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在2001年第五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領導人宣布,決定在十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正式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正式啟動。對中國與東盟而言,這是具有重大政治和經濟意義的戰略性創舉,是中國與東盟政治經濟關係發展的裏程碑。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生的背景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在全球貿易自由化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背景下,以及東盟國家調整國內經濟結構和重塑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下產生的,是中國與東盟發展更加緊密的經貿關係的共同願望的結果。

第一,全球的多邊與雙邊貿易自由化的興起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產生的國際背景。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貿易自由化為先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世界貿易組織的全球多邊貿易體係的建立,有力地推進了世界貿易的自由化。伴隨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浪潮,區域性的多邊貿易自由化迅速發展。1994年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啟動。1994年底,在由三十四個南北美洲國家參加的首腦會議上,各國同意於2005年建成泛美洲自由貿易區。1992年東盟六個老成員國就簽訂了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協議,計劃在2010年將區內平均關稅水平降到0%~5%。1999年,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擬定了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規劃。與此同時,許多國家的雙邊自由貿易框架也已建立。例如,墨西哥與智利、加拿大與智利、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等國都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歐盟除與歐洲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外,與中東、拉美和非洲國家也積極地展開自由貿易區談判。在全球多邊與雙邊貿易自由化興起的國際背景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應運而生。

第二,中國加入WTO催生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中國加入WTO前,東盟擔心中國入世後將對東盟經濟產生較大衝擊,中國商品將大量湧入東盟市場,雙方在第三國市場的競爭將加劇,外國在東盟的投資將大幅度下降等等。為消除它們的憂慮,2000年11月,朱鎔基總理出席第四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抵達新加坡時就表示,這次出席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一定要向各國解釋,中國加入WTO不會對東盟各國造成威脅,隻有好處。在會議上,朱鎔基總理首次提出中國計劃與東盟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當時東盟官員認為,中國若能加入東盟自由貿易區,將可減少中國加入WTO對東盟經濟的衝擊。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入世前後對外經貿戰略重大調整的產物,也是中國為改變長期遊離於區域和次區域貿易集團之外的不利境遇,而在機製性的區域合作方麵邁出的具有實質性意義的一步。

第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東盟國家調整國內經濟結構和重塑國際競爭力的內在要求。亞洲金融危機後,在世界經濟周期波動的衝擊和國內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的拖累下,東盟國家經濟急劇波動,國內成本不斷上升,國際競爭力有所下降。同時,周邊國家的市場開放和低成本競爭,影響到東盟國家經濟的發展。各國政府為此實施了一係列減低成本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政策措施,加速多邊和雙邊貿易自由化則是這些政策體製性調整的重要方麵。東盟國家意識到,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搭乘“中國經濟快車”,將有利於進一步推進國內經濟和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後,隨著貿易壁壘的消除,將降低雙方的生產成本,增加區內貿易額,提高經濟效率和產品的競爭力,形成區域內的專業分工和資源的合理利用。因此,當我國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想之後,自然受到東盟國家的歡迎。

第四,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日益密切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與東盟各國的關係得到了全麵發展。1991年7月,錢其琛外長出席了第二十四屆東盟外長會議開幕式。這是我國首次同東盟組織進行正式接觸。1994年7月,中國作為東盟磋商夥伴參加了在曼穀舉行的首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中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出席了會議。1997年12月,在中國—東盟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中國與東盟最高領導人首次會晤,確定了中國與東盟建立麵向21世紀睦鄰互信的夥伴關係。隨後,中國與東盟十國均簽署了麵向新世紀雙邊合作的框架協議,確定了雙邊合作的總體目標、行動準則和合作領域。同時,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對話機製逐步建立和完善,並形成了從政府首腦定期會晤到專門機構具體磋商的對話合作機製。在此基礎上,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由於中國與東盟地理位置鄰近,經濟互補性較強,使得雙方在進出口貿易、相互投資、承包勞務等領域的合作卓有成效。2001年雙邊貿易突破400億美元,2002年又突破500億美元。多年來,東盟保持了中國的第五大貿易夥伴的地位,僅次於日本、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中國也是東盟的第六大貿易夥伴國。東盟是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地區,同時,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也逐年增長。中國與東盟在其他領域的經貿合作也不斷擴展,如東盟是我國承包勞務合作的重要夥伴,雙邊農業合作力度加大,科技交流迅速發展等等。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的日益密切,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進程

2000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朱鎔基總理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宏偉構想,並建議在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框架下成立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探討中國加入WTO的影響和中國與東盟加強雙邊經濟聯係,建立自由貿易關係的可行性。

2001年3月28日,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召開的中國—東盟經濟貿易合作聯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正式成立,開始對中國加入WTO的影響和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進行研究,並於當年10月底完成研究報告。專家組的研究報告積極評價了中國與東盟經濟關係的發展現狀,認為雙邊貿易投資關係仍有較大的擴展潛力;肯定了中國加入WTO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雙方的積極影響,同時也指出了由此而帶來的挑戰。專家組建議,中國和東盟在十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經雙方經濟部長授權的中國—東盟經濟高官會審議,通過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的聯合研究報告。

2001年11月,第五次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文萊首都斯裏巴加灣召開,朱鎔基總理和東盟領導人批準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的建議,共同決定在未來十年內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隨後,中國與東盟有關部門就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問題進行了多次接觸。2002年5月,在北京舉行了第三次中國—東盟經濟高官會和第一次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會議,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工作級磋商正式啟動。會議就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原則、內容、時間框架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確定了“中國—東盟經濟合作框架協議(草案)”的基本結構與內容。該協議草案是未來中國與東盟開展經貿合作的法律依據,協議將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廣泛領域,提出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指導原則、範圍和實施方式,包括早期收獲、差別待遇、靈活性等。會議同意在現有架構基礎上進一步討論,盡早形成文本,供雙方在該年11月舉行的領導人會議期間簽署。其後,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舉行了五次會議,就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全麵磋商。

2002年11月4日,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雙方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在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東盟新成員:越南、柬埔寨、緬甸、老撾計劃在2015年建成自由貿易區),該協議於2003年7月1日開始實施。這標誌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正式啟動。《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範圍、措施、時間表,先期實現自由貿易的“早期收獲”計劃,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具體安排,以及給予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以多邊最惠國待遇的承諾。該協議提出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其他經濟合作等方麵談判和實施的時間框架:取消或削減貨物貿易關稅和其他問題的談判從2003年初開始到2004年6月30日之前結束,服務貿易和投資方麵的談判將在2003年開始並盡快結束和付諸實施,在其他經濟合作領域達成的協議也將盡早實施。

2003年2月,中國與東盟貿易自由化高層論壇在廣西桂林召開。與此同時,中國—東盟貿易談判委員會舉行第七輪談判。在這次談判中,雙方就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降稅模式、原產地原則、談判機構設置及工作安排等問題進行了磋商。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七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修改議定書。

根據2002年雙方簽署的《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質性的談判首先從“早期收獲”計劃開始。2003年6月18日,中泰兩國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泰王國政府關於〈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期收獲”計劃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議》。雙方決定,從2003年10月1日起,在“早期收獲”計劃下實現涉及188種蔬菜和水果產品的零關稅。這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首項成果,對促進以後的各項談判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2004年6月新加坡也加入該項協議)。到2004年除菲律賓外,中國與東盟其他九個成員國分別達成了“早期收獲”計劃協議。2004年1月1日這些協議如期實行。2005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菲律賓,雙方終於簽署了“早期收獲”計劃協議,並將從2006年1月1日起實施。至此,中國與東盟全部成員都加入了“早期收獲”計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建設的第一階段圓滿完成。

“早期收獲”計劃實施後,雙方接著就有關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的降稅模式進行談判,至2004年6月基本達成一致。2004年11月,在老撾舉行的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製協議》兩項重要文件。《貨物貿易協議》規定雙方的產品分為正常產品和敏感產品兩大類。從2005年7月,雙方將按照商定的時間表全麵啟動降稅進程。中國和東盟中的六個老成員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文萊)將於2010年將絕大多數正常產品和關稅降至零,東盟四個新成員國則在2015年將絕大多數的正常產品關稅降為零。協議還指出,締約方不應保留任何與WTO不符的進口數量限製,並就自由貿易的保障措施、透明度、一般例外、安全例外及有關程序和機構性安排做出了具體的規定。《爭端解決機製協議》是規範中國與東盟雙方在自由貿易區框架下處理有關貿易爭端的法律文件。協議以WTO爭端解決機製為基礎,根據自由貿易區的特點,就適用爭端的範圍,磋商程序,調解和調停,仲裁庭的設立、職能、組成和程序,仲裁的執行、補償和終止等問題做出了相應的規定。

從2005年7月20日起,中國與東盟開始執行《貨物貿易協議》,啟動全麵降稅計劃,首批7,445種商品關稅已降至20%左右。其中中國對東盟六個老成員國平均關稅稅率已降為8.1%,比最惠國平均稅率水平9.9%低1.8個百分點。預計到2010年,中國將有93%的產品對東盟實現零關稅,東盟也有90%以上的產品對中國實現零關稅。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由此進入實質性階段,為雙方經貿發展開創了全新局麵。

服務貿易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03年,雙方便開始了服務貿易談判。由於自由貿易區內的十一個成員國經濟水平差距巨大,服務貿易的發展程度有很大差別。一些在服務貿易上有優勢的國家,如新加坡,要求盡早開放服務貿易市場,而服務貿易欠成熟的國家則有顧慮。通過數次談判,各國一致同意服務貿易領域的市場準入應當比WTO所規定的更深一步。2007年1月14日,在菲律賓宿務舉行的中國與東盟領導人會議上,雙方正式簽署了《中國—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服務貿易協議》。這是規範中國與東盟各國服務貿易市場開放和處理與服務貿易相關問題的法律文件。該協議規定了雙方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開展服務貿易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包括了中國與東盟十國開放服務貿易的第一批具體承諾減讓表。根據協議規定,我國將在WTO承諾的基礎上,在建築、環保、運輸、體育和商務等5個服務部門的26個分部門,向東盟國家做出新的市場開放承諾,東盟十國也將分別在金融、電信、教育、旅遊、建築、醫療等行業向我國做出市場開放承諾。《服務貿易協議》將在各國完成國內法律審批程序後,於2007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這是繼《貨物貿易協議》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

目前“投資協議”的主要內容還在磋商過程中,中國與東盟希望盡早達成該協議的談判,盡快實現投資自由化。

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框架和主要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確定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範圍、措施、時間表,先期實現自由貿易的“早期收獲”計劃,經濟技術合作領域的具體安排,給予越南、老撾、柬埔寨以多邊最惠國待遇的承諾,以及在貨物、服務和投資等領域的未來談判安排,主要包括3大部分、16項條款和4個附件,具體內容有:序言、目標、全麵經濟合作措施、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早期收獲、其他經濟合作領域、時間框架、最惠國待遇、一般例外、爭端解決機製、談判的機構安排等。4個附件包括“早期收獲”計劃中的例外產品清單、特定產品、進行關稅削減和取消的產品類別與實施時間框架、要求加快實施的經濟合作項目等。

1.目標與措施

該協議提出了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的目標是:加強和增進各締約方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促進貨物和服務貿易,逐步實現貨物和服務貿易自由化,並創造透明、自由和便利的投資機製;為各締約方之間更緊密的經濟合作開辟新領域,製定適當的措施;為東盟新成員國更有效地參與經濟一體化提供便利,縮小各締約方發展水平的差距。

實現中國與東盟全麵經濟合作的措施是要在十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其具體措施有:逐步取消所有貨物貿易的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逐步實現涵蓋眾多部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建立開放和競爭的投資機製,便利和促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的投資;對東盟新成員國提供特殊和差別待遇及靈活性;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談判中,給各締約方提供靈活性,以解決它們各自在貨物、服務和投資方麵的敏感領域問題;建立有效的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措施;在各締約方相互同意的、對深化各締約方貿易和投資聯係有補充作用的領域擴大經濟合作等;建立適當的機製以有效地執行該協議。

2.貨物貿易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采取封閉式的區域內優惠關稅措施,同時不增加對區域外國家的貿易壁壘。它實行類似東盟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優惠關稅(CEPT)逐年降稅的模式,將產品分為3類,即早期收獲產品、敏感產品、正常產品,對配額外農產品的適用稅率要進行單獨談判。早期收獲的減稅速度原則上快於WTO承諾的降稅速度,敏感產品在過渡期繼續執行最惠國的稅率,正常產品的降稅速度由目前的適用稅率水平而定。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降稅產品分為3類,涉及6,000多種產品:

(1)早期收獲產品:中國與東盟通過談判決定早期收獲產品的範圍,主要涉及600多項農產品,這些農產品可歸入活動物、肉及食用雜碎、魚、乳品、其他動物產品、活樹、食用蔬菜、食用水果及堅果等門類。雙方同意最遲從2004年1月1日起,在3年內將這些產品的稅率降至0~5%,東盟新成員國可以推遲3~4年。

(2)敏感產品:所有成員均有權提出本國敏感產品清單。為保證中國和東盟所適用的敏感產品限製標準的一致性,敏感產品上限標準為貿易額的一定比例和產品數量(稅號)的一定比例,敏感產品稅率在建成自由貿易區以前適用最惠國稅率。

(3)正常產品:除早期收獲產品和敏感產品外的產品為正常產品,對於稅率較高的產品逐年降稅的幅度要大一些。此外,配額外的農產品單獨進行談判。

原產地規則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地成分標準的確定是原產地標準的關鍵。一般來說,當地成分或附加價值要求越高,會越有效地防止區域外產品享受自由貿易區優惠,促進區內貿易增長,但也可能造成對區外產品的貿易壁壘,產生貿易轉移;當地成分或附加價值要求越低,則越可能增加區外產品通過簡單加工享受自由貿易區優惠的機會。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製定非關稅措施的原則,確保非關稅措施不成為自由貿易的障礙。協議涉及的非關稅措施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標準和認證、定價、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和動植物衛生檢疫等,非關稅措施的實施原則是簡單、透明和便於有效管理。反傾銷措施、動植物衛生檢驗檢疫、進口許可證和進口配額是中國和東盟主要的非關稅措施,但這些措施除進口配額外,對東盟國家使用得並不多。

另外,中國承諾,給予所有非WTO成員的東盟成員國符合WTO規則和規定的最惠國待遇。

3.服務貿易

根據WTO《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五條第1款(b)規定,服務貿易自由化應符合兩個標準:一是“涵蓋眾多服務部門”;二是“取消實質上所有壁壘,禁止增加或采取新的限製性措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基本原則,是在WTO《服務貿易總協定》規範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彼此間服務業的合作,減少服務業貿易限製,在服務業自由化的深度與廣度方麵有所拓展。中國和東盟國家可以適當放寬服務業貿易限製,特別要加強旅遊服務、分銷服務、商務服務等方麵的合作,對金融、保險和電信等服務業將按照GATS的規範和WTO的承諾穩步推進。

4.投資

促進區域內資本流動和增強對區外直接投資的吸引力,建立自由、便利、透明和具有競爭力的投資體係,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框架協議的目標。中國和東盟將在增加投資規則和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有利於資本自由流動的投資製度方麵加強合作。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適用範圍為直接投資,投資限製與股權規定受各國國內投資相關法規的約束。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可能給外資帶來的利益大致包括兩方麵:一方麵,對於市場型投資,建立自由貿易區無疑擴大了外資企業的市場,在任何成員國投資的企業都能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其他成員國的市場;另一方麵,建立自由貿易區提高了關聯度高的產業資源的整合能力,外資企業可以在自由貿易區內配置企業資源,降低生產成本。

為了增強自由貿易區對外資的吸引力,自由貿易區投資框架協議除了在透明度、外資的股權限製、本地含量要求、出口業績要求以及利潤匯出等方麵放鬆限製外,還將為區域內技術流動、資本流動和專業技術人才流動提供便利。

5.其他經濟合作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確定了五個優先合作的領域,即農業、信息及通信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以及湄公河流域開發。同時,合作領域還將擴展到銀行、金融、旅遊、工業、交通、電信、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環境、生物技術、漁業、林業及林業產品、礦業、能源以及次區域開發等。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還確定加強合作的措施,主要有:(1)推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包括統一標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非關稅措施以及海關合作等方麵;(2)提高中小企業競爭力;(3)促進電子商務發展;(4)能力建設;(5)技術轉讓。

由於東盟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化程度差距懸殊,雙方還將實施能力建設計劃和技術援助,特別是針對東盟新成員國,以調整其經濟結構,擴大它們與中國的貿易和投資。

該協議的“早期收獲”計劃中,還提出了要求加快實施的經濟合作項目,即(1)分別按照東盟湄公河流域發展合作框架和大湄公河次區域計劃,加快新加坡—昆明鐵路與曼穀—昆明高速公路項目的實施;(2)實施在柬埔寨舉行的第一屆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首腦會議所製定的該區域中長期全麵發展規劃;(3)通過未來設定的特定程序與機製,指定東盟成員國與中國的聯絡點,作為推動與促進各方之間貿易與投資發展的中心;(4)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如農產品和電子電機設備領域,尋求建立相互認證安排的可能性,並在共同商定的時間框架內完成;

(5)在各方的標準與一致化管理機構之間建立合作,以在其他領域推動貿易便利化及合作;(6)實施各方於2002年11月就農業合作達成的諒解備忘錄;(7)在各方彼此間就信息和通信技術產業合作達成諒解備忘錄;(8)利用東盟與中國合作基金,通過製定具體項目,進一步增強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9)確立具體的技術項目,幫助東盟新成員國增強區域一體化的能力,並為非WTO成員的東盟成員國加入WTO提供便利;(10)建立海關合作機製,推動貿易便利化及其他領域的合作;(11)建立各方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部門之間的合作機製。

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意義

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它不僅可以構建良好的周邊外部環境,為雙方的經濟發展創造互惠雙贏的合作局麵,同時也將有力地推動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並將為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一個典範。

第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於穩定周邊,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有利於維護周邊的穩定,發展睦鄰友好合作關係,並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確保我國在東南亞地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麵應有的地位,為我國長期穩定和發展創造和平安定的外部環境。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緩和中國入世而帶給東盟國家的憂慮和壓力,並將提高東盟在國際經濟論壇上的地位,增加東盟的國際發言權,從而有利於促進中國維持與東盟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通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機製還有利於雙方改善其地緣政治環境,促進南海主權紛爭的解決,打擊跨國犯罪活動,推動環境汙染治理,遏製非法移民以及國際毒品走私活動方麵的非經濟合作。歐盟的發展曆程說明,為了共同的目標而進行密切合作,不僅能夠互惠互利,而且還能預防和減少相互發生衝突的可能性。中國日益成為在地區事務乃至國際事務上負責任的大國,對解決地區爭端將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任何有利於中國進一步融入亞洲經濟的措施,都將使中國在緩和地區緊張局勢方麵采取積極的姿態,從而使有關各方受益。中國與東盟一致同意建立自由貿易區,顯示雙方有願望和信心加強合作,共同維持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此外,由於中國與東盟各國均屬於發展中國家,雙方的合作可以更加有效地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推動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經濟和政治新秩序。

第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為雙方的經濟發展創造互惠雙贏的合作局麵。伴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雙方在經濟上的依存度不斷加深。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東盟的繁榮,東盟的經濟也將從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受益,從而形成中國與東盟經濟發展互惠雙贏的格局。據中國—東盟經濟合作專家組的研究顯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創造出一個擁有17億人口、1.7萬億美元國內生產總值、1.23萬億美元的貿易總額的經濟區,將是世界上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它將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使東盟對中國的出口預計增加130億美元,增長48%;中國向東盟的出口預計增加106億美元,增長55%;同時,它將為東盟和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分別貢獻0.9和0.3個百分點。

第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有力地推動整個東亞地區的經濟合作。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區域經濟合作是實現共同繁榮與發展,緩解全球化負麵影響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歐盟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向美洲自由貿易區過渡,它提高了區域經濟運行和資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東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進程緩慢,缺少製度安排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標誌著東亞地區一體化進程開始加快,已出現了具有製度性安排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並將推動整個東亞地區經濟合作的發展。

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推動下,區域內湧現出許多多邊和雙邊自由貿易安排計劃,一些國家與地區開始進行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有的國家已正式簽署多個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目前,新加坡已與加拿大、墨西哥、印度等國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泰國也在與澳大利亞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將與日本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同時,泰國、菲律賓表示有意與美國達成類似的協定。

第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將成為發展中國家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個典範。在區域一體化的進程中,南南合作型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數量眾多,但其收效甚微。據統計,在37個正式生效的發展中國家間一體化組織中,目前保持正常運作的隻有10個。作為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具有與以往南南合作型的區域一體化形式不同的特征。該自由貿易區市場規模和潛力巨大,一體化的整合效應明顯;區內有較大的開放性,使其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貿易創造的利益而避免貿易轉移帶來的損失;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增長快和產業內貿易比重的上升以及區內外資的大量湧入,均有利於區域一體化的運行效率。因此,中國和東盟有條件來克服以往南南合作型區域一體化的缺陷,推進新型的南南合作型區域一體化形式的發展。

五、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和中國與東盟經貿關係

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可以看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內容已經超過了傳統意義的自由貿易區。傳統自由貿易區的含義是締約國之間相互取消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在成員國間完全實現自由貿易。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不是簡單的關稅和非關稅減讓,而是一種包括廣泛內容的“緊密經濟關係”安排,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製度性接軌”,即管理體製、法規、知識產權、經濟政策等方麵的整合。其內容不僅包括了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還涉及其他經濟領域的活動,包括政府采購、人員流動和知識產權保護等多項領域的相互合作。從合作的方式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采取區別對等、循序漸進的方法。對於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的產品,分為保護產品、暫時保護產品和敏感產品等,分期、分類逐步開放;將老成員和新成員區別對等,有能力的老成員先行實施自由貿易政策,其他的新成員國給予一定的過渡期,增強了雙方的互信和依賴。從合作的範圍來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有賴於經濟領域的合作,而且也有賴於雙邊的政治、安全領域的合作。中國在啟動自由貿易區的同時,也在雙邊政治互信及安全合作等方麵作了許多努力。如經過三年的談判,中國與東盟就製定《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最終達成一致意見並簽訂協議。此外,還簽署了《中國—東盟關於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聯合宣言》。2003年,中國作為第一個非東南亞大國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戰略夥伴關係文件,東盟已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地區組織,標誌著中國與東盟雙方政治互信發展到了新水平。正是由於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這些特點,為雙方的經貿關係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使雙方經貿合作進入全麵深入發展的新階段,形成貿易、投資、經濟合作全麵發展並相互促進的良好格局。

首先,雙邊貿易增長迅速。在貨物和服務貿易方麵,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降低關稅的產品涉及6,000多種,削減非關稅措施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標準和認證、定價、進口許可證、進口配額和動植物衛生檢疫等,進一步放寬服務業貿易限製。因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雙方獲得比WTO成員更優惠的貿易安排,這無疑擴大了雙邊的貨物與服務貿易的規模和範圍。啟動自由貿易區建設以來,雙邊貿易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雙邊貿易增長速度均超過了各自整體進出口的增長速度,所占比重不斷上升。據中國方麵統計,2003年中國東盟貿易創下曆史新高,達到782.52億美元,是1975年的近150倍。東盟國家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在近年平均增長了54%,其中增幅最大的是菲律賓(91%)、馬來西亞(84%)、泰國(50%)。2004年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58.8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2005年和2006年雙邊貿易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勢頭。2005年雙邊貿易額達1,303.69億美元,增長23.1%;2006年雙邊貿易額為1,608.40億美元,增長23.4%。其中以“早期收獲”計劃的實施成果最為顯著。以“早期收獲”計劃的蔬菜為例,2003年,蔬菜的雙邊貿易額為4.66億美元;在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早期收獲”計劃後,2004年和2005年該商品的雙邊貿易額分別是6.93億美元、8.96億美元,增幅分別是48.7%、29.2%。東盟作為整體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則已成為東盟第六大貿易夥伴。不過,在雙邊貿易中,中國進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出口東盟的增長速度,導致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逐年擴大。2003年中國對東盟的貿易逆差達到164億美元,2004年高達200.76億美元,2005年為196.28億美元,2006年為182.12億美元。貿易逆差主要來源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三國。

2007年之後,雙方降稅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到2010年,我國將對東盟國家93%的產品取消關稅,東盟也將對我國90%以上的產品實行零關稅。可以預見,未來幾年,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將有一個更加明顯的飛躍式增長。

其次,相互投資不斷擴大。促進區域內資本流動和增強對區外投資的吸引力,建立自由、便利、透明和具有競爭力的投資體係,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投資框架協議的目標。中國與東盟將進一步增加投資規則和管理的透明度,建立有利於資本自由流動的投資製度,這將大大增強雙邊資本流動和相互投資。因此,在雙邊貨物貿易迅速增長的同時,中國與東盟在投資領域的合作同樣取得顯著的成效,開始出現雙向投資的特點。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截至2004年12月底,東盟國家對華投資項目24,513個,合同外資金額為726.21億美元,占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6.6%;實際利用金額354.13億美元,占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6.3%。投資領域從加工業及賓館、飯店、住宅等不動產發展到金融、零售、鋼鐵、石油化工等行業。然而,中國對東盟各國投資金額仍然有限,但潛力大,增長速度快。2002年,中國在東盟投資項目52個,總投資額1.09億美元,其中中方投資0.66億美元。2003年,中國在東盟投資項目65個,中方投資額2.24億美元。截至2005年,經商務部核準並備案的中國企業在東盟十國的直接投資總額達10.8億美元。東盟國家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市場。截至2003年底,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簽訂的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谘詢合同金額達249.9億美元,完成業務額170.5億美元。至2005年底,中國在東盟國家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和設計谘詢合同金額增至350.2億美元,完成營業額增至232億美元。

最後,其他領域的經濟合作日趨擴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確定了五個優先合作的領域,即農業、信息及通信技術、人力資源開發、投資以及湄公河流域開發。同時,合作領域還將擴展到銀行、金融、旅遊、工業、交通、電信、知識產權、中小企業、環境、生物技術、漁業、林業及林業產品、礦業、能源以及次區域開發等。為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雙方已經在落實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其中主要包括:中國、老撾、緬甸和泰國四國專家已完成了上湄公河通航的環境評估工作,中方將出資500萬美元資助這一工程的開展;中方將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穀公路老撾境內三分之一路段;隻要東盟確定好泛亞鐵路的選線方案,中方將盡快啟動境內相關線路的修建和改造;今後幾年,中方加大對東盟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並積極參加東盟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支持“電子東盟”的建設等。

  §§第六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的雲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