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五、重慶九龍坡陶家大竹林畫像磚墓

  林必忠劉春鴻

  2004年1月,重慶市文物考古所配合重慶市九龍坡區陶家鎮鹽(井堡)馬(家岩)公路建設,在陶家鎮蓮豐村四社大竹林,對施工中發現的兩座漢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其中M2為畫像磚墓。經清理發掘,出土畫像磚30方,畫像內容涉及生產生活、舞樂百戲、政治生活、神話傳說等方麵。現就畫像磚墓清理發掘情況及畫像磚相關內容報告如下。

  一、畫像磚墓清理發掘情況

  (一)墓葬形製

  畫像磚墓編號04JTD(2004年九龍坡區陶家鎮大竹林,下同)M2;為豎穴單室磚室墓,墓向160°,墓壙開鑿在淺黃色砂質岩石內,平麵呈“凸”字形,墓葬南北通長346厘米,東西通寬326厘米,殘高90厘米,存甬道、墓室、墓壙。墓壙南高北低,較規整,壁和底部有明顯的工具加工痕跡。甬道位於墓室的南部,其前部和上部被毀,甬道殘長70厘米、寬114厘米、殘高20厘米;甬道側壁存兩層壁磚,底部保存較好;用磚橫向錯縫平整鋪地,甬道的地麵比墓室地麵高出約28厘米。墓室已嚴重損壞,全部室頂及大部分室壁已毀,墓室北部室壁無存,存東西兩側壁和南壁少許壁磚,室壁用條形幾何菱格紋磚縱向錯縫平砌而成,墓室壁內側嵌畫像磚(詳後)。室左側,有用磚緊貼壁麵途用其,米厘8、寬米厘48高殘台層二,台層二成的而砌平縫錯向縱待考。墓室底用地磚縱向通縫平鋪。地磚多為素麵。墓室殘長300厘米、寬260厘米、高80厘米。墓葬早年被盜,墓室擾亂嚴重,隨葬品多破碎。墓室內沒有發現人骨和葬具,其葬式不明。

  (二)墓磚形製及畫像磚的嵌砌方法

  1.墓磚形製

  墓室鋪素麵條形磚,磚長47厘米、寬21.5厘米、厚6.5-8厘米,室壁用條形幾何菱格紋磚錯縫平砌而成,室左側的二層台,用條形幾何對角菱格紋磚和條形幾何菱格回字乳釘紋磚平砌而成。在靠墓室的前中部(相當於早期墓葬的腰坑位置)有一塊條形幾何菱格紋磚,上麵刻畫有騎馬圖案。該磚已殘破,係用墓壁磚手工刻製而成。

  2.畫像磚的嵌砌方法

  墓室的四壁原都嵌有畫像磚,現大部分已毀,從殘存室壁結構來看,墓壁磚具有承重功能,畫像磚僅起裝飾作用,不承重,在墓壁上至少嵌有上下三層,其墓壁砌築和畫像磚嵌製方法是:從下到上砌築墓壁時,在鋪地磚上的墓壁內側先留出有畫像磚厚度的空位,墓壁磚砌至第五層(剛好夠兩層畫像磚的高度)後,分別嵌入第一層和第二層畫像磚,形成第一層和第二層畫像磚組;繼續砌築上麵的一層墓壁磚時,壁磚向墓室內伸,使壁磚麵與畫像磚麵達到同一垂直位置,砌築一層壁磚後,將壁磚向墓室外移,留出畫像磚厚度的空位,壁磚砌築到畫像磚的高度時,然後再將畫像磚嵌入,形成第三組畫像磚組(詳圖一七、一八、一九)。畫像磚在墓壁上與其他墓壁磚平齊,構成墓壁的整個牆麵。第三組畫像磚以上的墓壁由於已經殘缺,形製不明。

  3.清理出土的畫像磚以外的其他墓磚,按規格和花紋可分六種:

  1.條形子母榫口幾何菱格回字紋磚。

  2.條形子母榫口羽人紋磚。

  3.條形幾何菱格回字乳釘紋磚。

  4.條形幾何菱格回字乳釘紋磚。

  5.條形幾何菱格紋磚。

  6.條形幾何對角菱格紋磚。

  二、畫像磚及文字磚反映的主要內容

  於墓室壁及室底殘留了23方實心畫像磚,墓室內擾土中清理出畫像磚殘片7方,共計30方畫像磚。從畫像磚畫麵的內容來看,可大致分為六類。

  1.反映生產生活

  (1)屠豬畫像磚。M2:17,手刻陰線,磚長48厘米、寬20厘米、厚6.5厘米。畫麵偏右,一人著績瞪眼、挽褲赤足,右臂高舉刀具,正在屠豬;上方三頭豬因受驚而狂逃,左下方站立有一頭肥壯母豬及四頭乳豬。畫麵上的豬均作尖嘴狀、鬃毛長而高聳。

  (2)拴馬畫像磚。M2:3,手刻陰線,磚長47厘米、寬21厘米、厚5.5厘米。畫麵為二人各牽引一馬,作舉鞭吆喝狀;二人均著右衽齊膝短衣,緊束腰,寬袖上卷至肘,身態舉止基本相同;人物上方有一鳥飛翔,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協調關係;右上方有基座的拴馬樁上拴有二馬,馬左右相對。

  (3)騎馬畫像磚。M2:23,手刻陰線,用Aa型墓磚改刻而成。磚長47.5厘米、寬20.5厘米、厚8.5厘米,側麵有菱格紋飾。畫麵上一馬飛奔,上騎一人,馬項上鬃毛長,鼻上有長須。刻畫手法粗劣,形態不準確,當是下葬時信手而成。此磚嵌在墓室前中部墓底,相當於早期墓葬的腰坑位置,具有特殊的意義,以引導死者靈魂升天。

  (4)祈求畫像磚。M2:16,模印陽線,隻存右段,磚殘長約10厘米、寬約10厘米、厚4.5厘米。在殘存的畫麵上有三人,左起第一人跪地,雙手拱於胸前,作求討狀;第二人和第三人均戴圓形寬沿帽,第二人短衣緊束腰,手執仗,正回頭對第三者語;第三人蹲坐台上,身著網格紋披衣,執長柄鏟形物,正應答第二人。磚麵四周加框線。

  (5)米倉畫像磚。M2:圖四屠豬畫像磚拓片麵19,手刻陰線,磚長47.5厘米、寬21.5厘米、厚7厘米,圖左有廡殿式五脊屋頂的糧倉一座,倉有兩層,頂有瓦壟,簷柱下施有鬥拱。右側各有四級踏道兩個。倉底用柱支撐,使屋下台基高出地麵,其間可通空氣,以利糧食儲藏。倉門四扇,門上有含環鋪首,其中一門敞開,可見倉中囤滿糧食。圖案中央上部刻隸書體的“白米”二字。圖右同向順排站立四人,均戴小帽,著齊膝短袍,束腰,雙手籠置胸前,胸部略微向前彎曲,體態自然,表情持重,表現出一副卑恭而嚴肅的神態,在等待或守候著什麽。右上方有六口尖底大缸,並排依架而立;圖中還有升、鬥等量器。從畫麵及畫像磚圖案主題所反映的情景分析,這方畫像磚可定名為“米倉”,四人為守庫奴役。《呂氏春秋·仲秋》“修囷倉高誘注:方……”“圓曰囷,曰倉。”這方畫像磚上糧庫為長方形,故名“倉”。

  (6)婦人攜子畫像磚。M2:20、M2:30,共二方,均為同模印製的陽線畫像磚,磚長48厘米、寬21.5厘米、厚5.5厘米。整個畫麵反映了一家三代出遊的情節,上有各類人物七個,其中左一、左二為侍從,於旁拱手而立;左三為老婦,頭戴高冠,上有鳳頭發簪,著後曳的及地長袍,拄略曲之仗而立;左五為幼兒之母,左手牽幼子(左六),幼子正用力拉拽,右手執扇,正揮動,長子(左四)伴其右;左七為貼身卑女,於旁執巾托盤靜默而立,圖麵的左側有一棵樹。畫麵上的人物形態各異,老婦威嚴,母親慈祥,卑女謙恭,幼子天真,有著濃鬱的生活氣息,再現了當時的家庭狀況,磚麵四周加框線。在磚的側麵刻有“如氏”二字,陰線刻成,隸書字體,可能是墓主人的姓氏。

  2.反映舞樂百戲

  (1)胡人相撲畫像磚。M2:2,模印陽線,磚長48厘米、寬22厘米、厚5.5厘米。畫麵為兩體態肥碩,上身赤裸,身著短褲,三點式突出的高準深目胡人力士,踞蹲雙腿、舞動雙膊相撲為戲。兩人中間飾網紋“鈴”狀物(是沙袋?是鳥籠?待考),左上角有器械架,右上角物件不詳。《漢書·哀帝紀》載:“孝哀雅不好色,時覽卞射武戲。”卞,即徙手搏力、拳術之類的武術。此畫像磚圖像內容正是當時對練武術的寫照。磚麵四周加框線。

  (2)百戲畫像磚。M2:28,模印陽線,磚長47.5厘米、寬21.5厘米、厚5.5厘米,為殘片拚接而成。畫麵中有人物三人,左側一人化妝為雞形,雞首、雞足,著寬袖深衣,身右側掛雲頭柄首長劍;中間一人化妝為獸頭熊形,與右側尖頭頂、上身赤裸、著短褲者合作表演雙手提線,線上掛葵邊圓盤狀道具。此畫像磚的內容甚為獨特,雞、人、熊合一的造型以及表演者手提線輪情節都是首次出現,是研究當時社會習俗的重要資料。磚麵四周加框線。

  (3)百戲畫像磚拓片

  宴舞畫像磚甲。M2:13,模印陽線,隻存下部一段,畫麵不完整。磚殘長約45厘米,寬約12厘米,厚5.5厘米。從殘存的圖案內容看,為宴飲觀舞。基本可確認的是一女子正曲身而舞,其前有大盂,盂中有勺。其他部分因殘缺不全,情節難以確認。磚麵四周加框線。

  (4)宴舞畫像磚乙。M2:29,模印陽線,用殘塊拚合而成,畫麵不完整。磚殘長約40厘米,寬約21.5厘米,厚6厘米。從殘存的圖案內容看,為宴飲觀舞。畫麵分上下兩部分,上麵部分,有多人席地而坐,手中拿有樂器正在演奏;中有一舞者,正揮袖舞蹈;坐者麵前有盤、鼎、釜等器,器中盛有物。下麵部分,殘缺嚴重,為一人正作表演。磚麵四周加框線。

  3.反映政治生活

  (1)軺車出行畫像磚。M2:4……M2:5、M2:6、M2:8、M2:10、M2:22、M2:27,共七方,均為同模印製的陽線畫像磚,保存都不很完整,磚一般長48厘米左右、寬21.5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在所出的畫像磚中數量最多。畫麵為一馬牽引的軺車,馬匹鬃毛高聳、張口喘氣、前腿奮蹄,後腳勁蹬,用力拉拽,馬尾裹結,姿態優美;車內乘二人,左為禦者,頭戴小帽,手握韁繩,雙手作握韁繩禦車狀;右為主人,頭戴進賢冠,目視前方,道貌岸然;軺車有圓形車蓋,車輪有十二根輻條,輞較細窄,曲形轅;馬身之軛、銜、鑣等物都有較細的刻畫。車右後方有一戴冠佩長劍從吏,上身前傾,雙手籠袖,作躬送狀。磚麵四周加框線。

  (2)二騎吏畫像磚。M2:7、M2:9、M2:11、M2:25,共四方,均為同模印製的陽線畫像磚,磚長47.3厘米左右、寬21厘米左右、厚6.3厘米左右。畫麵有二騎,彩頭結尾,飛奔於道。馬上二吏短衣束帶,腰係箭箙,舉幢飾,持棨戟,驅馬急行,為前導騎吏。騎吏《後漢書·輿服誌》“公以下至二千石,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縣長,二人,皆帶劍執棨戟為前列。”

  (3)雙闕拜謁畫像磚。M2:18,手刻陰線,磚長47厘米、寬21厘米、厚7厘米,畫麵左右各有一闕,闕均為雙重簷頂,上頂有脊飾,雙頂瓦壟分明,簷下有鬥拱兩層,闕身修長,頂、拱、身收分明顯。兩闕之間有二人相背而立,頭著高冠,身著官袍,腰間掛長劍,上身前傾,雙手執板(朝笏),躬身而拜。

  闕為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等高大建築物前的標誌,大多為左右各一的雙闕,“闕者,缺也,”“中央闕然為道”後多作為銘記官爵、功績和裝飾用。在漢代,官階至“二千石”以上者墓前方可立闕。《漢書·高帝紀》記載:亭卒。舊時亭有兩卒:掌開“求盜者,一為亭父,閉掃除;一為亭卒,掌逐捕盜賊。”畫麵中兩闕中間的兩個執板之人應為當時的亭長和亭卒。

  此處雙闕可能有更深刻的含義,是象征通往天庭的“天門”或“天闕”《山海經有:天樞也。吳……大荒西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姖天門,日月所入。《神異經有西北荒經》“西北荒中有二金闕,高百丈……二闕牙去百丈,上有明月珠,徑三丈,光照千裏。中有金階,西北入兩闕中,名曰‘天門’”。《楚辭·九歌·大司命》有:“廣開天門兮。”其中的“天門”是通往神仙境地的必經之門。畫中雙闕即為古人幻想“天門”的形象化表現。兩闕中間的兩個執板之人當為守衛天門的門吏。《楚辭·離騷》“吾令帝閽開關兮。”

  記載:傳閶闔而望予。王逸注:“帝,謂天帝;閽,主門者也。閶闔,天門也。”圖中二人刻畫為當時的亭長和亭卒,實則為守衛天門的門吏——帝閽。

  (4)佩劍衛士畫像磚。

  M2:12、M2:26,共二方,均為同模印製的陽線畫像圖一二雙闕拜謁畫像磚拓片磚,隻存左端一段,畫麵不完整。磚殘長20厘米、寬21.5厘米、厚5.5厘米。從現存的圖案看,有三位佩劍武士,戴高冠,著右衽長袍,深衣寬袖,腰掛長劍,儀態莊嚴。磚麵四周加框線。

  4.反映神話傳說

  (1)三麵羽人畫像磚。M2:1,模印陽線,磚長47厘米、寬21.7厘米、厚6.3厘米。畫麵為人首鳥身之羽人像,即日神。其頭戴“山”形建華冠,頭像兩側即左、右側各有一側麵像,構成三麵人像,兩側飾蟠螭紋;腹部有一圓輪,即為代表太陽的日輪,輪周加飾飄曳的羽翼,輪中有一鳥,鳥頭與人頭同向,鳥翹微張,該鳥應即代表太陽的金烏;日輪下方的羽翼呈鳳尾狀,羽翼簡練,羽毛卷屈。這方羽人畫像磚中的羽人頭有三麵,這種構圖尚為首次發現,是不是受早期佛教的影響,尚有待研究。該磚出土時,頭下尾上,有“太陽西下,生命安息”之義。磚麵四周加框線。

  (2)西王母畫像磚。M2:15、M2:24,共二方,均為同模印製的陽線畫像磚,M2:15隻存左段,磚殘長約27.2厘米、寬約19.5厘米、厚5.8厘米。M2:24隻有左部一小段,殘長26厘米、寬10厘米、厚5.5厘米。畫麵上西王母頭戴方勝,側身坐於龍虎座上,右傍有扶桑樹,虯枝參天,前有一頭戴小帽者,跪地伸手向西王母祈求不死藥。西王母正舉左手向求者施藥。畫麵上方有鳥,當為三足鳥。關於西王母,《山海經·西山經·西次三經》“西王記載: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山海經·大荒西經》“西記載:海這地,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麵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山海經·海內北經》記載:“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在這方畫像磚上,西王母側身而坐,非虎齒、豹尾,頭發也不蓬鬆,倒是一位雍容端莊的貴婦形象。磚麵四周加框線。

  5.文字磚

  米倉畫像磚的圖案中央上部,陰線刻有隸書體的“白米”二字,表明了該畫像磚的主體內容。婦人攜子畫像磚的側麵陰線刻有隸書體的“如氏”二字,可能是墓主人的姓氏。

  6.其他

  畫像磚畫麵殘缺不全或不便於另行分類的。

  席坐人物畫像磚M2:14,模印陽線,隻存一小段,畫麵不完整。磚殘長約10厘米、寬約10厘米、厚4.5厘米。殘存的圖案為一席地而坐者。磚麵四周加框線。

  人物畫像磚M2:21,模印陽線,隻存一小段,畫麵不完整。磚殘長約21厘米,寬約4.9厘米,厚5.5厘米。殘存的圖案為人物的殘段,內容不詳。磚麵四周加框線。

  這批畫像磚,大小尺寸相若,畫麵作長方形。與出土的其他六種墓磚在長度、寬度上大體相當(兩方畫像磚的寬度相當於五塊墓圖一六“如氏”刻字拓片磚的厚度),僅厚度稍薄。畫像磚的製作方法共兩種,一是模印法,即在半幹軟磚坯上用模型將畫像印上去;二是刻印法,用尖銳的器物在磚半幹的磚坯上刻畫出畫像。凡模印陽線磚,均磚麵四周均加框線;而手刻陰線磚,磚麵四周無框線。手刻陰線磚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入窯燒製前的半幹軟磚坯上用手工刻製,一種是燒成後在硬磚上用手工刻製。手刻陰線磚的畫麵都很粗糙、簡劣。不少磚麵,剛出土時還不同程度保留有塗朱的痕跡。

  三、畫像磚嵌砌順序

  在南壁即接甬道之室壁排列順序是:接甬道右起第一方為三麵羽人畫像磚;接甬道右起底層第二方為馴馬畫像磚;接甬道右起上層第二方為胡人相撲畫像磚;接甬道左起底層第一方為西王母畫像磚;接甬道左起二層第一方為席坐人物畫像磚;接甬道左起底層第二方為屠豬畫像磚;接甬道左起二層第二方為求討畫像磚。

  在東壁的排列順序是: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一方為雙闕拜謁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二方為米倉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三方為婦人攜子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四方為人物畫像磚;從接南壁處二層起第一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

  在西壁排列順序是: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一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二方為二騎吏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三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四方為二騎吏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五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六方為二騎吏畫像磚;從接南壁處底層起第七方為佩劍衛士畫像磚;從接南壁處二層起第一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從接南壁處二層起第二方為宴舞畫像磚;接南壁處起三層第一方為軺車出行畫像磚。

  在墓室鋪地磚上有手刻陰線畫像磚一方,為騎馬畫像磚。

  四、隨葬品

  由於墓葬早期已遭嚴重盜擾,隨葬器物大多已殘破,從殘片陶質陶色及器型上分析,陶質冥器和實用器物均有,同時還出土十數枚五銖錢幣。

  1.陶器

  (1)陶質、陶色以泥質陶為主,另有少許夾砂陶。陶色為灰或灰褐。一般火候較高,質硬,器形有罐、缽、缸、甑等。

  (2)製法以輪製的器物居多,器表多有輪製旋轉的痕跡,平底器大部有明顯的線割痕跡。

  (3)紋飾以素麵為主,紋飾主要有繩紋、凸弦紋、凹弦紋、柿蒂紋等。

  (4)器類陶罐6件,分三型。A型1件,標本M2:32,泥質灰陶,存口沿及上腹殘片。口微斂,沿略平,方唇,短頸,斜折肩,上腹略鼓。肩下施一道帶狀附加壓印花邊紋,其他部位為素麵。口徑24.4厘米、殘高7.6厘米。B型1件,標本M2:39,泥質黑皮陶,存口沿及肩部殘片,侈口,圓唇,沿外卷,寬肩,鼓腹,素麵。口徑15.5厘米、殘高7厘米。

  C型1件,標本M2:37,泥質灰陶,存口沿及上腹殘片。口微侈,尖唇,小平沿略卷,斜折肩,較窄,弧腹近直。上腹施凹弦紋兩道。口徑14.厘米,高4厘米。

  陶罐W底部殘片3件,皆泥質灰陶。標本M2:40,平底微內凹,底徑14.5厘米;標本M2:41,平底,下腹斜收,底徑15厘米;標本M2:42,平底,底徑22厘米。

  圖二〇重慶九龍坡陶家大竹林畫像磚墓出土陶器(一)

  1.A型陶罐(M2:32)2.B型陶罐(M2:39)3.C型陶罐(M2:37)4、5、6.陶罐底部殘片(M2:40、41、42)

  陶缽3件,分三型。

  A型1件,標本M2:36,泥質灰陶,存口沿及上腹部殘片。敞口,尖唇,厚沿外突,折腹,素麵。口徑13厘米、殘高3.6厘米。

  B型1件,標本M2:33,泥質灰褐陶,存口沿殘片,敞口,尖唇,厚沿外突,素麵。口徑17.4厘米、殘高7厘米。

  C型1件,標本M2:35,泥質灰陶,存底部殘片,折腹,小平底,內底下凹,素麵。底徑6厘米、殘高4厘米。

  圖二一重慶九龍坡陶家大竹林畫像磚墓出土陶器(二)

  1.A型陶缽(M2:36)2.B型陶缽(M2:3)3.C型陶缽(M2:35)

  陶缸1件,標本M2:43,夾細砂灰褐陶,存口沿及上腹部殘塊。敞口,圓唇,沿外卷,沿下施一道粗凸弦紋,腹身滿施細密凸弦紋。口徑43厘米、殘高20厘米。

  圖二二重慶九龍坡陶家大竹林畫像磚墓出土陶器(三)

  1.陶缸(M2:43)2.陶盆(M2:4)

  3.陶甑(M2:38)4.井蓋(M2:31)

  陶盆1件,標本M2:44,泥質灰陶,存口沿及上腹殘片,直口,圓唇,沿外內卷,斜直腹,頸下飾兩道凸棱,凸棱上有戳印紋,腹飾凸弦紋。口徑42厘米、殘高11厘米。

  陶甑1件,標本M2:38,泥質灰陶,存底部殘片,斜腹,平底上有數個箅孔,素麵。底徑17厘米、殘高7厘米。

  井蓋1件,標本M2:31,泥質灰陶,井蓋方形,四角內凹,中有圓形井圈。蓋麵縱橫各陰刻四組對稱的雙線平行劃紋,將中心井圈外對稱分為八個方格,四角的方格內陰刻斜向的方格紋,四邊中部飾幾何三角紋。井圈兩側有對稱井架插孔,井蓋底有圈足。井蓋長26厘米、寬27厘米,井口直徑8.5厘米,圈足直徑15厘米。

  2.錢幣於M2墓底層出土錢幣27枚,其中五銖錢26枚,大泉五十1枚,出土時大多因鏽蝕相互粘接在一起。五銖均正麵有外郭而無內郭,背麵均內外有郭,錢文篆書,字體規範,鑄造精細,錢徑2.5-2.6厘米,穿寬1厘米。

  五、結語

  重慶市九龍坡區陶家鎮大竹林出土畫像磚及文字磚是重慶市近年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獲,豐富了漢代磚室墓的考古資料。

  (1)墓葬的斷代。畫像磚墓平麵呈“凸”字形的中型單室磚室墓,在重慶地區主要流行於東漢時期;該墓出土的陶製器皿多為東漢時期的常見的罐、缽、盆、甑、缸等器物;墓中隨葬的五銖錢,A型屬西漢宣平時期鑄行,B型屬武帝時期鑄行,沒有東漢晚期及其以後的五銖錢出土;

  M2:15號畫像磚上的西王母像為四分之三側身構圖,有別於東漢末期正身端坐構圖的西王母像;因此,我們判斷畫像磚墓的時間早於東漢後期。

  (2)出土的隨葬器物全部為灰陶,沒有紅陶,隨葬的陶質器物中有一部分是實用器物,尤其是沒有發現漢墓中常見的陶俑,這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現象。

  (3)發現畫像磚墓的意義。今重慶直轄市轄區,屬原四川東部地區。該地區曆史上從未有過漢代畫像磚出土,傳世文物中的零星漢代畫像磚,都不能確認是重慶地區出土的,重慶市境沒有畫像磚出土的考古資料。建國初的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西南博物院(今重慶市博物館的前身)收藏過一大批漢代畫像磚,該批畫像磚畫麵均作長方形,均為川西及成都平原出土。九龍坡大竹林漢代畫像磚墓的發現及漢代畫像磚的出土,是重慶地區墓葬考古的一次突破;一次性出土畫像磚30方,其中畫麵完整的15方,是一次重要的考古發現。

  (4)畫像磚的初步評價。東漢末期墓葬出土的西王母畫像磚多為正身端坐構圖,其明顯受佛教造像的影響。九龍坡大竹林漢代畫像磚出土的西王母畫像磚中西王母為四分之三側坐,情節化明顯,是特殊的構圖形式,對研究佛教在南方地區的流傳有重要價值。

  這批畫像磚的選用、嵌製,以及在排序上有著濃鬱的主觀意願及明顯的幻想彩色。人們這樣做,是期盼墓主人死後能夠升天成仙,享受榮華富貴。幻想:乘神馬直上天庭,向西王母求索仙藥後,便可登臨天門,守衛天門的帝閽躬身相迎;那裏日光普照,就同人間一樣,可縱情於娛樂歌舞百戲;出以軺車,騎吏持棨戟前後引導,回則妻子相伴,享天倫之樂;有馴服的駿馬可用,有家養肥豬隨時可屠,天倉裏儲存的糧食不計其數,可隨用隨取;忠厚的奴役可隨時招喚。這批畫像磚表現的雖是人們想象中的天堂情形,但其構圖簡練,注重寫實,也是當時社會生活的寫照。

  人物構圖上注重人物形象的比例及動態的刻畫,神形皆備,用簡練的線條表現了不同階層人物特征及社會生活。婦人攜子畫像磚中婦人雍容華貴的風度;米倉畫像磚奴役拘謹持重的表情;車馬出行畫像磚中貴族高傲虛偽的麵孔;軺車旁侍從卑躬屈膝的醜態,無不是當時社會背景下不同階層人物特征的準確再現。

  在畫麵組織上,把不同時間和不同空間的情節拚合連貫在一起,以表達特殊的思想內涵。圍繞“引魂升天”這一主題,用平列和填充的處理方法,再現了既是現實生活又是理想社會的漢代社會生活畫卷。這批畫像磚給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形象史料,是研究當時社會曆史最直觀的實物資料。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