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交友不可不慎

  家鄉沒有朋友,實在是第一等的恨事。不但沒有好處,且很有壞處。習俗感化人,所說鮑魚共處,也變得和它一樣了。

  ——曾國藩

  人的一生如果交上好的朋友,不僅可以得到情感的慰藉,而且,朋友之間可以互相砥礪,共赴患難,成為事業的基石。朋友之間,無論誌趣上,還是品德上、事業上,總是互相影響的。我們觀察一個人一生的道德與事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選擇朋友就是選擇命運,因此,交友不可不慎。

  曾國藩二十四歲以前,他的足跡從未踏出過湖南,到過的地方隻有長沙、衡陽等地。他也像所有讀書人一樣,把科舉考試看做改變自己命運的惟一途徑。在湖南家鄉,除郭嵩燾、劉蓉等外,也沒有結識幾個對他以後人生有特別重要影響的人。曾國藩在1843年2月17日從北京寫給弟弟的一封信中說:四弟上次來信,說想找個書館外出教書。我的意思是教書館廢功誤事,比在家中私塾還要厲害。與其出去教館,不如待在家塾中。如果說一出家塾,就會有明師益友,而我們那兒的所謂明師益友,我都知道,並且已在深夜認真計算了一下。隻有汪覺庵老師和歐陽滄溟先生,是我認為確實可以做為明師的。同學又都是平庸、卑微、胸無大誌的人,又最喜歡取笑人,家鄉沒有朋友,實在是第一等的恨事。不但沒有好處,且很有壞處。習俗感化人,所說鮑魚共處,也變得和它一樣了。我曾和九弟說過,說衡陽不可以讀書,漣濱不可以讀書,因為,有害的朋友太多的緣故。現在以四弟你的意願,一定要跟從覺庵老師學習,那麽,千萬聽我囑咐,隻獲取明師的益處,別受惡友危害?

  又說:“我少時天分不算低,後來整日與平庸鄙俗的人相處,根本學不到什麽東西,心竅被堵塞太久了。等到乙未年到京後,才開始有誌於學習詩、古文和書法。”

  從這裏可以看出曾國藩對於當時的友人,感到很不滿。最相信有作為的老師,隻有汪覺庵和歐陽滄溟先生罷了。他所說的衡陽的風俗,和輕浮淺薄相近,雖然有些近似武斷,但也是確有所見才這樣說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國藩由此感到交友不可不慎。

  1843年2月15日,他在給弟弟的信中寫道:“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

  在曾國藩看來慎交友的原因是“相友可知人”,“習俗染人”。他曾這樣說,看到你的朋友,就可知道你的為人,朋友的好壞,是可以互相影響的。一個人在世上若有幾個好朋友,相互幫助和交流,生活和事業就可能有好的局麵,相反,若交了壞朋友,受到壞的習氣的影響,生活和事業就可能出現壞的局麵。所以,人才總是一批一批的出現,在某一個時代人才輩出,在某一地區人才輩出。這並不是因為這個時代比另一時代的人更傑出,這個地區的人比另一個地區的人更優秀,而是因為這個時代或這個地區的人團聚在一起,相互激發,相互砥礪,才出現了一個令人欽慕的群星燦爛的好局麵。

  所以,要了解一個人,不一定非得觀察這個人,隻要看看他所結交的朋友就可以了。這就是“相友而知人”。古時候,楚國就有一個這樣的人。他給人看相十分靈驗,名聲大得連楚莊王也知道了,把他傳召到了宮中。莊王問他,“你是怎樣給人看相的?怎樣能預知他人以後的吉凶呢?”他回答說:“我不會給人看相,不過,是從他所交的朋友來判斷他的未來。一般老百姓所交的朋友,如果是孝敬父母,尊兄愛弟,不違法紀,那麽,他家就會一天一天興旺起來,所以,可以判定他日後必有福。這就是所說的好人。一般當官的,如果他所交的朋友講信用,重德行,那麽,他就會幫助君王做出許多有益於國家的好事來,所以,可以判定他可以升官。這就是所說的好官。君主聖明,大臣賢能。如果君王有失誤,大臣們會當著您的麵直言勸諫。那麽,國家就會一天天興盛起來,君主也一定受人尊敬。這樣的君王才是好君王。我不會給人看相,隻不過能夠觀察他所交的朋友的情況。”

  《史記》說:“不知其人,視其友。”實在是經驗之談。雖然你是好人,若是交了壞朋友,也不得不時常防備別人也把你當成壞人,於是,影響了自己事業,或是無辜壞了自己名聲。

  對交友對於人一生賢良與否的深刻認識,使曾國藩更加自覺地去接近那些品學兼優的朋友。

  “他在寫給家裏的書信中,曾介紹過當時所結交的部分朋友:現在朋友愈多,講躬行心得者則有唐鏡海先生、倭仁前輩,以及吳竹如、竇蘭泉、馮樹堂數人;窮經學理者,則有吳子序、邵惠西;講習文字而藝通於道者,則有何子貞;才氣奔放,則有湯海秋;英氣逼人,誌大神靜,則有黃子壽。又有王少鶴、朱廉甫、吳莘佘、龐作人,此四君者,皆聞餘名而先來拜;雖所造有深淺,要結有誌之士不甘居於庸碌者也!京師為人文淵藪,不求則無之,愈求則愈出,近來聞好友甚多,予不欲先去拜人,恐徒標榜虛聲;蓋求反以匡己之不逮,睇大益標榜以盜虛名是大損也!”

  從曾國藩的話中,不難看出,他談起良師益友時是多麽興奮!讓我們介紹幾位曾國藩的同鄉好友,這些人在曾國藩的事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

  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寧舉人。在北京,經由郭嵩燾的引見,與曾國藩相識。交談過後,江忠源告辭,曾國藩對郭嵩燾說:“是人必立功名於天下,然當以節義死。”當時,承平日久,眾人都十分驚疑。劉蓉稱讚江忠源,“交友有信,與士卒同甘苦,臨陣常居人先,死生患難,實可仗倚。”在與曾國藩的交往中,以有血性、有膽有識,被引為益友。曾國藩稱讚他“儒文俠武”。日後江忠源果真成為湘軍的主要幹將。

  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與曾國藩是同縣人。他家境十分貧寒,卻能“溺苦於學,夜無油炷燈,則把卷讀月下,倦即露宿達旦”。他的道德學問,時人稱他為有數的人物。他研究程朱理學,標榜自己為寧儒。年輕時,他連遭不幸,喪母、喪兄嫂相伴而來,繼而長子、次子、三子連喪,其妻連哭三子之喪,雙目失明。羅澤南並未因此沉痛的打擊而一蹶不振,反而“益自刻厲,不憂門庭多故,而憂所學不能拔俗而入聖;不憂無術以資生,而憂無術以濟天下”。因此,曾國藩十分敬重他。常在書信中表示敬慕之意,稱他為家鄉的顏淵。後以儒生的身份帶兵征戰,立勳名於天下。

  歐陽兆熊,字曉岑,湖南湘潭人。1840年,曾國藩病在果子巷萬順客店中,病情沉重,臥床不起,幸遇歐陽兆雄,在他的精心護理下,才沒有死去。從此,二人成為好朋友。

  曾國藩所交益友,對他的人生及事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有給他出謀劃策者,有賞識提拔者,有危難之時兩肋插刀者。從各個角度烘托著他的事業。因此,他比別人更深刻地體會到:“擇友為人生第一要義。”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必須把握住進退隱顯、出處決斷的好時機。曾國藩為母親回籍奔喪的這段時間,是否出山辦團練,與他一生功業關係極大,其進退為難之際,就全靠了眾多好友的竭力相推和曉喻決斷。

  鹹豐二年(1852年)六月,曾國藩授為江西省鄉試正考官,奏準回籍探親。當他走到安徽太湖縣的小池驛時,忽接母親江氏去世的訊聞,遂調轉方向,由九江登船,急急回原籍奔喪。

  曾國藩一到湖南,滿耳聽的是太平軍節節北上,清軍抵擋不住,形勢如何緊迫的風聲。實際上在曾國藩逆長江行至漢陽時,湖北巡撫常大淳便告訴他:長沙已被“粵匪圍困”,隻得由水路改走旱路,經湘陰、寧鄉而達湘鄉。

  回家奔喪,本該好好祭悼生他養他,一別十幾年,臨終又未得見上一麵的慈母。但是,這些卻被太平軍北進的消息衝淡了。長沙之圍雖解,但太平軍是主動撤圍,意在加快北上的速度。不久便攻克嶽州,攻占漢陽、武昌。太平軍所到之處,清軍無不一觸即潰,聞風而逃。

  清軍不是太平軍的對手,清政府派往前線的統帥也非死即逃,再無人能領導抗敵了。當賽尚阿被降級處分,向榮、烏蘭泰被革職留用,太平軍圍長沙,下嶽州,克武昌,攻湖南之時,曾國藩突然接到了朝廷命他留籍襄辦團練事務的諭令。

  鹹豐皇帝讓曾國藩留鄉辦團練既有一般性,又有他特殊的背景。

  此時,太平軍勢力浩大,清軍無力對抗,清政府下令地方官舉辦團練,尤其任命回籍的官員為團練大臣,利用人地兩熟,在地方又有號召力的官員組織地方武裝,對抗太平軍。僅僅1853年3月到4月,就先後任命45人為團練大臣,僅山東一省就有13人,曾國藩也是在這時被任命為湖南團練大臣的。但是,曾國藩的被任命,有他不同一般的個人背景:在他回籍奔喪的路途中,早年的朋友和老師唐鑒向鹹豐皇帝薦舉了他。

  唐鑒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致仕,告老還鄉,到江寧主講金陵書院,名震江南。鹹豐二年(1852)七月,鹹豐帝召他入京,連連召見,垂問軍國大計。唐鑒向鹹豐帝舉薦曾國藩,請皇上任命他為湖南團練大臣,授給他便宜行事之權。並且詳細地向皇上講述了曾國藩的出身、學問、為人、才幹,說“曾滌生才堪大用,為忠誠謀國之臣”。他還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擔保,請鹹豐帝堅信曾國藩將來必成大事。

  曾國藩於鹹豐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先接到幫辦湖南團練的命令,當時熱孝在身,雖接命令,並無立即出山之意。但是,形勢的發展,卻越來越令曾國藩感到決斷去從之難,大有騎虎難下之勢。

  此時,太平軍在湖南的節節勝利,激起湖南地方官吏和地主、士人保護鄉邦的激情,同時,又有幾股力量衝擊著曾國藩。

  一是他多年的湖南籍朋友都主張讓他出山創辦武裝力量,鎮壓太平軍。如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才之一江忠源,早在道光末年,湖南農民反抗運動興起,他就主動舉辦團練,與起義力量相對抗。道光二十七年(1837年)湖南雷再浩起義,他又親自組織鄉勇對抗起義軍,並戰而勝之,以知縣用。太平軍起義,賽尚阿為統帥時,鹹豐帝下旨命江忠源從軍,江令其弟江忠浚募故鄉兵勇500人前來,號楚勇。此後一直與太平軍作戰,參加了桂林、永安、全州、道州、桂陽、郴州、長沙戰役,屢立戰功,他所率楚勇作戰較清軍勇猛十倍,是地方練勇參加正規戰役的先導和表率。聽說曾國藩回籍辦團練,他多次來信,堅決支持。

  羅澤南亦是曾國藩向皇帝推薦的人物,直至這次回家奔喪,二人才得見麵。此時,羅借著舉人身份和鄉村教師的地位,培植忠於清政府、仇恨農民起義的力量,其弟子中如王鑫、李續賓、李續宜、蔣益灃、劉膝鴻、楊昌浚等,後來都是湘軍的勇將。曾國藩回籍後,羅澤南正舉辦團練,感念曾對他的知遇之恩,極力慫恿曾國藩出山領導地方團練。

  湖南地方官也力請曾國藩出山。

  當太平軍圍攻長沙之前,雲南巡撫張亮基授調湖南巡撫,趕赴長沙抗拒太平軍。當時,身為舉人、作鄉村教師的左宗棠投軍作張亮基的幕僚,左向張推薦了曾國藩,請曾出山協助鎮壓太平軍。張亮基一邊上奏要求皇帝下旨令曾出山,一邊給曾國藩寫信,請求他出來相助,但是,曾國藩仍然有所顧慮。這時,母親的靈柩尚未安葬,如此時出山,有違丁憂離職守製大禮。自己滿口滿紙講孝道,如若違製,別人會恥笑。再則自己為一文員,不懂兵法,如今投身戰場,須有打仗的真本事,肯定會有巨大磨難,甚或辦理不善,連命都保不住。還有,他深慮官場腐敗,要辦一事,處處荊棘,率兵打仗,要人、要槍、要餉,必然要同上下各級官員發生糾葛,辦起來一定很難。

  想到這裏,他一邊寫信拒絕了張亮基的邀請;一邊具折,讓張亮基代發,辭謝皇帝的命令,請求在籍守製三年。

  恰在此時,傳來太平軍攻克武漢,又有反攻湖南的消息。張亮基又命郭嵩燾連夜趕至曾家,勸說曾國藩出山。

  郭嵩燾與曾國藩是至交,雖然幾年不見了,書信從來不斷。他與曾國藩一樣是翰林出身,也因丁母憂回籍守製,太平軍攻湖南,主動至張亮基處出謀劃策,也是他主動到曾國藩家遊說其出山的。

  郭嵩燾來到曾家,在曾國藩弟兄的陪同下,祭奠了曾母之後,當著曾氏兄弟的麵剖陳了利害,敦請曾氏出山。

  郭嵩燾告訴曾氏兄弟,自唐鑒推舉曾國藩之後,皇帝又征詢了內閣學士肅順,及老恭親王的意見。二人都竭力保舉,說曾是林則徐、陶澍之類的報國忠臣,如今洪、楊造反,非得這樣的人物出山不可。

  曾國藩在朝中與恭親王、肅順都有接觸,認為二人各有優長,都是皇族中的拔尖人物。現在,有恭親王、肅順在朝中支持,不怕地方的事辦不好。曾國藩怕消息不準,郭嵩燾遂取出好友周壽昌的親筆信,周是長沙人,翰林出身,當時為侍講學士,是京官中聞名的百事通、“包打聽”,他的消息既快又準,絕對無誤。

  郭嵩燾又為他分析:“長毛”絕不能成功,其致命之處是崇拜天帝,迷信《新約》,而以中國數千年的儒教為敵,所到之處毀學宮、砸孔廟、殺儒士,文人學士無一不切齒恨之。連鄉村愚民、走卒販夫也不容其毀關廟、焚廟宇。我輩出以衛道爭民心,正可以應天命、順人心、滅洪、楊,而振國威,正可一層鴻圖,乃天賜大好時機,不可錯過。這樣,郭嵩燾就消除了曾國藩在出不出山的當口所顧慮猶豫的問題。郭嵩燾又向曾國藩介紹湖南巡撫張亮基的殷切相盼,及張的愛惜賢才、與人為善及左宗棠的大才可用等情況。

  郭嵩燾的一席話,打消了曾國藩的重重疑慮,決定應命出山。但又怕在守製時出山,被人譏笑。郭嵩燾說,現在國家正在用人之計,皇帝下令讓回籍的官員就地舉辦團練,已有多人在居喪時期出山辦團練。如若認為尚有不便,可由郭嵩燾出麵請曾父出來催促,可上應皇命,下應父命,名正言順。

  曾麟書此時正是湘鄉縣的掛名團總,當郭嵩燾陳說讓曾國藩應命出山之後,立即表示讚同,麵諭兒子移孝作忠,為朝廷效力。

  第二天,太平軍攻陷湖北省城。鹹豐又急旨催促曾國藩等人組織團練,奔往前線,抵抗太平軍。曾國藩安排了家中之事,四個弟弟都要隨哥哥離家參戰,曾國藩隻答應帶曾國荷一人離家,叮囑曾國荃、曾國華先在家守孝,等待時機。於是,再祭母靈,求母親諒他難盡孝道,“墨絰出山”,盡忠國家。

  立世大智慧

  曾國藩喜歡廣交朋友,他立德、立功、立言三個不朽,都是在朋友的砥礪和影響下取得的。因此,他深知選擇朋友的重要性,無論什麽時候,都十分注意交朋友,特別是那些德才兼備之友。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