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古代東南亞

  一、民族來源與早期文化

東南亞地區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相對統一性和整體性與巨大的差異性和多樣性共存。在大約2000年前最初的曆史記錄出現以前,就存在著多種社會—經濟水平的社會形態——從狩獵采集、部落農業到掌握青銅器和鐵器加工製造的酋長等級製社會。

(一)東南亞民族的來源

東南亞最早的原始人群是爪哇猿人,也稱“直立猿人”,是荷蘭科學家Eugene Dubois(1858-1940)於1891年在印度尼西亞中部特裏尼爾發現的。“直立猿人”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地質年代約從150萬~200萬年前到20萬~30萬年前。繼直立猿人之後出現的是早期智人,時間大約從距今二三十萬年前或稍後一些時間起到距今5萬年前。5萬年到1萬年前為晚期的智人時期,梭羅人和瓦賈克人為晚期智人代表。

東南亞的原始人為澳大利亞人種,原始社會時期居住在經印度尼西亞和新幾內亞到澳大利亞的廣大區域裏。早期的澳大利亞人種又稱尼格利陀人,生理特征是頭大、臉圓、頭發卷黑、鼻扁平、膚色呈淺黑色,體質上最為明顯的特點是身材矮小壯實,被有些論著稱為“小黑人”。澳大利亞人種帶有黑人的特征,他們在東南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東南亞文明發展到後期,仍然活動在東南亞各地。距今一萬年前,東南亞大陸進入新石器時代,生產力得到巨大的發展,人口總量也得到相應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有了較高的穩定性。當然由於自然災害、部落戰爭、疾病等原因,較大規模遷移的情況還是時有發生。新石器時代持續了七八千年,大部分地區直到公元前第一千紀之前,仍處在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南部的原始族群向南遷移,與當地原住民結合,形成新的族群,在東南亞生息繁衍。

在公元前一千紀中,又有兩個重要的族群進入東南亞的半島,其中一支為孟族和高棉族。孟族和高棉族進入東南亞以後,成為東南亞原始文化的創造者。同時在中南半島上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從中國雲南和廣西移居進入東南亞的現代越南京族和岱依族、泰國泰族、緬甸撣族和老撾佬族的先民。而屬於藏緬語係的緬族,在公元前後由中國的西南進入緬甸,他們進入東南亞的時間要晚於以上的民族。

從公元前後開始,東南亞地區具有國家雛形的政權組織開始出現,同時人口迅速增長。在中南半島上柬埔寨於公元1~3世紀形成了扶南國家,統治範圍包括了現在的柬埔寨及越南南部,勢力也可能到達了今天泰國、緬甸的南部和馬來半島北部。泰國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裏,中南部地區的孟族人比較強盛,建立了早期的國家林陽,北部則興起了一個民族泰人,他們建立起了一些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而緬甸的撣族人、驃族人以及孟族人占有較大的優勢,從曆史資料上來看,這幾個民族先後都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在馬來半島的菲律賓,11世紀以前的民族主要為原始氏族“巴郎圭”。每個“巴郎圭”通常由30~100個家庭組成,一個或多個巴郎圭形成村落。馬來半島上的其他群島上出現了室利佛逝、末羅瑜等強國。

進入16世紀以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大規模進入東南亞地區,他們為東南亞帶去了較為先進的文明和生產力。亞洲人中首先是華人,主要聚居在東南亞的馬尼拉、爪哇和泰國等地。其次是日本人,16世紀中葉,日本開始致力於海外貿易,許多日本人抵達了泰國,並同泰國人進行了較大的貿易,這使得他們與泰國民族漸漸地融為了一體,日本人同樣還與菲律賓、越南等國都進行了大量的海外貿易。最後是印度人,印度人在東南亞國家中以商人居多,與中國人群體一樣,印度人自公元初以來就來到東南亞,並對當地的文化留下了持久的影響,他們經常到馬六甲、萬丹等港口進行交易,並有的留在了東南亞國家,與東南亞社會相互融合。16世紀以後,除了亞洲人外,還有大量的歐洲人出現在東南亞國家。歐洲人中最先以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居多,他們通過商業同東南亞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後來英國人、荷蘭人、法國人也逐漸湧入東南亞地區。這些外國人主要聚居在馬六甲、馬尼拉和巴達維亞等城市。外來人口的增加,對近代東南亞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將文化和物質產品帶進了各個國家,還逐漸融入當地社會,形成了與當地居民之間相互共存的關係。

(二)東南亞原始文化和早期文化

東南亞的原始文化體現為石器文化。舊石器文化的石器多以礫石或天然石器為材料打製而成,以砍砸器為主,其有砍砸、劈砍、刮削等功能。東南亞舊石器文化發源於印尼爪哇島、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和馬來半島的淡板等地,同時,在越南、柬埔寨東部、泰國北部和緬甸一些地區也發現了舊石器文化遺址。這些原始文化與中國的周口店北京人和陝西藍田人屬於同一種類型,但時間上要稍晚於中國的原始文化。東南亞舊石器文化經過長期的發展,大約到距今5,000~6,000年前進入到了新石器時期。這個時期,原始農業有了發展,在農業工具中出現了用於掘地和砍伐的生產工具,主要有石锛和有肩石斧兩種。這些生產工具在越南和平文化晚期遺址、泰國的班高、清盛、柬埔寨的三隆盛、老撾的琅勃拉邦、馬來半島的瓜瓤等地均有發現。東南亞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通常以越南“和平文化”為代表。所謂“和平文化”,是1926年~1929年由法國考古學家M·科拉妮根據她在越南北部和平省發現的文化遺址而命名。國外考古學界把它稱為“中石器時代文化”。和平文化又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在和平文化早期出土的石器主要是由礫石打製的石片石器,如刮削器、砍砸器和擊石等,其典型代表是用天然礫石打製的橢圓形石斧,距今約10,000~8,000年。

從和平文化中期開始出現刃部加以磨製的石器,是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誌。東南亞的新石器時期廣泛地使用陶製器具,主要的是印紋陶,分布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區。

東南亞地區的青銅文化主要以越南的“東山文化”為代表。

1924年~1928年,法國人M。巴若在越北清化省東山村進行考古發掘,從墓葬裏出土了許多青銅器遺物,大致分為七大類,即兵器、用具、裝飾品、銅鼓、石器、鐵器和貨幣。這些青銅器被認為是越南青銅器時代文化的代表,被命名為“東山文化”,是屬於雒越人的文化,具有中國古代青銅文化影響的痕跡。根據出土的銅器具有漢代形體和一批王莽錢來推斷,越南東山文化的年代相當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

20世紀60年代初,在泰國東北部發現能諾他和班清銅器時代文化,在能諾他的墓坑裏發現有銎青銅斧一把,距今約4,500年;在班清的墓葬出土的一批青銅手鐲和銅斧、銅矛,還出土了上千件彩陶。班清文化距今約5,000年。

1962年~1967年,在菲律賓的巴拉望島發現他崩洞穴群,出土的青銅器物主要有青銅斧、袋狀槍頭、帶杆的鏃等。其年代經測定大致從公元前700年~公元前200年。

在青銅器時代的東南亞,還有一種“複合文化”即“巨石文化”,它從青銅器時代延續到鐵器時代初期。東南亞的“巨石文化”主要以老撾查爾平原的石甕群,泰國東北部用石板搭蓋的棚,以及馬來半島和菲律賓等地的石板墓為特征。在印尼蘇門答臘的帕詩馬高原地區,素以石棚、石柱、石板墓和石像等巨石文化而聞名。

同時,這時期還出現了銅鼓,其形製與中國南方的銅鼓文化有傳承關係。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就在東南亞地區廣泛流傳和使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銅鼓文化。

從公元前後至10世紀的約1,000年的時間裏,東南亞國家形成了早期的文化。早期的東南亞,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到公元前後,越南中部、泰國南部、緬甸中南部、印尼的爪哇等地都把稻穀當做居民的主要產業,而且在越南中部地區出現了鐵器——沙瑩文化。這個階段上東南亞民族文化主要是在原始公社基礎上產生的村社文化,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總結出了東南亞早期民族文化中存在的特點是:生產工具和耕種方式落後,生活水平低下。比如人們在農業生產中進行刀耕火種,在社會生活中喜歡巢居或者住高頂草屋,重祭祀,穿樹皮衣、戴無邊帽,使用銅鑼、竹弓、火繩等工具。

二、東南亞的古代國家

1.柬埔寨的古代國家

柬埔寨是東南亞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建國於公元1世紀後半葉,曆經扶南、真臘、吳哥等時期,其中9世紀至14世紀的吳哥王朝最為強大,鼎盛時疆域覆蓋了大半個中南半島,包括今天的越南南部、老撾、泰國、緬甸的一部分和馬來半島的一部分,北部與中國雲南相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明。它不僅是柬埔寨古代文明的珍貴遺產,也是世界級的曆史文化瑰寶,與中國的萬裏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並列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於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以精美浮雕和宏偉的巨石建築而聞名於世的吳哥古跡,坐落在柬埔寨西北部的暹粒市附近,距首都金邊約300公裏。吳哥古跡原為公元9~13世紀吳哥王朝的都城,包括吳哥窟(小吳哥)、吳哥通(大吳哥)、巴揚寺、空中宮殿、巴肯寺、女王宮、塔普龍以及東池、西池、北池等大大小小600多座精美石刻浮雕和雄偉石塔構成的石砌建築群,錯落有致地分布於吳哥地區方圓45平方公裏的熱帶叢林中。其建築過程曆經22位國王統治的9~13世紀共500多年,建築鼎盛期工匠數十萬人,拉石料的大象也達數萬之眾。

公元9世紀初,闍耶跋摩二世結束了真臘將近兩個世紀的分裂局麵,創建了吳哥王朝。闍耶跋摩二世是吳哥王朝的締造者,在他當政期間,國內“休養生息”,呈現出一派盛世景象。初期的吳哥在人工灌溉係統方麵有高度的發展,保證了農業的豐收,建立了一個人口密集、中央集權的強國。也正是由於這種先進的灌溉係統,使吳哥王朝有豐富的人力物力,建造吳哥王城和吳哥寺等一係列建築成為可能。

在建築藝術方麵,磚石結構的建築,是由因陀羅跋摩一世開始的。因陀羅跋摩一世執政時期,劃分了王室內部的等級,建立了王室體製,為以後各個朝代所沿用。因陀羅跋摩一世去世後,他的兒子繼承了王位,稱耶輸跋摩一世,建立了吳哥地區的第一個吳哥城,占地約26平方公裏。農業是封建經濟社會的經濟基礎,對一個農業稻作社會,發展和完善水利灌溉係統,可以保證稻穀連連豐收,是國富民強的根本性措施。因而,耶輸跋摩一世繼承了建立水利灌溉係統的傳統。

公元11世紀至12世紀上半期,是吳哥王朝發展的第二個時期,這個時期是吳哥帝國日益昌盛的時期,也是吳哥王朝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標誌。蘇利耶跋摩一世即位之初,和自己的政敵進行了4年的內戰,最終獲得了勝利。蘇利耶跋摩時期最引人注目的建築是披梅那卡寺和茶膠寺。披梅那卡寺意為“空中宮殿”,是當時吳哥的王宮。茶膠寺是第一座用砂岩建成的高棉廟宇。公元11世紀以後,繼蘇利耶跋摩一世之後的國王出於對宗教的虔誠,繼續修建寺廟,這些寺廟成為吳哥文化的組成部分。

公元13世紀,隨著暹羅及越南的興起,吳哥王朝日益衰落。1431年,暹王波隆摩羅闍二世乘占婆不斷入侵真臘王國之機,發動了對吳哥王朝的侵略戰爭,在圍攻7個月之後占領了吳哥城。此後,吳哥從中南半島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暹羅從北麵進攻,越南由東麵侵襲,麵對兩麵夾擊,吳哥王朝節節潰退,龐大的帝國逐漸土崩瓦解。

2.越南的古代國家

自秦至宋,今越南北部屬於中國的郡縣,稱為“交趾”或“安南”。公元

968年,丁部領平定各地使君之亂後,自立稱帝,建立了“大瞿越國”,定都華閭。這是越南建立獨立自主國家的第一個封建王朝。

自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公元968年—980年),直至黎桓建立黎朝(公元980年—1009年),這是越南建立獨立自主國家的開始階段。越南的丁朝和黎朝都受中國皇帝的冊封,稱臣納貢,是中國的藩屬。

李朝開國皇帝李公蘊於公元1010年建都升龍(今河內),國號為“大越”

。李朝統治時期是越南封建製度發展和鞏固時期。這期間,健全了一整套中央集權製的統治機構和行政管理體製,頒布了越南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刑書;實行科舉,選拔人才,重視發展經濟,興修水利;擴充兵力,頻頻對外擴張。1225年李朝為陳朝所取代,此後越南又經曆了胡朝、後黎朝和阮朝等朝代。

3.緬甸的古代國家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是緬甸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它的建立和發展,為後來緬甸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奠定了基礎。蒲甘王朝是緬族人建立的,公元9世紀,緬族向伊洛瓦底江與欽敦江匯合處的蒲甘地區發展,以蒲甘城為中心建立了政權。1044年阿奴律陀在位期間,憑借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四處征伐,在1057年統一了緬甸。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1057年征服直通,然後從直通帶回許多工匠、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經典和僧侶,發展了蒲甘的文化和建築技術。阿奴律陀把南傳上座部佛教定為國教,統一人們的宗教信仰,以此鞏固國家統治。

蒲甘時期是緬甸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它的文化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這一時期的建築藝術、雕刻、繪畫、文學作品都滲透著宗教精神,奠定了緬甸民族文化的基礎,尤以佛塔寺院建築著稱。僅在蒲甘一地,就建造了4,000多座佛塔寺院,有的寺塔如瑞喜宮塔、阿難陀寺、他冰喻塔等,都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曆時數十年建成。迄今仍有2,000多座寺塔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成為世界上古塔最為集中的文化遺址,佛塔也成為緬甸文化的重要象征。

4.泰國的古代國家

在今天泰國的土地上,由泰族建立的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是素可泰王國。1238年,吳哥國王的女婿坤邦克郎刀擺脫了柬埔寨吳哥王朝的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中央集權的素可泰王國,成為泰國第一個王朝。約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素可泰王國的勢力極其強盛,它的版圖曾覆蓋了老撾的琅勃拉邦,馬來半島北部,緬甸的土瓦、勃固、馬都八等地。消滅了湄南河下遊以華富裏為中心的羅斛國,第一次大體實現了泰國的統一,創造了統一的文字。素可泰時期被稱為“泰族文明的搖籃”。

14世紀中葉,素可泰統治下的湄南河下遊的素攀、阿瑜陀耶一帶,逐漸崛起了一個新的政權並日益強大,最終取代了素可泰王國。由於它以阿瑜陀耶為首都,因此稱為阿瑜陀耶王國。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後就開始不斷向外擴張,經過曆代國王的征戰,到17世紀時,阿瑜陀耶王國已經控製了現今泰國的廣大部分領土,南部甚至遠達馬來半島南端的馬六甲,西部一度伸展到緬甸的馬都八(莫塔瑪)、土瓦和丹那沙林,成為中南半島的強國。15世紀中葉,波隆摩·戴萊洛迦納王統治時又實行政治改革和按等級授田的製度,加強中央集權。

阿瑜陀耶王朝的主要生產部門是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特別是阿瑜陀耶為中心的平原地區,因湄南河水的泛濫而受到良好的灌溉,其稻米生產可以少耗勞力而獲得好的收成。此外,還有甘蔗、棉花、胡椒等農作物的種植也為農業生產帶來了豐收。捕魚、狩獵等生產活動也占有重要地位。

阿瑜陀耶的商業貿易比較發達。特別是一些沿海城鎮,由於地處交通要道,成了重要的對外貿易點。阿瑜陀耶城是當時國際貿易的重要城市之一,來自中國、印度、馬來亞、安南、日本等國的商人常聚於此。

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國明朝的關係密切。在整個明代的276年中,阿瑜陀耶派遣使臣到中國訪問、貿易達102次。明朝使臣訪問阿瑜陀耶共19次。這是中泰關係史上雙方往來最頻繁的時期。

16世紀中葉,阿瑜陀耶西麵的緬甸東籲王國興起並逐漸強盛,成為阿瑜陀耶的勁敵。從1549年起,緬軍開始大舉進攻阿瑜陀耶。之後,阿瑜陀耶淪為了緬甸的附庸,但泰國人民不甘當亡國奴,他們不斷掀起反對緬甸統治的鬥爭。18世紀後期,緬甸又屢次攻打阿瑜陀耶。盡管阿瑜陀耶軍民堅決抵抗,終因糧盡援絕而不能堅持。1767年4月,曆經417年的阿瑜陀耶王朝結束。

5.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國家

(1)室利佛逝。公元7世紀末期,在蘇門答臘東南部的巴鄰旁(今巨港)興起了一個龐大的王國——室利佛逝。室利佛逝興起後就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吞並了半島上的所有王國。室利佛逝對海峽和馬來半島的統治一直持續了數個世紀。

室利佛逝盛行南傳上座部佛教,為當時東南亞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國內僧侶眾多,有千人以上,勤學好施。崇佛的情況在室利佛逝立國後第二年立於巨港西南塔朗土沃的石碑碑文中有反映。

隨著勢力範圍的擴大,公元八九世紀時,室利佛逝的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因為地處東、西方交通要道,控製著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商業發達。特別是與中國、印度、阿拉伯以及南洋各國的貿易和轉口貿易最為興盛。室利佛逝與中國的政治、經濟關係非常密切。從鹹亨至開元的七十年間,室利佛逝至少有6次派出使節訪問中國唐朝,他們帶來侏儒、樂人和五色鸚鵡等獻禮,唐朝皇帝曾以對其國王冊封作為酬答。但在公元742年後直到903年的161年間,室利佛逝與唐朝的關係中斷。10世紀初,室利佛逝再度興起,進入繁榮時期。公元904年恢複了同中國的往來。之後,我國史書稱其為三佛齊,簡稱佛齊。14世紀末,三佛齊在內外夾擊下國勢日衰,而取而代之是馬來半島上另一個著名的古代王國——滿者伯夷。

(2)滿者伯夷。滿者伯夷興起於13世紀,又稱為麻喏巴歇。由新柯裏末代國王格爾達納卡拉之女婿羅登·韋查耶創建。滿者伯夷處於東南亞海島人口最集中的地方。當地有適於種植稻穀的大片肥沃平原和降雨量,使它能夠聚集布蘭塔斯河平原和馬都拉島的豐富物產。

13世紀末,正當爪哇新柯沙裏王國鼎盛之時,元世祖也向四麵八方用兵,並想控製住爪哇。1289年,他派使者去爪哇,要新柯沙裏國王向他表示臣服。但新柯沙裏末代王格爾達納卡拉依靠國力強大,斷然拒絕了元世祖的詔諭,並粗暴地把元朝使者孟琪逐回。元世祖大怒,於1299年2月,派兵兩萬,戰艦千艘,跨海遠征爪哇。但是,在元軍抵達爪哇之前,原諫義裏王族後裔查耶卡旺利用新柯沙裏主力部隊調出迎戰元軍的機會,率眾叛亂,攻下首都,殺死了國王,滅了新柯沙裏王國。當元軍抵達爪哇時,格爾達納卡拉的女婿韋查耶借元軍之力推翻查耶卡旺。後又趁元軍不備,把元軍逐出爪哇,然後以東爪哇的滿者伯夷(今泗水)為都,建立滿者伯夷。

14世紀後期,滿者伯夷向東征服了巴厘島、鬆巴島,向西征服了以四分五裂的三佛齊,北麵控製了加裏曼丹,勢力達到鼎盛,馬來半島南部也包括在其版圖內。這一疆域大體奠定了現今印度尼西亞版圖的基礎。滿者伯夷為了維護宗主權,在爪哇以外的藩屬設置太守進行統治,強迫各藩屬宣誓效忠,按期納貢。各地太守都擁有一定的機動海軍,以對付外國勢力的入侵和內部的叛亂,同時阻止各屬地和屬國的紛爭。

滿者伯夷時期,印度尼西亞在經濟、文化上也都有較大發展。農業上,注重開墾土地,維修堤防,防汛和防旱。加上取消了中間剝削,由政府直接“計口授田”、“計口征稅”,生產者積極性有所提高,產量不斷增長。商業上,國內市場有大量的農產品、香料、名貴木材和手工業品。商人往來於各地,忙於運送各種貨物。由於三佛齊被滅,中西交通要道馬六甲海峽受其控製,滿者伯夷同中國、印度、中南半島各國,甚至與朝鮮、日本都有貿易往來。印尼各島的產品也源源不斷地運往國外。隨著商業貿易的發達,一些港口城市應運而生。文化上,湧現了一批著名的詩人和作家,留下了一些重要著作,如著名詩人帕臘潘查寫的長篇頌詩《爪哇史頌》,坦圖拉爾著有編年史《麻喏巴歇列王記》等。民間音樂、舞蹈和宮廷歌劇得到很大的發展。

滿者伯夷主要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的濕婆教,之後,兩個教派逐漸合而為一。13世紀末伊斯蘭教開始傳入,後逐漸盛行。滿者伯夷也曾多次派遣使節到中國。同時,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於1405年和1408年兩度到達滿者伯夷。15世紀,滿者伯夷國解體。

三、東南亞古代文化

從11世紀開始東南亞進入了古代文化時期。如前所述,在中南半島地區,10世紀中葉越南建立了封建國家,到11世紀中葉緬甸中部和南部也建立了統一的強大國家。在馬來半島上,馬六甲和東南亞海島國家也出現了封建國家。這個時期,漢文化、南傳上座部佛教和伊斯蘭在東南亞不同的國家確立了其主流文化的地位。在越南,儒、佛、道三教並存,儒家學說一直占有了優勢地位,而漢字的長期被使用則構成了越南古代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一個重要特征。從公元11至14世紀,中南半島地區的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老撾,都相繼建立了統一的比較強大的封建國家,正是在這一曆史的轉折時期,從錫蘭傳入的南傳上座部佛教,便成為這些國家的主要宗教,從而形成了東南亞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緬甸於1044年將南傳上座部佛教定為國教,泰國的素可泰王國也確立了這種宗教在國家的統治地位。伊斯蘭教傳入東南亞地區比較晚,大約是在13世紀由印度和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帶去的,約於13世紀末,伊斯蘭教在蘇門答臘傳播的同時,在馬六甲沿海地區也傳播開來。約於13世紀下半葉,伊斯蘭教開始傳入爪哇北部沿海地區,由於統治階級的提倡,加速了伊斯蘭教在爪哇的傳播。16世紀,在爪哇先後出現了幾個伊斯蘭教王國——淡目王國、萬丹王國、馬打蘭王國等。16世紀初,伊斯蘭教開始在加裏曼丹傳播,16世紀中葉文萊已成為一個穆斯林國家。到了15世紀與16世紀之交時,古代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和菲律賓南部由原來的信奉印度教和佛教文化轉向了伊斯蘭文化,經過不斷的擴張,伊斯蘭文化逐步成為東南亞海島國家的主流文化。與此同時,西方殖民者開始把東南亞地區作為侵略的目標。16世紀初,馬六甲和東南亞海島國家逐漸淪為葡萄牙、荷蘭、西班牙等國的殖民地。一些西方文化也進入了東南亞,並且隨著西方殖民者和移民的增多,一些宗教文化也開始得到廣泛的傳播。比如天主教和基督教等。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