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十四、抗戰時期的江津教育

  隨著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定為戰時中國陪都,大西南便成為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的大後方。

  大後方教育自然成了全民族抗日的有機組成部分。抗戰時期的中國教育有“三壩”之說。

  所謂“三壩”,即雲南昆明巫家壩,有國立西南聯大(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四川成都華西壩,有金陵大學、東北大學;四川重慶沙坪壩,有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省立四川教育學院、陸軍大學、湘雅醫學院等等。

  除此之外,當時重慶周邊,還有“小三壩”:巴縣回龍壩(時名興隆場)、北碚夏壩、江津白沙壩。回龍壩興隆場有北平遷渝的朝陽學院,夏壩有上海遷渝的複旦大學,江津更是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匯聚了以徽人為主的眾多內遷學校和流亡師生,譜寫了中國教育史的不朽篇章。

  江津是長江邊的一個大縣,距重慶180華裏,縣域遼闊,地方富庶,物出豐饒,市場繁榮,素稱蜀中巨邑。抗戰時期,江津到重慶每天都有班輪往來,交通當時算得上最為方便。

  1938年開始,淪陷區學校紛紛內遷。先後有北平、南京、山西、安徽、湖北、香港等地各級各類學校遷津。如:私立武昌藝術專科學校、私立華僑工商學院、南京窯業職業專科學校、國立體育師範專科學校、教育部特設盲啞學校、四川省立川東師範學校、四川省立重慶師範學校、國立安徽第二中學等,近30所。同時,教育部及縣府還在境內新辦中等以上學校,如國立女子師範學院、教育部特設大學先修班、國立江津師範學校、國立第四中山中學、國立第八中山中學等10多所。當時,還有國內一些高級文化機構如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編譯館、國民黨黨史編撰委員會、國民政府審計部、支那內學院等紛紛遷入江津。

  當時最為著名的當數江津中學。江津中學創辦於1906年,1933年改為3年製初中,1941年增設高中,成為完全中學。江津中學曆任校長多為學養深厚之士。首任校長楊仕欽是清末特科貢士,他在首屆開學典禮上親作化學實驗,以喚起師生對科學的尊崇和追求。之後,施俊傑校長頒“勤、誠、恒”三字校訓,勉勵學生“修學以勤,立身以誠,而以恒繼之”,良好校風蔚然形成。著名詩人吳芳吉任校長後,正值日寇大舉侵華,他親率師生上街遊行,泣血賦詩《巴人歌》,歌頌英勇抗戰的十九路軍。詩人英年早逝,白沙千餘人齊集江邊迎靈。江津中學傳統悠久、人才輩出,聶榮臻、鍾汝梅、戴坤忠、劉宗華、鞠繼承、刁泰鬥、桂萬年、鍾惦裴、漆南薰、李初梨、王利器、沈永忠……都是從江津中學走出來的。

  私立學校是由私人或社團組織開設的學校。這種教育形態從蒙學私塾起,是中國幾千年教育的主體,盡管改朝換代,但私學從未中斷。抗戰時期大後方私立學校的蓬勃發展,是受到政府獎勵和扶持的。國民政府教育部曾頒發《私立中學規》等一係列教育法規法令。江津境內私立學校在當時大大超過公立學校數,這對國家教育布局,人才培養,鄉邦導啟,社會振引,都有巨大影響。

  江津教育不能不提私立聚奎中學。從清代同治七年(1868)倡設義塾算起,這所曆史名校經曆聚奎書院、聚奎學堂、聚奎小學、聚奎中學,到抗戰時已是70年老校。聚奎中學在1935年至1940年間,三次獲教育部、四川省政府、省教育廳特令嘉獎,社會極為推崇,譽為川東名校。抗戰期間,學校除嚴格課業,還在每周周末邀請各界名流來校講學,陳獨秀、馮玉祥、文幼章、歐陽漸、梁漱溟、陳可忠、胡小石、台靜農、勞君展、唐圭璋、曹靖華、蕭公權等人,均來過聚奎,他們的講學使師生大受裨益。聚奎60周年校慶時,教育部長陳立夫為《私立聚奎學校發展史略》題寫篇名,教育廳長郭有守題書“蜀庠楷模”。聚奎校董多次捐款捐地,扶持發展。鄉人鄧鶴年先後捐贈七萬餘元,其中,所建大禮堂“鶴年堂”,規製宏大,造型獨特,號稱川東第一大禮堂。

  聚奎是一所私立學校,在抗戰的艱苦歲月裏,學校董事會為謀學校長遠發展,鞏固根本,各方募集資金,大力擴充不動產。校董鄧鶴年70壽辰所得壽金35500餘元悉數移送學校,設為獎學金,獎勵每年名列前茅的優秀學生。學校學風淳厚,考核嚴格,1937年以後四次省會考,各科均及格人數,兩次100%,一次為98%,最低一次也為87%,省教育廳認為可信,準予免試會考。

  聚奎重視學生全麵發展,學生自辦圖書室、戲劇歌詠隊、讀書辯論會、壁報社。最負盛名的聚奎軍樂隊,時常受邀外演,名震川東。聚奎注重人文教育,不尚浮靡死讀。學校門聯石刻“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激勵曆年師生。學校開設農作一科,實地練習,每位學生均有定植地段,在校學生,堅持勞作,感悟生產,感悟生活,每年舉行農產品展示,學生赤頭光腳,欣然成風。當時梁漱溟親見學生如此勤勉,至為歎賞。

  聚奎位於白沙鎮東南四公裏處黑石山上,原名寶峰,以山多黑石得稱。山上黑石數百座,沉厚黝蠻,盤錯突兀,大可半畝,小者若席,石態多姿,掩於參天楠樟之中,飛翔上千白鶴,相鄰院舍隱約,境幽地敞,極為清雅,確實是蜀中難得的向學之地。至今為人所見,無不讚頌盈口。

  1939年5月,因日本飛機大肆轟炸重慶,原設重慶枇杷山的省立川東師範遷到江津白沙東海沱。省立川東師範學校的辦學條件很差,教室是茅草房,寢室是農舍,另搭竹架草棚作食堂、禮堂,租用了祠堂作理化生實驗室和圖書館,藏書慢慢增至數萬冊。學校設置的高中師範班分普師、體師和童師三科。普師課程有國文、英文、三民主義、教育概論、心理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曆史、地理、人體解剖學、生理衛生、音樂、美術、軍訓等。體師科的專業課程有體育行政、體育概念、急救術、裁判法、體育建築與設備、唱遊、田徑、球類、墊器運動、童子軍、國術,竟達27門之多,三年修完。川東師範管理嚴格,辦學民主。每周一、三、五早飯後,堅持歌詠練唱;

  每周出《文風社周刊》;

  半月有圖畫展;周末校際籃球賽;每學期兩次話劇和舞蹈歌詠會。渝南運動會1944年在津舉行,學校榮獲田徑第一名。學校經常聘請有名教授來校演講,允許學生組織各種社團,自由爭鳴。在川東師範讀書的地下黨員便利用這個機會,團結組織進步學生從事革命活動。1942年,學校增設建國先修班,分甲、乙、丙三個班,招收初中畢業未考入高中的學生,一為地方培養人才,二則增收學費,貼補薪金。

  在江津另一所知名度高的學校是國立女子師範學院。這所學校籌謀於1940年4月。先後於1941年秋建成附小;1942年2月接收紅豆樹原國立第17中學女中分校及女初中分校,改為附中及附中分校;1943年8月將附中分校改組為附屬師範學校。國立女子師範學院在抗戰學校中算是難得的,院舍在白沙鎮南五裏之遙的白巷山麓,占地70餘畝,房屋全部新建,三年共建56棟365間,連同購買租賃者共有65棟400間,除禮堂和附小校舍是茅屋,其餘均為瓦頂土牆、三合土地、平房,兼有美觀實用之效。學院經教育部核準設有七個學係(教育、國文、英語、史地、理化、音樂、家政)和一個體育專修科。抗戰勝利後,學院因教育部長朱家驊主張留在四川,遂於1946年8月遷九龍坡交通大學校內,1951年改並入西南師院。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教育部先後創辦了34所全公費製的國立中等學校。從經曆階段來看,大致集中在先後兩個時期。第一時期,1937年12月到1944年初,即南京失守到武漢失守以後,教育部由陳立夫任部長期間,共設立17所國立學校;第二時期,1944年5月到1948年教育部由朱家驊接任部長,又創設17所。

  所有初期創設的國立中學,都是以省名來命名。各校所收容的學生,互有側重。如:四川合川縣設立國立四川中學,主要安置蘇北師生;四川長壽縣設立國立湖北中學,主要安置湖北師生;四川江津縣設立國立安徽第二中學,主要收容安徽師生;四川綿陽縣設立國立山東中學,主要安置流亡在豫、陝的山東籍師生;貴州銅仁設立國立貴州中學,主要安置蘇南師生。

  1939年4月,教育部行令調整,將所有國立中學,均以數字順序排名。比如:國立安徽第一中學,更名為國立第八中學;國立安徽第二中學,更名為國立第九中學。

  國立九中的前身是設在江津德感壩的國立安徽第二中學。1938年秋,教育部核準設立安徽二中,首任校長陳訪先。學校於當年12月25日正式開學行課,全校設高中、初中、師範、女中四個部,42個教學班,1600多人。此外有一附屬小學,以供師範生實習之用。1939年2月,安徽二中劃出6所分校(初一、初二、初三有三個分校,高中、師範、女中有三個分校)。1939年4月奉部令更名為國立第九中學。1946年秋,學校因抗戰勝利宣布解散,廣大師生返歸故裏,留川學生就近轉入他校。國立九中辦學八年先後畢業學生達15屆,計3500多人,加上在校學生,總計學生5000多人。“兩彈元勳”鄧稼先就是國立九中高中第一分校第五屆畢業生。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