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附十七:師院學校1993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

  一、戰爭的主要起因

楊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是納粹德國有了下列各條件而發動的:

a。為複第一次大戰戰敗的仇恨;

b。為具體的經濟利益的獲得;

c。為求政略上的發展;

d。為世界霸權的爭取,所以先發製人,以摧毀一切可能的抵抗中心。”

“歸納以上四點,即是實現第三帝國的美夢。”

由此,我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得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形勢開始。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的一次總較量。戰爭後期,十月革命勝利了,西方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帝國主義麵臨人民革命的威脅,都想趕快結束戰爭,以便騰出手來鎮壓革命。1918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11月3日,奧匈帝國投降。德國在內外交困之下,11月11日晨,在法、德邊境康邊森林的雷通車站,德國代表到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的列車上簽署了停戰協定,被迫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楊傑說:戰爭的結束並沒有解決帝國主義爭霸世界的矛盾。“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在互相磨擦之中。”

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春苑論史——楊德慧文集從德、法兩國來看,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法國誌在報仇雪恥,用泰山壓頂的力量,放在德國人民的身上。用意就是要把德國壓製到底,使德國永無反抗之日。“法國的這種做法,是對德國民族、國家了解不夠而造成的。”當然,德國以前曾壓迫法國過甚,可是采用報複行為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都知道,德國這個民族在俾士麥時代,全國人民曾經經過嚴格的訓練,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感非常強。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失敗,楊傑認為“這可以說是政策的、軍事的失敗,對於民族思想、民族力量,還是不可漠視。”而法國對德國的辦法就是偏偏忽略了這一點,法國隻知道雪恥報仇,用泰山壓頂的力量來壓迫德國,這樣的結果,使德國對法國的仇恨又滋生了。為什麽呢?因為德國經曆了這次失敗的教訓,德國又得了一番很好的經驗。而且凡事都是壓迫愈甚,反抗的心理愈增強。

法國對德國,就連一些形式上的事情也不願意放過,在處置德國的巴黎和會上,法國以東道主的身份,有意選擇了凡爾賽這一地點,因為這是四十八年前普魯士戰勝法國後在凡爾賽宣告德意誌帝國成立,現在以此地簽訂條約作為報複。

凡爾賽和約多達440條,其內容十分苛刻:關於領土問題,和約規定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並取得了薩爾煤礦的開采權。薩爾區則由國防聯盟代管十五年,期滿後經過公民投票決定基歸屬。萊茵河左岸地區由協約國占領十五年,右岸五十公裏為不設防地區。關於賠償戰勝國的戰爭損失,後來決定同盟國集團賠償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絕大部分由德國承擔,法國就分得了其中的52%。

戰勝國對德國及其盟國所簽訂的這一係列和約,正如列寧所指出:“是駭人聽聞的,掠奪性的和約,它把億萬人,其中包括最文明的人,置於奴隸地位。”

楊傑說:“從凡爾賽條約以後,國際上產生了歐洲政治衝突的現象有三:一個是’國際聯盟‘,所謂集體安全製度,即英、法兩國維持現狀之工具,換言之執行凡爾賽條約之機構也;一個是受壓迫最甚的德國民族,因壓迫過甚,於是有極端的國家主義及民族主義之德國國社黨之產生;一個是俄國自1917年10月大革命成功以後,共產主義之產生,英法非常害怕,積極防備共產主義,自1918年到現在,這三個現象,隱然成為三個政治衝突的因素,互相磨擦:或用國防聯盟壓迫戰敗國,或用法西斯主義反抗戰勝國,或組織防共戰線,這樣磨擦,當然世界就不安了。”這樣,楊傑就具體全麵的概括說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種籽,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埋下了。事實上,他分析的這三種政治衝突也是客觀存在的,也是符合曆史的實際。

可是,當時一般政治評論家認為“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的建立,使美、英、法、日等戰勝國,完成了戰後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的新體係而友好和平。

這些政治評論家就是隻從表麵上看問題,而沒有看到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戰勝與戰敗國之間,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的矛盾,以及楊傑所分析的三種政治衝突,決定了凡爾賽——華盛頓體係絕對不可能長期穩定。因而,在各國人民反對下,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下,逐漸打破了這種體係的“均勢”,加上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德、日法西斯對外侵略的猛烈衝擊下,維持不過十年的凡爾賽——華盛頓體係便徹底破產了,從而導致帝國主義重新爭奪世界霸權的新戰爭。正如斯大林所指出:“各戰勝國之間並沒有友好的和平,而隻有武裝的和平,隻有醞釀著戰爭的武裝和平狀態。”

盡管凡爾賽條約對德如此的苛嚴,但是,資本主義更怕共產主義,因為他們認定共產主義才是他們的死對頭。不久,英美為了把德國變為重要的反蘇基地,不惜通過了道威斯計劃,在經濟上扶植德國,又在政治上抬高德國,這就必須調整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特別是滿足法國對保證其東部邊界安全的要求。於是,英國在美國支持下,推選歐洲“均勢”,撮合德、法接近,改善關係,於1925年10月5日至16日,策劃了洛迦諾會議,法、比、德、英、意簽訂了互相保證條約,即萊茵保安公約以及德法、德比、德波和德捷伸裁條約。五個條約總稱《洛迦諾公約》。資本主義政治評論家們認為公約“鞏固了歐洲和平。”實際上,這個條約隻不過是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利害關係暫時妥協的產物,是他們之間實力變化的反映。它不但未消除,反而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歐洲的爭奪。德國卻在洛迦諾會議中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加入了國際聯盟。

此時,德國為什麽要加放國聯呢?

楊傑認為:“因為他戰後非常窮蹙,一麵招架,一麵調整,恢複自己的力量。”

英、法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楊傑認為:“一方麵維持歐洲現狀,一方麵抵製共產主義的發展,這樣,他們認為他們的產業永遠不會受到威脅了。”可是,雖然英法處心積慮想維持現狀,結果不能長久。所以,1931年日本乘列強在歐洲的爭奪以及利用他們害怕蘇聯的心理,就在遠東占領了中國的東三省。

楊傑認為:這時英法本應實行國聯盟約和洛迦諾公約,製裁日本,這樣,世界和平才能保障。但是,當時英法並不這樣做,他們認為國聯盟約是他們的禦用品。要製裁日本,隨便說說,日本不會答應,一定要用武力,用武力自己就要發生許多困難,所以不敢製裁;還有一個原因,英國以為中國自己不能抵製共產主義的先鋒隊。同時在西方慫恿德國,作抵製蘇聯的急先鋒。達到東西兩麵夾攻蘇聯的目的。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用意,於是利用民族的心理,推翻凡爾賽條約的壓迫,為此,他亦隱隱約約的迎合此種心理,以引誘英法的妥協,恢複自己的力量。

南歐意大利的墨索裏尼,自從執政以後,內部實現法西斯政治,積極整頓對外,起而角逐,遂取得阿比西尼亞。在阿比西尼亞事件之後,英法很為著慌,要利用盟約製裁,各國卻認為,國聯威信已掃地,對意大利之製裁多不起勁,結果製裁失敗。英法更加恐慌,也知道國聯不中用了,於是,隻發想出一個以敵製敵的辦法。法國和俄國結合,成立法蘇協定,同時邀蘇聯加入了國際聯盟。

蘇聯為什麽要這樣做呢?

楊傑認為:他就是想推選共產主義,伸張國力到國聯。雙方互相利用。

可是,雙方的利害、主義思想都不相同,彼此都是同床異夢,此後德國不斷侵略,意大利也不斷侵略。西班牙事件發生後,德意都派兵到西班牙,短兵相接,英國處處拉攏,處處妥協,於是又有蘇台事件。英法看到國際聯盟沒有法子了,共產主義又一天天發達,隻好向德國讓步,於是在明興地方開會,張伯倫與希特勒兩人一見之下,簡直是相見恨晚,希特勒善為說詞,一張嘴天花亂墜,說得張伯倫高興得不得了,於是訂了明興協定。

張伯倫回去告訴英國人,說希特勒非常靠得住,以後不會再有什麽要求了,是一個很誠實的政治家,於是國會批準了協定。明興協定批準還不到兩個月,希特勒竟將捷克整個並吞了。英國隻好用了三十萬金磅的國防準備,法國也趕緊起來備戰,添設飛機工廠,增加軍需生產,以備與德國一搏,接連的但澤事件又發生,張伯倫看見大勢不好,於是又想以敵製敵的包圍策略,想以英法蘇同盟來掌握歐洲和平。蘇聯雖然覺得明興四強會議不要蘇聯參加,現在又要利用蘇聯,究竟他們有誠意來維持歐洲和平嗎?姑且接受英法的請求,於是,英、法、蘇在莫斯科舉行談判。

這時,中國正在抗戰,希望這個會議能夠擴大,中國也能參加,建設整個的世界和平,可是英國不肯,他說,這個談判不包括遠東問題在內。中國的要求遂遭到英法的拒絕。

很顯然,英法之所以拒絕中國的要求和提議,就是英法對蘇聯仍懷有鬼胎,他們還是不放過蘇聯,不放心蘇聯,還是想利用日本到相當時期牽製蘇聯,因而放縱日本的侵略行動,由於英法懷著這種鬼胎和蘇聯談判,談判必然陷於僵局。

聰明的希特勒也看透了英法的心思,英法反而被他利用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急切地要求同蘇聯迅速達成協議,為此,他不惜作出一係列的讓步。斯大林麵臨錯綜複雜的外交形勢,為了避免蘇聯陷於德、日腹背夾擊而又沒有任何外援的險惡處境,當機立斷地作出同德國談判的重大抉擇,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對於蘇德條約的簽訂,楊傑說:“這個協定究竟靠得住靠不住呢?這很難說。這是蘇聯打破羅馬、柏林、東京軸心的策略,同時自己不願滾入戰爭的漩渦,這是很明顯的。”這說明他對希特勒所玩弄的伎倆本質是比較了解的,對斯大林果斷地處理形勢的策略也是有認識的。也說明戰爭的對象是可以轉移的。隻要希特勒不讓他的豬嘴拱進斯大林的菜園,問題還是可以協商解決的。

從楊傑對以上形勢的分析,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出歐洲形勢紛繁錯綜,特別是奧地利、捷克、阿爾巴尼亞相繼被並吞後,真有濃雲蔽天,暴雨欲來之勢,第二次世界大戰一觸即發。但是,為什麽還能苟安一時,沒有馬上釀成世界大戰呢?除了兵凶戰危,各有顧慮外,楊傑認為還有下麵幾個原因:

從德意軸心看,德意名為同盟,對外政策並未一致。遠之如德之並奧,意大利實有難言之痛。近之如意之並阿爾巴尼亞,而促進土耳其與英法合作,德又啟阻其南下之憂,意見兩歧,已肇罅隙,且內部財政之困難,原料之缺乏,以及人民反戰空氣之蘊積,隨在皆形脆弱,設英法蘇之陣線完成,更有楚歌四麵之顧慮,故以希特勒、墨索裏尼之雄心,猶不得不審時觀變,待機伺隙,擇其可噬者而噬;未敢與英法作正麵之衝突也。

從反侵略陣線看,德意雖無意與英法作正麵之衝突,然要求殖民之獅吼聲響徹雲霄,對中歐及巴爾幹各小國,時懷惡意,都給英法無限的威脅。英法為增強壁壘及操勝算計,自不能不盤馬彎弓,積極進行所謂反侵略陣線,但是,英法合作雖已水到渠成,而英、法、蘇談判究難銀河直瀉,原因英對德一再讓步,姑息養奸已難辭咎,而法又以種種關係,處處須仰英鼻息,一失戰後盟主之地位,能否毅然堅持強硬態度,蘇聯不能不考慮。且此次談判英法於波蘭、羅馬尼亞外,未肯保障波羅的海各小國,而蘇聯則堅持如蘇尼亞拉、多維亞、愛斯多尼亞等不在保障之列,即非平等同盟之道。加上最近英國國家銀行應德國請求,將捷克前存現金全數繳德。這樣,即使三國同盟勉強成立,各小國是否深信不疑,竭誠擁護似係問題;德意更是從中挑撥離間,事齊事楚,未可定論,盟約力量亦難盡量發揮。

從集體安全組織國聯來看,這是最理想實行集體安全的組織,但是,國聯本為歐戰後英法操縱歐洲政治機關,自阿比西尼亞、奧地利、捷克、阿爾巴尼亞以會員國地位被並吞後,國聯威信已淪破產,空洞之集體安全更無存在之可能,故英法以主要會員國地位,或以進行個別外交為主,其欲牽製歐洲問題則聯絡美國,此外,英法與德意如各有單獨接洽也沒有請教於國聯。至於遠東問題,除德、意、日互為犄角遙相呼應,以牽製英、法、蘇。中國若在國聯中尋求援助,則水月鏡花,必無所獲。

楊傑認為,由於上麵他所分析的三個方麵的主要原因,雖然世界形勢之緊張已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可是山雨終究還未來到,也就是世界大戰爆發還有苟安一時的原因。然而,許多錯綜複雜的矛盾終究一個也未得到解決,德國一心要剝英法的皮,要霸占世界,英法不甘喪失自己盟主的地位和皇冠上的珍珠,日本帝國主義一意欲以支那為基地,爭霸世界,中華民族不甘淪之,要求獨立解放,世界大戰終究是不可避免。

從上麵楊傑對國際形勢的分析,可以明顯地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起因,我認為主要有下麵幾個方麵: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埋伏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戰勝國特別是法國,對付以德國為首的戰敗國,采用泰山壓頂之勢的不平等條約,壓迫德國,給了納粹黨希特勒等利用德國民族複仇主義的機會,以發動世界大戰,爭霸世界。

其次,英法爭霸歐洲,相互矛盾。英國為了鞏固他第一把交椅的地位,他要德國牽製法國的後腿,因此,處處縱容德國。德國使駐萊茵的駐軍撤退,拆散了協約國的聯合陣線,加入了國際聯盟,使賠款的數目減少,恢複了經濟的自主,加上薩爾煤礦的歸並德國,於是,希特勒就撕毀了凡爾賽條約,解除了德國的枷鎖,使德國很快地得到複興。

第三,德國的軍備在形式受到了限製,而它的國防建設卻在大戰結束後就早已秘密的開始而且逐漸完成。因為德國以民族複仇精神,優越的科學技術,靈活的外交手腕,集中全力,複興國家。他們用小巧玲瓏的袖珍艦代替大戰鬥艦,用發展大規模的民航,代替空軍建設,用無限製地擴充黨軍,訓練警察,代替龐大的正規陸軍。相反,法國人民沒有堅強的鬥誌,怕打仗,隻是趕緊完成他們的馬奇諾防線來避免戰爭,結果,希特勒卻集中了兵力突破比利時的列日防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去閃擊巴黎,使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根本失掉了效用。

第四,蘇聯經濟的發展,國力的不斷增強,於是,英法就從囚籠中把德國放出來,去抵製蘇聯,這也就是英法縱容德國的根本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資本主義列強對蘇聯的武裝幹涉,弄得蘇聯氣息奄奄,岌岌可危,蘇聯采用了新經濟政策,並利用了德、美等國的一大批技術家解決蘇聯的技術問題,1928年—1933年的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發展成為一個大工業國,這下子,不僅英國發了慌,法國也發了慌,因此,處處縱容德國,德國也看透了英法的心理,於是便高舉反共的大旗,大投英法之機,並且以此處處賴債要挾,猛力複興國力。結果,希特勒吞並了捷克,準備進兵波蘭,英法看大事不好,又轉過來趕快派代表到莫斯科去拉攏蘇聯,希特勒更聰明,便趁英法代表舉棋不定之際,同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希特勒安定了東西,便對英法開始作戰。這便是栽桑養虎,虎大傷人,自食惡果的下場。

以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因的一些具體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已經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的帝國主義國家間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幾塊殖民地而已,它已經發展到法西斯主義與帝國主義爭霸世界、奴役世界人民的戰爭了。

二、戰爭的性質

楊傑說:德國納粹黨發動戰爭的性質“不僅是為具體的經濟利益之獲得和政略上的發展,乃是為世界霸權和先法製人以摧毀一切可能的抵抗中心而動作”,這一切既是“實現第三帝國的美夢”。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問題,許多人多半從具體的經濟利益之獲得和政略上的問題來分析,也就是說為了重新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楊傑在肯定了這些原因之後,卻能進一步深刻地分析到是法西斯為了爭霸世界,奴役世界的問題。

曆史的事實是這樣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加劇,它們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美英壟斷資本的大力扶植下,德國經濟力量很快地恢複和發展起來。1929年,德國工業產量已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而躍居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位。到1938年,德國的鋼、鐵、鋁、電力生產都大大超過英法兩國的總和。德國對拉丁美洲的貿易,在巴西、烏拉圭等國,已排擠了美國而躍居第一位。德國經濟和軍事潛力的增長,顯著地改變了資本主義大國的力量對比。特別是法西斯上台後,積極擴張軍備,瘋狂推行對外擴張政策,妄圖奪取歐洲和世界霸權。

意大利和日本一直認為自己分贓太少,不滿於凡爾賽和約和華盛頓會議英、法、美強加於它們的限製。意大利力圖奪取英法在北非的屬地,在地中海建立一個“羅馬大帝國”。日本想獨占中國,把英美勢力排擠出亞洲和太平洋,建設自己的霸權。

美國則欲憑借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和戰後發展起來的經濟優勢,充當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

在當時的曆史形勢下,楊傑認為:

法西斯主義國家需要戰爭。

希特勒需要戰爭。他把尼采的教條掛在嘴巴上:“愛和平吧,因為和平是下一次戰爭的準備,短時期的和平是比長期的和平更可愛。我勸告你們不要工作而要戰爭。”

墨索裏尼需要戰爭,他說:“法西斯主義不相信永久和平的可能性和適用性,故法西斯主義反對和平主義,和平主義在犧牲的煙幕之下,實隱藏著否認努力而傾向怯弱的素質。惟有戰爭能使人類的精力達於最高度的緊張,能在不畏懼戰爭者的身上給以高貴的確證。”

日本天皇所遺留下來的永久國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企圖保持現狀的民主國家反對戰爭,所以英美是不需要戰爭的。他們一天到晚呼籲和平,忙著開會。今天召集倫敦會議,明天召集華府會議,後天又召集海牙會議,九國公約啦,非戰公約啦,海軍協定啦,國際聯盟啦,反侵略大同盟啦,翻了許多樣,弄得有聲有色。羅斯福相信世界上的人民,隻有百分之八需要戰爭,人類的幸福,隻有在永久的安定與和平之中才能得到。

然而,英美終於被這百分之八需要戰爭的家夥拖到戰爭的漩渦裏麵了。

蘇聯的態度是無可無不可的,和平也好,戰爭也好,斯大林曾經說過:“如果有人讓他的豬嘴拱進我們的菜園,我們就要給他以無情的打擊。”

不管人們的主觀意誌怎樣?納粹黨卻叫嚷:“除非國社主義的新秩序掃蕩了全球,世界決不會有和平。”“新的和平將使德國成為全球的主人。”

民主國家的領袖說:“擊潰希特勒主義,消滅法西斯。”

可見,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隻有兩種角色,侵略者和反侵略者,帝國主義和弱小民族。侵略者的願望是要“征服世界”,要全世界的人類做他的奴隸,都服從它的命令,到那時候,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實現世界主義。弱小民族的願望,是自由獨立,大家相安無事的過日子,隻要不受任何國家民族的欺侮和壓迫,他們也衷心地希望著世界主義的實現。因此,兩種世界主義思想的矛盾,就是釀成現代戰爭的主要因素,戰爭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所以,楊傑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民主國家和軸心國家的戰爭,也就是民主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總清算。”

德、意、日壟斷資產階級在國內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後,對內殘酷鎮壓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對外瘋狂推行侵略擴張政策,公開走上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在東亞首先點燃了侵略的戰火。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裝幹涉西班牙,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蘆溝橋事變,進一步擴大侵略我國的戰爭。11月6日,德、日、意侵略軸心形成,於是他們利用英法美共同反蘇的心理,以《反共產國際協定》為掩護,進一步擴大侵略世界的戰爭。蘇聯提出的集體安全策略當然不能實現。

於是,1938年8月29日,德國下決心收回但澤市和波蘭之走廊,9月1日向波蘭突然襲擊,英法驚慌失措,向德國提出停止軍事行動的要求遭到了拒絕,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就這樣開始了。

英法雖對德宣戰,但未派一兵一卒去援助波蘭,使德國法西斯軍隊得以長驅直入,僅在兩個星期的時間內,滅亡了波蘭。英法在七、八個月按兵不動的目的,是期待德國吞並波蘭後去進攻蘇聯,可是法西斯德國卻沒有以英法的意誌為轉移,而是乘機擴大了對西歐的侵略。1940年4月初,德軍占領了丹麥和挪威。5月10日,德軍侵入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並繞過馬奇諾防線,侵入法國。不久占領了比、荷、盧三國。之後,德國的主力由色當沿聖康坦、亞眠一線於5月21日,直趨英吉利海峽。並把英法聯軍三十萬人圍困在敦刻爾克海濱。在德軍的猛烈襲擊下,英軍丟盔棄甲,狼狽逃回英國。6月初,德軍由北向南推進,直迫法國首都巴黎,10日,意大利對英法宣戰,22日,貝當政府在巴黎附近的康邊森林簽署了向德國的投降書,24日又向意大利簽署了投降書。德國開始了攻英戰役,雙方形成僵局。

楊傑說:從波蘭戰役到法國的大陸戰爭,轉到準備侵入不列顛海島,並進而奪取巴爾幹半島,又轉到對蘇聯的戰爭,擴大到非洲、澳洲、印度和太平洋戰爭,可以說東歐發端到西北歐到西歐又到南歐,再轉回到東歐,更延及到全世界,這部不可遏止的戰爭機器開足馬力正向前駛著,不知何日何處才能停止,所以清算這部戰爭機器的帳目,不能在中途上來清算,更不能成為地域性的,必須徹底全麵清算。因為法西斯的“新秩序”逼著人們不能不堅強的應戰。

楊傑進而指出:軸心國標榜的“新秩序”有三:歐洲新秩序,即德意宣言;東亞新秩序,即日本宣言;世界新秩序,即軸心宣言。

所謂“新秩序”者,就是“消滅一切政治目標,是一種戰勝國的權利,是新發明的憲章,他是隻承認民族的存在,不準國家的存在,他們若是戰勝,他們將要發出一種憲章,就是指定各民族的住在地,各民族為他們做農做工,完全受奴役,各民族的人們永遠做他們的奴隸,這種辦法是各民族不能接受得了的,這也就是各民族奮鬥到底的所在。”

從法西斯標榜的“新秩序”,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野蠻性、狂妄性是達到了何等的地步,它將要把全世界人民置於它的鐵蹄下,任意蹂躪,任意奴役,使人類麵臨著空前的滅頂災難。但是,有些頑固的守舊派,他們還不明白“新秩序”的厲害,常常用老眼光來看現實,用老古的尺度來衡量新秩序,以為可以和侵略者妥協或是一時屈服,這是大錯特錯的見解。因為,這些人實在不了解在人類曆史的現階段,赤手空拳抱著“人類之幸福,發生於互助”的觀念,主張打破國家界限,解除人類武裝的世界主義者,消聲匿跡了。認定“我們存在,你們也存在,大家共存共榮,互不侵犯”的國家主義者,也不多見了,有的十九都是冒牌貨,掛羊頭賣狗肉的騙子,活躍在世界舞台上麵的隻剩下侵略者和反侵略者,帝國主義和弱小民族。為什麽呢?法國失敗的例子,就說明了這個慘痛的教訓。

法國的統治集團,在政治上長期以來頑固推行的綏靖主義迅速發展到投降主義;在軍事上采取消極防禦的保守軍事戰略,結果擁有五千萬人口三百萬大軍,號稱歐洲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短短六個星期就迅速敗亡。

楊傑說:“法國就是這樣敗了的,法國揚起白旗說:’我們這次戰爭暫停‘,但是,希特勒回答得更好:’我們兩國不再有戰爭了‘。諸位想想,如果法國不被毀滅,那又怎能沒有戰爭呢?”

楊傑進而指出;從前兩國交戰,一方戰敗的時候,隻要投降,隻要肯接受割地賠款,更加上一點拘束性的條件,仍然可以生存。但是“新秩序”則不然了,他是要消滅政治目標,永遠做他的奴隸,你說講和,他說你是戰敗者有什麽資格和我談判,你隻能接受我們的命令罷了。所以,如果我們不想亡國,隻有奮鬥到底,擊潰軸心國打倒狂妄的“新秩序”。

楊傑的分析,揭露了法西斯“新秩序”的實質,深刻地指出了它的厲害性、野蠻性和狂妄性。他提醒人們,在“新秩序”麵前,沒有什麽苟安的地方,也沒有什麽喘息的機會,對“新秩序”抱有任何幻想都是大錯特錯的。唯一的出路,就是起來與“新秩序”的標榜者,戰鬥到底,徹底打垮消滅狂妄野蠻的“新秩序”,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楊傑對“新秩序”的分析,剖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點,這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科學分析問題,對我們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由於“新秩序”實質的被揭露,我們更明顯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成為法西斯主義者妄圖奴役全球人民的狂妄野蠻計劃,因此,除了徹底粉碎,完全打倒“新秩序”的標榜者,別無出路。

這就是楊傑麵對“新秩序”而一直耐心地向人們解釋、分析、揭露法西斯標榜的“新秩序”的目的。

三、中國戰爭對大戰的影響

楊傑說:“中國的戰爭如果不變質,仍然是革命戰爭的話,並且很艱苦的把戰爭堅持到底,這樣,在東亞大陸上,世界反軸心集團就能有一個堅強的堡壘,就能有一個反攻法西斯的據點,由於有了中國這個東亞大陸上的反軸心集團堅強堡壘,因而,反法西斯戰爭就比較容易獲得勝利。”“世界上的民族皆獲得解放,至少地球上又多了一個革命的堡壘、和平保衛的柱石的中華民國,那末南太平洋和近東各小國可早日獲得解放,而中華民族就能自由幸福的生存”。

這是楊傑還在中國抗日戰爭艱苦地進行著的時候,就實事求是的,客觀地評價了中國抗日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是不容易的。資產階級軍事家和其史學工作者他們都否認中國戰爭對反法西斯的作用,否認中國抗日戰爭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甚至汙蔑中國:“中國人民如果失去外援,抗戰一天也進行不下去,中國是一個依賴性的民族”等等。直到今天,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了四十多年,他們仍然否認中國對世界大戰的影響和貢獻,他們論文及學校的教材,都極力地抹煞這些鐵的事實。

然而,事實是客觀的,曆史是無情的,任何歪曲、否認、汙蔑和謊言都站不住腳,曆史終究要客觀地反映出事實的本質。它同時有力地證明了楊傑對中國抗日戰爭於世界大戰的影響的評價是正確的。

楊傑首先分析了中國的戰爭,他認為:中國在大戰前,是半封建次殖民地的國家,因為是半封建的國家,所以政治不上軌道,於是就不尚選用人才,就談不上國家的富強,人民是在如豬犬一樣的生活中喘息。這樣,他就簡單地概括了半封建社會給國家、人民帶來的災難,因而,這種現狀不能繼續下去,他說:要改變這種情況,唯一的出路就是造成民主政治,三民主義的實質。主義是要人民來擁護才有力量,目前主義固然未實現,但是,實現以後是如何的境界呢?人民是不知道的,政府也沒有明顯地揭示出來,主義不能推行,所以人民腦筋中的憧憬不是帝王就是軍閥時代,如此,人民在岐途上般彷徨,自然說不上擁護和信仰主義了,而政府也容易在半封建的形式中,不能打破這種環境,仍然做的是半封建的政治,於是洋奴、買辦、軍閥、官僚地主也就出來活動了,使中國仍然停滯在農業狀態。

楊傑對二次大戰前對中國社會的分析是如此的深刻、準確,他不像國民黨某些政客們為了達到長官發財的目的,不惜粉飾之能事,歌功頌德,認為民國已經進入了“外交新紀元”,中國已經走向獨立富強了。他卻胸懷坦然,毫無私衷,實事求是地、深刻地分析了當時社會,指出了它的弊病和改造的方法。在舊中國腐朽的政治,黑暗的社會裏,能做到這一點,是多麽的不容易呀!

接著,楊傑指出:因為中國是次殖民地的國家,民族工業不能發展,重工業不能發展,永遠停在農業國的地位,用低價賣出原料,用高價買進成品,各帝國主義就是這樣地吸中國的血,使中國漸漸地成為一個貧血的人,日本帝國主義就是其中最狠的一個。處於這種情況中,大多數的中國人怎麽能受得了呢?

楊傑以根據中國次殖民地國家的社會性質,指反了帝國主義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吸吮中國的血,是造成中國貧窮落後的原因,這也是中國人民受不了的原因。

楊傑以中國社會的性質,根據帝國主義侵略的本性,他進而分析了中日戰爭的原因及其性質。

他指出:目前中日雙方的軍事鬥爭,就是以雙方政治內容做基礎的,日本的軍隊是侵略的,武器是銳利的;中國是被壓迫被剝削的,所以,中國的軍隊是求解放的,而武器是劣而陋的。

“日本是一定要侵略中國的,中國必須要求得解放,雙方的戰爭就成為不可避免的,戰爭的發生也當然是必然的。”楊傑指出了侵略和反侵略這就是中日戰爭爆發的必然原因。這樣,楊傑就簡單明了地指出了中日戰爭發生的原因的實質。而不像某些評論家認為是地方事件因擴大引起的,甚而慌廖地指斥由於中國軍隊的抵抗而擴大引起的等等。

接著,楊傑分析了中日戰爭的性質。

他認為:中國在民國25年冬(1936年12月12日)發生了雙十二事變(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呼聲得到全國的響應,使中國造成了精神國防。

楊傑對西安事變是給肯定的,他認為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是普通的,年年都有的,不過中國年年在內戰,所以對日本年年在叩頭,因此日本年年在操縱中國的內戰。現在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就使日本無空子好鑽而很傷心。他進而指出:日本侵略中國,中國戰爭的前提就是求解放的革命戰爭。

他說:“首先,對外求解放,然而,自身不先解放,就沒有全民族的力量來從事解放戰爭。比如英國在殖民地的戰爭中大失敗的原因,就是殖民地的民眾不願意替人家打仗。在二十世紀再愚蠢的人,都是希望替自己做工作而賣命的,正因為這樣,所以不隻是對外求解放,而且首先要自身解放,所以,中國的戰爭是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

楊傑從中國社會的性質分析得出與這種社會性質相適應的中國政治內容,是不適應中國現代化的戰爭,因為在這種政治內容下,人民過著豬犬式的生活,中國的民族工業得不到發展,科學技術也落後,至使武器劣而陋,因此,中國的戰爭雖然是正義的,求解放的,如果不改變這種政治內容,全國人民的力量集中不起來,戰爭仍然困難重重。因此,他得出了“中國戰爭是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的論斷。這也就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即對外求民族解放,對內求自身的解放,其前提必須是改造現實的政治。

根據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那末中國抗日戰爭發展的情況會是什麽樣呢?楊傑認為:戰爭發展有兩條道路:一種是革命的戰爭,始終是革命的,不變質的戰爭。這種戰爭是艱苦的戰爭,然而戰爭的結果是最燦爛的,最光明的。例如:美國對英國的獨立戰爭,就是這種戰爭。

另一種是變質的戰爭,革命戰爭變成了反革命的戰爭。例如:拿破侖戰爭,拿翁的勝利是革命的,而拿破侖的失敗,就是失敗在拿破侖將求解放的革命戰爭,發展成了侵略性的戰爭,所以他失敗了。

反革命的戰爭變成革命的戰爭,在世界上也不少有。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和沙俄就是這種戰爭。這兩國在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動機都是反革命的,即是為了侵略,為了分贓,結果,兩國出現了凱末爾和列寧兩位民族英雄,於是奠定了兩國革命成功的基礎,直到現在。所以目前世界上隻有蘇聯能抵抗得住納粹德國。

楊傑進而指出:戰爭雖然根據不同的情況有著不同的變化,但是要進行革命的戰爭,必須有一定的原則:這就是戰爭的利益和從事戰爭的人民的利益要一致,也就是說,戰爭是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大多數,為了多數人民的解放。在以前,打仗是為了君主。大將軍們搶寶貝、奪美人,那種戰爭,有誰自願去打呢?今天,要不是為求民族解放的話,那又何必去打呢?又何必忍耐這些痛苦去和日本鬼子拚命呢?楊傑的論點是符合曆史的事實的。

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早就開始了。甲午戰爭之後,一直沒有停止過對中國的侵略。1927年6月7月間,日本田中內閣召開了“東方會議”。會議的內容是回顧和確定對華政策,中心議題是所謂“滿蒙政策”。會議確立了把“滿蒙”同“中國本土”分離開來的方針,最後形成了一個會議文件——《對華政策綱領》。會議結束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將會議討論決定的方針政策,擬成一個題目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文件,奏呈天皇:“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見日本侵略中國由來已久,日本要奴役中華民族已是他既定國策,因此,1931年9月18日,首先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開始了日本帝國主義變中國為日本殖民地的階段,中國人民局部的抗日戰爭從此開始。之後,日本帝國主義又在上海點起戰火,其目的是借此轉移國際上對它侵占我國東北的注視和迫使國民黨政府承認它占領東北的既成事實,同時取得一個進攻中國內地的基地。由於十九路軍的英勇抵抗和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支援與參加,上海抗戰取得了重大戰果。可是,蔣介石為了騰出手來,集中力量,進攻紅軍,消滅共產黨,所以與日本侵略者尋求妥協,與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破壞上海抗戰和喪權辱國的《上海停戰協定》。日本帝國主義得寸進尺,使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所以,楊傑指出不改造政治,不求自身的解放,就不能求得民族的解放就是這個道理。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全麵侵華戰爭。開始了中國的全麵抗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中國戰場首先形成,它持續了八年的抗戰,成為開辟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世界反法西斯戰場。

7月23日,毛澤東發表了《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一文,向全國人民指出了對付日本的進攻存在著兩種方針,兩套辦法,兩個前途。指出:“共產黨的方針是堅決抗戰,反對妥協退讓。為了實行這一方針,主張采取全國軍隊和全國人民的總動員、實行民主、改善民生、改革政治機構、加強民族統一戰線等一整套辦法,使抗日戰爭成為真正的人民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實現中國自由解放的前途”。另一種是妥協退讓的方針,跟著這一方針來的是軍隊不動員或向後撤、給人民以壓迫,照舊壓榨人民、堅持官僚買辦豪紳地主的專製政府、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等一套辦法,就一定得一個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國、中國人民都做牛馬的前途。

中國人民正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倡的第一種方針、政策指引下進行,堅持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為了動員一切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作了極大的努力,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這對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生決定的作用。

楊傑提出的中國戰爭發展麵前擺著兩條道路,並指出革命戰爭雖然艱苦卻是最燦爛最光明,而且舉了世界上各種戰例來說明這個道理,同時,也是符合中國共產黨堅決抗日的方針政策的,它起到了讓人們,特別是國民黨黨政軍的人員去思考、去追求這種戰爭的作用。

中國戰爭是革命的求解放的戰爭,那麽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戰場之一的中國戰爭,對世界大戰的影響如何呢?

楊傑認為:中國的戰爭如果不變質,仍然是革命的戰爭的話,並且很艱苦的把戰爭堅持到底,這樣,在東亞大陸上,世界反軸心集團就能有一個堅強的堡壘,就能有一個反攻法西斯的據點,由於有了中國這個東亞大陸上的反軸心集團的堅強堡壘,因此,反法西斯戰爭就比較容易獲得勝利。

楊傑對中國抗日戰爭的評價是實事求是的,是正確的,中國人民浴血抗戰,是亞洲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拖住了日軍的後腿,使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線上無法組織新的進攻,極大地援助了美英軍隊的對日作戰和亞洲各國人民的抗日鬥爭,因而,中國人民堅持抗日戰爭,它不僅有力地援助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鬥爭,而且極大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所以,中國人民堅持的抗日戰爭,就決定了日本帝國主義必然滅亡的命運。楊傑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對世界大戰的影響以及評價,絲毫沒有誇大。

所以,楊傑說:中國抗日革命戰爭不變質,並且堅持到底,“世界上的民族皆獲得解放,至少在地球上又多了一個革命的堡壘、保衛和平的中華民國,那末南太平洋和近東各小國可早日獲得解放,而中華民國民族就能自由幸福的生存。”

1941年12月8日,日本未經宣戰,命令海軍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使停泊在那裏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緊接著日本又襲擊了英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基地新加坡。戰爭範圍很快擴大到東起夏威夷,西至馬來半島的太平洋海麵。希特勒德國也在十月十一日向美國宣戰。到1942年4月,日本已占領了美屬菲律賓、關島、威克島、英屬香港、馬來亞、新加坡、緬甸,荷屬東印度,以及法屬印度支那,並把進攻的矛頭指向印度和澳洲。

日本帝國主義挑起太平洋戰爭後,為了從泥足深陷的中日戰爭中擺脫出來,全力對付太平洋戰場上的英美,為了把中國拉向日本一邊,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資源對英美作戰,更加緊了對重慶國民黨政府的誘降活動。

1941年12月,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聯席會議通過了《促使重慶屈服的工作方案》,決定“運用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利用作戰的成果,乘機促使重慶政權屈服”。1942年1月,日本首相東條在議會宣稱:“今後帝國對重慶之方案,如其仍然繼續抗戰,則徹底粉碎之;同時熱烈期待其反省,促其完全拋棄對英美之依靠性”。九月,東條在日本中央協力會會議上談對華方針時說:“大東亞戰爭發生以來,中國沿岸完全被我壓製,滇緬路亦被我完全切斷,以及我屢次進行的作戰與不斷的討伐,致令重慶政權之戰力日益低下,現在它還依靠英美的援助而繼續抗戰,吾人當積極采取政戰兩方麵之手段”,促使蔣介石國民黨“參加和平陣營”。在太平洋戰爭前,日本是利用英美壓蔣介石國民黨投降,這時則轉變為分化蔣介石國民黨和英美的關係以促使其投降了。

在法西斯勢力猖獗一時,國際國內反共潮流的高漲,誘降、投降的風氣大肆活躍的情況下,人民關心的是假若中國抗日戰爭變了質怎麽辦?也就是說戰爭不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怎麽辦?楊傑說:那末人民和政府要分離。

人民在艱苦的局麵下過著餓肚子穿破衣的困苦生活,仍然堅持鬥爭,仍然堅持解放,也仍然要獲得勝利的。

假若政府變了質,去和反革命妥協,那末同盟國被削弱,勝利就比較困難了,因為敵人可以抽出力量去對同盟國家,在這種情況下,不僅世界戰局較難解決,就是世界戰局解決了,中華民族仍有艱苦的奮鬥,才能獲得勝利,這種勝利仍然是可能的。

楊傑透徹地分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起因、性質以及對世界反法西斯大戰的影響,說明了中國的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舉足輕重的地位,駁斥了資產階級軍事家們以及法西斯主義者,認為中國的抗戰在世界大戰中是無足輕重的,沒有國際援助,就不能繼續進行戰爭,就要失敗的謬論,楊傑指出了不管可能出現那種情況,中國人民都將獲得勝利,堅定了中華民族為求民族解放堅持抗日到底的信心。

那末,中國人民在中國革命戰爭中求雙重解放能成功嗎?

楊傑肯定地回答:“我堅決的答複是一定可以成功的。”

他認為:新土耳其在凱末爾的領導之下,在艱苦的局麵下,一麵和內敵一麵和外敵,是在雙重敵人之下勝利的。

土耳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是一個日益衰落的封建帝國——奧斯曼帝國。大戰爆發後,土耳其加入德奧帝國主義集團方麵作戰。土耳其成了德國的半殖民地。

戰爭給土耳其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民大眾負擔了戰爭的全部負擔。戰爭結束,土耳其人民處於饑餓、貧窮和破壞的境地。

國際上,戰敗了的土耳其,麵臨著被協約國帝國主義列強徹底瓜分的危險。1918年10月30日,英、法、意等國強迫土耳其簽定了喪權辱國的穆德羅斯停戰協定。1920年8月,又迫使土耳其簽訂色佛爾和約。結果,奧斯曼帝國在西亞和北非的所有屬國全部被英、法、意等國所瓜分,土耳其本土的沿海地區和附近島嶼也被列強所分割,歐洲部分的領土隻剩下伊斯坦布爾一隅之地。英法軍隊占領了達達尼爾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並進駐當時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爾。政治經濟上也喪失了獨立自主,淪為英、法、意的半殖民地,國內國外雙重統治者的苛嚴殘酷剝削與壓迫,給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激起了土耳其人民的無比憤怒,1919年5月開始了反對外國占領者和國內封建地主的革命戰爭,救亡圖存求雙重解放的鬥爭席卷了廣大的農村地區。貧苦的農民是遊擊戰爭的主力,土耳其年輕的工人階級也積極投入了革命鬥爭,但當時工人階級的人數不多,缺乏組織和政治鬥爭的經驗,因此,沒有能夠成為民族解放鬥爭的領導者。以商業資產階級為主體的土耳其民族資產階級,由於受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迫,反帝反封建的態度比較明朗,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者,凱末爾就是一位傑出的代表,在民族資產階級愛國組織“護權協會”推選下,選出了以凱末爾為主席的代表委員會,1920後4月23日成立了國民政府,它依靠工農群眾的支持和蘇聯的援助,並利用了英、法、意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對內擊潰了土耳其素丹政府的反動軍隊,對外挫敗了希臘侵略軍。

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正式宣布為共和國,民族獨立戰爭終於取得了勝利。

楊傑讚賞這種為人民利益而戰的戰爭,雖然在一塊小小的土地上,也能在雙重的敵人之下取得勝利。

他還指出蘇聯也是如此,“它在列寧的領導之下,在艱苦的局麵下,一麵和內敵,一麵和外敵,在兩種敵人的夾攻下勝利的。”

俄國在列寧領導下,取得了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國內被推翻的地主資產階級不甘心自己的失敗和滅亡,他們到處組織暗殺、破壞和陰謀活動,妄圖推翻年輕的蘇維埃政權。國際上帝國主義極端仇視十月革命,他們不甘心喪失在俄國的巨額投資和貸款,同時更害怕本國無產階級也學習俄國工人的榜樣,起來推翻他們的反動統治。因此,從蘇維埃政權建立的第一天起,就進行各種形式的破壞、幹涉。在反蘇的旗號下,國內國外反動勢力互相色結起來,一心要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裏。

十四個國家外國的武裝幹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使全國四分之三的國土被敵人侵占,失去了重要的糧食、石油和煤炭產地,百分之四十的工廠被迫停工,人民遭受到饑荒,使年輕的蘇維埃麵臨著極其嚴重的困難。

蘇俄人民在列寧的領導下,製訂了一係列對內對外政策,與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戰鬥,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保衛了十月革命的成果,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對世界人民的革命鬥爭,起著深刻巨大的影響。

以上兩個例子,一個是處於半殖民地的國家,一個是處於無產階級剛剛掌握政權的國家,他們的戰爭都是為人民的利益而戰,都是在國內敵人和國外敵人雙重夾攻之下的困難局麵裏取得勝利的,因此,中國人民求雙重解放的革命戰爭也一定能夠取得勝利。

楊傑認為:中國的抗日戰爭,比蘇聯當時所處的情況更為有利,侵略中國的外國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是共同的敵人,不像蘇聯是一個國家對付十四個國家的武裝幹涉。中國的空軍根據地是如此之多,而且有陸軍力量的牽製,所以,要製日本,中英美蘇聯合起來,日本必敗。因為民主國家是正義的,人道的,而且人多物博地大,經濟力、生產力富強,現代戰爭勝負的因素是由以上來決定的。所以,東亞新秩序、歐洲新鐵序、世界新秩序的胡說八道將要受到嚴重的懲罰,因為他要想消滅世界各民族的政治目標是癡人說夢,因此,我們的勝利是必然的。

在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那段極為困難的處境裏,楊傑堅定了人民抵抗到底的信心和決心,曆史的發展也是如此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求解放的戰爭,戰爭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了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在國統區一麵為堅持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努力,一麵領導了抗日民主運動,使廣大的人民能夠獲得抗日的民主權利,同時,在解放區裏建設了民族政權,使人民得到自身的解放,以集中力量一致投入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從而使抗日戰爭得到了最後的勝利,使中華民族完成了求民族解放的任務,進而三年的解放戰爭,使中華民族得了完全的自身解放,最終完成了中國人民求雙重解放的任務。

楊傑自己雖然沒有看到這一天,但是,他的願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實現了這一求雙重解放的任務。

四、戰爭的教訓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進步人類同德、日、意法西斯之間的一場大博鬥,最後以世界人民的偉大勝利和法西斯侵略集團的徹底失敗而結束。

戰爭不論就戰場上的規模來講,或是就戰鬥的激烈和消耗巨大的程度上來講,都是空前的。時間持續了八年之久,參戰國達六十一個,人口涉及到十七億,占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作戰區域遍及亞、歐、非和大洋洲四十個國家約二千二百萬平方公裏的擴大地區,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的遼闊海域;各國參戰兵力共一億一千萬人;戰時死亡約五千萬人,其中半數死於戰場,半數死於法西斯集中營及其他地方;直接軍費近一萬二千億美元,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質財富損失高達四萬億美元。

楊傑說:這種全球性的戰爭,它的毀滅性之大,實在令人膽戰心驚,每一次戰爭都要犧牲很多生命財產,而這次戰爭中,所犧牲的生命財產,不知道比曆次戰爭的犧牲大過若幹倍。“如果死者的血一定能夠給下一代的人們寫下一頁所謂’曆史的教訓‘的話,那麽這次戰爭的教訓應該是最深刻最動人的教訓。”

我們知道,戰爭是頂殘酷的東西,繁華的都市,美麗的建築,轉瞬之間化為焦土了;青年的男女,新婚的夫婦,轉瞬之間變成了炮灰了。戰爭破壞了世界的秩序,破壞了社會的組織,破壞了人類的生活,所以,飽受戰爭蹂躪的人們,所得到的戰爭教訓就是希望消滅戰爭,永久和平。

關於這個問題,楊傑認為:事情雖然隻有一件,因為各人的觀點不同,見解就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尤其是戰勝者和敗者之間,雙方差異之大,隻有南北極的距離,才可以同它相比。戰敗者那方麵,必定會信奉“準備流更多的血,洗去被恥辱玷汙的曆史”這一條真理;而戰勝者所標榜的是“消滅戰爭,永久的和平,就是永久的勝利”。這就是戰敗者和戰勝者對戰爭與和平的觀點。

至於戰爭結束以後,關於和平的問題,人們又是怎樣理解呢?

年底消滅法西斯軸心國的武裝,就能保衛和平。

這是由於民主國家的人民對於破壞世界和平的法西斯主義已經恨入骨髓,所以大家一致主張徹底消滅法西斯軸心國家的武裝,一致主張軸心國家必須無條件投降,如果不這樣辦,就不能徹底消滅法西斯主義,就無法防止這些國家東山再起。這種主張,從對法西斯主義的仇恨感情上來說,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們如果細細地想一想,分析一下,就知道這種保衛和平的方法不現實。因為,他們認為世界上隻有法西斯才能發動戰爭,所以消滅了法西斯就消滅了戰爭。事實上,問題決不是那末簡單的。楊傑說:“法西斯主義的曆史不過二十多年,而侵略戰爭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有了。要是民主國家陣營裏麵不僅僅有一種文化,要是在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國家之間還有階級存在,要是這一種文化還歧視排斥並企圖消滅另一種文化,要是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階級與階級之間,還進行著政治的壓迫和經濟的榨取。縱使法西斯國家徹底地消滅了,侵略戰爭在世界上仍舊是不會從此消彌的。”這就說明了由於帝國主義的本性決定,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發展不可調和的結果,而產生了現代戰爭。所以用單純消滅法西斯主義軸心國的武裝來消滅戰爭保衛和平是不可能實現的。

要是在消滅了法西斯主義的武裝同時,也消滅民主國家的武裝,能保衛永久的和平嗎?這個問題一定會使很多人大為驚異,他們好像認為,武力的保持是戰勝者所特有的權利,因為,民主國家為了要鞏固既得的勝利,為了要保衛世界和平,就不能不利用武力。

楊傑認為:國家民族之間的衝突和仇恨,並不能用戰爭的手段來消除。比較進步的國家民族,對於比較落後的國家並不能一視同仁,他們的腦袋裏還充滿著“優越感”,他們還想保持自己的領導地位。換句話說,進步的國家民族,所憧憬的所企圖建設的世界新秩序,仍舊是建築在人剝削人和民族剝削民族這種製度之上的。有些國家口口聲聲叫喊解放被它們的敵國所奴役的國家民族,而對於自己的殖民地國家,卻繼續在加強統治,不許他們獨立自由。盡管那些宗主國的政治領袖講得怎樣動聽,不過是騙人的外交詞令罷了。

所以,戰勝國的民主國家是絕對不會放棄自己的武裝,這種保衛世界和平的方法也不可能達其目的。

那末怎樣才能保衛世界的永久和平呢?

楊傑認為:那時候的世界必須是:第一,戰勝者不再壓迫戰敗者。第二,強大者不再奴役弱小者。第三,富有者不再剝削貧窮者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永久和平不是用武力來保衛的,而是用徹底解除武裝來保衛的,因為武力並不能保衛永久的和平,武力隻能破壞世界的永久和平。

楊傑所提出的這種和平方案,能實現嗎?他自己也認為:很顯然地,這樣的原則所產生的和平方案,是不會為強大國家所接受的,強大的國家絕對不願放棄武力,就是弱小的國家也不願意放棄武力。武力和軍備的徹底銷毀,不但強大的國家不成其為強大,甚至連弱小的國家也不成其為國家了。因為國家機構和武力是分不開的,國家代表一種權力,沒有武力,權力便無從維持,無從表現。那個國家的統治者願意放棄自己的統治權呢?所以,楊傑認為:用徹底解除一切武裝來保衛的世界和平,隻是被壓迫者、被剝削者、被奴役者所追求的和平,這是一種永久的和平。而壓迫者、奴役者、剝削者所追求的和平,是必須用武力來保衛的,這是一種暫時的和平,是國家與國家互相對立之下的一種力量均衡,也可以說是矛盾的統一。暫時的和平裏麵孕育著戰爭的種子,它的作用不是為增進全人類的幸福,而是促使全人類準備進行下一次的戰爭。所以,世界上的真正的永久和平“隻能在國家衰亡以後才能實現”。

楊傑說:“曆史的規律總有一天要把國家推上衰亡的道路。”

但是,在國家還沒有壽終正寢的以前,武力是不能放棄的。因為,殺人的武器在強者手裏,征服的藝術一日千裏地進步著,弱小的國家民族沒有建設永久和平的世界新秩序的權利,它們隻能在“奴隸”與“抵抗”二者中選擇其一,已經戴上“奴隸”帽子的國家民族,除了采用流血的革命手段對征服者進行無情的鬥爭以外,沒有別的方法能夠使他們得到真正而完全的自由解放;尚未喪失獨立的國家民族,若不積極地不顧一切地準備抵抗,隨時有被征服者征服的可能。

所以,楊傑肯定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交戰國家,若不能放棄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不管最後的勝利屬於那一方麵,都無從建立永久的和平。”

因為,隻要人類的思想裏,尚有“利潤”二字存在,這種自私自利的觀點,是不會被戰勝者自動放棄的。利潤是使戰勝者變為帝國主義,帝國主義者也愛和平,但是帝國主義者更愛吮吸弱小民族身上那香香噴噴的血液。

可見,帝國主義本身就是戰爭根源,要建立永久的和平,不首先消滅帝國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人們就會問道:“第二次世界大戰能使帝國主義消滅嗎?”

楊傑說:“我們很謹慎地回答:’未必‘”。

關於世界大戰以後,世界和平的問題,楊傑認為歸納起來有兩種方式:

第一,戰勝國徹底解除戰敗國的武裝以後,也跟著徹底解除武裝,連中立國也徹底解除武裝,消滅人剝削人的經濟製度,使全人類的經濟活動百分之百地用於增進全人類的福利,這種和平是永久的。第二,戰勝國徹底解除戰敗國的武裝以後,繼續使用武力控製戰敗國,使用經濟力量去榨取戰敗國,而且在戰勝國之內或戰勝國之間還依舊進行著人對人的剝削與榨取,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大部分用於加強國家的武力,這種和平是暫時的。

很顯然,我們非常希望戰後第一種和平的實現,可惜我們研究的結果,幾乎把第一種和平的實現完全否定了。這次戰爭可能毀滅幾個國家,它決不能毀滅一切的國家。雖說法西斯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有實行世界革命的思想和計劃,可是這次戰爭將證明,法西斯主義的世界革命是一種狂妄的夢想;社會主義的世界革命,至少還需要經過一次或幾次更殘酷的戰爭。毫無疑義地,國家組織是不會在這次戰爭中毀滅的,中華民族還需要在國家組織的保護下生存發展。

從以上的分析、研究中,楊傑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血的教訓,就是消滅戰爭、保衛永久的和平,為此,他確切地分析了幾種和平方案,但是,在現階段的曆史時期,“利潤”還存在、帝國主義還存在,戰爭不可能避免,戰後也不可能實現永久的和平。事實上,戰後一直也沒有停止過局部的、小規模的戰爭。他進而指出:要實現人類永久的和平,必須消滅帝國主義和國家的衰亡,這就需要人們不斷地努力,去爭取、去實現。

縱觀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剖析,提出個人以下幾點意見,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教。

第一,楊傑是在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時來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由於他直接投身於反法西斯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對戰爭的情況比較直觀、熟悉、了解也較深刻,也就是說,他是置身於實踐中,又把實踐提高到理論上來剖析,因而,他的論點是有說服力的。

第二,楊傑剖析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正是法西斯主義猖獗一時,國際國內反共逆流高漲之時,他在國統區發表了一係列有關著作、文章、演講等等,對象是軍隊、陸大學員、外交部工作人員、大學生、國民黨黨政人員、民主人士等,向他們直接揭露和抨擊了國際上勸降和國內掀起反共磨擦的實質。指明了人們隻能認定一個敵人——法西斯主義者與它們鬥爭到底,這對堅定國統區人們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三,楊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因、性質、教訓的分析既全麵又具體,既抓住了本質問題,也注意到現象問題。關於起因問題,他不僅指出帝國主義本身就是戰爭的根源,而且具體分析了國際上各種複雜的政治目的以及狹隘的複仇主義的抬頭,也是釀成世界大戰的主要因素之一;關於性質問題,他能夠進一步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不象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是帝國主義為瓜分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發展到法西斯主義要霸占全球、奴役全世界人民的野蠻戰爭,人們除了堅決地起來與法西斯搏鬥外再無其他出路;關於教訓問題,鑒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成為奴役全球人民的野蠻戰爭,而且破壞性之大是空前的,人們不難想象第三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毀滅將是怎樣。因而他從根除戰爭,保衛和平進而分析到必須消滅戰爭,努力爭取國家的衰亡而達到永久的和平。它給人們指出的教訓是多麽生動而又具有多麽深遠的意義。

第四,更可貴者,楊傑熱愛祖國赤誠之心,自始至終一直貫穿在他坎坷的人生行動中,貫穿在他的著作、文章、演講中,他給中華民族指出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反法西斯主義奴役的搏鬥中,必須艱苦奮鬥,求得自身和民族的雙重解放,作為一位國民黨的高級官員,能有這種超前的思想,怎不使同輩人心悅誠服,後輩人衷心敬佩。

第五,楊傑是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剖析的,因而能掌握問題的實質,科學辯證地預見了戰爭的結局。曆史事實證明,他的分析和預見是正確的。表明了中國三、四十年代的這位軍事家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卓識淵博的見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