等縣市的博物館和文物管理所,發現這些地區近年來出土了不少長沙窯瓷器。

  在唐代,長沙窯因其獨特的裝飾工藝成為著名的外銷瓷,其產品在國內各地區間的商品貿易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我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長沙窯相關的著述中,在講到長沙窯的內銷時,未談及四川、三峽地區出土有長沙窯產品。故此,在陳麗瓊先生的循循啟發和精心指導下,結合我所見及所收集到的有關資料,寫出這篇習作,希望對長沙窯產品內銷史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素材。

  一、長江三峽的地理風貌

  長江三峽是世界最大的峽穀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縣的白帝城,穿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等縣市,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峽中兩岸懸崖絕壁,江中灘峽相間;山勢雄奇險峻,江流奔騰湍急;峽區礁灘接踵,夾岸峰插雲天。“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春冬之季,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在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中,三峽的旖旎與雄奇盡現諸筆端。長江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峽既深又窄,兩岸峭壁和山峰高達500-1000多米,而江麵最窄處卻不足一百米,水流湍急,常使人萌發“江流阻塞路疑無”的感歎。白居易在他的中寫道:下《初入峽有感》“上有萬仞山,有千丈水。蒼蒼兩崖間,闊狹容一葦。”杜甫在《灩澦堆》中亦感慨:“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長。沉牛答雲雨,如馬戎舟航。”三峽的險,足見一斑。

  不可否認,峽穀險灘在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天然畫卷的同時,也給三峽的水路運輸帶來了交通上的不便。但是,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三峽一帶人傑地靈,當地的人民依著水土的豐厚肥沃、氣候的溫潤適宜,種植五穀,養殖六畜。在晉代常璩《華陽國誌·巴誌》中,就曾列數出巴國有蠶、桑、麻、苧、魚、鹽、銅、鐵、丹、靈龜、巨犀、山雞、白雉、黃潤、鮮粉等,這些物產“皆納貢之”。在唐代,四川地區社會比較穩定,農業生產也得到了穩定的發展,三峽地區的畬田運動也蓬勃開展起來,如忠州“隱隱煮鹽火,漠漠燒畬田”,萬州“種田燒白雲,斫漆響丹壑”。農業的發展不僅保證了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同時也為物產的豐富和商業貿易的發展創造了物質條件。

  三峽航運,古已有之。西漢時,武帝劉徹曾兩次下詔從巴蜀運糧由三峽出川轉運至江淮,分別運至山東和江南賑災。至南北朝時期,長江水係的造船業有了很大發展。造船工場大致分布於成都、江陵、長沙、南昌、鄂州、夏口等地。特別是在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較為寬鬆的政治環境、造船業的發展為商品貿易的興盛創造了條件。就瓷器的使用而言,也更為普及。當時形成了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兩大瓷窯係統,即“南青北白”瓷業格局的形成。長沙窯興起於“安史之亂”以後,到中晚唐發展到鼎盛時期。從三峽地區的出土物來看,在同一地層或同一座墓葬,長沙窯瓷器多是伴著越窯、邛窯或邢窯等瓷窯的產品一起出土的,特別是在巫山古城遺址、雲陽明月壩唐代遺址、忠縣中壩遺址、秭歸望江墓群、萬縣及奉節一些遺址的墓葬和窖藏,這種狀況尤為明顯。這不僅為長沙窯產品的斷代提供了依據,同時也說明,長江三峽一帶的區縣,在唐代很可能是各地區間瓷器貿易往來的集市或集鎮。我們甚至不難想象,裝載大江南北各地瓷器的船隻在三峽這條航運線上奔馳穿梭的艱辛和繁忙。

  那麽,長沙窯瓷器是怎樣運銷至三峽地區的呢?湖南省位於長江中遊,長沙窯的產品經由湘江,入洞庭湖,出湖口,進入長江,逆流而上運至長江上遊的各區縣,這似乎是一條比較合理的水路運輸線。當然,其產品也有可能通過陸路轉運至長江,再由水路內銷至沿江各地區。正如李白在《上三峽》“三朝上黃牛,中所描繪的那樣: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長江三峽湍多水急,交通相對閉塞,航運危險性也較大。大型船隻若要逆流而上,就得依靠纖夫拉纖助航。如我國古籍中有公元35年,漢光武帝派大司馬吳漢率征南大將岑彭,由荊門溯長江入川,討伐公孫述的記載。可見,三峽中專為拉纖人而修的纖道在東漢時就早已存在。有了纖夫這支特殊的隊伍,穿行於江麵之上的船隻也就能順利通航了。從串串川江號子中,我們也可感受到當時交通運輸的繁忙。

  自古,就有許多文人墨客泛舟涉足這裏。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早發白帝城》中豪言: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朝辭白帝彩雲間,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雖然其詩詞不免過於誇張,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峽確實是當時的一條黃金水運線。據考古發現和史書記載,到唐代時,三峽及其周邊地區的商貿十分發達,川米、蜀麻、蜀布、巴鹽等眾多商品均經長江水路轉運。詩人杜甫曾以“蜀麻巴鹽自古通,萬斛之船快如風”來形容當時江上貨運的繁忙。這樣,通過三峽的水路運輸,山內的人們將自己的土特產運往山外,山外的人們也將自己的產品(包括瓷器)輸至山裏,互通有無。三峽也很自然地成為當時長江沿線地區物產運輸貿易的交通樞紐了。

  這樣,長沙窯瓷器內銷至長江三峽地區也是順其自然、合情合理的事情了。

  二、出土長沙窯器物簡述

  從秭歸、巫山、奉節、雲陽、忠縣、萬縣等區縣出土的長沙窯瓷器來看,器類以碗、壺、罐為主,還發現有盤、碟、杯、缽、瓶、水注、水盂、洗、枕、燈盞、燭(燈)台、粉盒、雙層壇、擂具、爐、硯台、器蓋和各種動物形哨等。同時,這些地區均出土有大量的長沙窯瓷片。特別是作為三峽重慶庫區2001年的十項重要考古發現之一的雲陽明月壩唐代遺址,出土的長沙窯瓷器在種類和數量(包括瓷片)上,都是目前三峽地區其他縣市所不能及的。其器物上裝飾的紋樣,諸如花草紋、聯珠圓圈紋、折枝紋、雲山紋、鳥紋以及各種寫意圖形等,更是蔚為大觀。

  現綜合以上各縣市出土的長沙窯瓷器,從較完整的器物中,擇其精者以述之[與《長沙窯》(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中的器型、紋飾相印證,下文中凡《長沙窯》皆簡稱為《長》……

  1.壺

  青釉褐彩壺:萬縣出土。小喇叭口,直筒頸較矮,肩有兩對稱複式係,四麵短流,腹圓鼓,大圓餅足。飾有白色化妝土,外施青釉不及足,流及腹部飾大圓塊狀褐斑。器高22.5、口徑7.8、足徑15厘米。

  青釉褐彩題字壺:忠縣出土。殘,侈口,筒頸微束,頸肩相接處飾凹弦紋一周,多棱形流,流側下褐彩行書縱排“高山鳥啼”四字,瓜棱形腹,下腹斜收,大圓餅足。米黃色胎,飾乳白色化妝土,器表及頸內壁施米青黃釉不及底,有流釉現象。器高19.2、口徑11、足徑11.8厘米。此壺與《長》圖版208相似。

  青釉綠彩執壺:萬縣出土。喇叭口,微殘,細直筒頸較高,長曲流,頸中部和肩部領肩處有鋬痕,圓鼓腹,圓餅足。通體飾白色化妝土,外施青釉,流青釉綠彩執壺(萬州出土)及壺身用綠彩浸漫勾畫草葉紋,雖廖廖數筆,但畫法流暢豪放,綠彩濃淡相宜,宛如一幅行雲流水般的沒骨山水畫,有著濃厚寫意山水的裝飾效果。器高22、口徑7.2、足徑8.6厘米。

  青釉黑褐彩執壺:巫山出土。喇叭口,頸微束,六棱麵短流,弓形鋬,橢圓腹,圓餅足。通體飾乳白色化妝土,外施青釉不及足,器外壁飾有不規則黑褐色橢圓形流釉裝飾和塊狀黑褐斑的組合紋飾。器高14.5、口徑8、足徑8厘米。

  青釉褐斑執壺:巫山出土。口微侈,卷沿,直筒頸較矮,四瓣瓜棱形腹,多棱麵短流,弓形鋬,肩有兩對稱雙溝扁條形係。飾白色化妝土,外施青釉不及足,係及腹部飾有闊葉形塊狀褐斑和褐色條帶狀彩相結合的紋飾。器高26、口徑8.8、足徑1厘米。

  2.罐

  色釉瓷罐:萬縣出土。卷沿,直領,肩兩側貼對稱模印雙耳,深腹微鼓,平底。飾灰白色化妝土,施醬褐色釉不及底。器高11.8、口徑7.6、底徑7厘米。此罐造型與《長》A型V式罐相似,耳係模印貼花罐:忠縣出土。殘,直口,平沿,直筒頸,溜肩,肩部貼飾模印“心”形橫耳,在“心”形貼花上飾有四組聯珠戳印花蕊紋,耳係已殘,弧腹。灰白胎,器表施醬褐色釉。殘高10.4、殘寬11.2厘米。

  極其形似。小口深腹大罐:萬縣出土。直口,卷沿,短頸,肩兩側立對稱雙係,係下貼飾一三角形模印貼花,貼花上飾椰棗紋,圓鼓腹,平底。外施醬黑釉不及底,肩及上腹部飾對稱椰葉形貼花。器高30.2、口徑12、足徑14.6厘米。此罐與《長》G型罐相似,但無係。

  青釉聯珠紋罐:萬縣出土。直口,卷沿,短頸,肩兩側豎立兩泥條耳,橢圓深腹,平底。飾灰白色化妝土,施青釉不及底,頸肩處飾一周醬褐色點彩,腹部飾褐色點彩,並與頸部的點彩組合成聯珠心形紋,心形內套一綠色點彩聯珠紋組成的小心形圖案,外用黃彩勾邊,中心處飾一醬褐色點彩,整個圖形組合規整大方,彩色濃淡層次分明,綠彩更是綠得晶瑩剔透,似一串碧玉翠珠。器高16.5、口徑9.2、底徑8厘米。造型與紋飾均同於P74.

  雙係釉下彩罐:秭歸出土。直口,卷沿,短頸,肩兩側豎立兩泥條耳,直筒腹,平底。通體施青釉,且泛黃。腹部飾褐、白彩聯珠心形紋和褐彩聯珠紋的組合紋飾,心形紋內分別套飾一褐白彩聯珠圓圈紋,以褐彩聯珠紋間隔分三區,近中心處飾一褐色點彩。整個紋飾組合十分大方規整。器高21.7、口徑19.2厘米。

  青釉綠色點彩罐:奉節出土。直口,卷沿,短頸,肩兩側立對稱模印雙係,四瓣瓜棱形鼓腹,餅足。外飾灰白色化妝土,施青黃釉不及底,頸肩處飾一圈排列規整細密的綠色點彩。器高11.3、口徑12.6、足徑11厘米。此罐造型與《長》圖版244相同。

  3.瓶

  盤口瓶:雲陽出土。盤口,頸細而短,溜肩,腹部微鼓,盤口與頸肩相接處有一繩索狀鋬,係殘,平底。灰白胎,飾白色化妝土,施青黃釉不及底。器高16.5、口徑8、底徑10.2厘米。

  4.碗

  青釉玉璧足碗:巫山出土。斂口,圓唇微外凸,弧腹斜收,玉璧足。飾有灰白色化妝土,內外皆施青黃釉,外釉不及底,有流釉現象。器型十分規整,釉色瑩潤,化妝土亦明晰細膩。

  高器口徑18.5、足徑7.8厘米。

  青釉彩繪碗:萬縣出土。口微侈,圓唇,玉璧足。口沿飾有黃褐色、綠色彩繪成組的條形紋飾,碗心亦飾黃褐色、綠色彩繪菩提樹紋,以黃褐彩勾邊。飾有灰白色化妝土,內外皆施青釉,內滿釉,外釉不及底。器高6、口徑16.2、足徑7.5厘米。

  青釉褐綠彩碗:萬縣出土。口微侈,圓唇,圈足,口沿飾兩組對稱的褐綠點彩,碗心飾褐綠彩繪芝草紋,以褐彩勾邊,筆法粗獷隨意,極富流動感。灰白胎,內外皆施青釉,內施全釉,外釉不及足。器高5.6、口徑16、足徑7.2厘米。

  5.盤(碟)

  青釉褐綠彩碟:萬縣出土。平折沿,腹坦淺,玉璧足。飾灰白色化妝土,內外皆施青黃釉,內滿釉,外釉不及足。碟心飾一朵盛開的褐綠彩蓮花,花脈以褐色彩繪,十分清晰靈動,形象逼真。器高4.2、口徑15.2、足徑5.6厘米。

  醬褐釉碟:雲陽出土。侈口,尖圓唇外卷,坦腹較淺,玉璧足。灰白胎,內外皆施醬褐釉,碟心及器外壁皆作菱形狀露胎,碟心露胎處飾褐色草葉紋寫意圖形。器高4、口徑12.6、足徑5厘米。

  碟底殘片:雲陽出土。淺腹斜收,玉璧足。碟心為橢圓狀露胎,露胎處繪有褐色團扇狀草葉紋,外壁亦作多邊形露胎。灰白胎,飾白色化妝土,內外皆施青灰色釉。殘高2.6、足徑5.2厘米。

  6.缽

  褐斑斂口缽:忠縣出土。殘,斂口,扁腹鼓圓。齊平口沿處飾一模印方棱貼花,貼花上部有一圓孔,貼花內模印一“屈”字,四麵飾四組對稱似梅花紋的聯珠紋。青黃釉,貼花處外罩大塊狀醬褐彩斑。殘高8.8、殘寬7.2厘米。

  7.杯

  青釉綠彩杯:萬縣出土。內卷沿,圓唇,圈足。施青中泛黃釉,內滿釉,外釉不及足,碗內壁飾輻射狀綠彩條紋。器高5.2、口徑12.6、足徑5.3厘米。

  8.水注

  鳥形水注:萬縣出土。小弇口,瓜棱形短流,雞尾狀鋬手已殘,圓鼓腹,餅足。通體飾白色化妝土,外施青白釉不及底,肩部飾形如雞翅的附加堆紋,在翅上及腹部繪飾褐、綠、黃、藍四色彩樹葉紋一周,排列錯落有致,極似柳葉在迎風飄拂。器高7、口徑4.8、足徑4.2厘米。此器造型與《長》中的B型Ⅱ式水注相同。

  9.燈與燭(燈)台

  燭(燈)台:萬縣出土。殘,喇叭形器座,燈柱作三節葫蘆形,中空,中腰置托盤。通體施青釉。器殘高17.6厘米。

  碗形燈:萬縣出土。敞口微斂,尖圓唇,淺腹呈弧形圓收,圓餅足,內壁附有半環形鋬手,內外皆施醬釉,外釉不及足。器高4.6、口徑6.8、足徑4厘米。

  10.枕

  青釉花鳥紋枕:萬縣出土。豬腰形,腰部斜直。側麵無紋飾,枕麵飾褐、綠、紫、紅、藍五色彩繪花鳥紋,小鳥仰首翹尾,站立於花草間,神態悠然,又欲展翅起飛,引亢高歌,給人以春意盎然的喜悅之情。通體飾有乳白色化妝土,施青釉。通長18、高8.8、寬11厘米。

  11.盒

  青釉褐彩盒:奉節出土。子母口,直筒腹,器底內收呈平底。蓋麵弧拱,飾有三周凸弦紋,其中心繪飾褐彩草葉紋。飾灰白色化妝土,通體施青釉,微泛黃。器身通高6.1、口徑8、足徑5.8厘米。

  12.玩具(見《長》P113)

  鳥形哨:奉節出土。體肥,

  翅短,狀似貓頭鷹,腹側鑽有吹青釉花鳥紋枕(萬縣出土)

  孔。器殘高5厘米。

  係紐鳥:雲陽出土。嘴殘,圓眼,側頭昂首翹尾,圓腹,背部殘存係紐痕跡,雙翅刻有方格紋,雙爪收腹底,神態栩栩如生。灰白胎,外施褐釉不及底。器高6、殘長6.5厘米。

  係紐獅:雲陽出土。紐、尾略殘,側身蹲伏於一圓座之上,仰首,兩目圓睜,張口作吼叫狀,前肢站立,後肢下蹲,作躍躍欲試狀,形象生動活潑,神態亦刻畫得惟妙惟肖。灰白胎,施青褐釉,釉已基本脫落。殘高7厘米。

  三、略論長沙窯與邛窯的關係

  在中國陶瓷史上,四川地區最為著名的民間窯場要數邛崍市的邛窯了。從窯址發掘的出土物和現有資料來看,邛窯與湖南的長沙窯關係是極為密切的。以唐代產品而論,它們好似同胞的秭妹窯一般。事實上,兩窯燒造的產品無論在胎質、釉色還是在裝飾工藝上都有著許多共同點。

  就胎質而言,兩窯產品含鐵量比較高,當時多數瓷窯需要的製瓷原料多是就地取材,這可能與當地缺乏優質瓷土有關。因而胎色多呈灰色或褐色,還有灰白、灰紅、灰黃、青灰等色。燒成溫度在1150-1200℃之間,火候溫度有些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響著胎體的成色和致密程度。為掩蓋胎體的某些缺陷,兩窯的產品在上釉之前,大多要在胎體上施白色化妝土來加以美化,提高瓷器質量,同時也為釉下彩繪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邛窯與長沙窯的釉主要以青釉為主,除比較凝重的乳濁綠釉釉層較厚外,一般釉層比較薄。有青中泛黃的青黃釉,也有顏色較淺的淺綠色釉,還有釉色比較純正的青釉。除此,醬褐、黃褐、藍黑、黑褐等顏色的釉也比較常見。特別是長沙窯的產品,有些純正的青釉瓷器與越窯的青瓷相似。最為突出的是,兩窯都擅長於釉下彩繪裝飾,且紋飾多以聯珠紋、褐綠色斑塊狀紋為主,如上述的長沙窯青釉聯珠紋罐、青釉綠色點彩罐、青釉褐斑執壺等器物上的紋飾,在邛窯的壺、罐及其他器型的裝飾中也極為常見。它們通常用褐、綠、黑、紅、黃等色組合在器物的顯要部位上進行彩繪,而以褐綠黃三色組合為其大宗。同時,兩窯都采用了雕塑、捏塑、刻畫花、模印貼花等裝飾技法,燒造出以日常生活用器為主,兼燒文房用具、陳設品和各種瓷塑玩具等種類豐富的瓷器。至唐時,兩窯都使用了匣缽裝燒瓷器,且多是以支圈墊燒。正如在《從兩次調查長沙銅官窯所得到的幾點收獲》一文中,馮先銘先生所說:基本上差不多,“兩窯所燒瓷器,青釉褐斑,綠斑的風格一樣,輪旋方法上也相同,這些特點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說明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密切的。”

  誠然,兩窯的共同點是主要的。但若對兩窯進行細致的研究和比較,您會發現兩窯在緊密聯係的背後也突現出了它們各自的特色和細微的區別。

  從時間跨度上看,邛窯早於長沙窯且長於長沙窯。邛窯始於南朝,結束於南宋中、晚期,共經曆了約8個多世紀。在這個過程中,邛窯曆經了創燒、發展、繁榮和衰敗的四個階段。邛窯先是燒造以青釉瓷為主的單色瓷,至隋開始燒製高溫釉下彩。而長沙窯大致興起於“安史之亂”以後,盛於晚唐而衰於五代,其發展過程不及邛窯繁複。從胎質來看,邛窯相對而言比長沙窯質地粗,器物露胎部分呈紫紅色或褐紅色,質地也比長沙窯堅硬。長沙窯瓷器則呈淺灰色或灰白色,色澤較之邛窯清淡。從器物種類和造型而言,邛窯比長沙窯豐富,如綠釉省油燈、三彩雞形牽牛花杯、三彩鴨形蓮葉杯等是長沙窯所不見的器型。而單就瓷壺而言,長沙窯卻比邛窯的式樣豐富。在釉下彩裝飾方麵,邛窯始於隋,長沙窯起於唐中期,但邛窯紋飾不及長沙窯豐富優美。特別是長沙窯的釉下彩繪詩文、花鳥和人物裝飾,內容十分豐富,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風尚和社會氣息。雖然,邛窯和長沙窯都能熟練地運用雕塑、捏塑、刻畫花、模印貼花等裝飾技法,但又各有千秋。長沙窯更擅長於模印貼花,且形製規範工整;邛窯則更擅長於雕塑,且通常是手塑和模印相結合,或者手塑與雕琢並用,因而形式更為靈活和多樣,極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和時代氣息。在裝燒工藝上,以碗為例,在邛窯碗的內底我們通常可以看見5個支燒痕,而在長沙窯碗內底通常不見支燒痕。可見,邛窯碗多為疊燒(一匣多器),且以5齒支圈為間隔具,而長沙窯碗則多是一匣一器。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邛窯與長沙窯的關係極為密切,它們寓自身的特色於其共同點之中。正如陳麗瓊先生所言:

  “以上相同的地方,應屬於時代的風格;相異之處,應是地域的特點,和匠師們的表現能力與愛好的不同。但其相同點是主要的。邛窯是我國釉下彩裝飾藝術的開創者,長沙窯則是釉下彩的最早繼承者和發揚者。”它們在我國陶瓷工藝史上寫下了新的篇章,從此,我國瓷器也由單色瓷走上了異彩紛呈的彩繪瓷器的道路。

  後記:在寫作過程中,導師陳麗瓊先生和管維良先生,在百忙之中給了我許多悉心的指導和極大的關注,在此對兩位恩師表示我深深的謝意。但作為一名初學者,由於受知識水平的限製,加之時間的緊迫,倉促間完成這篇習作,有一些欠斟酌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術界的前輩專家們不吝賜教。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