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摯情是最可貴的人性

  沒有朋友,難以形成一股做事的“合力”。這就是成功之道。有些人雖然表麵上有幾個朋友,但大多都為酒肉朋友?酒肉朋友能結交嗎?不言自明。曾國藩以誌趣和能力作為結交朋友的原則,因為他知道多交一個濫朋友,不如交一個真朋友。

  “閱讀精要”

  在曾國藩的中興大業中,始終有幾個朋友鼎力相助,他們不為別的,隻因對時局有共同的看法,有著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曾國藩以自己的至誠結下了幾個這樣的朋友可說是他的萬幸。老滑頭與真摯情在曾國藩身上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確實讓人頗費思量。他在處世為官上可說滑出了水平,在對待朋友上卻又是至誠相待。他與劉蓉的交往體現了他交友的最高原則。

  (1)與劉蓉同勉共勵互

  為知己劉蓉為曾國藩同鄉,二人不僅交往甚厚,且被曾敬之為良師。曾國藩舉兵之初,劉蓉隨幕左右,曾頗“賴之”。劉蓉係湘鄉人,字孟容,號霞軒,少年自負,不肯隨時俯仰,年三十餘還未中秀才。縣令朱孫詒驚歎其才,秘密讓他的父親督促就試,赴縣試,舉為首名,始補生員。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國藩初次相識劉蓉,相語大悅。隨即與郭嵩燾、劉蓉三人拜帖稱兄道弟,以後曾國藩又多次拜訪這位鄉賢,態度十分友善。道光十九年(1839年),劉蓉閑居在家,曾國藩從京會試歸裏時,曾專程到樂善裏去看望他,勉勵他攻讀史書,勤奮寫作。幾年後,曾國藩在京收到他的一封信,見其學業大進,激動不已。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三日《日記》中寫道:“昨日接霞仙書,懇懇千餘言,識見博大而平實,其文氣深穩,多養道之言。一別四年,其所造遽已臻此,對之慚愧無地,再不努力,他日何麵目見故人耶!”道光三十年,劉蓉養晦深山,將其室取名“養晦堂”,曾國藩得書後,欣然為他作《養晦堂記》:“吾友劉君孟蓉,湛默而嚴恭,好道而寡欲。自其壯歲,則已泊然而外富貴矣。既而察物觀變,又能外乎名譽。於是名其所居曰‘養晦堂’,而以書抵國藩為之記。”曾國藩對劉蓉性格的刻畫,足見兩人交誼篤厚。此外,曾國藩還作《懷劉蓉》詩,詩中雲:“日日懷劉子(謂劉蓉),時時憶郭生(嵩燾)”;“我思意何屬,四海一劉蓉”;“他日餘能訪,千山捉臥龍”。懷念之情,躍然紙上。鹹豐元年(1851年),劉蓉參加鄉試,得榜首,曾國藩知道後很高興,在家信中說:“霞仙得縣首,亦見其猶能拔取真士。”

  鹹豐二年(1852年)五月二十八日,劉蓉之母譚氏棄世;八月,曾國藩亦因其母於六月十二日去世回籍奔喪。當兩人相遇於湘鄉縣城時,悲感交集,相對而泣。他們之間更多的是書信往返,相互討論學問之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國藩在《致劉蓉》一書中,初步闡發了他對文以載道、文道並重的基本主張。他在這封信中說,我曾國藩今天論述學術的見解主要是受了你劉蓉的啟發。二十五年,曾國藩又在《答劉蓉》的書信中進一步闡發了程朱理學之義,批駁了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在這封信中,曾國藩首先說明在兩年之內收到劉蓉三封來信,一直未作回複的原因是由於性本懶怠,對學問研究不深,怕見笑於好友。進而他又指出:“伏承信道力學,又能明辨王氏之非,甚盛甚盛。”其意是說,在你劉蓉的啟發之下,我才“了略陳大凡,吾子取證而裁焉”。毫無疑問,曾國藩學業的長進,離不開好友劉蓉的啟發幫助,倆人之間的關係在共同誌趣下愈益深化。

  (2)共赴前線為國效力

  劉蓉後來與郭嵩燾都到曾國藩幕府,郭、劉二人與曾國藩相約:“服勞不辭,惟不任仕宦,不專任事,不求保舉。”這“三不主義”被打破,乃是後來之事,但曾國藩當時隻好答應,並請郭、劉出謀劃策。同時對管理銀錢所的主計說:“郭、劉二君,是吾兄弟,不與眾同。薪水惟所支用,不限數也。”可是,郭、劉二人在曾府數年,卻沒支一錢,這使曾國藩深感不安。鹹豐四年(1854年),九江、湖口之戰湘軍大敗,曾國藩欲尋死,被劉蓉與羅澤南及曾的幕友力勸乃止。鹹豐五年,曾國藩率湘軍進入江西境,劉蓉隨幕其中。曾國藩困頓南昌時,羅澤南上書先攻武昌,劉蓉率左軍,遂收複崇陽、通城。曾國藩因此上奏朝廷,欲舉薦劉蓉,但因有“不求保舉”之言在先,曾先將奏疏讓劉看,並說:“此亦古人之常。”劉蓉卻說:“蕭朱、王貢以轉相之汲引為賢,蓋漢人踵戰國餘習,非君事相交以道也。士名有誌,何以強為?”曾國藩乃止。鹹豐五年八月,莆圻激戰時,從兩千裏外趕來看望兄長的劉蓉弟劉蕃也參加了戰鬥,後中槍而退。戰鬥結束,劉蓉還營後,見其弟受傷在肚臍旁,氣息僅屬,於是撫之大哭。弟弟勸慰道:“兄勿哭,這是命也。”25歲的弟弟的死給劉蓉帶來了極大的悲痛。此後他回到家鄉,無意複出。當時劉蓉隻是五品銜,胡林翼密疏薦其才可大用,鹹豐帝便下詔令劉蓉的父親驅其治軍。劉蓉的父親劉振宗,“恢奇有才識”,曾經私下對曾國荃說:“天下之亂已兆,無有能堪此者。其吾滌生(曾國藩)乎?君與湘陰郭君(嵩燾)及吾家阿蓉,皆中興之資也。”當時天下無事,曾國藩正以翰林官居京師,聽了他的話,很多人都頗感驚愕,但其後皆驗。不久劉蓉薦擢知府。

  (3)即使一方仍然友誼常存

  鹹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因樊燮案,辭去駱秉章幕僚,不久到曾國藩幕中。行前力薦劉蓉可代他任駱秉章幕僚。劉蓉寫信給左宗棠說:“兄佐幕數年,功在桑梓,雖議論繁興,公論要不可滅。仁兄引退,書薦不孝,惟恐自己才識淺陋,不達時識,連累您的知人之明。如果上書辭退,又怕有亂瀆的過失。”對左宗棠的舉薦,駱秉章即刻上奏,很快,劉蓉來到湖南充當駱秉章的幕僚。劉蓉到四川後,駱秉章對他信任不移,選將練兵,使軍勢日張。同時他還向駱舉薦曾國藩幾次征召而未能如願的黃淳熙。劉蓉與曾國藩盡管後來天各一方,但書信往來不斷,還結成了兒女親家。早在鹹豐七年(1857年),曾國藩因父喪回籍,劉蓉曾多次來到荷葉交談。劉蓉對曾國藩之父及其兒媳賀氏的去世深表同情。他出於對這位老友的情誼與對曾紀澤的厚愛,竟主動將自己的閨女許於其繼配兒媳。對此,曾國藩十分滿意,兩家共請彭玉麟和唐義渠為媒,並於鹹豐八年(1858年)七月初六日在湖北軍營正式定庚,翌年九月十六日在荷葉黃金堂成婚。這樣,與曾國藩訂交最早、友誼最篤的劉蓉,又成了曾國藩的親家。劉女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初,繼配曾紀澤後雖然幾年不生子,但由於其父與曾國藩的交誼,也深為曾家看重。後曾紀澤撫養了胞弟紀鴻第四子廣銓為嗣,但後來劉氏卻一連生了三子、三女,很讓曾家欣喜異常。而劉蓉與曾國藩的情誼也更加增深了。鹹豐八年(1858年),曾國藩應劉蓉之請,為其母與弟作了墓誌銘。劉蓉革職回籍後,曾國藩聞訊憂喜交加。他在同治六年(1867年)正月初七日《日記》中寫道:“是日,接奉廷寄,因十二月十八日秦兵之敗,霞仙革職。業經告病開缺之員,留辦軍務,致有此厄,宦途風波,真難測矣。然得回籍安處,脫然無累,猶為亂世居大位者不幸中之萬幸。”

  曾國藩與劉蓉的交往可概以一個“摯”字,有真情,吐真言。曾國藩一生功業盡在鎮壓太平軍,這個過程中一大幫具真才實學的朋友們的鼎力相助功不可沒,而這與曾國藩以摯情待友的原則是分不開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