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揮淚斬馬謖

  古人有詩雲:失守街亭罪不輕,堪嗟馬謖枉談兵。轅門斬首嚴軍法,拭淚猶思先帝明。

  孔明第一次出祁山伐魏,派馬謖守街亭,結果因馬謖違反指示、恃才剛愎自用,不聽部屬勸告將大軍駐守山上導致全軍大敗,使孔明大軍撤守。雖然孔明對馬謖視如己出,但仍依軍令將他處斬,這也是三國中極有名的一段——揮淚斬馬謖:

  孔明回到漢中,計點軍士,隻少趙雲、鄧芝,心中非常擔心,但命關興、張苞,各引一軍前去接應。二人正欲起身,忽報馬謖、王平、魏延、高翔至。孔明先喚王平入帳,責向道:“我命你同馬謖守街亭,你為什麽不諫阻他,致使失事?”王平道:“我再三相勸,要在當道築土城,安營守把。參軍大怒不從,我因此自引五千軍離山十裏下寨。魏兵驟至,把山四麵圍合,我引兵衝殺十餘次,皆不能入。次日土崩瓦解,降者無數。我孤軍難立,故投魏文長求救。半途又被魏兵困在山穀之中,我奮死殺出。回到營寨,早被魏兵占了。想去列柳城時,路逢高翔,遂分兵三路去劫魏寨,指望收回街亭。因見街亭並無伏軍,以此心疑。登高一看,隻見魏延、高翔被魏兵圍住,我即殺入重圍,救出二將,就同參軍兵合一處。我恐失掉陽平關,因此急來回守。不是我沒有諫阻。丞相不信,可問各部將校。”孔明喝退,又喚馬謖入帳。

  馬謖自縛跪於帳前。孔明變色道:“你自幼飽讀兵書,熟諳兵法。我累次叮嚀告誡:街亭是我軍的根本。你以全家之命,領此重任。你若早聽王平之言,怎麽會有這場災禍?今敗軍折將,失地陷城,都是你的過錯!若不明正軍律,何以服眾?你現在犯了軍法,就不要怨我了。你死之後,你的家小,我按月給與祿糧,你不必掛心。”叱左右推出斬首。馬謖泣道:“丞相視我如子,我以丞相為父。我之死罪,實已難逃;願丞相思舜帝殛鯀用禹之義,我雖死也無恨於九泉!”說完大哭不止。孔明揮淚道:“我與你義同兄弟,你的兒子就是我的兒子,不必多囑。”左右推出馬謖於轅門之外。參軍蔣琬自成都來到這兒,見武士欲斬馬謖,大驚,高叫:“留人!”入見孔明道:“昔日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臣,豈不可惜嗎?”孔明流涕而答道:“昔日孫武之所以能製勝於天下,是因為執法嚴明。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複廢法,何以討賊?合當斬之。”一會兒,武士獻馬謖首級於階下。孔明大哭不已。蔣琬問道:“今幼常獲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痛哭?”孔明道:“我不是為馬謖而哭。我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我道:“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此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馬謖亡年三十九歲,時建興六年夏五月。

  諸葛亮不因情廢法,斬馬謖是個典型的例子,馬謖是他義弟或係戚馬良之弟,一開始兩人關係便異於常人。諸葛亮南征途中,馬謖奉天子命來勞軍,因諸葛亮服其才,馬謖雖是後輩,他還是虛心請教:“吾奉天子詔,削平蠻方,久聞幼常高見。望乞賜教。”馬謖說:“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蠻恃其地遠山險,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叛。丞相大軍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師之日,必用此伐曹丕,蠻兵若知內虛,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丞相但服其心足矣。”亮納其策,七擒七縱孟獲以服其心,故終亮之世,南人不複叛,使蜀漢從此無後顧之憂,對安定後方支援北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馬謖確是有智計,諸葛亮對他“深加器異”不是毫無根據的。可是,劉備對馬謖的看法恰恰相反。

  他在臨死前特別對諸葛亮談及馬謖,他問諸葛亮:“丞相觀馬謖之才何如?”

  諸葛亮說:“此亦當世之英才也,”劉備說:“不然。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劉備在臨危前特別向托孤大臣諸葛亮叮囑這些話,說明劉備把這事看得非同小可,他知道諸葛亮非常重視馬謖,必將大用之,大用必將誤大事。劉備看出“馬謖言過其實”,認為“不可大用”,而諸葛亮與馬謖共事而未發現他這個嚴重的缺點,卻非常重視他,這是什麽原因?這和諸葛亮與劉備的經曆以及其兩人對馬謖的情感深淺有關。劉備一生血戰沙場,其才智都是在實戰中得到的,他聽到馬謖死啃兵書的空談,與實戰不符,就發現其“言過其實”。劉備在世時,諸葛亮主要是參與決策和主管內政,實戰經驗還不太豐富,故一時難看出馬謖誇誇其談。在情感方麵,劉備與馬謖關係淺,對其考察不被情感所製約;諸葛亮與馬謖則“情如父子”,且服其才,對其期望和倚重也就大,在當時可以說他是把馬謖當作其繼承人來培養的。情感好像白內障遮眼,使人看不清對方的真實麵貌,他委派馬謖守街亭的重任也就不足為奇了。馬謖與司馬懿戰於街亭,因其缺乏實戰經驗,不從實際出發,而是照搬兵書,舍水上山,王平苦諫不聽,終被司馬懿所破,大敗而逃;諸葛亮進無所據,被迫布置撤軍,誰料司馬懿大軍突然擁至,如不用“空城計”幾乎被擒。這時,諸葛亮才後悔自己不明於知人,但已遲了。這次出祁山,蜀軍先聲奪人,旗開得勝,連取三郡,很有戰勝希望,而因街亭之失除了撤回漢中外,別無出路。街亭之失,諸葛亮錯在用了紙上談兵的馬謖,而馬謖違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他應負直接的責任。因此,不處置馬謖則無以服人,難於治軍,這對於諸葛亮是個很傷感情的事。對諸葛亮斬馬謖,蔣琬反對說:“昔楚殺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謀之士,豈不可惜乎?”諸葛亮流涕而答說:“昔孫武所以能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交方始,若複廢法,何以討賊耶?合當斬之。”馬謖被斬後,諸葛亮大哭不已,親自臨祭;將謖家小加意撫恤,按月給與祿米。諸葛亮也不寬恕自己,他上表請自貶三等說:“臣本庸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铖,以勵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之闕,箕穀不戒之失。咎皆在臣:臣明不知人,慮事多暗,春秋責備,罪何所逃?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

  任何組織要良性運行,都必須有它的激勵和約束機製,落實到措施上,就是賞和罰,說通俗了,就是胡蘿卜和大棒。胡蘿卜和大棒這兩種工具用好了,能起到很好的激勵和約束作用,用不好,則適得其反,不僅人們不歡迎的大棒如此,就是人人願意得到的胡蘿卜也是如此。這就要求胡蘿卜和大棒的使用要有些原則,那就是信賞必罰、賞罰分明、賞罰得當。

  信賞必罰,是說賞罰要言出必行,說過的就要做到。如果事前許諾的獎賞不能兌現,或者規定的懲罰未能執行,就必然影響賞罰製度的信用,損害企業和領導人的形象,不僅不能起到激勵、警示作用,消極影響也將會十分明顯——該獎未獎的將不再努力,甚至甩手不幹;該罰未罰的將心存僥幸,甚至肆無忌憚。

  賞罰分明,是說無論是賞是罰,都要旗幟鮮明,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麵”,賞罰都要放到桌麵上來,結果要明確公布,對於同一個團隊或同一個人,不能搞什麽將功補過,功是功、過是過。功要獎,過還是要罰。隻有賞罰分明,才能起到示範作用。

  賞罰得當,是指尺度問題。賞罰固然是對當事人功過的報償和懲罰,但作用絕不僅止於此。就組織而言,都期望賞罰成為一種機製。除了作用於已然的事實,也作用於未然的行為,也就是對當事者本人和其他人都能起到激勵或警示作用。有沒有作用,就是一個衡量當與不當的尺度。這個尺度的把握是比較微妙的,但這種微妙卻不能成為隨意行事的借口。一般來說,得當與否,應該是製度、規定說了算,應當盡可能減少人為因素,如果有問題,也應該是修訂製度或規定,而不是修改具體的賞罰措施。

  前車之鑒,冷凍薑維

  馬謖雖然死了,諸葛亮在首次北伐時,卻有意外的收獲,即薑維來歸。薑維當時二十七歲,會來投降蜀軍,實在有點陰錯陽差。前麵說過,諸葛亮初次北伐時,嚇壞了魏國上下,魏國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自動起兵響應。薑維是天水冀縣人,當時在天水郡做小官,隨太守馬遵出巡。馬遵聽說自己的轄區反了,便疑神疑鬼,覺得薑維可能也是蜀國的奸細,於是丟下薑維,自己趁夜溜到上邽。薑維追去,被上邽守軍拒絕,他隻好回冀縣。沒想到冀縣也不讓他進城,他走投無路,最後投奔諸葛亮。諸葛亮對薑維做過一番調查和測試後,大感興奮,寫信給人在成都的蔣琬和張裔,說:“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伯約是薑維的字,永南是李邵的字,季常是馬良的字。李邵是何等人物,史書上沒有記載,隻說諸葛亮曾聘用他為西曹掾,大概也是諸葛亮極為賞識的人,否則也不會與馬良並列。諸葛亮稱讚薑維的能力在馬良之上,這可是極高的讚譽。此外,在信中還吩咐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顯然想有計劃地栽培他成為蜀國大將。又說:“薑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不但充分肯定了薑維的軍事才能與潛力,而且已分析出他的忠誠度沒問題,栽培成功後,可推薦給劉禪任用。諸葛亮才與薑維相處不久,就得出這麽多正麵的結論。他剛忍痛殺了舊徒弟馬謖,又收了新徒弟薑維,未嚐不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埃

  有了馬謖的前車之鑒,收了新徒弟的諸葛亮不敢大意,決定慢慢栽培薑維,急不得。除了先教他兵法之外,隻讓他當“倉曹掾”的小官兼空頭銜“奉義將軍”,跟在自己身邊見習。往後的六年之中,薑維雖然升任中監軍征西將軍,諸葛亮仍不輕易讓他拋頭露麵、獨當一麵,這都是因為揮淚斬馬謖的過往造成的投鼠忌器效應。薑維很聽話,默默跟在諸葛亮身邊學習,沒有任何怨言。

  公元234年,諸葛亮五十四歲,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而薑維三十三歲,當然也跟去。諸葛亮常對薑維有機會就教育,讓他快速成長。這一次途中,諸葛亮見對手司馬懿死守不出,便派人拿女人的衣服去嘲笑司馬懿,司馬懿不予理會,但他底下的人憤恨不平,急著出戰。司馬懿見壓不住了,於是飛書請示皇帝,皇帝派辛毗來宣示不準出戰的旨意。諸葛亮問薑維的看法,薑維說:“辛毗一來,司馬懿就不會出來應戰。”諸葛亮說:“你搞錯了,司馬懿原本就不想出戰,他隻是想借皇帝的命令來壓製手下出戰的意念罷了。”薑維這時還正年輕,對於許多人性的爾虞我詐還不清楚,需要諸葛亮不時加以點破。

  諸葛亮雖然如此器重薑維,但臨終前並沒有將國家大事托付給他,反而對劉禪的使者李福提示蔣琬,蔣琬之後則是費禕。費禕之後呢?諸葛亮竟然笑而不答!這太奇怪了,對薑維而言,他二十七歲時遇到諸葛亮,盡得孔明真傳,照理說是少年得誌,有極大的發揮空間。但諸葛亮病死五丈原,臨死前做了許多交代,卻沒有把薑維擺在重要的位置上,反而是看中蔣琬和費禕的治國守城的能力,把今後國家大權都交給了兩位穩重的大臣,實在令人困惑。諸葛亮畢生的誌業是什麽?不外乎就是北伐中原,恢複漢室,以報劉備知遇之恩。從他的兩篇《出師表》和他晚年連年用兵的情況來看,便知道他對心中這個久懸的夢想,有著多麽急切的盼望,深恐時不我與。他在《前出師表》一文說: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在《後出師表》中又說: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臣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在這些話語中,我們清楚看到諸葛亮的內心世界:他當然知道以他的能力,以蜀國的國力,是很難北伐成功的,但他還是要做,為什麽?為了使命感,為了複興漢室,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他堅定反對偏安的局麵!他的意思這麽明顯了,在他死後,還有誰能繼承這個遺誌呢?環顧當時的蜀漢,老將凋零,新枝青黃未接,除了薑維,還有誰能擔負如此重任?而諸葛亮心中的名單隻有蔣琬和費禕,這未免太說不過去了。

  除非,我們從諸葛亮的個性來考慮。他生平處事慎重,不打沒把握的仗,因此,在臨終之前,內心必定經過一番掙紮:一方麵思索薑維當他接班人的可能性,因為隻有薑維才能完成他的心願;但另一方麵,他又想到,薑維隻是個三十三歲的毛頭小子,年輕人血氣方剛,不知道會不會幹下什麽衝動的事情來,反而壞了大事,那就功虧一簣了。馬謖的教訓,一定不時浮現在他腦海,要他謹慎!基於慎重其事的個人行事風格,諸葛亮最後還是決定:讓薑維多磨練幾年,多沉寂一段時日。唯有這樣解釋,才能對諸葛亮的決定有一些體會。換成是你我或任何人,這也會是個很大的難題吧。

  諸葛亮死前,對撤軍的事情做了一番交代。最值得注意的是,他讓魏延壓陣,薑維次之,如果魏延不聽調度,則由薑維壓陣。蜀軍當時麵對的敵人已經不是張郃,而是比張郃強上數倍的司馬懿。司馬懿的智謀與諸葛亮相當,諸葛亮居然派出三十三歲的薑維壓陣,要與司馬懿的追兵鬥智!這也是很大膽的調度吧,如果薑維沒搞好,蜀國全軍覆沒不說,還有可能讓司馬懿長驅直入,蜀國不就亡國在即了?

  這個決定是很矛盾的。如果諸葛亮真的信任薑維能夠抗衡司馬懿,為何不將蜀國軍政大權分一些給薑維?如果諸葛亮因為疑慮薑維能力、經驗不足,會將蜀國弄垮,又為何要讓他壓陣呢?當時蜀軍中仍有充滿經驗的老將,如王平等人,也足以托付壓陣的重責大任埃

  這種錯亂、矛盾的做法,似乎更可看出諸葛亮心中的煎熬、掙紮。古人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但前提必須是在思慮清楚的時候。如果回光返照、腦袋不清,做出來的決定往往會有害大局,不知道諸葛亮在臨終前到底是怎麽回事?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