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走向深淵

  英、法、俄三國關係由疏遠、對抗演變為和好、協作,是對德意誌帝國的嚴峻挑戰。因為自 1904 年以後,由於法俄同盟和英法協約的存在,德國東西兩麵受敵的形勢已經形成。此外,由於英國加人法俄集團,德國對手的力量已大大增強,國際體係的天平已向協約國一方傾斜。為了擺脫孤立,德國積極改善同俄國的關係,重續德俄友好,從麵拆散法俄聯盟,或是通過俄國拉攏法國,組成一個反英的大陸同盟。此外,它還決定在英法協定所涉及的敏感地區,即摩洛哥給法國以打擊,以迫使法國讓步,削弱英法合作的前景。

  聯俄的嚐試因俄國對法國資本的依賴無果而終,於是,德國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摩洛哥同題上。圍繞摩洛哥問題所發生的國際危機和局部衝突,加劇了兩大軍事集團的矛盾,成為走向全麵戰爭的序幕。

  摩洛哥地處非洲西北端,北臨地中海,西瀕大西洋,交通便利、商業發達、礦藏豐富,加上它的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守著進人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早已成為西方列強激烈爭奪的對象。法、德、英、意、西等國都想擴大在摩洛哥的勢力,彼此爭鬥、排擠,相待不下。由於摩洛哥人民長期的反抗鬥爭,直到 20 世紀初,這塊戰略要地仍保持著獨立地位。法國長期以來把北非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占領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之後,加緊對摩洛哥滲透擴張,成為在摩洛哥影響最大的勢力。190 年,法國與意大利簽訂協約,允許意大利在利比亞自由行動,換取了對自己在摩洛哥擴張的默認。1904年4月,英法協約簽訂,法國以放棄在埃及的權力換取了英國對法國在摩洛哥權益的承認。當年 10 月,法國又與西班牙締約,劃分了兩國在摩洛哥的勢力範圍。自此,已初步實現了對摩洛哥大部分領土的控製o1905年1月,法國提出了一個對摩洛哥全麵改革的計劃,企圖完全控製摩洛哥的內政和經濟,通過“和平滲透”使之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德國原來對法國在摩洛哥和北非的擴張持容忍態度,目的是讓它的西部鄰國轉移對歐洲的注意力,放棄收複阿爾薩斯一洛林的念頭。但是英法協約的簽訂以及法國在地中海勢力的不斷擴展,已危及德國的稱霸計劃。為了試探英法協約的牢靠性並遏製法國的擴張,德國決定插手摩洛哥事務,給法國施加壓力,以削弱英法關係。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在首相標洛的陪同下,示威性地訪問了丹吉爾港。在前來歡迎的摩洛哥國王代表和各國公使麵前,威廉發表了針對法國的挑釁性演說。如同數年前在中東“朝聖”時一樣,他在丹吉爾以摩洛哥人民的保護人自居,在維護摩洛哥主權的招牌下,要求各國在摩洛哥的地位完全平等,實際是否認法國的特殊權益。他警告摩洛哥素丹必須慎重地對待法國的改革建議,事後又通過德國駐摩洛哥公使,要求素丹拒絕法國的改革計劃。

  對於德國在摩洛哥問題上的挑釁,法國在開始時一直持堅決對抗的態度,以致德法關係一時十分緊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德國外交部聲稱:“如果法國軍隊越過摩洛哥邊界,德軍就立時越過法國邊界。”在德國的戰爭威脅下,法國內閣考慮到,英法協約尚不穩固,俄軍尚在遠東與日本作戰,無法在東線全力支持,法軍本身也未做好戰爭準備,放而決定緩和與德國的關係。經過磋商,法國表示接受德國建議召開國際會議來討論摩洛哥問題。

  1906年1月16日,有13個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在西班牙的阿爾黑西拉斯舉行。會議在形式上對德國作了讓步,承認摩洛哥獨立,並建立一個由西班牙銀行監督、由西方各大國提供貸款的國家銀行,對摩洛哥財政實行國際管理,各國在摩洛哥有平等經濟權利。但是在摩洛哥的警察管理權方麵,會議出現尖銳分歧。法國要控製這一特權,但遭到德國的反對。英、法、俄三國積極支持法國,美國也站在法國一邊。意大利、西班牙因與法國訂有協議,也與法國立場一致。奧匈帝國因在摩洛哥沒有特殊利益,雖支持德國,但態度並不積極。所以,除了奧匈無精打彩的支持外,德國在會上實際處於孤立地位。最後被迫讓步,以法國和西班牙分別掌管摩洛哥的警察權的妥協而告終。

  阿爾黑西拉斯會議沒有使德國達到打擊法國、削弱英法協約的目的,反而因自己外交上的孤立所做出的讓步,加強了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此外,英法關係、法俄關係也獲得進一步加強。摩洛哥問題的國際解決消除了一次戰爭危機,但沒有削弱列強之間的矛盾,暫時的“緩和”潛伏著新的、更大的戰爭危機。

  摩洛哥危機平息不久,1908年,在巴爾幹半島又發生了波斯尼亞危機。巴爾幹半島是歐洲的“下腹部”(丘吉爾語),也是進人東方世界的門戶和橋頭堡。在曆史上,這裏曾是多重文化的交匯之地,希臘文化、拉丁文化、拜占廷文化、斯拉夫文化和穆斯林文化,在這裏衝突、交匯,形成這裏奇特多姿、充滿活力的文化景觀。近代以來,隨著奧斯曼帝國的興起,這裏又成為西方基督教文明與穆斯林文明衝突交匯的邊緣地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推動了西方列強和正在崛起的俄羅斯加緊填補這一政治真空。掩蓋在大日耳曼主義和泛斯拉夫主義旗號下的滲透、擴張,其實是俄、奧、德三國在這一地區激烈爭奪的反映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原為奧斯曼土耳其在巴爾幹的屬地。1875年夏,先後在黑、波兩地爆發的民族起義動搖了土耳其的封建統治,也引發了持續3年的近東外交危機。俄、奧兩國在巴爾幹的爭奪衝突成為危機的焦點。為了抑製俄國的擴張氣焰,在 1878 年 6 月召開的柏林會議上,因稗斯麥的周旋,波、黑兩地暫時由奧匈代管。土耳其遭到一次有限的瓜分。俄國因沒有完全實現擴張目標,遷怒於德國,從此與德奧的關係不斷惡化。1908年7月,土耳其發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素丹哈米德二世的獨裁統治,宣布恢複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奧匈帝國認為這是正式吞並波、黑兩省的絕好機會,俄國也想趁機分割土耳其領土並控製黑海海峽。9月16日,奧俄經過密商達成協議:俄國同意奧匈兼並波、黑,奧匈則同意黑海海峽對俄國軍艦開放。10月,奧匈正式宣布吞並波、黑,但俄國爭取自由通過海峽的權利卻因英法的反對未獲成功。於是,奧匈的兼並行為開始遭到俄國的反對。由於波、黑兩地居民大部分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他們長期堅持反對土耳其統治和奧匈的控製,渴望與塞爾維亞國家聯合,組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塞爾維亞也一直把這兩個地區視為未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的組成部分。因此,當奧匈正式宣布吞並波、黑兩省時,也向奧方提出強烈抗議。俄國出於反奧的目的,打著“支持南部斯拉夫兄弟”的口號,竭力煽動對奧戰爭。

  奧匈力圖用武力壓服塞爾維亞,並得到德國的支持。這樣,巴爾幹的地區衝突一下子變得具有兩大集團對抗的性質。1909年z月,在德國的影響下,土耳其政府與奧匈簽訂協定,以獲得奧方250萬英鎊為補償,放棄了對波、黑兩省的主權。俄國麵對奧匈吞關波黑的既成事實和德國的戰爭威脅,在未能得到英法兩國有力支持的前提下,被迫勸說塞爾維亞放棄一切反奧宣傳和戰爭準備,波斯尼亞危機遂告平息。但是,自此以後德奧與俄國的矛盾更加尖銳了。

  波斯尼亞危機剛過兩年,德法在摩洛哥的衝突又趨尖銳,因而又出現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191年4月,摩洛哥首都非斯爆發人民起義,法國以保護僑民為借口於5月出兵占領非斯,並很快控製摩洛哥全境。7月1日,德國因不甘心法國獨占摩洛哥,派炮艦“豹”號開抵阿加迪爾海麵,對法國進行軍事威脅。這一事件被稱為“豹的跳躍”,使德法關係頓時緊張起來。兩國輿論相互指責,戰爭危機迫在眉睫。危急關頭,英國出麵幹預,反對德國軍艦在摩洛哥西海岸立足,支持法國對德采取強硬態度。英國不能容忍德國在直布羅陀附近建立起一個海軍基地,以威脅其南下好望角航道的安全,聲稱:在摩洛哥問題上,如無英國參與,其結果英國決不承認。7月21日,英國財政大臣勞合一喬治在當晚舉行的倫敦市長宴會上進一步表明了英國的態度,他指出:“我準備為維護和平作出重大犧牲。……但是,如果強迫我們處於這樣的境地—即隻有以放棄英國經過幾個世紀用英勇精神和勝利業績爭得的重要的優越地位作為代價才能維護和平的話,如果在涉及英國切身利益問題上無視英國的存在,仿佛它在世界人民的大家庭中已不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麽我要強調指出,以這樣的代價換來的和平將是一種屈辱,對於像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來說是不能容忍的。”在英國的強硬態度麵前,德國再次感受到了英法協約的力量,它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要求,與法國磋商妥協條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德國以法國割讓部分法屬剛果領土為條件,承認了法在摩洛哥的特權。隨後,德國軍艦悄然撤離阿加迪爾港,但留下了對英國幹預難以抹去的嫉恨,英德矛盾已無可挽回地惡化下去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對德國政局產生了重要影響。民族沙文主義者指責政府懦弱猶豫,致受屈辱,同時仇英情緒迅速高漲。德國軍界大聲疾呼擴充軍備,誓與盎格 N-撒克遜民族決一死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僅海軍軍備步步升級,大力擴充陸軍的計劃也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早在1893年,德國國會就通過擴軍法案,把陸軍平時編製擴充至5890人。6年後又增至6190人。

  1896年,德軍首先采用新式毫米速射重炮裝備陸軍,實戰能力大為增強。從1905年起,在總參謀長施裏芬伯爵(1833-1913年)主持下,德國開始製訂在東西兩線同時對法俄作戰的計劃,稱“施裏芬計劃”〔

  依照這一計劃,德軍將集中優勢兵力於西線,繞道比利時、盧森堡和荷蘭,從側翼包抄法國,以閃擊戰、殲滅戰的戰略,迅速擊敗法國,然後掉頭東進,迎擊俄軍,追其締結和約。施裏芬計劃是對原總參謀長毛奇出奇製勝戰略原則的繼承和發揮,它不僅強調在戰略上先發製人,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而且主張盡可能進攻敵軍的側翼和後方,迫其在兩麵作戰。施裏芬計劃形成後,成為德國一戰前基本的作戰方針,以後的新計劃隻是補充它,而不是取代它。由於施裏芬計劃把決戰的重點放在西線,為集中優勢兵力,它要求“陸軍必須盡可能強大”。因而從 191 年摩洛哥危機以後,德國一方麵瘋狂擴充海軍,另一方麵又加速擴充陸軍。1912年上德國再次擬定擴編陸軍1360人和加強重炮部隊的計劃。

  到1913年,德國擁有先進技術裝備的現役軍人已達76萬人。1914年大戰爆發前夕,德國常備軍人數已增加到8910人。此外還增設了一支擁有50隻飛艇、計有6個兵站的飛艇部隊。

  對於某些觀察家來說,德國陸軍擴展的規模和作戰能力給人留下的印象並不怎麽深刻。因為不僅法國軍隊的規模與德國不相上下,而且要與擁有130萬前線部隊和號稱 50 萬後備軍的俄國武裝力量相比,德軍不免在數量上有些相形見細。然而,德國的軍事力量是潛在的。首先,從1890至1914年,德國人口從490萬增至670萬,淨增180萬;而同期法國人口僅增加10萬多一點。依靠從普魯士時期就形成的後備役軍事製度,德國總參謀部不僅能組建10多個師,而且擁有可征召10萬適齡青年人伍的潛在兵力,相比之下,法國隻有 50 萬。除了高效的並以最先進戰術思想武裝的總參謀部外,德軍擁有數十萬訓練有素、接受過高水平教育的優秀軍官。在德國軍隊的構成中,軍官成分所占比例龐大,這是在戰時能夠迅速擴充軍隊的關鍵因素此外,由於德國的學校體製,德軍士兵的文化素質位居歐洲各國軍隊之首。有資料反映,俄國的兵員中每千人約有1/3是文盲(約30名),奧匈帝國是220名,法國是 68 名,而德國每千人中隻有 1 人是文盲。高水平的文化素質保證德軍能夠迅速地接受最先進的技術裝備,並通過發達的國內交通、快速的動員體製,在戰鬥前沿集結優勢兵力,給對手以沉重打擊。當然德國的軍事優勢更主要地來源於它的經濟實力。1914年德國的鋼產量已達1760萬噸,這個數量已超過英、法、俄三國產量的總和;在電力、光學和化學工業等新興工業門類領域,德國引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更使它的對手相形見細。大戰前,德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占的份額已達14836.%的一倍。%,高於英國的1.%,是法國所占61半。因此,當191年和1912年的國際緊張局勢促使柏林決定大規模擴充陸軍時,德軍軍事裝備上的投資幅度是十分驚人的。從1910到1914年,德國陸軍的預算從2.04億美元猛增至4.42億美元,而法國僅從1.8億美元升至1.97億美元。法國雖維持了與德國近似的軍隊數量,但它幾乎征招了89%的適齡青年,而德國隻需擔纂53%的適齡青年就達到了這種軍事集結。同樣是居備役軍人,德國由於良好的教育和訓練,可把他們部署在前線行動“而法國和俄國隻能把他們留在後方使用。所以德國的軍事優勢表現在素質、技術等一類不能完全用數量來表達的因素上從1905年到1914年,德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實力已達到一個空前的高峰。德國能否保持這種相對優勢,取決於德國自身的發展和鄰國力量的消長。早在 1909 年,俄國首相斯托雷平就曾斷言:“如果給這個國家20年的國內外的和平時間,你們就會認不出俄國了。”但是,兩大軍事集團的存在,俄國所承擔的結盟義務,以及它與德奧兩國的尖銳矛盾,決定了俄國不可能得到斯托雷平所期望的 20 年和平時間。如同克裏米R戰爭、日俄戰爭一樣,它將不得不再度通過新的戰爭考驗來確定在歐洲強權政治中所擁有的某種地位。俄國如此,英、法也是如此,德、奧集團更是如此。隨著英法兩國對德國疑懼的不斷加深,隨著標洛宰相與威廉二世不斷地宣稱“德國世紀”正在到來,以及德奧在巴爾幹持續擴張所引起聖彼得堡的恐慌,歐洲各大國正在一步步地走向世界戰爭的深淵。191年至1913年,發生在地中海東部的三場戰爭最終把列強之間的矛盾推向沸點。它們是191至1912年的意、土戰爭,1912年的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和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的黎波裏(利比亞)位於地中海南岸,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吞並的黎波裏和昔蘭尼加這兩塊奧斯曼帝國屬地,意大利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戰爭持續到 1912 年,土耳其被迫把兩地割讓給意大利。意土戰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意大利與德奧集團的聯係,並使奧斯曼帝國陷人困境。受此鼓舞的巴爾幹各民族,包括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希臘等國乘機聯合起來發動了對土耳其新的戰爭,是為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1913 年 5 月,巴爾幹同盟各國最終戰勝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幾乎被趕出歐洲。但是,緊接著在勝利了的巴爾幹各國之間又發生了激烈的爭吵,於是以保加利亞為一方,以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為另一方的同盟之間又發生了新的戰爭。土耳其為收複部分失地也參加到反保一方作戰。勢單力孤的保加利亞在1913年7月戰敗,被迫於8月和9月先後與塞、希等國和土耳其簽訂和約,出讓大部分領土。巴爾幹國家新的力量組合為歐洲各大國控製巴爾幹事務提供了可乘之機。從此,塞爾維亞、希臘和羅馬尼亞得到俄國的支持,加強了同協約國的聯係,保加利亞則轉向德奧集團一邊;土耳其由於親德政府上台加緊向德國靠攏,於是,巴爾幹地區性矛盾衝突便帶有兩大軍事集團尖銳對抗的性質。巴爾幹成為列強矛盾的聚合點,也成為最敏感,最易爆發戰爭的地區。1914年6月28日,發生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的謀刺奧國皇太於事件,終於成為引發世界大戰的導火線經過兩次巴爾幹戰爭,奧斯曼帝國在東南歐的統治基本瓦解,這一形勢大大鼓舞和推動了仍在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的鬥爭。其中,1908年為奧匈所兼並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要求擺脫異族統治,與塞爾維亞合並,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的願望日益強烈。塞爾維亞,由於在兩次戰爭中的勝利,也成為南部斯拉夫人所矚目的反抗異族壓迫、爭取民族統一的強固核心。這一形勢引起多瑙河哈布斯堡帝國的極度不安,為了摧毀甚至兼並塞爾維亞,奧匈統治集團積極策劃對塞戰爭。皇太子弗蘭茨·斐迪南大公以及軍隊總參謀長康拉康·馮·赫岑多夫男爵,是這一戰爭的主要策劃人。他們決定在毗鄰塞爾維亞的波斯尼亞邊境舉行一次軍事演習,以塞人為假設敵人,蓄意挑釁,以打擊斯拉夫人的反奧情緒。

  1914年6月28日,天氣晴和、陽光燦爛,斐迪南偕同夫人出巡波斯尼亞。在經過觀看三天的軍事演習並檢閱軍隊之後,奧國皇儲希望在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周日,因為這一天也是皇儲夫婦結婚14周年紀念日。為了保持訪問的平利氣氛,應大公的請求,演習部隊一律不準進入市區、因而當皇室車隊緩慢地駛過人群擁擠的大街時,隻有稀疏的憲兵分布在路旁擔任警戒任務。這個原本為了掩飾皇儲出巡目的的天真想法並沒有改變當地人把大公視為奧地利民族壓迫的象征的看法。在有禮貌的歡呼聲掩護下,鬆弛的警戒為一場早已策劃好的暗殺行動提供了條件。當天下午,當例行的歡迎儀式結束,大公夫婦驅車駛至距市政廳不遠的一個街道轉彎處時,遭到塞爾維亞一愛國青年的襲擊,當場飲彈身亡。皇儲的遇刺震動了世界,表永同情的電訊來自歐美各地。伍德羅·威爾遜發來慰唁,代表美國政府和人民表示深切同情。英國國王喬治五世宣告他的宮廷將致哀7日。為了不被人超過,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致哀 12 天。但在事發當天的薩拉熱窩,氣氛卻是出奇的平靜。隻是在第二天,一幫流浪的克羅特人利穆斯林通過劫涼和破壞塞爾維亞人地區,對謀殺進行了報複,除 50 多人受傷外,由波蒂奧雷克將軍調集的部隊進入市區,很快恢複了秩序。看來,這一切都似乎意味著一個突發的地方性事件的結束。甚至在事發後一個星期,奧地利外交部仍保持沉默。當遇刺的皇儲夫婦被埋葬兩天後,年邁的奧皇弗蘭茨·約瑟夫沒有參加葬禮就回到他的夏季別墅去了。皇帝的侍從官帕爾伯爵解釋道:“這不過是又一次悲慘事件而已,它在皇帝的一生中是經常發生的。我不認為他會以任何別的見地來考慮這個事件。”然而,帕爾伯爵顯然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件謀刺案與曆史上的宮廷悲劇在性質和背景上是多麽不同!而且在維也納,事情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因為對大公之死十分高興的人大有人在。外交大臣萊奧波爾德·馮·貝爾希多爾德伯爵以及總參謀長赫岑多夫將軍,數年前就慫恿皇帝對塞爾維亞開戰,現在他們終於有了一個很好的借口和機會。

  “現在是到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候了!”貝爾希多爾德在7月a日鼓勵弗蘭茨·約瑟夫皇帝向威廉二世寫了一封私人信件並發出政府備忘錄,探詢德國意見。

  威廉二世在事發當天的較晚時候已獲悉事件的真象,當時他正在參加基爾運河竣工 19 周年紀念活動。作為朋友和獵伴,威廉對斐迪南的遇刺十分震驚,同時隱約意識到了這件事可能在列強關係方麵所產生的爆炸性影響。幾天後,當奧皇的信件送達柏林時,威廉已從最初的震驚中恢複過來。他建議維也納應抓住這次機會,通過一場小規模的戰爭來表明自己的大國地位。考慮到奧塞衝突可能局限於局部地區,為了打消盟友的顧慮,威廉也向來使表達了一旦戰爭升級,德國將作為可靠的盟友堅定站在奧匈一邊的承諾。當弗蘭茨·約瑟夫收到德皇的“擔保支票”時,他以往謹慎的和平感覺頓時化為烏有。他喃喃自語:“現在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的戰爭。”7月23日,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牌,如同維也納慣常的作風,他們的行動過於遲緩,可望獲得國際輿論支持的機會,由於全歐洲對斐迪南大公被刺的憤恨情緒的逐漸消失而大大減弱。最後通a的要求是十分強硬的,除了懲辦凶手、禁止一切反奧宣傳、取締一切反奧組織,還包括由奧方政府提供名單從軍隊和政府中肅清一切反奧官員,由奧方參與調查、追捕和審判凶手的權利。後一方麵的內容是一個主權國家所難以接受的。通牌限 48 小時答複。塞爾維亞在與俄國磋商後,在 7 月 25 日,即指定的時間以內,將措詞十分克製而又非常委婉的複照呈遞奧匈駐塞使館。複照接受了通中提出的 9項要求,僅對奧方要求派代表參與在塞方領土範圍內調查暗殺大公事件的要求持有異議,他們認為這“將破壞憲法和刑事訴訟程序法”。奧匈原本不希望與塞爾維亞和解,便措口沒有得到滿意的答複,當即宣布斷絕奧塞之間的外交關係。7 月 28 日中午,奧匈正式對塞爾維亞宣戰。28 日午夜,奧軍的炮火響徹貝爾格萊德上空。這不是局部戰爭的信號,而是世界大戰的開端。俄國原想以犧牲塞爾維亞的利益暫時避免與德奧開戰,但奧匈對塞宣戰迫使俄國不再後退。7 月 30 日,俄國宣布總動員。31 日,德國要求俄國取消總動員。

  俄國既未答複,也沒有停止動員。8月1日,德國下令總動員,並於當晚7時向俄國宣戰。在7月31日向俄國發出強硬照會的同時,德國也向法國送交一份照會,要求知道法國在德俄開戰後的態度,但得到的是法國“將保持行動自由”的含糊答複,並在8月I日也宣布總動員。為了爭取速度,擺脫必不可免的兩線作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2日為實施對法作戰計劃,德國對比利時發出最後通膝,要求借道進攻法國。遭拒絕後,8 月4 日德軍開始強攻比利時。當天,英國以德國破壞比利時中立為由,對德宣戰。這樣,自薩拉熱窩事件發生以來,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歐洲各大國相繼卷人這場曠古未有的世界大戰。猶如一組“多米諾骨牌”,一牌掀倒,牌牌相逐,全部應聲倒下。從柏林、巴黎、維也納、聖彼得堡到倫敦,人們沉浸在戰爭的呼嘯聲中,延續了超越一代人之久的稗斯麥式的和平終結了。誰是這場戰爭的失敗者?古老的帝國結構和貴族製度,以及延續約4個世紀的歐洲文明的中心地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