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居裏夫人兩獲諾貝爾獎的女性

  小瑪麗出生在波蘭華沙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裏。在她出生前幾個月,她的父親被任命為一所中學的物理教師和副督學。她的母親患有肺病,常年臥床,小瑪麗的生活起居全靠大姐來照料。小瑪麗九歲那年,她大姐染上斑疹傷寒,不幸去世,僅僅過了兩年,她母親也離開了人世。在這樣艱難而不幸的生活環境裏,小瑪麗培養出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也磨煉出了非常堅強的性格。

  小瑪麗的童年時代,波蘭正處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之下。她不知道什麽叫異族侵略,但發生在她周圍的一些怪現象,卻讓她心中充滿了疑惑:為什麽波蘭的孩子不準學波蘭話?為什麽波蘭的孩子不準看波蘭書?為什麽波蘭的孩子要在沙俄監察員的監視下學習?放學回家的路上,瑪麗問她的小夥伴:“沙皇要我們波蘭幹什麽?他難道還不夠富有嗎?他的國土是那麽大。”在學校裏,趁沙俄監察員不在的時候,老師就給孩子們講授波蘭民族反抗侵略者的曆史,教他們波蘭語,培養孩子們熱愛祖國的感情。回到家裏,她的父親和哥哥教她唱波蘭歌曲,激發她為祖國解放而學習的強烈願望。從此,在小瑪麗的心裏,就埋下了熱愛祖國、憎恨侵略者的感情。

  小時候的瑪麗學習非常專心,不管周圍怎麽吵鬧,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有一次,她正在做功課,姐姐和幾個寄宿在她家裏的幾個學生在她麵前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還做起了遊戲。瑪麗就像沒看見一樣,還在那裏專心致誌地看書。

  姐姐和那幾個學生想試探一下瑪麗,就悄悄地在她身後搭起幾張凳子,隻要她一動彈,凳子就會倒下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小瑪麗讀完了整整一本書,凳子仍然豎在那兒。從此,姐姐和那幾個學生再也不和她開玩笑了,而且像她一樣專心讀書,認真學習。

  1883年,16歲的瑪麗高中畢業了,像她的哥哥約瑟夫、姐姐布羅妮婭一樣,為她的家庭獲得了第三枚金質獎章。這時候,布羅妮婭已經畢業三年了,她希望能去巴黎學醫,但是清貧的家庭連日常生活都難以維持,哪裏拿得出到外國求學的費用呢?瑪麗的父親早先曾在聖彼得堡大學攻讀過物理學,瑪麗從小特別喜歡跟父親去實驗室,那裏各種各樣的儀器都對她很有吸引力,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麵的書籍,急切地渴望能繼續升學深造,但是那時波蘭的大學不收女生,她也把夢想寄托在去巴黎上。於是,她們姊妹倆便分別去擔任家庭教師,一點一滴地積蓄著去巴黎求學的費用。然而,當家庭教師一個小時隻能賺到半個盧布,這樣下去,哪一天能攢夠出國的費用呢?

  1885年春天的一個早晨,瑪麗告訴姐姐,她準備到鄉村找一家願意提供食宿的家庭當家庭教師,這樣幹一年就能賺到400個盧布。她對姐姐說:“你把我倆積攢下來的這些錢都帶上,先到巴黎去,我在這裏把我掙來的錢都寄給你,等你當了醫生,再設法接我到巴黎去學物理和化學。”

  瑪麗的這番話說得布羅妮婭流下了感激的熱淚。如果不是妹妹做出這麽大的犧牲,她不知要等到那一年才能出國。姐姐走後,瑪麗更加節衣縮食,按月把自己掙來的錢寄給在巴黎的姐姐,自己窮得身上連零花錢都沒有,連寫信的郵票也買不起。然而,貧苦的生活並沒有熄滅燃燒在瑪麗心中求知的火焰,她每天早晨六點鍾以前就起床學習,晚上常常自修到深夜。

  1891年,布羅妮婭獲得了博士學位,還在巴黎安了家。瑪麗揮淚告別了年邁的父親,乘上西去的列車,坐在四等車廂中自備的折疊椅上,向著她心目中的科學殿堂奔去。

  瑪麗來到巴黎後,進入著名的索爾本大學理學院求學。在班上所有的同學中,她是最窮的一個,穿著破舊的衣服,住著簡陋的小屋,常常是整個星期用麵包和茶水充饑,但她每次上課都是提前進入教室,總是坐在第一排,以便一字不漏地聽清楚教授講的每一句話。下課後,她就一頭紮進圖書館裏,就像一塊貪婪的海綿,拚命地吮吸著知識的乳汁。離開圖書館後,她回到自己的小屋裏,還要坐在煤油燈下繼續用功,一直到後半夜兩點鍾。冬天的時候,她住的屋子太冷,她常常被凍得睡不著,隻得爬起來,把所有的衣服一件一件穿在身上,再重新躺下。有一次,她正在圖書館裏伏案攻讀,突然暈倒在地,同學們急忙找來醫生給她做了檢查,原來她這是因為忘記了吃飯而餓暈了。

  1893年7月,瑪麗結束了她在索爾本大學的學習生涯,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獲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隨後她經過兩年的攻讀,又獲得了兩個碩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她被李普曼教授留在索爾本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工作。當時李普曼教授正在進行各種鋼鐵磁性性質的研究,對於瑪麗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揮才能的機會,但困難是沒有合適的實驗室供她使用。有一位認識瑪麗的波蘭教授給她幫忙,讓她去找巴黎市立理化學校的物理實驗室主任彼埃爾·居裏。

  他們兩個人就這樣相識了。

  這一年彼埃爾已經35歲了,但他仍然是單身一個,他害怕結交女朋友耽誤了自己搞研究。可是見到了瑪麗後,他的想法在悄悄地發生改變,他了解了瑪麗的生活現狀後,對她更是肅然起敬。1895年7月,瑪麗與彼埃爾結成伴侶,從此瑪麗·居裏就成了不可分開的名字。

  19世紀末,經典物理學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先是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接著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發現,鈾的鹽類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射線,但是這種神秘射線的來源,還沒有一位科學家能解釋清楚。居裏夫人覺得這個全新的問題很值得研究,在與彼埃爾商量後,就決定把它作為自己博士論文的研究課題。

  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女人成為理科博士,而居裏夫人不僅要破這個先例,還選擇了這樣一個難度極大的研究課題,不能不讓人佩服她的勇氣。

  1897年底,靠著彼埃爾的多方奔走,居裏夫人在理化學校找到了一個小房間作為自己的實驗室。剛啟用時,房間裏到處都是厚厚的塵土,發黴的味道讓人聞了就想嘔吐,而且連一件像樣的儀器都沒有。但是居裏夫人卻滿心喜悅,她對彼埃爾說:“好了,我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了!”

  居裏夫人有一個大膽的推測,如果說放射性是一種原子特性的表現,那麽更強的放射性就意味著新元素的存在。要想找到這新的元素,就得有先進的設備,可是居裏夫婦沒有,他們隻好土法上馬,用靜電計設備追蹤放射性元素。他們在實驗室裏通宵達旦地苦幹,有時連飯都吃不上。

  居裏夫人更加辛苦,她還要抽時間給女兒喂奶,一天往家跑好幾遍。

  經過反複的研究和試驗,他們終於從瀝青鈾礦裏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釙”,接著又發現了“鐳”。但是,當時幾乎所有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對於鐳的發現都持觀望態度,居裏夫婦又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新的攻堅任務,那就是從瀝青鈾礦中提取出相當分量的釙和鐳,拿出真憑實據來,證明這種神秘射線的存在。

  要想提取釙和鐳,就得有瀝青鈾礦,而瀝青鈾礦十分昂貴,他們根本買不起。靠著一位教授朋友幫忙,他們弄到了一噸免費的瀝青礦渣。他們好不容易湊夠了運費,才把這一噸礦渣運回來。又多虧了理化學校校長施以援手,把一個暫時廢棄不用的倉庫借給他們使用,使這噸礦渣有了存放的場所。

  從此,這個四麵透風漏雨的木板房倉庫就成了居裏夫婦的“家”。他們將大袋的瀝青礦渣倒進一口大鐵鍋裏,用棍子攪拌,不斷地溶解分離。這繁重的勞動累得居裏夫人渾身像癱瘓了一樣,不衛生的工作環境使彼埃爾患上了四肢疼痛的病症,然而他們一直在咬牙堅持。一噸礦渣用完了,他們又從自己的生活費中一點一滴地節省,先後買回八噸礦渣。在四年時間裏,這對年輕的夫婦沒有去過一次戲院,沒有聽過一次音樂會,甚至沒有訪問過一次朋友。居裏夫人後來在回顧這段艱苦曆程時這樣所說:“在這間簡陋的木板房子裏度過的幾年,是我們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最幸福的、完全獻身於工作的時期。”

  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辛苦工作,小山一樣的礦渣全用完了,最後隻剩下小器皿中的一點兒液體,但它始終沒變成居裏夫婦預測中的新元素,眼見得四年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了。

  1902年深冬的一個雪夜,居裏夫人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裏,躺在床上還在想那團汙濁的液體,想找出失敗的原因。突然,她眼睛一亮,也許鐳就是那個樣子。她興奮地爬起來,拉起丈夫就往實驗室跑。來到實驗室門口,彼埃爾正要劃火柴照亮,被居裏夫人攔住了。他們摸黑走進小屋,頓時驚呆了。這間簡陋的木板房簡直成了一個魔宮:從瓶子裏、罐子裏、桶裏放出一片片晶瑩的藍光,特別是那支盛著試驗產物的玻璃管裏,放射出來的光更加強烈。看不見的射線看見了!

  神秘的射線揭穿了!他們日思夜想的鐳誕生了!

  居裏夫婦證實了鐳元素的存在,在科學界爆發了一次真正的革命。1903年,居裏夫人獲得巴黎大學的物理學博士學位。同年,居裏夫婦和柏克勒爾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消息像一聲春雷轟動了整個世界,各種榮譽、祝賀像潮水般湧來,懷著崇高敬意的來訪者絡繹不絕,毫不相識的人也請求他們親筆簽名留念。居裏夫人一向藐視名利,最厭煩那些無聊的應酬,隻好和丈夫一起躲到偏僻的小村子中去,住宿時隻敢用化名登記,就像一對鄉村夫婦。他們騎著自行車慢悠悠地行進在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亞半島上的鄉間小道上,呼吸著帶有幹草香味的田野空氣,聆聽著樹林中海風的低鳴,真是開心極了。他們走累了,就隨意地坐在一塊石頭上。居裏夫人把鞋脫下來,倒出裏邊的沙子。

  有一次,居裏夫人正在石頭上磕淨鞋中的沙子,忽然發現後邊來了一位記者。與此同時,這位記者也發現了居裏夫婦,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掏出記事本坐到居裏夫人身邊。那個記者想從居裏夫人嘴裏挖出一點兒不平常的消息,沒想到居裏夫人隻說了一句話:“請您轉告大家,在科學上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事,而不應該注意人。”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評價過居裏夫人:“在我所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裏麵,居裏夫人是唯一不為盛名所顛倒的人。”

  鐳提煉成功以後,有人勸居裏夫婦向政府申請專利權,這可是個發大財的好機會。

  居裏夫人卻說:“那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應該公開發表,別人要研製,不應受到任何限製。”“何況鐳對病人有好處,我們不應當借此來謀利。”居裏夫婦還把得到的諾貝爾獎金,大量地贈送給他人。

  就在居裏夫婦繼續向科學頂峰攀登的時候,1906年4月,彼埃爾在巴黎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居裏夫人忍受著巨大的痛苦,決心加倍努力,完成兩個人共同的科學誌向。巴黎大學決定由居裏夫人接替彼埃爾講授物理課,就這樣,居裏夫人成為巴黎大學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教授。

  彼埃爾去世後,留下了一克鐳,價值高達100萬金法郎以上。怎樣處理這克鐳呢?居裏夫人的意見是把它無償地贈送給一個研究癌症的實驗室。她說:“隻要能治好病,甚至隻要能夠使病人減輕一些痛苦,那麽我們的工作就不算是徒勞的了。”許多親朋勸她把這筆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居裏夫人卻有自己的見解,她說:“貧困固然不大好受,但是富裕卻也沒有必要,甚至是很討厭的。”她要求自己的孩子,用勤勞的雙手去開拓自己的生活道路。

  1920年5月,居裏夫人在鐳研究所那間小小的會客室裏接見了美國《寫真》雜誌的主編麥隆內夫人。在采訪中,麥隆內夫人問居裏夫人最大的心願是什麽,她幾乎脫口而出:“一克鐳。”接著她又補充道:“我需要一克鐳繼續我的研究,可是鐳的價格太貴了,我買不起。”一位發現鐳的人卻因為無私地出讓了專利權而買不起鐳,這讓麥隆內夫人十分感動。回國後,她發起了一個募捐活動,號召美國婦女為居裏夫人購買一克鐳。

  不到一年的時間,這筆錢就湊齊了,居裏夫人親自前往美國接受這一克鐳。在舉行贈送儀式前,麥隆內夫人把贈送文本交給居裏夫人審閱。居裏夫人發現,按照這份文件的寫法,她去世後,這克鐳就成了她家的私有財產,便堅持馬上修改過來。麥隆內夫人想等到明天再說,居裏夫人卻不同意,麥隆內夫人隻好連夜找來律師和捐贈人代表,按照居裏夫人的意見把文件修改過來。

  由於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放射性物質的研究工作,時常受到放射性元素的侵襲,使居裏夫人的血液受到破壞,她患上了肺病、眼病、膽病、腎病。但是在她看來,沒有什麽比科學研究更重要。為了能參加世界物理學大會,她曾請求醫生延期施行腎髒手術。

  她還忍受著眼睛失明的可能,頑強地進行科學研究。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息,躺在了床上,她仍然要求女兒向她報告實驗室裏的工作情況,替她校對她寫的《放射性》。

  1934年7月4日淩晨,居裏夫人的心髒停止了跳動。醫生想為她做搶救,她說了一生中最後的一句話:“不用了……讓我安靜點兒……”

  居裏夫人去世後,她的遺體被安葬在法國的塞奧墓園,與她丈夫彼埃爾葬在一處。她的哥哥約瑟夫和姐姐布羅妮婭從波蘭帶來一把祖國的泥土,輕輕地撒在她的棺木上,永遠陪伴著她的靈魂。

  科學家逸聞

  連忙改口

  有一天,居裏夫婦接到了法國總統盧貝的邀請,前去參加一個晚宴。中間休息時,居裏夫人來到大廳裏,想避開她不喜歡的應酬。這時候,一位夫人走到近前,殷勤地對她說:“我想引您去覲見希臘國王,您願意嗎?”

  居裏夫人彬彬有禮地回答道:“我看不出有這個必要……”

  話還沒有說完,她忽然認出跟她說話的竟是總統的夫人,連忙不好意思地改口道:“但是,如果是您要我做的事,我當然一定遵命。”

  科學家逸聞

  發掘孩子的天賦

  居裏夫人有兩個女兒,一個叫伊倫娜·居裏,另一個叫艾芙·居裏。

  早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居裏夫人就注意觀察她倆的一言一行,以便發掘其天賦。女兒剛上小學時,居裏夫人便安排她倆每天放學後在家裏進行一小時智力活動。經過兩年的“特殊教育課”,居裏夫人發現大女兒性格文靜樸實,做事專注,對物理和化學很著迷,而這些正是科學家所要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對科學不感興趣,而在文學方麵表現出了一定的天賦。

  於是,居裏夫人就對兩個女兒進行有針對性的家教,最終她的大女兒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1935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小女兒則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科學家逸聞

  居裏夫人與老師

  當居裏夫人成為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時,她的名字在波蘭家喻戶曉,而她少年時代的法語啟蒙老師歐班女士,卻不知道居裏夫人就是20年前那個門門功課都考第一的小姑娘。有一天,華沙郵局派專人給她送來一封掛號信,信封上的署名是“瑪麗·居裏”。歐班老師以為是郵局弄錯了,一位大科學家怎麽會給一個又老又窮的教師寫信呢?當她用顫抖的手拆開信封,讀完了來信,淚水頓時湧出了眼眶。原來,居裏夫人並沒有忘記自己當年的老師,她誠懇地邀請老師到巴黎做客,還寄來了全部往返路費。

  久別的師生終於見麵了。居裏夫人把歐班老師接到自己家裏,親自下廚房做菜,飯後和老師親切地談心。

  1932年5月,華沙鐳研究所建成了,作為讚助人的居裏夫人愉快地接受了祖國的邀請,到華沙去參加開幕典禮。5月29日這天,華沙的著名人物都簇擁在居裏夫人周圍,他們中間有共和國總統、各部部長們,還有著名的科學家。就在典禮快要開始的時候,居裏夫人突然從主席台上跑下來,穿過人群,來到一位坐在輪椅裏的老年婦女麵前,深情地握住了她的雙手,並親自推著她向主席台走去。這位頭發斑白的老年婦女就是已經80多歲的歐班老師,幸福的淚水掛滿了老人的雙頰。見到這感人的一幕,在場的人都激動地向她們鼓掌。

  §§第四章 法國科學朝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