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一、是什麽心理驅使你購買這隻股

  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多變性及多重性的,過去,在有效市場假設理論以及現代證券投資理論中似乎都很少涉及關於投資心理的問題。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倡導者的觀點,市場之所以有效是因為投資者在充分享有信息的好處之後,會立即理智地定出證券的價位。但人類何時麵對金錢有過理智呢?

  投資是一個特別的領域。人們普遍相信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理論在這裏並不適用。事實上,影響人們在投資領域的成績的因素很多,但可以確定的是,努力並不是其中的決定因素。

  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是大海,比大海更深的是人心。而心理與金錢在投資上麵的混合作用,則變得更加高深莫測。換句話說,是什麽心理驅使眾多的投資者購買這隻股票?為什麽市場會因滿目樂觀而導致股市動蕩?這一堂關於投資的心理課是我們廣大的中國投資者最應該補上的一堂課。

  人的生存要與很多方麵發生聯係,其中與金錢的聯係是最具有感情色彩的了。我們在生活中作出的眾多決策中,金融決策是最具感情色彩的、最不符合邏輯的。那種將人的因素排除在外、不加考慮而又企圖加深對金融的理解的做法,就好像使用指南針航海但又沒有航海圖一樣。

  投資是一種金錢與數字的遊戲,100 多年來,雖然許多人想將其賦予科學的外衣,試圖用公式圖表或數學模型來解釋股價的漲跌,但成績卻非常有限。我們可以這樣說,在投資領域,至今還沒有一個能夠“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則。

  一方麵,投資是科學,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企業經營與財務知識,將投資行為建立在理性的判斷之上。另一方麵,即使你這樣做了,也不能保證你就能萬無一失。投資同時又是一門藝術,並不是說隻要你智商夠高就能做得好。它需要你的某種直覺與悟性。

  其實,正如我們所了解的,投資絕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的,誰也無法提出一個標準答案。但有一點卻是確定無疑的,那就是投資的複雜性以及心理學在投資領域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早在幾十年前,格雷厄姆就將投資比喻為一個多變的“市場先生”,他認為投資是一項社會活動,在此過程中,心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心理學在投資領域的意義當我們探討股市問題時,將人的因素考慮在內是至關重要的。環境越抽象——對很多人來說股票就是件抽象的事物——無形的心理因素就變得越強有力。在後麵我們將會看到,許多驅動人們購股的決策隻能用人類行為學原理給予解釋。由於市場是由所有購股者的集體決策所構成的,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市場就是被人們的心理因素推來拉去。

  在多年以前,人們在談論市場時,他們不會引入心理學的概念。因為長期以來,有效市場理論已經被人們廣為接受,已經在人們的心裏占有了不可取代的地位。現在的情況則是,這一現象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開始用行為學的思考方式來看待金融問題,人們把這種將經濟學與心理學結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叫做行為金融學。

  現在,這一研究方式正變得時尚,許多投資專業人士都樂意以之為談論的主題。

  當我們回過頭去審視巴菲特的投資曆程的時候,我們可以驚喜地發現,其中同樣融入了格雷厄姆的影子。

  格雷厄姆被廣泛地奉為金融分析之父,他教授了三代人如何操盤股市。他的價值投資理論,毫不誇張地說,幫助了成百上千名股民選擇股票。但人們經常忽略了格雷厄姆對投資心理學的教誨。在《證券分析》與《聰明的投資者》兩本書中,格雷厄姆用了大量篇幅解釋投資者的感情怎樣引起了股市的波動。

  在格雷厄姆看來,正是無數投資者的熱情導致了市場並非一個理性行為的場合,無論是價格被高估或是被低估,基本上都取決於人們的心理狀況。為了更形象地描述市場的這種非理性行為,他創造出了“市場先生”,以幫助投資者認清市場的多變。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寫道:“讓我們設想一下,我們擁有某家公司的股票,其中我們有一位和藹可親但行為卻非常瘋狂的合夥人,我們稱其為市場先生,他會每天根據自己從睡床的哪一邊起來或是那些影響深刻的夢境,甚至於某種難以名狀的恐懼感來為股票設定一個價格。他會在這個價位上要麽買光我們的股份,要麽賣給我們更多。在大多數時間裏我們對他的行為沒有多加關注,隻有當我們經過特別審慎的研究之後,並確信自己和這位市場先生知道得一樣多時,我們才能確定他所提供的價格是否太高或是太低。

  格雷厄姆認為,投資者的頭號大敵不是股市而是他們自身。盡管擁有超級的數學、金融、財會技能,那些不能控製自己情緒的人也不可能在投資過程中獲利。作為格雷厄姆最著名的學生,沃倫· 巴菲特解釋說:“格雷厄姆的方略有三項重要原則。”第一項是將股票看成企業,這將“使你與市場的多數人用完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第二項原則是安全邊際原理,這將“賦予你競爭的優勢”。第三項是用真實投資者的心態來對待股市。巴菲特說:“如果你有了這種心態,你就走在了市場上99%的操盤手的前頭——這是一種巨大的優勢。

  格雷厄姆說,形成投資者心理,是一個從資金上到心理上都為市場出現不可避免的上下波動做好準備的過程——你不僅僅從理智上知道市場下挫即將發生,而且從感情上鎮定自若,從容應對。按照格雷厄姆的觀點,對市場下挫的從容應對,就像一個企業家麵對不具吸引力的報價一樣:不予理睬。格雷厄姆說:“一個真正的投資家極少被迫出售其股票,而且在其他任何時候他都有對目前市場報價置之不理的自由。

  在格雷厄姆看來,市場中非理性的成分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如果投資者能夠忘記股票市場而隻關心他的分紅所得以及這家公司的經營業績的話。正是基於對“市場先生”的不信任,格雷厄姆說,一個人絕不能因為一隻股票漲了就買入它,或是因為它跌了就賣出。恰恰相反,他建議投資者絕不要在一隻股票連續上漲後買入,也不要在一隻股票持續下跌後賣出。

  在很多人眼裏,投資是一個充滿迷信、內幕消息及臆測的領域,在這裏似乎人人都有話講,但誰都不敢確定自己的話就是千真萬確的,而且還常常被認為是有騙人之嫌。人們的心理在投資領域所起的作用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出色的投資家,都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學者。他們有某種洞悉人們心理的直覺或天賦,這讓他們擁有“先知先覺”的能力,在多變的市場裏比別人快一步,在這個多數人注定成為輸家的遊戲中成為贏家。

  我們的生活中常常存在這樣的悖論,很多時候,我們去做大多數人認為是對的事情,殊不知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投資就像一個有許許多多人參與的遊戲,各種不確定、真假難辨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你的判斷力。在這種狀況下,大多數人的表現會比他們真正的智商要低得多。就像格雷厄姆所指出的:“投資者的頭號大敵不是股票市場,而是他們自身。你盡管可能擁有出色的數學、金融及財會知識,但如果你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就絕不可能在投資過程中獲利。

  以不變應萬變

  格雷厄姆將市場稱為喜怒無常的“市場先生”,這表明他既不認為市場是有效的,也不認為人們的投資行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行為基礎之上的。承認了市場的非理性特

  點,有助於我們打破原來的思維定式,消除不必要的幻想與猜測,從而在千頭萬緒的紛亂信息中找到最基本的準則。

  在實際操作中,許多投資者對市場寄予了過多的關注,對市場的變化常常反應過度。事實上,人們對股市的下挫並非沒有思想準備,問題在於到底有多少人眼看著自己賬麵上的資金減少而能夠保持鎮定自若。巴菲特認為,成功的投資者必備的一種素質就是從資金到心理上都能為市場不可避免地出現上下波動做好準備。你不僅從理智上接受市場可能出現的任何變化,同時也保持鎮定與獨立的判斷能力,而不會讓任何情況弄得無所適從。事實上,如果你堅持認為自己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你就不必理會市場的任何變化,並對市場的下挫保持應有的從容態度。就像格雷厄姆所指出的:

  “一個真正的投資家極少被迫銷售其股票,而且他們擁有在任何時候都能對當時的市場情況置之不理的自由。”可是,隻有極少數的投資者能夠做到這一點,真實的情況下,人們常常在一聽到風吹草動的情況下便迫不及待地作出決定,所以有人說,在投資市場上,99%的人都患有“多動症”。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筆閑置資金,你準備將其用來購買股票。同時,你心裏也明白,股市的過熱情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許多股票的價格較之前有了很大的增長。你心裏非常清楚此時購買並不是最佳時機,你看準的股票將來肯定會麵臨調整,那時候買入將會安全得多。

  你可能等了兩三天,最多一周,那隻股票價格依然沒有下跌,於是你等不及了,想道:“買吧!也許它還會漲幾周,可別錯過了這個機會,大不了過幾天賣了,等跌了再買。”你的這種想法的確太美好,也太天真了,甚至可以說是太無知了。這樣做的結果大多是你在股票上漲時買入,在下跌時賣出,就和無數與你有同樣夢想的投資者一樣,總是抱著聰明的想法在做傻事。

  身為一個理智的投資者,你應當對市場的任何變化都能做到處變不驚。如果投資者麵對市場毫無理由的下挫時(我們得承認這種情況時常會出現),總是感到驚慌失措、無所適從,甚至棄股而逃。或者你雖然沒有行動,但卻不時感到惴惴不安,感到自己馬上就要變成流落街頭的窮光蛋了。投資者的這種脆弱的心理常常讓自己原本擁有的優勢變成劣勢,你對自己曾經非常有信心的決定也開始不那麽自信了,你時刻關注別人的行動與看法,生怕錯過什麽。

  這種提心吊膽的心情對投資者來說是非常有害的,我們不僅不能從投資中感到支配金錢的快樂,甚至連我們對生活與幸福的感受度也會因此遭受損害。相對於那些對市場信息高度敏感的人來說,那些一旦選擇了投資的股票,便放心地準備長期持有的人卻要省事得多,他們並不關注股價每天的變化,這樣他們也就免於遭受由於別人的判斷失誤所帶來的痛苦。

  控製情緒很多投資者在事後談到自己的某些投資行為時,都不無後悔地說“我如果不那麽早賣就好了”、“我如果不那麽急著拋售就好了,也不會虧那麽多了”、“真不應該聽某某的意見,上了大當!”這個世界沒有後悔藥,你的金錢一旦透過合法的途徑轉到了別人的名下,你就不可能再要回來了。

  金錢遊戲對於失敗者而言是非常無情的,許多人都品嚐過痛心疾首的經曆。不過,雖然很多投資者在有過失敗的經曆後也會進行反思,並試圖找到自己的缺點。但是這反思並沒有讓他們變得更聰明,相反,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形時,他們還是會重複同樣的錯誤。難怪有人說,自股票市場誕生100 多年來,投資者的行為並沒有太多的改變,他們仍然感情用事,不時被恐懼和貪婪所支配,所以愚蠢與錯誤都是不可避免的。

  在投資者買賣股票的行為中,到底有多少行為是經過理智的分析之後作出的決定呢?又有多少行為是在一時的情緒支配下的反應呢?

  對此,我們恐怕很難得到一個正確的答案,不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後者所占的比重一定要遠遠大於前者。

  有人指出,情緒使投資者付出的代價比無知更大。對時常改變自己行為的人們來說,這一點毋庸置疑。因為,我們的大腦與計算機不同,它不是一次就設計好的機械零件,它雖然經過了漫長的進化過程,但依舊存在各式各樣的缺陷。而且,外在環境的變化極易影響到它的運轉,這使我們不能正確地意識到成敗的機會與可能性,無法抵擋麵臨的所有誘惑。身為一種社會性的生物,我們早就接受了某些心理定式,這種群體的信念影響著我們所做的大部分決定。這種群體信念的力量通常非常強大,有時甚至在我們還沒有察覺的時候就已經發揮出了它的巨大威力。如果投資者要想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功,就必須克服這一缺點。我們一方麵必須冷靜而細心地觀察事實,另一方麵又要控製自己的盲從情緒,以期在充滿誘惑的市場中保持清醒的頭腦與判斷力。

  有人曾將道· 瓊斯平均指數比作是人類的腦波圖,其波動的線路則反映出我們所能得到的及經過我們充滿希望與懼怕的夢想過濾的有限的信息。這些信息影響著每一個投資者,同時也使他們互相影響,並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磁場,讓人們之間的作用互相抵消或加強,形成更大的或者難以控製的力量。身處投資市場的大多數人都明白,那些輕率地跟著別人蜂擁而上的行為是非常愚蠢的,無論買進或是賣出,在表麵上看來,這些行為似乎都像是隨著市場的脈動而動,而實際上產生的結果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從而得不償失。可是,盡管人人都知道這樣做是不理智的,但大多數人又恰恰是這樣做的。有人將投資市場上的這種“明知故犯”的情形稱之為群體本能,而且這種“本能”在許多人身上的表現尤為突出,隻有少數頭腦冷靜、能夠深切洞悉他人行為與動機的人才能抵製這種本能的誘惑。

  曾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在旅行的途中,去當地一家理發店理發。

  這個理發店是由一個平時非常喜歡搞惡作劇、捉弄人的家夥開的。就在理發師在給年輕人理發時,隻見門外街道上有許多人成群結隊向城外的方向走去。年輕人詫異地向理發師詢問道:“這些人怎麽了,要發生什麽事嗎?”不料理發師哈哈大笑,興奮地說:

  “他們要去城外的那個山坡上躲避洪水,可是哪有什麽洪水要來呀!這隻不過是我騙他們的,沒想到這麽快就傳開了!好好笑呀!”年輕人聽了理發師的話也覺得非常有趣。

  不過,門外越來越多的人走過,然後,終於一個人也沒有了。這時理發師突然變得緊張起來,他突然停下手中的工作,放下剪刀,脫下圍裙,說道:“我想我們最好也離開這裏吧!有可能洪水真的要來了。你不必付錢了!我們快走吧!”

  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這樣奇怪,麵對不理智的驚慌,我們明知是錯誤的,還是無法抵製別人的影響。所以,在投資市場上,同樣的道理也在發揮著同樣的作用,當市場出現某種熱點時總會有許多人一擁而上,而那些原本並不準備這樣做的人也如坐針氈,他們覺得如果自己不這樣做,就是被人群拋棄了。人類的幸福感基本上來自於群體的認可(這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中叫做“歸屬感”),而且這種情感會隨著社會化程度的增加不斷地增強。我們不願意與大多數人的看法相左,而且在我們的潛意識裏,存在越多人認可的東西便越正確的想法。

  在投資市場裏,人們的情緒總是息息相關的。當股價連續下挫之時,似乎每個投資者都陷入了悲觀、絕望的情緒之中。那些股票經紀人的悲觀往往較他人更甚,因為他們受影響的程度很大,甚至連生計也受到影響。那些本來依照賬麵資金計算比較富有的人,這時眼看自己的財富縮水,當然感到心痛。而那些當股價在高位時沒有舍得賣出的投資者,眼看著本應該到手的財富轉眼間化為泡影,更是後悔不已。這樣一來,人人都感到後悔不安,市場頓時失去信心,股價開始狂瀉。美國曆史上有名的幾次大崩盤,都是由於投資者集體喪失信心所致,並不是經濟運行情況的真實反映。

  其實,群體本能效應不僅在投資者對待股市漲落時的行為上起作用,就連在公司的選擇上也有同樣的作用。大多數投資者看好某隻股票時,常常願意就此征詢別人的意見,如果被你問及的這個人恰巧也看中這隻股票,即使他並沒有提出什麽更令人信服的理由,但你仍然感到自己的信心明顯地增強了。相反,如果你得到的是相反的答案,你會對自己的看法產生懷疑,變得猶豫不決,以至於錯過最佳的買入時機。

  聰明、智慧的古希臘人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諺語:“在痛苦中學習。”意思就是說,一個人若非天生具有控製自己情緒的天賦,那麽他和大多數人一樣,隻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不過,學習控製情緒一事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因為你要與自己的習慣與人類的本性奮戰。學習控製情緒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犯錯,然後再去分析這種錯誤。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一個人長期形成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不過,投資領域還存在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人們不但不會從自己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反而常常“信心”十足地犯下同樣的錯誤,原因在於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從原先的錯誤中得到了教訓。這樣一來,雖然你繳了昂貴的學費,可是你什麽也沒有學到。

  有人指出,有些投資者重複犯錯是因為輸錢的念頭早已存在他們的潛意識當中。

  就像那些經曆多次失敗的人,他們認為成功是奢侈的,他們在還沒有開始下一次嚐試之前就認定自己肯定會失敗。這種心理暗示所起的作用將是非常巨大的,它使你不敢與錯誤進行奮戰,而將重複失敗視為當然之事。

  學會控製情緒的目的是為了不犯相同的錯誤,但它的難度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許多成功的投資者發現,記錄投資筆記是控製情緒的好方法。你要認真記下你所選擇的每一隻股票,包括你當初選擇它們的原因以及後來為什麽要賣掉。你要經常性地回顧整個交易的過程,並且客觀地審視情緒給你造成的困擾。

  這是一個更為理性的學習過程,你絕對值得一試。

  避免盲目自信人生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你需要不斷地積累,才能在較高的層次上實現自我。

  對於那些想在投資領域有所收獲的人而言,你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的金融與財會知識,還需要掌握統計學和概率論的知識。不過,你最需要學習的卻是心理學領域,因為它能幫助你在投資過程中少一些心理判斷失誤,多一些理性的行為。

  人的大腦從思考問題到得到結論,到底經過了多少步驟,可能誰也說不清楚。對待同一個問題,每個人思考的角度都會有所不同,得出的結論當然大相徑庭。另外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在分析問題時,總是習慣性地走快捷方式,忽略應當注意到的因素,而輕易地跳到結論上。那些輕易得出結論的人,常常就是那些過度自信,甚至顯得非常盲目的人。

  很多媽媽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最聰明的;許多人相信自己的開車技術是一流的,即使在路況差或是下雪天開車也絕不會有問題;還有很多醫生認為自己經驗豐富,在對病人進行簡單的詢問與檢查後便得出診斷結果……一句話,這個世界上過度自信的人到處都是。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過於相信自己。

  自信本身絕不是壞事,但隻有當表現過頭時,它才會表現出不利的一麵。巴菲特一直是個自信的人,但他認為自己從不過分自信。他曾談到自己在讀高中時的感受:

  “我不是班上最受歡迎的人,但也不是最令人討厭的人。

  人們在與自己口袋裏的錢打交道的時候,常常犯愚蠢的錯誤或作出不符合邏輯推論。因為人的大腦本來就不完美,思維中也存在諸多的不合理性,而金錢則讓它的這些缺點表現得更加突出。那些信心過度的投資者,往往不隻自己會做出不合理的舉動,而且他們的自信會很快感染其他人,並進而對整個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

  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或者剛剛變得非常聰明。他們憑借這種想象中的聰明,認為自己能夠跑在市場的前麵,並選擇到獲利的股票——至少他們認為自己能夠選擇能幫他們賺錢的股票。他們雖然也閱讀許多數據與信息,可是他們的做法卻從中有所取舍。他們得到的是那些能支持他們觀點的資訊,對那些反對的、與自己意見相悖的東西,他們則一概置之不理。此外,他們受到思維定式的支配,使其所聞與所見的都是那些他們想見的、想聽的信息,而不去注意那些鮮為人知的、對事態發展起著關鍵作用的信息。

  如果市場是有效的,人的投資行為也服從理性的話,那麽人們就應當認真選擇股票,並在一定期間內持有它,而不是一有風吹草動便急著動作。正因為多數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都有過度自信的通病,他們認為自己能夠戰勝市場,將別人拋在後麵。

  所以他們不斷地買賣股票,認為自己能抓住市場波動的脈律而大獲其利。這也就是為什麽市場的交易量總是很大,股票的換手率通常很高的重要原因。這些人認為他們比其他人更聰明,他們掌握著被別人忽略的信息,所以他們能夠獲勝。過度自信使許多券商對市場作出錯誤的預測,身為專業機構與人士,他們自認為比別人更了解股市,也更能把握它。他們可能搜集了大量的信息,可能對市場的變化有很強的敏銳度,但這都不應當是他們自認為聰明的原因。事實上,你知道的東西別人也同樣知道,而且他們可能還注意到了被你忽略的信息,你的自信在事實麵前最終將被粉碎。

  心理學家指出,那些對自我有客觀認識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可是真實的情況是,大多數人都是些資質平平的人,天才當然有,但可惜你不是。

  這種過度自信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麽投資市場總是交易量大大超出了正常水平的現象,同時也能說明市場為什麽會有巨大波動的一部分原因。盲目自信對投資者可謂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當你覺得自己有百分百的把握去購買某隻股票時,切記不可將這種信心當成是理由,別忘了,全世界像你這樣滿懷信心去做傻事的人不計其數呢!

  許多心理研究表明,人們發生判斷失誤是因為總體來說人們過於自信。如果選一群人做樣本,問他們有多少人相信自己的駕駛技術是高於平均水平的,有一大半以上的人會說他們是極佳的駕駛員——這就留下一個問題,誰是差勁的駕駛員?另一個例子出現在醫療行業。當問及醫生時,他們說他們對肺炎的診斷成功率達到90%,而事實上他們隻有50 %的準確性。

  就信心本身來講,這並不是一件壞事。但過度自信則是另一回事。當我們處理金融事宜時,它就尤其有害。信心過度的投資者不僅自己作出愚蠢的決策,而且對整體市場會產生強大的影響。

  投資者一般都表現出高度的自信,這是一種規律。他們想象自己比別人都聰明而且能選擇獲利的股票——或者至少他們會選擇聰明的券商為他們打敗市場。他們趨向於高估券商的知識和技巧。他們所依賴的信息也是能證實他們正確的信息,而對反麵意見置之不理。更糟糕的是,他們頭腦中加工的信息都是隨手可得的信息,他們不會去尋找那些鮮為人知的信息。

  信心過度解釋了為什麽許多券商作出錯誤的市場預測。他們對自己收集的資料信心過度。如果所有的券商和投資商都認為,他們的信息是正確的,他們知道一些別人不知道的消息,結果將是更大的交易量。

  人們最難以想象的一件事實就是,你並不比一般人更聰明。然而更令人傷心的現實是,並非每個人都能夠比一般人聰明。信心過度不僅有助於解釋交易量過大的問題,而且也解釋了在過去幾年裏市場所經曆的巨大波動。

  烏龜和兔子的啟示與那些自以為聰明,且能夠以快速反應來戰勝市場的投資人不同,許多傑出的投資者更願意做一個動作緩慢卻最終得到勝利的烏龜。他們並不想在股市的變化中撈錢,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認真地做好每一筆交易,並最終讓自己以及那些信賴自己的股東都變成了富翁。

  著名的“龜兔賽跑”故事中的烏龜是令人敬佩的,它知道自己不能和兔子跑得一樣快,但它憑著自己堅持不懈的精神最終贏得了比賽。在整個比賽的過程中,烏龜的表現都值得稱道,而且它是以自己的節奏和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一切的,所以在整個賽事過程中,烏龜的一舉一動都可以說是從容不迫的。而兔子則不然,它先是自以為是地嘲諷對方,然後又放鬆警惕,最後則是對自己的大意後悔不已。我們甚至可以做個大膽的假設,如果兔子不改掉它身上這些失敗者的特征,就算它們再來一次比賽,它還是會輸的。

  在投資領域,過度反應是盲目自信以及膽怯者的通病。在許多競技性體育比賽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眾多實力接近的隊伍在比賽前,誰都不敢斷言輸贏,一切都要看他們在場上的表現,一般說來,那些能夠在領先時不急於求成,落後時也能冷靜、沉穩的隊伍更能贏得勝利。而在投資領域,你的對手可能是無數人組成的龐大市場。你的反應不可能每次比市場還快,你所要做的就是好好依照自己的方式去做。

  同樣有一個故事可以具體地說明這個問題。

  有一次,一個年輕人去一家農場應聘雇員。接待他的農場主人問道:“年輕人,你能做些什麽啊?”年輕人回答道:“當天氣變壞刮大風時,我依舊能夠酣然入睡。”農場主人對年輕人的回答不以為然,不過,他看到年輕人肌肉發達、身體強健,便決定雇用他。沒過多久,一天夜裏,一場可怕的暴風雪突然來臨,狂風大作,電閃雷鳴。農場主人嚇壞了,他擔心自己的莊稼和牛羊,怎麽也睡不著。後來他終於忍不住了,從床上跳起來,衝進那個年輕人的房間。隻見年輕人正酣睡著,農場主人上前使勁將他搖醒。

  “暴風雪如此可怕,你怎麽還能像個沒事的人那樣睡得著呢?”農場主人心煩意亂地問道。

  “難道你不記得我來求職的那天是怎樣說的嗎?我當時就對您說過,當天氣變壞刮大風時,我還是能夠酣然入睡。”年輕人一點也不著急地回答道。

  “我知道,可是我的莊稼、我的牛羊怎麽辦?”農場主人氣得大叫。

  “莊稼在地裏,你著急也沒有用。牛羊都好好地待在牲畜棚裏,幹草也夠吃。沒有什麽可擔心的,一切都和以前一樣,除了你有些激動以外。

  其實,所有的投資者都應該像這個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當股票市場上的寒風刮起時,他們還能夠去睡覺。那些偉大的投資家擁有一種特殊的才能,即使股市即將崩盤,其他人都陷入了極大的恐慌之中,他們還是能夠泰然自若,相信自己的前景依然美好。要知道,那種反應過度的傾向是非常有害的,它不隻會破壞你平靜有序的生活,並大大影響到你作出決定時的正確率。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行為趨向於對壞消息作出過度反應,而對好消息則反應遲緩。這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大不幸。

  其實,並不是痛苦真的比快樂更讓人記憶深刻,而是你將痛苦放大,而忽略了幸福。在投資領域也是如此,人們趨向於將股價的增長看做是當然的現象,而一旦股價出現波動,哪怕隻是短期內的正當調整,投資者也會作出激烈的、不加思考的反應。

  無數投資者的不理智,進而形成整個市場的不理智,並最終影響到股價的走勢。

  巴菲特把這種投資者對股價短期波動的激烈反應稱為“短視行為”,他相信,如果投資者不去關注企業的月報告、季度報告,多數投資者的成績可能更好。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另一位投資人師彼得· 林奇的經驗之談吧!

  “我的大部分錢都是我在擁有一隻股票之後的第三年或是第四年賺來的,有時候,可能時間還會更長。

  了解你的心理承受度很少有人對自己的心理承受力能夠有正確的判斷,那些自認為堅強的人可能會在遇到大麻煩時很快崩潰,而一向並不那麽堅強的人卻可能平靜地接受結果。

  心理學的許多概念都是抽象的,一般股票投資者難以正確地理解,同時,我們也難以用特定的方法來測量人們對外界環境作出的反應。但當我們將這種心理狀態與投資市場的種種情形相對照時,這些概念會變得清楚和明白起來。因為你所作出的所有決定,都能夠反映出你對於風險的感知與承受力。

  投資是一個充滿了機會與風險的領域。從某種程度上講,風險與不確定性也是投資的魅力之一,它迎合了人性中的一些特點,使全世界無數人即使多次損兵折將,也依然樂此不疲。就像我們所看到的,交易所裏總是一幅人頭攢動的熱鬧景象,許多專業投資家、職業經紀人沉迷其中自不待言,就連那些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家庭主婦、上班族,甚至是一些未成年的小孩子也躍躍欲試,想在投資遊戲中試試自己的運氣與智力。

  如果我們在市場低迷時,留心觀察一個經曆過市場風浪的職業投資家,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他的表現可能還沒有股價上揚時的菜籃族的表現那麽樂觀和勇敢。而每當股價下挫時,那些證券代理商與經紀人都迅速變化他們手中的投資組合,將籌碼鎖定在那些保守的股票上,他們不敢輕易將手上的現金換成股票,即使在麵對一些內在價值被嚴重低估的好企業時,他們也猶豫不決。

  因為此時他們的心理較為脆弱,風險承受力較低,這種狀況也勢必影響到他們的交易決策。而在股價上揚、市場高奏凱歌之時,人們個個大膽地追加資金,仿佛隻要投入就注定有回報,市場的風險被人們遺忘了,或者是他們雖然意識到風險的存在,但他們高估了自己的承受力,一旦美夢破滅,隻有後悔不已。尤其是那些被行情衝昏頭腦,將自己的全部家當賠進去的人,將會為他們的盲目與無知付出慘重的代價。

  自股市誕生100 多年來,行情一直都在反複波動。市場在經曆一個較長時期的上升之後,必定會回調,甚至發生大崩盤,將幾年來的成果在幾天、幾周內就喪失殆盡。

  與股價的上升和下跌相對應的是躁進的投資者與保守的投資者,兩種行情與兩種不同類型的投資風格反複折騰和較量,這可能是投資領域裏永遠也不會改變的景象吧!

  許多研究金融心理學的學者發現,要正確描述人們對風險的承受度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些現代心理學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麵試及問卷的方式並不能考察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度。因為人們對風險的忍受度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而且隨著情況的變化,人們自我感知的風險承受度也有很大的變化。當股價下挫之時,即使那些平常顯得最大膽、最冒進的投資者也會變得畏手· 畏腳起來。而在股價上揚的時候,別說那些本來就躁進的投資者,就連那些保守的投資者也常常滿倉,難以輕易割舍。

  投資領域存在一種較普遍的心理,認為買賣股票也是一種勇敢者的遊戲。而在我們的社會裏,勇敢者總是受到人們更多的尊敬,這使得大多數人在心中都認為自己也是一個能夠承受風險的人。可是實際上他們並不是這樣,尤其在麵對金錢的時候,自認為的風險承受度與實際的風險承受度並不是一回事。真實的情況常常是,你可能隻有在股價上揚時才是一個勇敢者,而當股價下挫時,你往往嚇壞了,跟著一群膽小鬼,唯恐逃之不及。

  人們對自己的風險承受力的判斷帶有幾分妄想狂的色彩,這使得研究人們的風險承受度的個案沒有多大的意義。不過,心理學家還是從統計學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一些有趣的現象。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的風險承受度與年齡與性別有很大的關係。

  總體來看,老年人比年輕人更趨於保守,而女性比男性更加小心、謹慎。

  而風險承受度與富有之間的關係則依然沒有定論,雖然我們可能認為有錢人比窮人更願意承擔風險,但實際上這隻不過是一種直覺,心理學家還難以從統計心理學上找到證實這種看法的依據。

  如果我們從更深層的心理特征中尋找關於風險承受度的線索,就會發現比起人們的年齡與性別來,它與個體的性格特征聯係更為緊密。

  它首先與人們的自控能力(指人們感覺他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其生活的環境,以及作出生活決策的能力)息息相關,那些認為自己有能力控製周圍環境的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是“內向型”人,而那些缺少這種能力的人則被稱為是“外向型”人,他們總是極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別人的意見是他們做決策的依據,由於缺乏主見,他們很容易改變看法,無法控製自我。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風險承受度高的人無一例外屬於“內向型”,他們牢牢把握自己的生活脈動,他們清楚自己的每一步舉動,除非自己改變主意。否則別人是很難讓他發生變化的。其實,如果我們稍做分析便會發現,大凡傑出的投資家無一例外地屬於這種性格,他們頭腦清醒,對於自己的任何決策都有充分的理由,而且絕不會因為其他人的一點意見就輕易政變。

  他們有明確的生活與工作目標,而且能夠長時間地專注於自己的目標。這就像巴菲特辦公桌上的一張便條所寫的:“如果發生了核子戰爭,請忽略這一事件。

  與人們的風險承受度最有關聯的第二個因素是成就動機,也就是人們做事的方向感。那些願意承擔風險的人幾乎都是那些方向感明確的人。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有明確的目的,他們知道自己擅長什麽,並對那些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有所準備。所有出色的投資家都有明確的目標,他們有明確的獲利與停損目標,他們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努力達到預期的目的。

  不要相信自己對自己作出的結論,因為這種結論很可能是錯的。當市場行情一片大好時,你覺得自己無論買哪一隻股票都會大賺一筆,這時你恨不得一下子將未來幾年的薪水都預支投進股市。你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麵對一切的勇敢者,你隨時準備承擔可能降臨的厄運。而事實上你的心裏絲毫沒有為可能出現的改變留下餘地,你的勇敢隻不過是輕度妄想症的白日夢罷了。而一旦股市下跌,你眼睜睜地看著一隻出色的股票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一下子跌落到原價的一半,而你也知道這家企業所麵臨的問題隻不過是暫時的,很快就會擺脫危機,股價也會向企業的內在價值回歸。可是這時的你卻異常膽小,你擔心今天買入,明天它還會接著跌,那時你的金錢會變少,這可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所以你持幣觀望,不敢行動。所以,不要輕易對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下斷語,學著客觀地認識自己吧!你越是客觀就越冷靜,離正確的選擇也就越來越近。要知道,那些頭腦發昏的投資者是不會有好成績的。

  由於對自己風險承受度沒有正確的認識,導致市場上充斥著股價漲時買、降時賣的投資者。請相信,你在投資領域中的一切行為,無一不是反映著你的風險承受度,認真而細心地分析並認識自己的風險承受度,對投資者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