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章 造勢養才——知己知彼,選才有道

  人才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軍。雖然擁有人才不等於獲得成功,但一個懂得識人用人的人無異是個傑出而優秀的人。如何通過識別人才、網羅人才、使用人才達到成功的目的,是欲成大事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造勢養才是成大事者必經的重要過程。

交人交心,擇人而從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

古人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事實上確實如此,茫茫人海中,真正誌同道合的好友屈指可數。因此交友要專一,要真心實意、坦誠無私。

曾國藩交友十分廣泛,從這些良師益友的身上得益頗多。因此,曾國藩主張交友貴在專一,交友要交心。在曾國藩寫給弟弟的信中明確表達了這種觀點:

六弟、九弟今年仍讀書省城,羅山兄處附課甚好。既在此附課,則不必送詩文與他處看,以明有所專主也。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心有所專宗,而博觀他途以擴其識,亦無不可。無所專宗,而見異思遷,此眩彼奪,則大不可。羅山兄甚為劉霞仙、歐曉岑所推服,有楊生者,亦能道其梗概,則其可為師表明矣,惜吾不得常與居遊也。

“凡事皆貴專。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這確實是交友的至理名言,主張不論交友還是拜師都要專一,見異思遷最不可取。雖然交友可能會使自己獲利,但是這並不是目的。若以此為目的,那就不是交友而是做生意了。古人最不讚成以利相親的交友原則,認為僅僅為了利益而結交朋友,勢必影響生活的質量和人品。

孟子說:“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顯然,孟子交朋友,是為了提高自己的品德和學問,而不是有利可圖才和他相交。這種人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如果他有求於你,就會對你體貼入微,多方照顧;如果用不到你了,就會對你不理不睬,甚至老死不相往來。正所謂“知音難求”,其實真正知心的朋友是很少的,隻有知心的朋友才能相知、相親、相敬,同甘共苦。曾國藩就十分稱讚管仲和鮑叔牙這樣的朋友。

春秋戰國時期,鮑叔牙擔任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和管仲是親密的朋友。在鮑叔牙病逝的時候,管仲十分悲痛,淚如雨下。有人不禁問道:“你與鮑叔牙既非君臣,又非父子,為什麽傷心到這種程度?”管仲說:“你有所不知,鮑叔牙是我最崇敬的朋友。我曾與鮑叔牙同去南陽做買賣,南陽的無賴在街上三次羞辱我,鮑叔牙並不認為我怯懦怕死,知道我為了幹一番事業才忍辱負重。他曾和我一起向先王提出諫言,先王不聽,鮑叔牙認為我生不逢時。鮑叔牙曾與我一起分一筆錢財,我分得的財物比他的多三倍,但他並不認為我貪婪自私,知我家境貧寒。鮑叔牙確實是我的知己和好朋友。我悲哀失去了他,再也找不到如此關係密切的朋友了。”

曾國藩很欣賞管鮑之交,主張交友貴在專一,要寧缺勿濫,還經常把這種交友的思想傳輸給自己的子侄輩。

一個人如果交到賢明的朋友,誌同道合,共同促進,那當然越多越好;如果交到誌趣低下、見利忘義的朋友,那顯然是得不償失的。因為自古就有“良禽必擇木而棲”的古訓。

慎交友,學會擇友是很多人的共識。宋代的理學大師朱熹對他的兒子說:“交遊之間,尤當審擇,雖是同學,亦不可無親疏之辨。”在人際交往中,同學關係最為常見。同學短的二載,長的五六載,若說沒有一點感情,那是不正常的,然而並非所有的同學都可以成為朋友,即使成了朋友也並非終身都是朋友。

朋友都是人生過客,在相伴的時候能夠互相幫助就很難得了。有很多人在同學時並不是很好的朋友,可是走到社會上後,才發現自己以前的同學和自己誌同道合,於是也成了好朋友。這多是一種成長的表現,因為成長提高了自己與別人的相融度。

曾國藩教育他的兩個兒子說,同學之間的情誼如果是真誠的,而且沒有狂妄言語和過激舉動就是可交的,否則就割席而坐,不能過於親昵。當然,與同學絕交,沒有必要大動幹戈,甚至勢不兩立,從此以後井水不犯河水就可以了。

《史記·樂毅列傳》中說:“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所以有修養有涵養的人,在絕交的時候不用惡言惡語攻擊對方。這既體現了絕交者本人的風度,同時也為自己留條後路。人在處理感情方麵的事情時多可以以此為限。

在人的一生中結交到促進自己事業發展的朋友更加重要,這樣的朋友稱為“貴人”。貴人是事業發展過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導者,在一定程度上說,貴人的水平影響著自己事業的成敗。而能否遇到貴人也是一種運氣。在現代社會,交際的重要性已經無需多言。但如何結交朋友,尤其是當自己未發跡之時如何結交朋友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曾國藩在京師的發跡得力於師友穆彰阿的大力提攜。

穆彰阿,姓郭佳氏。進士出身,深得道光皇帝器重。曆任兵部、戶部尚書,後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爾後任協辦大學士、太子太保。1836年,穆彰阿負責管理工部,並擔任上書房總師傅、武英殿大學士,兩年後,晉升為文華殿大學士。穆彰阿的門生舊吏遍布朝野上下,知名之士大多受到他的援引和提攜,在文官中有很大的勢力。

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的老師即是穆彰阿,於是二人一直保持著師生的交情。由於曾國藩勤奮好學,又具有卓越的政治才幹,穆彰阿對曾國藩非常器重和賞識,處處予以關照。

由此可見,不借助外力,僅憑自己的單打獨鬥,這是獲得成功的下下之策。人是社會資源的一部分,所以更應該加倍地珍惜。能有早日施展抱負的機會,為什麽要錯過呢?

知己知彼,百人百用

人生成功與否不全在於自身的實力,更在於是否有適合發揮實力的地方,是否有懂得欣賞自己的人。

在現代社會裏,想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就要做到“知己知彼”,想打造一個優秀的團隊就要學會百人百用。在鑒別、選拔、任用人才方麵,曾國藩有自己的一套辦法,有知人之明、用人之智和樹人之道。

能不能鑒別、選拔、任用人才,不僅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吏治世風,還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因此,曾國藩對於人才非常重視,不論在何時,都注意留心人才。所以後來就有人評價他說:“曾國藩之好才愛士,為當時之最。故中興將吏大半出於其幕……”此類評價之多,可以說難以一一列舉。

善於識人用人是曾國藩成功的根本要訣。他認為,“為政之要,首務得人”,“得一好人,便為天地消一浩劫”,“多事之秋,得一人則重於山嶽,少一人則弱於嬰兒”。但是用人極難,知人尤難,所以他慨歎“人不易知,知人不易”。俗話說,“人心隔肚皮”,想真切地了解一個人很難,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經過長期實踐,曾國藩提出了一套認識和鑒別、考察人才的理論和方法。他在《應詔陳言疏》中提出應以“考言”為主,看他是否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除此而外,還要考察誌、態、品、思多個方麵。例如就“誌趣”而言,曾國藩認為卑微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高貴者“墓往哲盛隆之軌”,高低貴賤立時可判;就“品行”而言,人才要以“樸實廉介為質”,要有操守而無“官氣”,這是考察和選拔人才的標準;就“思想”而言,曾國藩認為不外乎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妄言。

除此之外,曾國藩甚至還發明了“相人”之術,就好比醫者的“望聞問切”,從“神骨”、剛柔、容貌、五官、須眉、聲音、情態、氣色等方麵來“相人”。雖然有許多迷信色彩,但是也不乏某些合理的內容。對於識別和選拔人才,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

曾國藩知人用人的高明,僅從他的幕府組成人員來看,就可窺見一斑。他幕府中的人才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主要有謀略、作戰、軍需、文書、製造等幾個方麵。其中每個方麵都有三五個行業的代表者,幾乎囊括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人才。因此,當時就有人在評價曾國藩幕府人才之盛時說:“幕府人才,一時稱盛,於軍旅吏治外,別有二派:曰道學,曰名士。道學派為:何慎修、程鴻詔、塗宗瀛、倪文蔚、甘紹盤、方謀諸人。名士派為:莫友芝、張裕釗、李鴻裔諸人……時文正幕中,有三聖七賢之目,皆一時宋學宿儒。文正震其名,悉羅致之。”

當時,全國各處的軍官,幾乎都聚集在曾國藩的軍隊裏,總共不少於兩百人,幕府中還有一百多人,這還不算幕府外的候補官員、學子、各門類的專家,多而全麵,幾乎是全國精英的積聚地。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聲望和功業對人才的吸引力。

曾國藩對自己身邊的幕僚和營中將領也有許多中肯的評價。對於胡林翼,曾國藩說,“膽識絕人,威望夙著”,“才大心細,為軍中萬不可少之員”。

對於左宗棠,曾國藩說,“其才可獨立一麵,固已曆有明征。其雖求才太急,或有聽言稍偏之時,措詞過峻,不無令人難處;而思力精專,識量閎遠,於軍事實屬確有心得”,“實屬深明將略,度越時賢”,“左帥平定甘肅之後,恐下文尚長,亦由天生過人之精力,任此艱巨也”。

對於李鴻章,曾國藩說,“少荃天資於公牘最相近,所擬奏谘函批,皆有大過人之處,將來建樹非凡,或競青出於藍,亦未可知”,“才大心細,勁氣內斂,可勝江蘇巡撫之任”,“用人行政不改常度,而高掌遠蹠,治事清核,實鄙人所不逮”,“殊為眼明手辣”。對於楊載福,曾國藩說:“氣韻沉雄,出奇製勝。”

對於彭玉麟,曾國藩說:“淡於榮利,退讓為懷。”在論及營中諸將時,曾國藩說:“塔齊布,一威望之將,畢金科,一驍悍之將;王福、韓升均屬難得之才……”

王安石說過:“人才難得亦難知。”因此,如何正確認識人才,將不同人才用到最合適的位置,是當政者需要著意關注的問題。曾國藩在這方麵已經做了成功的範例。他手下的人才不管是太平天國時期還是洋務運動時期,大都與他風雨同舟,為他的偉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曾國藩在《應詔陳言疏》中,詳細列舉了培養人才的各種方法,即教誨、甄別、保舉、超擢,並將其形象地比喻為種植禾苗:教誨,猶如種植耕耘禾苗;甄別,猶如鏟除雜草;保舉,猶如灌溉禾苗;超擢,猶如天降甘雨,使禾苗蓬勃生長。

曾國藩不僅把自己的理論通俗化,還增強了說服力。他還從古人那裏尋找依據。例如他引《淮南子》說,“功勳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聲名也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又引董仲舒的話說,“勤學好問,就會知識廣博;以道德標準行事,那麽德行就會日有所進”;還說,“別人花一分功夫,自己就花一百分的功夫,別人花十分的功夫,自己就花一千分的功夫”,以自己的加倍努力來獲得成功。

由此可見,曾國藩不但精明,善教育人還引經據典,比喻形象地闡述道理,使他的道理成為對後世影響很深的財富。

除此之外,曾國藩對人才的養成也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和見解。他認為人才的培養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勤勉”。曾國藩這一人才培養思想,可以從他對李鴻章的教誨中看出來。

李鴻章原本是曾國藩的門生,當他得知曾國藩在江西征剿太平軍的時候,立即動身前往江西,希望能夠得到曾國藩的重用。但是當他到了曾國藩的軍營,曾國藩並沒有立即接見他,李鴻章一等就是一個月。於是李鴻章通過在曾國藩幕府任職的陳鼐探聽消息。當陳鼐向曾國藩提起李鴻章的時候,曾國藩故意冷冷地說:“少荃是翰林,很了不起!他想來我這裏,恐怕他才高氣大,容他不下呀!也許回京任職更有前途呢!”

陳鼐聽出了曾國藩的話外之意,趕忙說:“大帥,這些年少荃經曆了許多挫折和磨練,已不同於往昔少年了。大帥何不給他一個機會呢?”曾國藩既然收李鴻章為徒弟,必然是欣賞和喜歡他的,隻是弟子有缺點時,為師的應該加以指點並幫助其改正。在官場上,心高氣傲、銳氣十足並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曾國藩隻是借此時機磨練李鴻章而已。也正是因為有這種良師的指導,李鴻章才成為了晚清時期繼曾國藩之後又一個頂梁的人物。

總而言之,人生成功與否不全在於自身的實力,更在於是否有適合發揮實力的地方,是否有懂得欣賞自己的人。認為自己是個人才,就不僅要修為自己,也要觀察別人。用人的人更要有非凡的洞察力、支配力、培養力,這樣才是真正的伯樂。

量才施用,不拘一格

世界上的資源有很多種,再好的資源也要有合適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不當,定會造成資源浪費。

世界上的資源有很多種,但隨著時世的發展變化或消失不見或被替代淘汰。而人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永久性可再生資源。對於領導者而言,擁有人才比擁有核武器具有更重要的戰略意義。

麵對紊亂的綱紀、日益嚴重的社會危機,曾國藩認為,導致晚清社會危機的主要原因在於吏治的腐敗,吏治的敗壞又在於人才的缺乏。曾國藩認為“國家之強,以得人為強”,他非常重視人才,在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將選拔、培養人才作為挽救政治危機的重要措施。

曾國藩選用人才的目標是:

一、使人傾盡所能、恪盡職守,不辱自己的使命。

二、網羅能人賢士,匡正自己的疏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正因此,曾國藩幕府人才濟濟,有三聖七賢之說。曾國藩打破資格限製,破格提拔具有真才實學而又品德優秀的人,並委以重任。湘軍中一些重要將領都是由他破格提拔上來的,如湘軍水師將領楊載福、彭玉麟,是曾國藩1853年在衡州練兵期間,分別從行伍和稟生中提拔上來的。他們二人都富有軍事才能,一個是“智膽超群,秉性忠直”,又“口不言功”,一個是“任事勇敢,勵誌清苦,實有烈士之風”,都很符合曾國藩對“德”的要求,所以曾國藩把他們從無名之輩提拔到統領水師的高位上。而他們二人後來在建立、發展湘軍水師,指揮湘軍水師作戰上,也確實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擔任兩江總督之後,曾國藩愈感人才匱乏,對人才的聚集、培養、選拔、使用愈加急切。他經常與人討論人才問題,虛心體察自己在用人問題上的缺失。每到一地,曾國藩即廣為尋訪、延攬當地人才,在與撚軍作戰期間,曾國藩在所出告示中特別列出“尋訪英賢”一條,以招賢納士。

為了廣泛網羅人才,曾國藩提倡互相引薦。他向新任安徽巡撫江忠源推薦安徽士紳、官員十一人,向湖南巡撫駱秉章推薦成名標、陳鑒源等人。他也經常要求別人向自己推薦人才。曾國藩與人談話、通信,總是殷勤地詢問其地、其軍是否有人才,一旦發現,就千方百計調到自己身邊。他幕府中不少幕僚都是通過朋友或幕僚推薦的。

與此同時,曾國藩還強調分辨良莠。他提醒曾國荃府內用人不要操之過急。無才無能的人,即使是關係近的親戚朋友也不要留用,賢明的人恐怕不會與他共事的。當時,親戚朋友來曾氏營中求職的很多,曾國藩怕曾國荃濫收濫用,就勸他說:善於預見國運的人,一看國家在位的都是賢良臣子就知道國運會興盛,相反若當官的都是一些辦事拖拉的人,就說明朝廷有危機快改朝換代了。既廣求人才又要加以辨別和篩選,這才是選擇人才的正確方式。

曾國藩主張德才兼備,特別強調人的德行。他在筆記中寫道:“我認為德與才不可偏重……有德而無才,則近於愚人;有才而無德,則近於小人,二者既不可兼,與其無德而近於小人,毋寧無才而近於愚人。自修之方,觀人之術,皆以此為衡可矣。”基於對德與才的關係、德才孰重孰輕的這種認識,曾國藩要求在質地純樸的人中挑選人才,對那些花言巧語、華而不實的人深惡痛絕。

曾國藩把人才分為兩類:一種官氣較多,一種鄉氣較多。他說:“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但凡遇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一番。鄉氣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如人,語言則顧前不顧後。其失也一事未成,物議先騰。”無疑,有官氣或鄉氣的人都有明顯的缺點。但是二者相比起來,曾國藩更厭惡前者。他提倡所選的人要做到心到、手到、耳到、眼到,有勇氣又能吃苦,質地純樸行事踏實,沒有官氣也不打妄言。

他還認為,在使用人才時,應抓住這個人的特點,準確堅定地讓他做最適合的工作,這是人力使用的關鍵所在。由此可見,再好的資源也要有合適的使用方法,使用方法不當,定會造成資源浪費。

以和為貴,切忌樹敵

脾氣再好的人也難免遇到與人不和的時候,與人和氣就要善於自省己過,認清利害關係,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一個“和”字,幾世輪回。古人講“和”,今人也講“和”,時代雖不同,意義卻相近。

曾國藩在處理家事時主張萬事以和為貴。曾國藩認為,如果在一個家庭中,哥哥所說的話,弟弟沒有不聽從的,弟弟所求的事,哥哥沒有不應承的,一家人融洽相處,那麽家業就會興旺。相反,兄弟之間相互爭鬥,婆媳之間彼此爭執,夫妻之間兩相計較,像這樣的家庭不衰敗,從沒有過。可見,曾國藩對“和”的理解頗為明白和深刻。

曾國藩常對弟弟說:“如果我有了過失,澄弟、沅弟、洪弟你們都可以直言相勸,我一定全力改正;如果三位弟弟有了過錯,也應該彼此規勸,努力改正。”曾國藩有四個弟弟,他對他們都關懷備至,隻因戰事關係,對九弟曾國荃(家族中排行第九)尤為關心。

曾國藩任京官時,九弟曾跟隨在他身邊。曾國荃才華過人,誌向遠大,做事很有魄力,但由於年少,有時未免有些驕傲。曾國藩看在眼裏,急在心上,常常以“長傲之言,為致敗之凶德”教育他。曾國荃遇事喜歡發牢騷,曾國藩則以“軍中不可再有牢騷之氣”教育他;曾國荃作戰缺乏耐性,過於猛打猛攻,曾國藩則以“穩守穩打,不輕進,不輕退”訓誡他。曾國荃於半年之中七拜國恩,曾國藩則以“鬥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戒之。曾國荃對於哥哥的悉心教導,大多能虛心接受,由於能坦誠相對,因此他們能很好合作,最終成就了一番大事業。

但脾氣再好的人也難免遇到與人不和的時候,有一次曾國藩與弟弟發生了些爭執,之後十分後悔。後來,他用這件事來教育兒子紀澤,希望他能明白自己這番苦心,一來要紀澤引以為戒,將來與兄弟相處要學會冷靜處理問題;二來要他代替自己補償弟弟,也就是希望紀澤能做出表率,在叔父麵前多多盡孝。由此可得,與人和氣還要善於自省己過,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在中國人傳統的倫理觀念中,父母在世時,父母對子女應負起管教的責任;父母不在後,父母管教之責便落在長兄的肩上,弟、妹們則應給兄長以足夠的尊敬和服從,是所謂“長幼有序”。曾國藩十分看重自己作為諸弟兄長的教育之責,悉心教導弟弟們,他擔心自己做得不好,辜負了父母的重托。曾國藩教弟雖嚴,卻對他們倍加照顧。他十分看重兄弟間的謙讓、幫助,認為隻有學會互相謙讓、互相幫助才能共患難,同甘苦,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曾國藩為人光明磊落,總是能將心中的想法與兄弟和盤托出,以此獲得兄弟的理解、信任與支持。但是曾國藩也從不為了兄弟表麵上的團結,看著兄弟有錯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曾國藩認為自己身為曾門長子,對弟弟的成長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曾國藩一生對弟弟的教導、勸誡是很有耐心和韌性的,他花在四個弟弟身上的工夫心血,並不比用在自己的兩個兒子身上少。對弟弟的教育從學問、人品、軍事到性情、養生、治家等,大小事情都要過問。

有一次,曾國荃在信中談了自己很多不開心的事,但又遮遮掩掩沒有具體說是哪一件事,曾國藩敏銳地感覺到,他是擔心兄弟之間存有不合。曾國藩很誠懇地對弟弟說:“弟弟,你對咱家有大功勞,對國家也有大功勞,我哪有不愛護的道理?我對自己的部屬都是仁義謙讓,難道對自己的弟弟反而會刻薄嗎?也許我們之間確有些小誤會,但那不過是意趣不合罷了。弟弟你立誌做事,以為擴散舒展才會生機旺盛,哥哥我認為收斂吝嗇才會生機沉厚。我平時最喜歡古人所說的‘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個字,我認為珍惜福祉、保全安康的道理和方法沒有比這更為精當的了。”“我們的祖父星岡公,過去待人接物不論貴賤老少,全是一團和氣,惟獨對待子孫侄兒則異常嚴肅。遇到佳令時節,更為凜然不可侵犯。這大概就是一種收斂之氣,目的在於使家中歡樂,不至於恣肆放縱。這番苦心不知兄弟你是否會領會。”

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希望自己的弟弟做人要謙虛、謹慎一些,不可過於驕傲放縱。他尤其害怕兄弟們為了小事斤斤計較,導致家庭不和。

俗話說得好:“家和萬事興。”和睦的家庭,是事業成功的依托,隻有人和,才能聚集全部精力投入事業,發揮才思,有所成就。在講求和諧社會的今天,時代又賦予了“和”新的含義,擴展了它的外延。和諧地相處不僅在於家人也在於友人、同事、上下級甚至陌生人之間。世界是一體的,和諧也是一樣。

寬容大度,不計小節

在朋友間發生別扭和矛盾時,要多想一想退一步之後的海闊天空。人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幸福快樂而活著的。

有人說,最安全的生活方式就是善待他人。人生最大的智慧是把敵人變成朋友的智慧。

如果你即將失去一個朋友,寧可讓他成為形同陌路的人,切忌把他變成敵人,因為樹敵過多隻會危及自身。在朋友間發生別扭和矛盾時,要多想一想退一步之後的海闊天空。人不是為了別的而是為了幸福快樂而活著的。

曾國藩對此深有體會。早年在長沙嶽麓書院讀書時,有一位同學脾氣暴躁,愛和別人爭吵。一次,曾國藩的書桌放在窗前,那人就說:“我讀書的光線是從窗中射來的,不是讓你擋住了嗎?趕快挪開你的書桌。”曾國藩聽後並不發怒,照他的話把書桌移開了。晚上,曾國藩掌燈用功讀書,那位同學又說:“平常白天不念書,夜深還要影響別人嗎?”曾國藩隻好低聲默誦。曾國藩高中舉人後,喜報傳來,那人大怒說:“這屋子的風水本來是我的,現在讓你奪去了。”在旁的同學聽著很不服氣,就責問那位同學:“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叫人家安放的嗎?怎麽能怪曾某呢?”那位同學說:“正因為如此,曾國藩才奪了我的好風水。”同學們都認為那人無理取鬧,但曾國藩卻和顏悅色,並不在意,采取息事寧人的態度沒有使事情激化。事後,曾國藩對同學說,在一起讀書,不能成為好朋友也不要成為敵人,何況是因為一點小事情哪?

由此可見,“忍”字學問看似備受欺負,實際上卻能廣得人心。又因為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而更易受人欽佩。

曾國藩在居官以後因為求才心切,也有受人欺騙的時候,但他心胸寬廣,一直寬恕待人,他認為,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這也是養生之道。

曾國藩創建湘軍的時候,人才十分缺乏。有一個冒充校官的人拜訪曾國藩,曾國藩當然禮賢下士,此人高談闊論,有不可一世的氣概。談話中,此人論及用人需防止被欺騙的事宜,他說:“受欺不受欺,關鍵在於自己。我縱橫當世,有一點自己的見解。像中堂大人至誠盛德,別人不忍欺騙,像左宗棠公嚴氣正性,別人不敢欺。但有的人別人沒有欺騙他,但他懷疑別人欺騙他,或者是被人欺騙而不知的人,也是不少的。”

曾國藩一向注重識人,見此人的談論頗有道理,不禁心中大喜,對他說:“你可到我的軍營中,尋找可以使用的人才。”此人答應了。

第二天,此人在拜見營中各位文武官員後,十分認真地對曾國藩說:“軍中的人才確實不少,我從中發現有兩位君子式的人才。”曾國藩問是誰,此人回答是塗宗瀛及郭遠堂。曾國藩認為此人有識別人才的本領,待為上賓,並給他安排了一個重要的職位——督造船炮。

可是沒過幾天,兵卒向曾國藩匯報說此人攜帶造船的上千銀兩秘密逃走了,請曾國藩發兵追捕。曾國藩沉默了一會兒說:“不用了,隨他去吧。”兵卒退下後,曾國藩雙手撫著自己的胡須說:“人不忍欺,人不忍欺啊。”身邊的人聽到後也不敢發笑。過了幾天,幕僚壯著膽子問曾國藩為什麽不發兵追捕,曾國藩的回答高人一籌:“現在,撚軍和太平軍同時危害著湘軍的存在,此人僅僅騙一些錢財,危害並不大,如果逼迫太急,此人一旦逃入敵人的陣營,對我方的危害就大得多了。”從此事足見曾國藩的遠見與胸襟。

受到他人欺侮時,我們應該檢點自己,寬容大度本身就是一種人格的魅力,是對自己缺點的正視,也是改進自己的開始。被人欺騙的時候,不生氣反而清醒,才有以後不再被人欺負的可能。聰明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欺人等於自欺。

所以說,做人和交友必須胸襟坦蕩,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以誠相待,彼此信賴,同時取得人們對你的支持和幫助,有助於自己事業的成功。

曾國藩擔任考官時發生了一件事,考生中有一個叫劉長佑的人,頗有才華。曾國藩擔任閱卷大臣時,想索取劉的楷書以便事先認識他的字體,劉長佑不知出於何種考慮堅持不給。後來,劉長佑做了直隸總督,當時撚軍的勢力正旺,曾國藩成了劉長佑的頂頭上司。一次,劉長佑以草寫的文稿呈上,他的幕僚說:“如果曾公心懷舊恨,不滿意我們怎麽辦?”劉長佑說:“大敵當前,顧不了那麽多了!”曾國藩看到了這個文稿後覺得非常正確,給予肯定。劉長佑知道後,對那位擔心的幕僚說:“滌翁(曾國藩)對於這件事沒有一點芥蒂,隻有聖賢才能達到這樣的修養。”

曾國藩的雅量大度,深深影響和教育同僚和下屬。李鴻章深受曾國藩的影響,在為人處世方麵表現得很大度,常因自己的傲慢而自責。

一次,一位下屬進見他行禮時,李鴻章抬頭望天,好像沒看見一樣。進見的官員坐下時說:“聽說中堂政務繁忙,身體不適,特來看望你的病情。”

李鴻章說:“外間的傳聞不可信,身體尚可。”官員說道:“不,以卑職所見,中堂可能患了眼睛的疾病。”李鴻章笑道:“荒謬。”官員立即說:“剛才卑職向中堂請安時,中堂沒有看到卑職,您的眼病已經很嚴重了,隻是您自己忙於政務沒有覺察到吧。”李鴻章大笑,意識到自己的過錯,隨後向該官員道歉。

寬容大度,以誠待人,這是增加一個人人格魅力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在自己遇到難事,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幫助的時候,平日裏自己待人的態度減少了辦事的阻力,增加了渡過難關的可能性。所以說,人的命運好壞其實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