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二、拿破侖在德國的統治

  粉碎第一次反法聯盟以後,惟有英國繼續與法國處於戰爭狀態。為了打擊英國,1798年夏,法國督政府派遣意大利戰役的勝利者拿破侖·波拿巴遠征埃及,試圖通過控製英國通往東方的航路來動搖這個海上強國的地位。但是,這個龐大而冒險的計劃卻因英國海軍上將納爾遜在阿布基爾灣全殲法國艦隊而化為泡影。法國遭受的這一挫折立即鼓舞了所有憎恨法國的國家加人英國所策動的第二次反法聯盟(1798-180 年)。除了英國、奧地利、俄國、葡萄牙、那不勒斯這些舊有的成員之外,奧斯曼土耳其也因拿破侖占領它的埃及屬地而站在英國一邊。179 年春天,歐洲的戰爭在對法國極為不利的形勢下重新爆發。在聯盟合圍下,法國在先後丟失了米諾卡島和馬爾他島之後,又在瑞士和意大利為俄奧聯軍所敗。陷在埃及的拿破侖不能獲勝,一籌莫展。

  國內督政府的統治,由於戰時經濟生活的紊亂和強敵壓境,變得風雨飄搖、岌岌可危。法國革命再次處於命運效關的危急關頭。時代呼喚一個能夠保證資產階級內外秩序的強有力的政府。

  179年8月,一份載有法國內外形勢惡化消息的報紙落在法國東征軍總司令拿破侖的手上。他懷著攫取政權的野心,立即決定啟程回國。經過 47天的艱難航行,身帶少數隨從人員的拿破侖於10月9日在法國南海岸登陸。當時法國資產階級正在策劃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拿破侖的歸來使他們如獲救星。經過三個多星期的周密準備,在179年月9日(共和曆霧月18日)拿破侖發動政變,推翻督政府,建立了以他為第一執政的執政府,在法國出現了軍人獨裁者的軍事統治。

  5 年後,隨著拿破侖加冕稱帝,這個政權被稱作法蘭西帝國,亦稱第一帝國或拿破侖帝國。

  拿破侖政權的實質是大資產階級專政。這個政權一方麵保衛了大革命以來資產階級和自由農民爭得的主要民主成果;另一方麵又消除了大革命時期形成的激進的資產階級民主成就。因此,這是一個具有兩重性的政權。這種兩重性反映在對外關係方麵,表現為它既有捍衛和推廣革命原則、打擊反法聯盟的一麵,又有殖民擴張和大國爭霸的另一麵。由於這個強有力政權的崛起,毗鄰的德意誌無論在政治形勢還是在領土狀況上,都受到這雙重因素的衝擊。

  當拿破侖在霧月政變後登上法國政治舞台的時候,法國同第二次反法聯盟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由於督政府的腐敗,法軍在前線繼續失利。針對這種形勢,拿破侖決定通過外交途徑爭取俄國、分化同盟,並集中力量打擊奧地利。俄國沙皇保羅一世(1796-1801 年)是一個反複無常、感情用事的人。這時他正因馬耳他島和北意大利事務同英、奧發生了深刻矛盾,拿破侖乘機與俄國言和,答應以後把馬耳他割讓給俄國(當時英國已從法國手中奪取了馬耳他),並對俘獲的俄軍予以體麵的釋放。保羅一世遂與拿破侖結成秘密同盟,甚至在1801年1月命令一支頓河哥薩克軍隊取道布哈拉和希瓦汗國,直下印度河,配合拿破侖發動對英國的印度戰役。但是 1801 年 3 月日,保羅在宮中被親英勢力謀殺,使拿破侖的印度計劃化為飽影。盡管這樣,新沙皇亞曆山大一世(1801-1825年)還是在1801年10月退出了反法聯盟。

  俄軍一撤退,法軍就以雷霆萬鈞之勢全部衝向奧地利人。180年6月14日,拿破侖在上意大利的馬倫戈取得對奧軍的決定性勝利;6 個月後,又在巴伐利亞的霍亨林登戰役中再創奧軍。戰敗的奧地利被迫再次求和。1801年2月9日,雙方簽訂《呂內微爾和約》,依據這個和約,法國獲得在坎波福米奧和約中早已確認並進一步擴大了的帝國萊茵河西岸地區,奧地利放棄比利時和列日,並承認法國在東部邊境從北到南所建立的一係列衛星藩屬共和國,作為法國的屏障。它們是巴達維亞共和國(荷蘭)、海爾維第共和國(瑞士)、利古裏亞共和國(熱那亞)、南阿爾卑斯共和國(倫巴底一米蘭)。奧地利再次失去意大利和萊茵地區的統治,這是它所不甘心的。呂內微爾和約實際上結束了第二次反法聯盟。英國也於 1802 年 3 月同法國簽訂《亞眠和約》,進人惟一的暫時休戰時期。

  第二次反法聯盟的失敗和法奧間和約的簽訂,對德國政治現狀和領土布局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由於奧地利以德意誌帝國的名義放棄了萊茵河西岸地區,德國喪失了 150 平方英裏的土地和近 40 萬居民(占全德人口的七分之一),萊茵河從此成為法蘭西共和國和德意誌帝國之間的國界。其次,和約所規定的,對從萊茵河西岸地區被趕走的德國世俗諸侯所受損失將在帝國內部用教會土地加以補償的原則,導致了德國領土的重新分配和帝國政治體製的深刻變化。為澄清後一問題,在累根斯堡召開了全帝國代表會議。會議在拿破侖和亞曆山大一世的監督下,並以法、俄兩國在 1802 年 8 月提出的計劃為基礎,於1803年2月25日通過了《全帝國代表會總決議》。總決議規定取消帝國內部 12 個邦,以小邦並人大邦的方式把德意誌邦國的數目縮減至共約30幾個;絕大部分教會諸侯邦國實行了教產還俗;150個帝國騎士領地和45個帝國直轄市失去直屬帝國的地位,被分別置於世俗邦國之下;漢堡、不來梅、盧卑克、奧格斯堡、法蘭克福和紐倫堡這6個帝國城市仍保持獨立地位。巴伐利亞、符騰堡、巴登等中等世俗邦國通過兼並小邦擴大了領土。奧地利得失相抵,勢力相對有所削弱。普魯士因退出漢諾威,失去48平方英裏的土地和 13.7 萬人口,但卻從補償中獲得 235 平方英裏的土地和60萬人口。由於獲得希爾德斯海姆、帕德博恩、艾希斯費爾特、愛爾福特、明斯特的東部及其城市,大修道院領地黑爾福特、魁特林堡、埃爾滕、埃森、韋爾登、卡彭貝格,以及帝國城市米爾豪森、諾德豪森和戈斯都拉等地,普魯士在西北德的地位得以大大加強。

  德國領土變動是反法戰爭失敗的產物,它無疑貫穿著法國的戰略意圖,即通過大量縮減小邦、擴大中等邦國的勢力,以對抗奧、普兩大邦;同時,適當照顧普魯士的利益,以集中削弱和打擊奧地利。但是,這種領土變動方式改變了德意誌長期以來小邦割據分裂的局麵,客觀上為德意誌未來的統一消除了障礙。另一方麵,由於教產還俗和一些天主教諸侯領地被廢,德國天主教勢力遭到沉重打擊,這又為德國政治生活世俗化的發展創造了前提。此外,隨著信奉天主教的邦國的數目大大減少,人們可以預見的是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可能被推選為德意誌皇帝的機會也在變小。對於這些既成事實和潛在可能,奧地利是不甘心接受的。因此新的戰爭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1805年8月,奧地利加人由英、俄兩國策動的第三次反法聯盟,德意誌同法國的戰爭再度打響。拿破侖原計劃法軍登陸不列顛作戰,但因法國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中遭受英軍重創而放棄。在陸上,10月中旬法軍在烏爾姆擊敗奧軍,以後長驅直人,於n月攻下奧京維也納。12月2日,法俄奧三國在維也納東北 120 公裏的奧斯特裏茨舉行了有名的“三皇會戰”,法軍一舉殲滅俄奧聯軍3萬餘人。這一輝煌的勝利迫使俄軍殘部退人波蘭,奧地利被迫再次議和,依據 12 月 26 日簽訂的《普勒斯堡和約》,奧地利放棄在意大利僅存的威尼西亞,承認拿破侖為意大利國王;割讓蒂羅爾和福拉爾貝格給巴伐利亞,其餘它保留的南德領地分別讓與巴登和符騰堡。此外,它還被迫讚同將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升格為王國。第三次反法聯盟至此又宣告瓦解。

  普勒斯堡和約以把奧地利完全排擠出意大利和德意誌、並擴大親法的中等邦國勢力再次實現了法國的戰略意圖。但拿破侖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在1806年7月,策動西、南德16個邦國組成“萊茵聯邦”,脫離德意誌,進一步肢解了德國。萊茵聯邦以拿破侖為保護人,作為對抗奧普兩大邦的“第三德意誌”,在事實上宣告了神聖羅馬帝國的滅亡。1806年8月6日,德意誌皇帝弗蘭茨在宣布自己是奧地利皇帝的同時,正式宣布帝國皇位已不複存在,於是形式上延續近850年的德意誌神聖羅馬帝國就此終結。

  帝國的瓦解和奧地利的衰落,使普魯士成為拿破侖在德國擴張的新目標。自1795年簽訂巴塞爾和約以來,普魯士與法國之間的和平維持了10年之久。現在,隨著奧地利的軍事失敗,他急於充當德意誌霸主的心情日益迫切。但是,拿破侖要全麵控製德意誌的計劃也已變得越來越清楚,萊茵聯盟的不斷擴大(最後達到21個邦),不僅使他的權力深入到德國的心髒,而且直接威脅到普魯士的領土完整;漢諾威曾作為使普魯士保持中立的許諾,現在又被用作同英國討價還價的籌碼,被一筆勾銷。對於這些欺騙和公然侵犯,普魯士國王怒火中燒、憤憤不已。他因絕望麵產生了勇氣;因為他確信,不管他怎樣卑躬屈膝,拿破侖還是要進攻的。1806年9月,普魯士參加了由英、俄兩國策動的第四次反法聯盟。在舉國一片憤怒的主戰聲中,頭腦發熱的普魯士政府甚至在盟友尚未一致行動的情況下,便昏頭昏腦地單獨對法宣戰。10月9日,兩軍在什列茨相遇,普軍初戰失利,損失約70人。第二天,在紮爾費爾特的交火中,普軍再敗,喪失150人。這兩場小戰的消息傳至柏林,所有的人都為之震驚,過分的自吹自擂消失了,很快地為張皇失措、膽戰心驚的心情所取代。10月14日,在耶拿和奧埃爾施塔特兩場戰役中決定了普魯士的命運:全軍覆沒,士兵成千成百地向法軍投降,到處彌漫著最絕望的驚慌心情。10月27日,即戰爭開始後第19天,耶拿之戰以後13天,拿破侖以勝利者的姿態穿越普魯士的凱旋門—勃蘭登堡門進人柏林,並命令法軍繼續追擊倉皇東逃的普魯士殘軍。至月8日馬格德堡投降,拿破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消滅了他曾認真加以考慮的歐洲四大強國之一,並且是他從未有過的絕對優勢的全勝。這個曾經擁有為人稱頌的弗裏德裏希二世傳統的軍隊和最完善的行政機構的國家,突然間崩潰,不禁使整個歐洲為之震驚。對此,拿破侖在告法軍書中得意揚揚地寫道:“不久前曾致力於要求我們屈辱投降的歐洲最重要的強國之一被消滅了。我們先人用了七年的時間未能穿過的森林、弗朗科尼峽道、薩勒河、易北河,我們七天內穿過了·。然而,我們當中有將近一半人由於還沒有放過一槍而感到遺憾。到奧得河為止的普魯士君主國的所有省份現在都在我們支配之下”在全殲普軍主力之後,法軍持續向東追擊,普魯士國王和他的朝廷一直逃至東普魯士的邊境小城梅默爾,希望在那裏與沙皇的軍隊會合得到俄國的幫助。但所向披靡的法軍已越過波蘭西部,進人東普魯士,準備同俄軍開戰。1807年2月8日,相遇的兩軍在艾勞發生了一場血戰,雙方損失慘重,但勝負未決。四個月後,在弗裏德蘭舉行的會戰中,俄軍被法軍擊敗。乘勝追擊的法軍抵達涅曼河畔,與渡過河的俄軍殘部隔河相望。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不願把戰爭引人俄國,他擔心本土遭到侵略可能會觸發普加喬夫。式的叛亂,因而願意與拿破侖講和。拿破侖也因戰線漫長,不願再深人俄國腹地。雙方在6月日簽訂了停戰協定;25日拿破侖與亞曆山大在涅曼河的一座浮橋上舉行了會晤。經過一番“諒解”,於 7 月 7 日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沙皇承認拿破侖對歐洲的實際占領,拿破侖則同意俄國在東方自由行動。和約實際是對法俄各自在歐洲勢力範圍的劃分:維斯杜拉河以東的地方歸亞曆山大,以西歸拿破侖。和約沒有使俄國失去一寸土地,相反,在沙皇的堅持下還獲得普魯士的波蘭屬地比亞威斯托克地區,並擁有在瑞典和土耳其行動的權利。

  和約對普魯士極為苛刻。除了“舊普魯士”、波美拉尼亞、勃蘭登堡和西裏西亞,普魯士喪失了其餘東部和西部的全部領土,其麵積約占總麵積一半以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領土被劃人由拿破侖之弟熱羅姆為國王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東部瓜分被蘭所得地區被拿破侖組成華沙大公國,由其附庸薩克森國王兼領。“這是征服者楔人舊普魯士王國喘息未定的兩脅中的兩根鋒利的踢馬刺”,它使殘破的普魯士變得更加易攻難守。由於失去上述地區,普魯士的人口從10萬驟減至493萬,軍隊被縮減到4.2萬人。此外,和約還責成普魯士承擔反英義務,參加大陸封鎖體係。7月12日在柯尼斯堡簽署的補充協定要求普魯士支付戰爭賠款 3.1 億法郎,在未付清賠款前領土繼續由法軍占領。這樣,隨著耶拿戰役的慘敗和提爾西特和約的簽訂,一個經過多年慘淡經營、擁有30多萬平方公裏土地、10多萬人口和25萬軍隊的德意誌強邦,連同它那自稱為歐洲最強的軍隊,以及稱頌一時的開明專製主義精神一道,陷於破產崩潰的境地。普魯士這種史無前例的、閃電般的潰敗,說明曆史上較為先進的資產階級製度戰勝了過時的封建專製製度。也正是到這個時候,被驅趕到涅曼河畔的普魯士統治者“終於模糊地理解到,依靠經常處於被逐出自己家園的威脅之下的服搖役的農奴的子弟,是無法戰勝自由的、占有土地的法國農民的子弟的”(恩格斯)。

  普魯士的大潰敗和提爾西特和約對德國的宰割,激發了德意誌的民族自尊心,正是以此為標誌,他們進人了一個民族複興的轉折時期提爾西特和約是拿破侖統治進人極盛時期的開端。

  經過1805,1806和1807年的連年征戰,他先後打敗奧地利軍隊、普魯士軍隊和俄羅斯軍隊;他的戰馬踏遍整個歐洲古老的文化圈,通過征服德意誌而達到了勝利事業的最高峰為了把這個廣裹的地區組織起來,使得它的政治、軍事力量和物質資源能夠用來擴大和保衛他的大帝國,拿破侖依照不同的隸屬關係在德意誌推行了一係列改革。

  首先,對於從1794年起逐漸納入法國控製範圍的萊茵河西岸地區而言,直接實行拿破侖式的中央集權管理製度。由於封建製度較早廢除,一切貴族特權和教會特權遭到取締,資產階級自由民主製度很快在這裏開始實行。1797年10月,法國政府把這一地區劃分為4個行政區,即以亞w為中心的魯爾區、以特利爾為中心的薩爾區、以科布倫茨為中心的萊茵一摩澤爾區和以美因茨為中心的唐納斯山區,實行統一的法國民政管理,實施典型的資產階級製度。1804年後,隨著拿破侖法典的全麵推廣,這裏成為法國革命原則滲透最強的地區。

  但是法國的統治並不能消除這裏鮮明的德意誌性質,當地居民對因擴大占領所增加的義務,一般地采取抵製或不合作態度。

  法國控製的萊茵河以東地區,情況不盡相同。在萊茵聯盟(包括萊茵河東岸地區和西南德意誌各邦),法國式的資本主義改造保持著較大的影響〕作為“保護人”,拿破侖直接廢除了這一地區的封建領主製度,取締了農民的代役租、搖役勞動和各種封建貢賦;在法律上領主喪失了對他的農民的一切合法的管轄權,農民變成國家屬下的人民,獲得活動、遷移和結婚的自由。在萊茵河以西,農民無償地擺脫了封建義務;在萊茵河以東,農民繳納一定贖金即可獲得上述權利。結果在萊茵地區和西南德意誌各邦逐步造成了一個人數眾多的、牢固的小土地所有者農民階級。在西部德意誌資本主義經濟關係較為發達地區,還出現了一種以大塊土地出租或租佃給農場主經營的資本主義大地產製形式。同法國一樣,《拿破侖法典》公布以後,在萊茵聯邦各邦廣泛推行,資產階級法權關係開始取代等級關係,使當地居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平等;一些新的司法概念,如陪審製度、公開審訊等也開始進人當地居民的新生活。

  為了給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在歐洲大陸上創造出一個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環境,拿破侖進一步以法典精神為指導,強化了對這一地區的改革,其力度不下於法國本土。改革的內容涉及行政、司法、農業、手工業行會及財政等方麵,除了除舊還貫穿著布新的原則。隨著封建領主製度被基本廢除,農民的人身依附關係的解除,教會的特權受到沉重打擊,一個世俗國家的原則開始被普遍接受;古老的各不相同的法律製度到處為法國民法典讓路;世襲官職和弩賣官職的腐朽製度為職責分明、權力集中、並有著固定薪傣的政府機構所取代。在經濟領域,行會製度、國內關卡被無情地取締,一切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基本被消除;國界內的自由貿易受到鼓勵;起源於中世紀的雜亂的度量衡製度讓位於公製的笛卡爾規則;捐稅和財政得以革新,直接收稅取代了稅收承包製;新的會計和統計方法也逐步推廣開來。最後,隨著對傳統的歧視猶太人政策的廢除,一個具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寬鬆環境,首先在德意誌西部形成。這樣一來,伴隨著拿破侖改革的深人,法國革命的原則首先在萊茵河兩岸生根開花,茁壯成長,並最終使這一地區成為德意誌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地區。

  拿破侖的改革對受法國控製的所有附庸國都有影響。在意大利,在華沙大公國,甚至在俄國都有程度不同的共鳴和回應。對於受拿破侖戰爭衝擊最深的奧、普兩國而言,萊茵地區的資本主義改造為他們提供了可資效法的榜樣。在奧地利,由於多次反法戰爭的失敗,已出現要求進行現代改革的政治呼聲,一些具有自由主義思想的責族,像菲力浦·施塔迪昂(1763-1824年)、查理大公等,曾試圖延續 18 世紀末瑪麗亞·特萊西婭和約瑟夫二世的開明專製主義傳統,對國家製度進行民主化改革,以吸引臣民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多民族國家的分散性、落後性、以及為維持這個統一體對農奴製度所持的謹慎態度,都成為改革家難以逾越的障礙。不久後,改革派隻能把目標局限於反對拿破侖的軍事領域。雖然在實行義務兵役製、改組奧地利軍隊方麵取得一定成效,但由於不敢觸動神聖的農奴製度,改革未能引發全麵的社會變革。隨著 1809 年施塔迪昂被推翻,繼任者梅特涅伯爵又使奧地利退回舊有的專製主義軌道。同一年,由於在瓦格拉姆遭受的軍事失敗,宣告了英、奧組建的第五次反法聯盟的瓦解,奧地利被迫在維也納和約中把更多的土地割讓給巴伐利亞和拿破侖,徹底放棄了領導德意誌反對拿破侖的打算。

  與奧地利改革失敗恰成對比的是普魯土。自 1806 年大潰敗以來,僅保有半壁河山的普魯士麵臨著較之奧地利更為嚴峻的生存危機,領土被分割包圍,財政因戰爭賠款陷於破產,外貿因參加大陸封鎖急劇萎縮,人民大眾對容克貴族統治的舊秩序日益不滿,這一切都表明普魯士國家已陷人山窮水盡的境地,它呼喚著一場徹底的深刻的內部改革。此外,一些德意誌民族主義者也把對法國依附性較少的普魯土視為爭取德意誌民族自由的中心,他們為愛國主義所驅使,紛紛來到這個在過去看來德意誌特性最少的地方,希望通過變革舊製度,為全德的民族解放和政治統一樹立起一麵旗幟。正是在這內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普魯士的改革從一開始就突破了救亡圖存的一般目的,能夠在深人的社會變革層麵上進行。因此,普魯士的改革雖僅限於殘存的半壁河山,但它的深度和影響卻具有全新的意義。它帶來的不隻是普魯士的恢複與重建,而且標誌著德國曆史一個重要轉折時期的到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