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章 昆陽成了分水嶺

  公元23年2月,劉玄登基稱帝,大赦天下(一句空話而已),建元更始。

登基儀式在淯水河畔沙灘地上舉行,雖然簡陋,場麵卻也不小。很明顯,劉玄從未見過這麽大的陣勢,緊張之餘,老毛病就犯了,史載: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

真是大煞風景。雖然在台上的表現不甚體麵,劉玄腦子倒還清醒,還記得王匡等人擁立自己為帝的原因及安排給自己的任務:劉演嘛,是一定要陰的;好處嗎,是一定要撈的,要不然鬼犯神經病擁立你做皇帝?

於是,劉玄拿出了早已擬好的封賞名單——王匡,封定國上公;王鳳,封成國上公;朱鮪(wei),封大司馬(此前最大的成績就是參加王匡的倒劉演運動,並屢屢獻策)。

劉演,封大司徒;陳牧,封大司空;寫到這裏,我們來講講漢朝的百官製度。

“三公製度”

說到漢朝中央政府的組織,當時有所謂三公、九卿,這是政府裏的常設,也是最高等官吏。開始時,漢承秦製,三公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其中,丞相是文官長,管行政,輔佐皇帝處理天下政務;太尉是武官長,管軍事;禦史大夫掌監察,輔佐丞相來監察一切政治設施,相當於副丞相。到後來,出於削弱相權、增強皇權的需要,在皇帝的安排下(自漢武帝時的霍光),大司馬、大將軍橫插進來,所以又把三公變成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其中大司馬相當於以前的太尉,大司徒相當於以前的丞相,大司空相當於以前的禦史大夫,但實權控製在大司馬手裏。槍杆子裏出政權,這一點應該不難理解。曆史上的超級牛人如霍光(動輒廢立皇帝)、王莽(幹脆自己做了皇帝)都是由大司馬掌握軍政大權的。

單就智商而論,我們中國人的智慧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現在如此,古代亦如此,這要歸功於中國人為人處世的一大基本原則——變通。

是的,一件事無論看起來有多麽複雜,多麽不合時宜,後果多麽惡劣,在我們中國人的變通之下,常常變得順風順水,事半功倍。

善於變通的國人很快發現,三公,一是隻有3個位子,滿足不了同誌們積極要求進步多壓點擔子的需要;二是三公乃當時最高官爵,一個人做到了三公,就到了榮耀無以複加的地步,如此一來,皇帝做著不安心,群臣也徹夜難寐(原因大家應該很清楚)。為了解決這兩個難題,聰明的國人很快搞出了一個“三公2.0版”。

與舊版相比,升級後的“三公2.0版”有如下特點——特點一,在“三公”之上設上公,名稱如太師、太傅等不定,名額不限,為虛職,專門用來安置那些在三公工作崗位上做出特殊貢獻乃至三公的帽子罩不住其光環者。

特點二,加強尚書的權力(漢製,尚書乃宮室內官,負責內廷事務,官階較低,與後世尚書不同),特別是我們的主角劉秀,在開國稱帝後,索性把政權全操控在自己手裏,三公隻是名位崇高而已,這樣實權就漸漸落到尚書手中。

當然,這是相對而言,常常因人而異。比如第一個特點,就不完全適合王匡。王匡雖然被封為定國上公,除了地位比劉演等人更高一級,顯得更為尊貴外,實權並沒有得到削弱,反而加強了。

單從這份封賞名單上來看,劉演是被陰到家了。論資曆和戰功,劉演即使不在王匡、王鳳之上,但至少也要封個上公才行,現在不但上公沒封上,反而被奪了軍權,弄了個有名無實的大司徒,連名不見經傳的朱鮪都做了大司馬且排名在其之前,真是一打眼的工夫,從羊群裏跑出個豬來。大哥您貴姓?哪來的?

劉演很鬱悶,但是沒脾氣,因為這份封賞名單是皇帝擬定的。劉玄雖然是傀儡,但畢竟是皇帝,那年頭,你對皇帝說聲“不”試試!

至此,王匡、陳牧的計劃基本告成。在不久後,劉玄還將在二人的基礎上研製成威力加強版。

與哥哥劉演相比,弟弟劉秀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

雖然更始皇帝在封授上公、三公的同時,還順帶封了百餘名列侯,名額很多,見者有份,但還是刻意把劉秀排斥在外。這倒不是劉玄記性不好,而是本著公平的原則,既然把你的親哥哥都陰了,不順帶著玩你一把,實在說不過去。

劉秀被封的官職是太常偏將軍。

這個官名要分開來解釋。

所謂太常,屬九卿之列,依漢製,主管禮儀祭祀。

而偏將軍,屬雜號將軍,編製不限,想封多少,就封多少(漢製,將軍有8種,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為一等將軍,位同三公;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為二等,位同九卿;除此以外,皆為雜號將軍)。

合起來,劉秀的官職就是主管禮儀祭祀的雜號將軍。

本著送佛送到西、玩人玩到底的原則,在讓劉秀改行搞祭祀的同時,連個官印都沒給他。

官印,官印,做官用的印信,不給我官印,讓我怎麽做官?怎麽辦公?莫非讓俺老劉自己拿蘿卜刻一個不成?

好在這難不倒劉秀,因為他很快在當地一位侯爺家裏找到了一個印信,雖然印文牛頭不對馬嘴,但好歹是個實實在在的章子,先湊合著用吧。

今天,街頭巷尾私刻公章的攤販若穿越到公元24年,定是份既吃香又有前途的行業。

“攻打宛城”

陰人、玩人計劃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任務,是攻打宛城。

10萬大軍把宛團團圍住,打了月餘,竟然沒打下來。因為孫子同學說過:兵不在多,在將爾。

對更始軍來說(聯軍更名為更始軍),能打仗的幾位將軍,陰的陰了(如劉),出差的出差了(王常前往汝南一帶),剩下的除了有些整人的本事(如王匡、陳牧),就是些性格懦弱、愛害羞的廢物(如劉玄),領導如此,這仗還怎麽打?

對宛城守軍來說,則有一位舉世名將正統率他們守衛這座孤城。將軍名為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如果你沒有聽說過他,那不奇怪,因為東漢史本來就較少為人所關注。但如果你讀過《後漢書》,那一定知道他的鼎鼎大名。岑彭雖然此時尚供職於王莽,但很快他就要歸屬於更始政權屬下,不久後他還將追隨劉秀東征西討,終成漢興一代名將。

《後漢書》的作者這樣評價岑彭:中興將帥功名者眾矣,唯岑彭、馮異建方麵之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東漢建國中,建有功勳的將軍很多,但最猛的能夠獨當一方有元帥之才的,僅僅是岑彭、馮異兩位。由此而見,岑彭不但是名將,而且是名將中的極品。如此一來,根據我們讀史的經驗,宛城一戰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史載:宛城攻擊戰自公元23年2月開始,10萬大軍輪番攻擊,打了1個月沒打下來。

當然,更始軍畢竟人多,雖然沒攻下宛,但也沒被宛城守軍擊潰。10萬大軍除去戰鬥消耗掉的以外,仍然把宛城團團圍住,其意思很明顯:打不死你,就餓死你。但劉玄很明顯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不讓別人吃飯的同時,自己還要吃飯,而10萬大軍的吃飯問題實在不是一個小問題。照這樣下去,沒把宛城守軍餓死,先把自己餓死了。

為了不讓眾兄弟在宛城守軍之前餓死,劉玄決定派一部分兄弟去做老本行——劫掠,搞點糧草物資,以維持宛城攻防戰的開支。接受這一光榮任務的是更始政權元老級人物,剛剛被封為成國上公的王鳳,參加這次劫掠行動的還有我們的主人公劉秀。

這是中國曆史上一次不同尋常的劫掠行動,因為它無意中挽救了更始政權的命運,同時也給我們的主人公一次改變人生的機遇,對劉秀來說,機遇隻要一次,也就夠了。

司馬遷在其著作《史記》中寫道,秦漢時期經濟最發達有3個地區,即涇渭地區(關中)、伊洛地區(今河南)和黃河下遊地區(今河南、河北、山東、安徽交界地帶)。為保證劫掠行動的成功,王鳳把目標放在了上述三大地區中的伊洛地區。

畢竟,若是到綠林軍的老家搶劫,恐怕隻有鳧茈可以搶了,鬧不好還要跟當地人火拚起來,平白無故搭上幾條人命。而到伊洛地區搶劫,一是此地物產富庶,有東西可搶;二是離宛城較近,便於行軍和運輸;第三嘛,還是那句古話,穿鞋的怕光腳的,此地人有錢,搶就搶了,不會為一點財產跟你玩命。

果然,伊洛地區沒有讓更始軍的弟兄們失望,所到之處,收獲頗豐,牛馬財物無以數計,穀物約數十萬斛,盡皆轉運宛城。

在大發橫財的同時,更始軍還乘勝攻克了昆陽、定陵、郾等縣,成為宛城前線的側翼屏障。而昆陽縣,注定要名垂青史。

“昆陽大戰”

卻說黃淳河一戰,甄阜和梁丘賜戰死,10萬前隊大軍潰於一旦,無名豎子劉玄還自稱皇帝,要跟自己的大新政權搞競爭,王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王莽很生氣的直接後果是,令大司徒王尋以及自己的堂兄弟王邑前往洛陽,統率六隊主力(前隊已被擊潰)約四十二萬,號稱百萬,討伐劉玄。

這是中國曆史自秦統一六國以來最強的征討陣容,即使是韓信兵圍項羽於亥下,以及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都沒有它拉風。因為這支隊伍不但人數多,聲勢大,還有如下特點——特點一:懂軍事的人多。王莽對這次征討極為重視,可以說是傾盡全力,為了保證這支隊伍能夠打硬仗,打勝仗,王莽把當年征召的天下所有懂兵法的人(六十三家數百人)全部委派到軍中做軍吏。可以說,這是當時中國乃至全世界軍官素質最高的一支隊伍。

特點二:猛人多。打仗,一定要猛。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王莽為這一隊伍征召了天下猛人。當中最猛的是一位叫巨無霸的仁兄,據曆史記載,這位仁兄體格魁梧,高一丈(二米三以上),粗十圍(不詳,你知道他很粗就行了),據說當時最大的馬車都裝不下,隻能騎馬。而且,這位巨無霸兄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睡覺時要以鼓做枕頭(不知何故,奇哉怪也),吃飯要用鐵筷子。順帶說一句,這位猛人,是蓬萊人(今山東蓬萊),蓬萊多仙,我真懷疑無霸兄是神人。

特點三:猛獸多。這還是一支人與獸組合的隊伍,百獸中最猛的幾類,如虎、豹、大象,也不讓它們閑著,為了鎮壓工作的勝利,統統把它們從公園裏拉到了戰場上。

特點四:輜重多。人多,獸多,吃的用的就多,為保證征討工作的勝利,王莽在後勤上也下了血本,據《後漢書》記載,運輸糧草輜重的車輛綿延千裏而不絕。

在如此一支極品隊伍進攻下,就是超人也絕無生存乃至反敗為勝的可能。

公元24年5月,這支極品大軍浩浩蕩蕩抵達潁川,與逃亡至此的嚴尤、陳茂會合。之後,在這兩位敗軍之將的引導下,向宛急進。

從潁川至宛,昆陽是必經之地,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戰鬥將在此地展開。

事實上,是劉秀先發現這支征討大軍的,因為在王尋、王邑率領四十幾萬大軍向宛城挺進時,劉秀正在陽關聚一帶打秋風,有幸首先目睹了這支極品大軍的宏偉陣容。

沒有發生遭遇戰,因為還沒有等王尋做好攻擊準備,劉秀所部就望風而逃,一窩蜂似地逃到昆陽城中,猶自惶恐不已。

驚慌之餘,更始軍的兄弟們發現,昆陽也是不安全的,因為昆陽守軍打死了算也隻有九千多人,而且城不高、牆不堅。於是,更始軍準備棄守昆陽。

在更始軍看來,能躲得了一時,總比馬上送了命強。但在劉秀看來,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於是,在眾軍收拾大包小包準備與王莽軍展開跑路競賽時,劉秀找到王鳳等將領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劉秀認為,逃跑是沒有前途的。如今唯一的辦法就是集中兵力,與王莽大軍拚死一搏,隻有這樣,尚有取勝的希望。而且宛城尚未攻克,如果昆陽失守,勢必危及到宛城外10萬大軍的側翼,等那時內外夾攻,我們就死無葬身之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以及搶來的錢財也就享受不上了。

這在當時來說,應該是一個較明智的選擇,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抱著豁出去的心態到最後卻意外發現自己沒死。如果抱著僥幸保全自己的心態,到最後絕無意外地要死。

然而,對急於逃命的更始軍諸將領來講,隻要不能確定保全自己的性命,任何所謂明智的選擇都是不明智的,在他們的眼中,劉秀完全是瘋了,拿這幾千人去對抗幾十萬大軍,不但是以卵擊石,簡直是以卵擊山。

眾將領批評劉秀道:劉將軍何敢如是!意思是你姓劉的膽子也太肥了。

劉秀很鬱悶,然而人微言輕(當時昆陽城比劉秀官職高的大有人在,如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驃騎大將軍宗佻、五威將軍李軼等),如今的局麵不是他能左右的。很鬱悶的劉秀苦笑著回去收拾東西,準備隨大流閃人。

這時,更始軍派去監視王莽大軍的探子回報,說大軍已經抵達城北,人很多,隊列排了數百裏,不見其後,意思是:現在想跑,恐怕也跑不了了。聽到這個不幸的消息,本來已成驚弓之鳥的更始軍將領們更加惶恐不已。惶恐之餘相互對視,渴望在對方臉上找到救命的稻草。

稻草是沒有的,蠟黃的臉色倒是每人都有一張。好在大家腦子都還沒有被嚇糊塗,很快記起劉秀講的要與王莽大軍殊死一搏的那席話,不約而同道:快去請劉將軍。

劉將軍請來了。主張死戰的劉秀成了更始軍的主心骨,也成了這次昆陽大戰的實際指揮者。史載,無論劉秀說什麽,發號什麽軍令,諸將憂迫,皆曰“諾”。

在死神麵前,隻有勇敢者知道怎樣去謀取生存,隻有勇敢者有生存的能力。

好在劉將軍沒讓大家失望。劉秀很快做出迎擊王莽大軍的部署,即由王鳳、王常兩位將軍率軍死守昆陽,劉秀突圍尋求援兵,沒人反對,就此決定。

突圍,無論是憑借我們讀史的經驗,還是看電視劇的經驗,基本都在晚上,因為有夜色掩護,成功的幾率自比光天化日之下要高。沒有看過電視劇的劉秀也沒有例外,於是在那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劉秀率十三騎自南城門突出昆陽。

好險,這時抵達昆陽城下的王莽大軍已近10萬,能以十三騎從10萬大軍的包圍中突圍,而且無一損傷,隻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這十三人猛,是精心選拔的精銳;二是王莽大軍壓根沒對昆陽提起重視,也沒想到有人要突圍,即使突圍了,似乎也無傷大雅,畢竟咱有百萬人(號稱百萬),還有老虎豹子大象,除了天王老子,怕誰?

這是王莽大軍要慘敗昆陽的第一個征兆。

第二個征兆是嚴尤和王邑之間的一番談話。

大軍抵達昆陽後,嚴尤認為:昆陽小城一座,打下來也沒什麽意思,現在亂稱皇帝的劉玄正在攻打宛城,我們隻要迅速進軍,肯定能將其擊潰,到那時,生俘劉玄,也就不怕昆陽不投降了。

王邑卻不這麽認為,在這位仁兄看來,率百萬之眾連個昆陽都打不下來,傳出去實在丟不起人。真是過於自信了,而且是盲目自信,這是要付出代價的。

決心以壯軍威的王邑命令將昆陽團團圍住,前後圍了數十重(沒辦法,城小)。這時嚴尤提出了質疑:圍城之為闕(缺口),隻有讓守軍有生的希望,他們才不會以死相搏,這樣才有利於我們更好地將他們消滅。嚴尤還認為,不應當把昆陽守軍全部消滅,應該放一部分逃走,讓他們做大軍的義務宣傳員,宣傳我軍盛況,嚇唬一下正在攻擊的更始軍,即“宜使得逸出以怖宛下”。

王邑又不聽,因為在這位仁兄看來,把昆陽守軍全部弄死還不過癮,要讓我放幾個出去,給他們留條生路,笑話,妄想。

王邑犯了一個兵法上的低級錯誤,這是王莽大軍失敗的第三個征兆。這同時也告訴我們,王邑這小子,不但不懂得行軍打仗,似乎連當時最流行的兵書《孫子兵法》都沒讀上一讀。

將軍一聲令下,大軍開始攻城。

將軍雖然廢物,但士兵們還是很勇敢的,據曆史記載,攻城的場麵很大,旌幟蔽野,塵埃連天,鉦(鉦,形狀像鈴)鼓之聲聞於數百裏;積弩亂發,矢下如雨。矢下如雨的後果是,昆陽守軍紛紛拿盾牌(護身)撿箭矢,用來還擊王莽軍。

在冷兵器時代,弓弩是守城的利器,昆陽守軍能夠就地取材,敵為我用,不失為妙計。與後世傳說的諸葛亮草船借箭相比,此計更加簡單實用。

但實用歸實用,昆陽能否守住還很難說,因為正忙著撿箭杆的昆陽守軍很快發現,王莽大軍很快投入了破壞力極大的攻城工具——樓車和撞車。

樓車,又稱雲車,是一種攻城了望車,車上有望樓,像鳥巢,又稱巢車。巢車是在一個八輪車上豎立兩根長柱,兩根柱子中間有板屋,可以升降,屋中四麵有望孔,居高觀察敵人動靜。

攻打昆陽的樓車是普通樓車的改進版,因為它不但能夠居高觀察昆陽守軍的動靜,還能居高向昆陽守軍射箭。而且這個居高也實在高得誇張,據曆史記載,高十餘丈(大致是23米以上)。

撞車,又稱衝車,戰時用以破壞守軍的城門城牆。當時的事實是,王莽大軍不但用撞車撞擊昆陽城防,還派大量軍士在城牆下掘地道,其意思大致是,不把你的城撞開,也要把你的城挖塌。人多力量大,實不是一句空話。

在樓車、撞車、挖掘工兵的輪番折騰下,昆陽城千瘡百孔,基本上守不住了,眼看劉秀的援軍也沒影子,估計早就溜號了,為了不至於城破後死於亂軍之中,昆陽守軍最高將領王鳳決定投降。

問題是,王尋、王邑兩位仁兄根本不接受王鳳的投降,在這兩位仁兄看來,昆陽城破隻是個時間問題,現在想來投降,早幹什麽去了。打發走前來請降的昆陽使者後,兩位仁兄意氣風發,然而還沒高興到晚上,一個意外徹底掃了他們的興致。

說是意外,但這個意外發生的實在是太偶然,說得誇張些,比連中數次億元大獎都難。

這次意外是天象。曆史上有記載,而且其結果又確如天象所昭示的那樣發生了,這雖稱不上是絕無僅有的一次,卻也是鳳毛麟角。

天象,分為吉兆和凶兆。在古代封建社會,特別是科技更為落後的漢朝(相對而言),吉兆除了能引起當權者的精神愉悅和無限遐想外,一般無實際上的作用。而凶兆就不一樣了,它讓人在精神恐慌之餘,還具有極強的破壞力,這種破壞力放到正處於臨戰狀態的軍隊中,其結果就是軍心渙散,士無鬥誌,依此下去,就離兵敗不遠了。

一般來講,發生在陣前的凶兆,無非是大風卷走了帳篷、吹折了旗杆之類,但發生在公元24年5月的這次凶兆實在是誇張了些,不但時間長,而且征兆奇特,先是晚上有流星墜入王莽軍大營(是否砸死人曆史無記載),再是白天有倒塌的山的形狀的雲飄入王莽軍大營,而且高僅尺餘,讓諸位兵哥哥結結實實當了一會神仙。據軍中占卜師解釋,這種凶兆隱含的意思是:覆軍殺將,血流千裏。

於是,昆陽城還沒攻下,王莽大軍先被這突如其來的天象給嚇了個半死。

這,似乎應該算作王莽大軍兵敗昆陽的一個原因。

投降不成,突圍無望,昆陽守軍走到了絕路上,而所謂的絕路其實是兩條路,即自殺和戰死。大多數守軍兄弟估計沒修習過武士道,自然也沒有剖腹自殺的覺悟,所以在絕望之後,一個個成了敢打敢殺的猛士。在這群猛士的堅守之下,數十萬大軍打了近一個月,到底沒有打下來。

而這一個月,到底等來了劉秀的援軍。

救兵如救火,按說這一個月的時間援軍才到,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很懷疑,莊稼漢出身的劉秀是否借機陰了王鳳等人一把?後來讀史,終於揭開了這個謎團。實際上,劉秀雖然成功突圍去找援軍(分守郾城、定陵的軍隊),援軍也找到了,但援軍將領壓根不買劉秀的賬。

這也難怪,畢竟剛掠了財物,才換了夫人,有清福等著去享,現在讓我們去昆陽送死,我們有病還是你有病?

是你們有病!劉秀斬釘截鐵地回答,並指出眾人的病根所在:如果能夠打敗敵軍,那麽萬貫富貴等我們去拿,去享受。如果打不敗敵軍,連腦袋都沒了,留下這麽多財物又有何用?

這是一番簡單的說理,而事實證明,越簡單的方法其實越有效,援軍們很快理清了利害關係,決定隨劉秀前往昆陽。但王莽四十幾萬大軍的聲勢實在太大,聽說還有豹子老虎大象,所以這支援軍行動遲緩,不像是去救火的,倒像準備去見公婆的新媳婦,扭扭捏捏地要多慢有多慢。

這也情有可原,這支援軍說到底也就四五千人,拿著四五千人去打敗四十幾萬正規軍,不但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更是一件以卵擊石、飛蛾撲火、自投死路的事。

然而,前往昆陽的路實在太短了,磨蹭了一個月還是到了。

在距昆陽5裏遠的地方,王尋、王邑發現了這支援軍,並迅速派出數千兵力予以攻擊。在王莽軍的攻擊之下,援軍紛紛後撤,很快,在劉秀身邊隻剩下1000人。

1000人,足夠了,走的都是草包,剩下的才是精華,劉秀率這1000人殺入敵陣。援軍的將領們驚訝了,因為他們很快發現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劉秀——這位莊稼漢,不怕死,敢殺人,開殺之下,一發不可收拾,瞬間竟取了十數人性命。

如此這般,稍微有點良心的人就再也不能一味撤退袖手旁觀了。於是,在劉秀的鼓舞之下,紛紛死戰,終於將這數千兵力擊潰,斬首近2000人。

我很納悶,王尋麾下大軍數十萬,而且離之不遠,為什麽眼睜睜地看著這數千人被擊潰而不發兵救援?現在看來,答案隻有一個,那就是王尋、王邑等新軍將領壓根沒看得起這支援軍。

大意了,實在是大意了。大意的後果不在於損失了2000多人,而是鼓舞了援軍的士氣。援軍驚喜地發現,隻要打仗夠猛,新軍雖然人多,但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果不其然,初戰告捷,讓援軍們“膽氣亦壯,無不以一當百”(《後漢書·光武本紀》)。在打了勝仗的鼓舞下,援軍們決定再接再厲,再幹他一家夥。而且,鑒於劉秀在戰鬥中的優異表現,援軍臨時決定由其全權統領。

在再幹一家夥之前,劉秀決定耍一個小計策,這是一個古老的伎倆,有著統一的標準和固定的模式,那就是寫封信,然後故作不小心丟了,再讓敵軍撿到。

信上說:宛城的援軍到了。

這封信在意料中到了王尋、王邑手上,看完信後,這兩位仁兄很不高興(不)。不高興的原因並不是來了援軍,而是他們覺得宛已經被攻克了(的確被攻克了,在信息閉塞的當年,不僅連王尋、王邑不知道,連劉秀等援軍將領都不知道),宛城的失守,意味著自己在昆陽上花費的精力實在得不償失。而比得不償失更為嚴重的是,王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這封信的目的就是擾亂王尋、王邑的心智,同時爭取一點點時間。事實上,目的也達到了。

很快,劉秀會讓這個後果變得更加嚴重。劉秀經過戰地偵察發現,圍攻昆陽的數十萬大軍共分成數百營,分區防守,王尋、王邑所在的中軍大約有10000人,布防在一條河邊上。

可能王尋、王邑覺得,更始軍沒有水軍,不會從河上進攻,所以在臨河的一側隻布置了少量軍士警戒,但王尋和王邑沒有發現這條河其實很淺,漂不起船,淹不死人。這是一個天大的漏洞,也是上天給劉秀一次反敗為勝的機會。擒賊先擒王,劉秀決定挑選3000敢死軍,並親自率領向王尋中軍發起攻擊。

這是一次冒險,因為中軍是王尋、王邑的貼身衛隊,應該不是一般人可以充當的,而且中軍的人數也不少,有10000多人,即使阻擋不了劉秀的這3000敢死隊,但熬點時間還是可以的,到那時調集周邊大軍包抄,說什麽也把這3000人給滅了。

如果你這樣想,那先恭喜你了,這證明你即使不懂兵法,但至少是個常人。

而事實上,王尋和王邑連人都不是,他們就是兩頭豬。

我實在不知道王尋和王邑到底在想什麽,在中軍受到劉秀的攻擊後,二位仁兄下了一道很奇怪的命令:諸軍不得妄動。意思是自己就能把這3000人收拾了,不需要你們幫忙,想跟老子搶功怎麽著?

至此,讓王莽40萬大軍潰敗昆陽的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了下來。兵不在多,在精爾,在不要命爾。

在3000敢死隊的死拚爛打之下,王尋的萬餘中軍終於扛不住了,先是失利,失利沒有得以及時扭轉,繼而迅速崩潰,王尋也死於潰軍之中。

這時,昆陽守軍亦傾城而出,與援軍合力攻擊群龍無首的王莽軍,聲勢浩大,震動天地,直殺得王莽軍大潰,在逃跑中因混亂又自相殘殺,伏屍百餘裏。

鑒於王莽軍實在太多,一時殺不完,老天爺也來湊熱鬧,刮起了大風,吹得是房瓦亂飛;下起了大雨,雨下如注,很快連河都盛不下了,於是河水潰堤,不但淹死了虎豹大象,還淹死了數萬士兵,而且阻擋了王邑、嚴尤、陳茂等人逃跑的道路。

不過這難不住三位仁兄,他們很快發現,因為人死得太多,很快在洪水中架起一座“人橋”,於是,他們策馬踏著因為自己的無能而造成命喪他鄉的士兵的屍體,逃命去了。

傳說將軍分為五等,一等是有勇有謀者;二等是或勇或謀者;三等是時勇時謀者;四等是廢物;五等是白癡。在昆陽大戰中,一二等沒有,劉秀可算第三等,嚴尤、陳茂基本算是廢物,而王尋、王邑也就等於白癡了。廢物尚可利用,而白癡,你連罵他的心情都沒有。

“戰後總結”

昆陽大戰以更始軍的大勝,王莽軍的慘敗而結束了。大戰中,死了很多人,也損失了許多物資糧草,像昆陽這樣的城牆,雖然始終沒有被攻克,但基本上也算是報廢了。但昆陽大戰的意義遠非如此,對今天來說,曆史上多了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我們可以通過史料一展它的風采,在當時來說,昆陽大戰是一道分水嶺,最少是以下三類人事的分水嶺——昆陽大戰對王莽及其大新政權是一道分水嶺。

在史料裏,每到某政權準備關門大吉的時候,經常看到這麽一句話,XX死而X亡矣。前麵的XX一般是某人的名字,後麵的X是朝代的名字。這句話的意思是,某人是某王朝最後的希望,某人死了,某王朝也就消停了。然而,很遺憾,翻閱整部漢史,也沒有找到這位給新政權帶來希望並因其死亡而讓這種希望破滅的人。歸根結底,不是當年不生產這種人,而是昆陽大戰敗得實在是慘,已經從根本上傷了王莽的元氣,不用說人,連神人都無法收拾了。

當然,我們可以換句話說,昆陽兵敗而新亡矣。

昆陽大戰之後,王莽再無可調之兵,隻能坐看更始軍、赤眉軍等反莽力量日益壯大,再也無力征討了。王莽40幾萬大軍在昆陽被萬餘更始軍擊敗,在天下人麵前充分展示了其腐朽及無能。世人向來有欺軟怕硬的習慣,既然認識到你無能,不趁機上去踏上幾腳,幹點雪上加霜的事情,實在是有違常理。於是,一時間“海內豪傑四起響應,皆殺其牧守,自稱將軍……旬月間遍於天下”,造反成了當時最為流行的時尚。

昆陽之戰失敗後,王莽的覆滅隻是個時間問題。僅在數月之前,王莽還能組織起數十萬人獸合一的十分拉風的隊伍;數月後,王莽隻能望“陽”(昆陽)興歎了。真是應了那句話: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存亡之間,其關鍵之處也就那麽幾步,但這幾步王莽沒有走好。

昆陽大戰對劉玄及其更始政權是一道分水嶺。

昆陽之戰的勝利要歸功於兩大因素:一是昆陽守軍的堅城死守,雖然在此期間也做過一些不光彩的事(請降),但昆陽到底是守住了,為劉秀援軍的到來爭取了必要的時間;二是劉秀的援軍雖然來得晚了些,但好歹是來了,死戰突襲,功不可沒。

無論那幾個因素,總之昆陽大戰是更始軍勝了,更始軍勝了,也就是劉玄勝了。昆陽大戰後,劉玄及其更始政權的威望也達到了頂峰,前來投靠依附者甚多。有些地方,隻要劉玄派個人去,讀讀文件,發發委任狀,就獻城投降;有些地方,甚至劉玄沒派人去,就積極地改旗易幟,宣布自己是更始政權的人了。

昆陽大戰對劉秀是一道分水嶺。

對劉秀來說,其人生中最為自豪和得意的,不是其所創立的東漢王朝以及為後世所稱謂的“光武中興”,而是昆陽大戰。

昆陽之戰是劉秀人生中最為艱難的時刻,哥哥劉演被陰,剛剛被奪了兵權,自己又人微言輕,吩咐誰都吩咐不動。但就是在如此糟的境況下,劉秀還是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最終取得了昆陽之戰的勝利。

這,對劉秀來說,不失為一次鯉魚跳龍門的過程。劉秀跳了過去,最終變成了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