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三章 鄴郡大戰與史思明取代安慶緒

  安慶緒退往娜那後,其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時有發生。安慶緒擂弱無能,又陷人驕奢淫逸的氛圍之中:麵對唐軍壓境,一籌莫展,隻得求校於史願明。

肅宗在收複洛陽似後,繼續進行平定須亂的戰爭,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分頭向娜那進軍。由於在九節度使之上未設主帥,缺乏統一指揮,故而在雙方徽戰中難以步調一致,協同行動,致使雙方經過一場混戰,兩敗俱傷。野心勃勃的史思明乘機殺了安慶緒。使自己成為叛軍另一領抽人物,把這場叛亂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軍進逼鄴郡

乾元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肅宗命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靈、興平節度使李免、滑液節度使許叔冀、鎮西。匕庭節度使李嗣業、鄭蔡節度使季廣璨、河南節度使崔光遠、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等九節度使,還有平盧兵馬使董秦,各率所部兵馬,分頭向鄴郡進發。對這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肅宗最大的失策是沒有設置統一指揮各部的元帥。因為他認為郭子儀、李光弼都是戰功卓著的元勳,難以互相統轄,故而不置元帥,僅以宦官魚朝思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宣慰處置使,前所未有,這是臨時設置的使職,根據當時的形勢,其職責應該是代表皇帝臨時處理有關軍務。肅宗的這一舉措,十分錯誤。

眾所周知,大規模的戰爭,僅唐軍一方麵,參戰者就有數十萬之眾。這樣多的軍隊,都必須服從進行戰爭的總要求。為了戰爭的總要求,各部人馬均應密切配合,互相策應。這就需要有人全麵部署力量,統一指揮各部,使其步調一致。同時,在戰爭進行過程中,雙方都在算計對方,都想利用對方的弱點,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勝利。所以,戰爭不僅是雙方軍事力量的較量,而且也是雙方統帥智慧的較量。不設最高統帥,實際上就是在智慧較量方麵弱於對方。魚朝恩是宦官,既未經過戰爭的考驗,也缺乏軍事生活的洗禮,根本不具備指揮大規模戰爭的條件。反之,久經戰爭鍛煉的將領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卻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就決定唐軍在這次戰爭中難以取得勝利。

唐軍的很多弱點,本來給安慶緒取勝提供了方便。但是,安慶緒統治集團也暴露出了很多難以取勝的矛盾。安慶緒本人,不親政事,日夜飲酒作樂,貪圖享受;其親信嚴莊,在安慶緒退出洛陽後,就於河內降唐;另外兩名大臣高尚、張通儒,又爭權奪利,互不相讓;較有才能的蔡希德,所部是精銳之師,戰鬥力很強,但由於他好直言,得罪了張通儒,故因張通儒的誣陷而被安慶緒所殺,其部下數千人皆逃散而去,大大削弱了安慶緒的力量,也加速了其內部的分崩離析。這時,實際掌握兵權的崔乾佑,安慶緒以他為天下兵馬十三使,總掌各路兵馬。崔乾佑剛傻自用,專權好殺,士卒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不服。這就決定安慶緒叛軍也不是勝利之師。

十月,郭子儀部自杏園渡河,進至獲嘉,打敗叛軍安太清部,斬首4000級,俘虜500人。安太清走保衛州,郭子儀跟蹤而至,圍攻衛州。另外,魯靈自陽武渡河,季廣璨、崔光遠自酸棗渡河,還有遠道而來的李嗣業,共同與郭子儀在衛州會師。在緊急情況下,安慶緒集中鄴郡所有軍隊7萬之眾,分三路援救衛州。崔乾佑率上軍,田承嗣率下軍,安慶緒自率中軍,齊向衛州前進,準備與唐軍決戰。

郭子儀做了周密的部署,命3000射手埋伏於壘垣之內,並對這些射手明確了任務。然後與安慶緒交戰,稍有交鋒,即向後退;叛軍乘機追逐,追至壘下,埋伏的射手突然出現,箭如雨下。這時,郭子儀引軍回擊,安慶緒大敗。安慶緒弟安慶和被俘,後被郭子儀所殺。接著,衛州被唐軍攻下。安慶緒率殘部退至愁思罔,郭子儀、許叔冀、董秦、王思禮以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等,都率部尾隨而至。又經過大戰,安慶緒再次失敗。前後兩次大戰,安慶緒叛軍被殺3萬餘人,被俘上千人。屢次失敗,使叛軍元氣大傷,士氣受挫,不能再與唐軍決戰。於是,安慶緒退縮在鄴郡城內,固守待援。安慶緒待何人來援呢?無疑就是史思明。因為這時史思明是叛軍將領中最有實力的人物。他既有地盤,又有軍隊,還有充裕的物質財富,別人無有可比者,所以,史思明是安慶緒惟一的希望所在。

史思明援鄴實為奪權

安慶緒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派遣薛嵩去範陽向史思明求援,並且向史思明表示,願以帝位相讓。當然,安慶緒並不一定真心以帝位相讓,但至少可以說安慶緒把史思明視為惟一可求的救星了。

史思明是非常狡猾的野心家,他發兵13萬欲救鄴郡,但又觀望徘徊,不立即前進。他選遣李歸仁率步騎兵1萬人進至溢陽,南至鄴城僅60裏之遠,但他不再前進,隻是虛張聲勢,使安慶緒感到有望。

乾元元年十一月,唐軍崔光遠部攻取魏州,十二月,肅宗命崔光遠為魏州刺史。這時,史思明兵分三路進攻魏州,一路出邢州、沱州,從西北方向朝東南前進;一路出冀州、貝州,從正北方向而南進;一路自但水東進。三路大軍直逼魏州。在史思明看來,崔光遠剛到魏州,立足未穩,可一舉而下。

在史思明大軍直逼城下時,崔光遠遣將軍李處鑒出兵與叛軍交戰。在連戰失利的情況下,李處釜退還城內。這時,史思明利用離間手段取得勝利。當李處釜退還城內時,叛軍追至城下,並大聲呼叫道:“處嵩召我來,何為不出!”崔光遠誤認為確是李處類把叛軍引至城下,遂腰斬了李處嵩。其實,這完全是史思明的陰謀。李處釜是個勇敢善戰的將軍,在士卒中威信很高,他被殺後,軍心動搖,士氣嚴重受挫,崔光遠不敢再戰,逃回沐州。接著,史思明攻破魏州,殺唐軍3萬人,平地流血數日。崔光遠在魏州的失敗,未曾得到唐軍其他各部的援救,正是唐軍不設元帥,缺乏統一指揮,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反之,史思明隻路大軍,能夠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最後,誘使崔光遠誤殺李處釜,攻取魏州,正是戰場主帥充分發揮作用的結果。雙方對照起來,何優何劣,不言而喻。

史思明占領魏州,暫時停止了軍事行動。他十乾元年正月初一,在魏州城北築壇,自稱大聖燕王,建元應天。雖然隻是稱王,尚未稱帝,但已建年號,正說明他要對安慶緒取而代之了。這正是他興師動眾,援救安慶緒的真正目的。這個陰謀家、野心家的本來而目更加暴露無遺了。過去投降唐廷時,就是“外順命,內實通賊,益募兵”,發展勢力;這次援救安慶緒,實際上是乘機迫使安慶緒讓位。由此可見,史思明繼續叛亂,就其本身說,早已具備了這種素質。

針對史思明盤據魏州的情況,李光弼建議道:“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李光弼要求與郭子儀所率的朔方軍共同進逼魏城,迫使其交戰據李光弼估計,史思明一定會考慮到至德元年五月他被郭子儀、李光弼在常山打敗的教訓,從而不敢出戰。這樣曠日持久,安慶緒難以支持,鄴城自然可破。破了鄴郡。殺了安慶緒,史思明師出無名,軍心必然動搖。

李光弼對形勢的分析,頗有道理。當時,安慶緒一敗再敗,已經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史思明遠來援救,雖然兵力相當強大,但在曾經打得他落花流水的李光弼、郭子儀麵前,必然也有顧慮。因此,圍困魏州,攻破鄴城的分別擊破之策,肯定可以奏效。不料,李光弼的建議,輕易被魚朝恩所否定。一個不懂軍事的宦官,隨心所欲地否定了能征善戰者的行動計劃,給後來的唐軍作戰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乾元二年二月,安慶緒在鄴城已經十分困難。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困鄴城,采取了許多措施,築壘三重,穿十三重,還壅漳水灌城,使城中的井泉皆溢,房屋被淹,人們臨時構築柵棚居住。城中糧食吃完,一隻老鼠可值4000錢,甚至馬糞也被人當食。安慶緒束手無策,隻有等待史思明來解圍。麵對安慶緒的困難,唐軍應乘機破城,消滅安慶緒的勢力。但是,唐軍沒有元帥,前進還是後退,無人決策,各部應怎樣配合,無人統一指揮。城中有人願意投降,但因水深難以出來。這樣以來,欲攻城取勝者不能進城,欲投降者難以出城。這種進不去、出不來的僵持局麵,使雙方兵眾都甚不滿。

在唐軍放棄了主動進攻的機會以後,史思明倒開始向唐軍發動攻勢了。史思明開始向鄴城進軍。狡猾而頗有作戰經驗的史思明,他不直接立即進攻唐軍,而是進至距城50裏的地方止步安營,每營都擊鼓300,表示他要援救鄴城。同時又使50精銳騎兵在城外進行抄掠,唐軍出擊,他們就很快散去史思明這種出其不意的抄掠,使唐軍人馬牛車口有所失,樵探也十分困難。唐軍日間防備,他們夜間抄掠;夜間防備,他們日間抄掠,使唐軍防不勝防。缺乏統一指揮的唐軍,不時遭到損失。

史思明另一狠毒的措施就是釜底抽薪。當時,由於戰亂,天下饑懂,所用軍晌,都來自江、淮或並、汾一帶。這就需要大量的舟車運輸。史思明針對這種情況,命一部分叛軍改以唐軍打扮,督運軍糧。運輸者被誘騙將載糧的舟車聚集一起,叛軍則暗中將其縱火焚燒。這樣以來,庸軍糧晌不繼,士氣自然大受影響。史思明用這樣的手段又削弱了唐軍的戰鬥力。

在這樣庸軍力量不斷遭到削弱的情況下,史思明與唐軍的決戰開始了。乾元二年三月,唐軍60萬布陣於安陽河北,史思明率精兵5萬準備向唐軍進攻,庸軍未發現這是史思明的土力,誤以是叛軍遊軍,故而未曾介意。不料,史思明發動猛烈衝擊,唐軍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靈等各部先與其交戰,雙方均有相當人員的死傷,魯靈中流矢受傷。本來,郭子儀欲接續而上,但尚未布陣,忽然狂風大作,吹沙拔木,天昏地暗,咫尺之近,不辨敵我,雙方都大為震掠。於是,唐軍向南潰退,叛軍向北潰退,沿途堆滿了士卒丟棄的甲仗貓重。由此可見,這是在風沙彌漫中,不分勝負的一場混戰。

郭子儀向南撤退,斷了河陽的黃河橋,準備保衛洛陽。但是,這支隊伍也損失極為慘重,“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由於這樣狼狽不堪的潰退,東都洛陽的士民也驚恐萬狀,很多人逃散山穀之中;東都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也都南奔襄、鄧,真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東都洛陽又陷人一片恐怖氣氛之中。其他各節度使也都各自退回本鎮去了。

在這次亂軍潰退中,遭受災難最為嚴重的還是一般百姓

亂軍所過之處,悠意副掠,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官吏也難以製止。在這方麵,官軍與叛軍完全可以相提並論。當然,也有-部分隊伍表現較好,如李光弼、王思禮所部,他們整傷紀律,有秩序的退卻,減少了百姓的災難。這裏又充分說明,大規模的戰爭,有多部軍隊參加,必須由元帥統一指揮,全麵協調,才能取勝。即便是失敗,也可以有秩序的撤退,不至於損失過重,有害於百姓。這次唐軍潰亂,各部自作主張,互不配合;李光弼、王思禮有組織的撤退,損失小,無害於民。其他各部則完全相反。這又說明唐軍不設元帥是嚴重的錯誤。

更能說明問題的是郭子儀是否守河陽。郭子儀退守河陽,並非有人統一部署,也是他自作主張。到了河陽不久,他又退至缺門。到了缺門,其內部又發生爭論。有人主張放棄東都,退保蒲、陝一帶;另一部分人主張據守河陽,郭子儀同意後一種意見。遂派都虞候張用濟在河陽修築南、北兩城,加以防守。郭子儀在無人統一指揮的情況下據守河陽,如果他要退保蒲、陝,當然就是把東都一帶拱手送與史思明了。

與唐軍相反,叛軍在史思明統一指揮下,很快穩定下來,史思明在沙河收集整頓士眾,很快又還屯鄴城以南。因為他發現唐軍向南饋退,故而立即占領了唐軍原有的地盤。史思明占領了唐軍原有的地盤,為什麽不立即繼續南進,消滅唐軍,攻取東都呢?主要是史思明欲對安慶緒取而代之。

在唐軍向南潰退的時候,安慶緒也乘機大撈一把,他收取了郭子儀部丟棄的糧食六七萬石,大大緩解了饑餓的危機。本來,安慶緒在朝不保夕的時候向史思明求援,並表示願以帝位相讓。這時,唐軍遠去,他又得了不少糧食,不僅不提讓位之事,反而又和孫孝哲、崔乾拓等親信密謀怎樣對付史思明的問題。這時的史思明,則對安慶緒不理不睬,不熱不冷。隻是每日慰勞將上,穩定軍心。這樣的局麵,看來似乎平靜,實際上孕育著不可避免的矛盾爆發。安慶緒的部屬也有人看清了這一點,他們勸安慶緒不可再敵視史思明了。他們認為:“史王遠來,臣等皆合迎謝。”安慶緒遂命張通儒、高尚等人去見史思明。史思明接見張通儒、高尚等,表現非常悲傷、並以厚禮相待。史思明這種親善的麵孔,實際上是希望安慶緒親自前來,以便取而代之。

天後,安慶緒仍然不來,史思明就暗中勾結安慶緒部將安太清,迫使其前往。安慶緒無可奈何,隻得遣安太清向史思明上表,對其稱臣,並且表示:“請待解甲入城,奉上璽緩。”史思明看了安慶緒的上表,當然興奮異常,但他還是裝腔作勢地說:“何至如此!”接著,他又不由自主的將表遍示將士。既然大家都看到安慶緒要讓位於史思明,諸將也就不約而同的對史思明高呼萬歲了。

史思明雖然洋洋得意,但在手書中還沒有視安慶緒為臣,而是兄弟相稱。他說:“願為兄弟之國,更作藩籬之援。鼎足而立,猶惑庶幾;北麵之禮,固不敢受。”不言而喻,這決非史思明的本意,而是誘騙安慶緒親自出麵。安慶緒看到史思明的手書,喜出望外,遂要求敵血同盟,史思明慨然應允。於是,安慶緒帶300騎兵赴史思明營中,史思明命軍士全付武。

安慶緒及其諸弟被引至庭下,安慶緒向史思明再拜稽首裝,等待命令道:“臣不克荷負,棄失兩都,久陷重圍,不意大王以太上皇之故,遠垂救援,使臣應死複生,摩頂至踵,無以報德。”安慶緒向史思明稱臣,又承認有“棄失兩都”之過,本來是想取得史思明的諒解,緩和二人之間的矛盾。不料,史思明勃然大怒,同時借題發揮道:“棄失兩都,亦何足言。爾為人子,殺父奪其位,天地所不容。吾為太上皇討賊,豈受爾了媚乎!”史思明不允安慶緒再進行辯解,命將安慶緒及其4個弟弟,還有高尚、孫孝哲、崔乾佑等人,全都縊殺。

殺了安慶緒,史思明率軍進人鄴城,把安慶緒府庫中所存物資都賞給將士,將其兵馬都編人自己的隊伍,原有的地盤,也全歸史思明所有。本來,史思明有意繼續進攻唐軍,但又考慮到其基本地盤需要鞏固,遂留其子史朝義守鄴城,自己率軍。

乾元二年四月,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改元順天,回到立範其陽妻。辛氏為皇後,其子史朝義為懷王,以周摯為相,李歸仁為將,改範陽為燕京,又改州為郡。安祿山稱帝時,建國號大燕,現在史思明自稱大燕皇帝,顯然是說明他繼承了安祿山的衣缽。他改州為郡,顯然是要和肅宗分庭抗禮。唐初,在地方建製方麵,改隋的郡為州;到天寶元年二月,玄宗又改州為郡;到至德二年十二月,肅宗再改郡為州。到史思明稱帝才一年多的時問,他又改州為郡,無疑有與肅宗不共戴天的意思。由此看來,史思明取代安慶緒是要繼續叛亂下去,肅宗的平叛任務還任重而道遠。

唐軍重新調整部署力量

鄴郡大戰,本來是天氣突變,風沙驟起,致使雙方都自行潰退。但由於史思明機動靈活,當他發現唐軍向南潰退後,立即返回南進,對安慶緒取而代之,進人鄴城;而唐軍則因缺乏統一指揮,各節度使都自作主張,退回本鎮,而且有些軍隊還乘潰亂之機,大肆到掠百姓,例如,淮西節度使魯靈,因其部下馴掠尤甚,自感慚愧恐俱,隻得飲藥而死。這就是說,從實際後果看,唐軍是全麵失敗了。

肅宗是要徹底平定叛亂的。鄴郡大戰的失敗,迫使他必須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於是,他於蘭月三十日命郭子儀為東徽、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京留守。這樣廣大的地區,正是唐軍與叛軍交戰的主要戰場。郭子儀就是這樣廣大地區所有唐軍的元帥。如果在鄴郡大戰前設置這樣一個掌握全局的元帥,至少唐軍不會失致的那麽悲慘。看來,是失敗的教訓促使肅宗清醒了。

有了元帥,當然還需要調整,部署各方麵的力量,為了長安和洛陽之間的安全,肅宗命河西節度使來填充任陝、魏、華三州節度使。來填在安祿山叛亂時為穎川太守,曾屢致叛軍,後為淮南西道節度使。乾元二年初,受命為河西節度使,尚未赴任,因鄴城作戰唐軍失敗,他就被命為陝州刺史,充三州節度使。由此可見,對來填的任命,是在緊要關頭的臨時措施,目的是要這位屢敗叛軍的官員來保衛洛陽到長安之間的交通要道。

四月初八,肅宗又命徐州刺史尚衡為青、密、登、萊、淄、沂、海州節度使。顯然,這是要把全部山東半島置於唐軍的控製之下。

與此同時,肅宗又命興平軍節度使李類兼任豫、許、汝三州節度使。興平軍本來是在今陝西興平,因參加鄴城大戰後留在中原。四月十二日,肅宗又命鴻肪卿李抱玉為鄭、陳、穎、毫四州節度使。李抱玉本姓安,是李光弼的裨將,在對叛軍作戰中屢立戰功,因感到與安祿山同姓非常恥辱,故而肅宗賜其姓李。李矣、李抱玉兩個節度使的勢力範圍,基本仁覆蓋了今河南與安徽北部的大部地區。

五月十七日,肅宗又命滑、濮節度使許叔冀為滑、作、淮、曹〔治所在今山東荷澤南)、宋五州節度使。這又和李抱玉的勢力範圍連接了起來。

從以上部署看來,肅宗把當時的河南道基本上聯成一片,用節度使這樣的軍政長官統治保衛這些地方。不過,從總的形勢看來,肅宗還隻是在叛軍所到之處或受叛軍威脅過的地方。恢複唐的建製,穩定社會秩序;沒有向叛軍發動進攻的趨勢。不過,盡管如此,肅宗還是千方百計地加強自己的力量,鞏固自己的地盤。實際上這是為下一步的軍事行動進行準備。

鄴郡大戰的失敗,觀軍容使魚朝恩為了推卸責任,盡量在肅宗麵前加罪於郭子儀。從而使肅宗誤認為鄴郡大戰的失敗是郭子儀的責任。於是,乾元二年七月,肅宗召郭子儀還京,另以李光弼為朔方節度使、兵馬元帥,取代郭子儀的職務。

郭子儀是軍事家,也是政治家。在統治集團的勾心鬥角中,他善於左右逢源,縱橫押闔。他既在戰場上立下汗馬功勞,又盡量避免因權大位高麵遭皇帝的猜忌,所以,他能夠善始善終,其他軍事將領很難如此。

當郭子儀要離職還京時,其所部士卒悲憤萬分,攔道向傳達皇帝之命的宦官請求留郭於儀於原職。這時,郭子儀如果乘機拒絕皇帝之命,不放棄兵權,肅宗也是無可奈何的。因為肅宗在當時還沒有力量用武力去解除郭子儀的兵權。但是,郭子儀為了取得肅宗的信任,以利於將來的發展,他堅決從命。於是,他采用緩和緊張氣氛的辦法,對其士卒們說:我為中使餞行,並不離去。待士卒們離開後,他就躍馬麵回京師了。這樣,當然可以減少或消除肅宗對他的猜忌。

肅宗以李光弼代替郭子儀也不是一帆風順中。本來,郭子儀與李光弼在治軍的策略上各有不同,郭子儀主張寬厚,李光主張嚴厲。原來郭子儀的部下對李光弼的嚴厲治軍策略頗感畏懼。同時,久在郭子儀屬下的士卒,已經對郭子儀有了深厚的感情,在另換主子的時候,他們不了解皇帝的用意,隻看到李光弼取代了郭子儀,故而在感情止敵視李光弼也是很自然的因此,在李光弼接替郭子儀後,原來郭子儀的靡下發生了一些異常現象。

當然,李光弼也不會不考慮到以上情況,所以,他主動要求肅宗派一親王為元帥,他為副元帥。於是,肅宗命趙王伍為天下兵馬元帥,李光弼為副元帥,實際上由李光弼主持軍務。

李光弼到了東都,駐守河陽的左廂兵馬使張用濟與諸將密謀策劃,打算率精銳部隊突然進入東都,驅逐李光弼,請回郭子儀。這種粗暴而愚蠢的主張,立即遭到他人的反對。頗為郭子儀所賞識的仆固懷恩說:驅逐李公,強請郭公,就是造反,我們怎能造反呢!右武鋒使康元寶說:“君以兵請郭公,朝廷必疑郭公諷君為之,是破其家也。郭公百口何負於君乎!’這就是說,如果用暴力手段逐李請郭,必然使朝廷惑疑郭子儀唆使其靡下對抗朝廷,實際上這是加害於郭子儀全家。仆固懷恩與康元寶的嚴重警告,才使張用濟打消了自己的主張。此事後來為李光弼知道,李光弼就製造借口,指責其不按時奉召而殺了張用濟。看來,愚蠢、魯莽的不慮後果者,是往往會被別人暗算的。

相反,仆固懷恩就比較理智、聰明,他既反對以兵逐李請郭,又解除了李光弼對他的惑疑。李光弼知道張用濟欲用兵驅逐他的情況後,當然對仆固懷恩也有惑疑,故而對仆固懷恩也時有警惕。當仆固懷恩去見李光弼,二人正在談話時,忽然有入報告,有仆固懷恩靡下500騎來到。李光弼臉色突變,惑疑仆固懷恩有不規行動。仆固懷恩立即走出,佯作怒容對其靡下道:告訴你們不要來,為什麽故意違抗我的命令。李光弼看到仆固懷思無意與他作對,遂以溫和的口氣道:士卒隨將,也不算有罪。接著,又給以牛酒,以示安撫。仆固懷恩就是這樣又逐步取得了李光弼的信任。

總而言之,李光弼用軟硬兼施的手段,取得了原來郭子儀庵下的支持。八月二十九日,肅宗以李光弼為幽州長史、河北節度使。幽州、河北一帶,都是史思明的勢力範圍,對李光弼的任命,當然意味著要他去收複這些地方看來,肅宗要徹底平定叛亂的決心仍然沒有動搖。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