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用心良苦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在建興三年十二月回到成都。回來以前,他下令把益州郡改稱為建寧郡。益州本是一個州,而益州又一直是一個郡,益州之內的一郡,很混淆不清。諸葛亮索性把益州郡的郡名改了,這雖是一件小事,卻十分要緊,也顯示出了諸葛亮注重“正名”的重要性,的確是一位大才。

  而且,在其流芳百世的著作《出師表》中,諸葛亮又一次體現出他對名分的重視程度。古人講究名正則言順,出師有名,才會得到民眾的響應,也才會馬到成功。這是蜀漢集團最大的“人和”優勢之所在。所以,諸葛丞相一定要在《出師表》中再次正名,正北伐之名。

  建興四年,諸葛亮在表麵上沒有什麽舉動,而在實際上用全力作大舉北伐的準備。他一共準備了十萬人的軍糧、軍服與刀矛、盾牌、弓箭、箭頭。在這一年,他還命令駐防永安城的李嚴,移駐江州(重慶),叫李嚴在江州建築了一座大城(永安城,改由一位次要的將領陳到負責防守)。

  到了建興五年(公元227年)冬天,諸葛亮就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裏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

  離開成都的時候,他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奏章,這道奏章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出師表》: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這篇語重心長、飽含深情的《出師表》,不僅感動了後主劉禪,而且也感動了千百年以來世世代代人,使得他們也成為忠臣義士。在表中,諸葛亮勸劉禪不要滿足現狀,妄自菲薄;要親近賢臣,疏遠小人;獎賞有功之臣、嚴罰有罪之人;尤其要把宮內的人員與丞相府中的人員一視同仁,不可稍分彼此,在賞罰上有所異同。他保證宮中的侍中侍郎等官郭攸之、費禕、董允,與專管軍政的將軍向寵,都很有能力而且可靠;丞相府的留府長史張裔與參軍蔣琬,也是“忠良死節”之臣,建議後主對他們加以完全信任。

  諸葛亮在北伐前要上這道表章給劉禪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是在出征之前安排好後方的事宜。其中,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後主劉禪。在這次出師時,後主劉禪隻有20歲,少不更事,還不懂得治理政事。而且,他這個年紀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又身居帝位,如果身邊出現了佞臣,又沒有壓得住的人在旁邊坐鎮,是最容易被誤導,從而走上歧途的。“遠小人”這句話並非空發,當時後主的確是寵信宦官黃皓,諸葛亮早有察覺,隻是他在《出師表》內並沒有直指誰是小人。因為諸葛亮在指出了宮中可以信任的賢臣的同時,已杜絕了小人親近後主的機會。而且通常“小人”在君主的眼中並不認為他們是“小人”,諸葛亮知道如果直指出宮中的小人,反會招致小人在他出師北伐後,造謠中傷,使後主對他有成見。諸葛亮領兵北伐,如果前方吃緊的時候,國內政局又出現波瀾,前方必然會受到重大影響。因此,出師後的國內政局就成了輔政者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對後主進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為此,諸葛亮在這篇表文裏一麵勸勉劉禪開張聖聽,嚴明賞罰,一麵又向他舉薦人才來管理“宮中”“營中”之事,並殷切地闡明親賢遠佞的道理。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國內政局穩定,有了“平明之理”,諸葛亮才能無後顧之憂,可以專力伐魏,可見講治國大計和政事安排正是為了出師北伐。

  第二,是闡述關於出兵北伐的理由,為其正名。諸葛亮的這番良苦用心不僅是為了在北伐時能夠更多地獲得中原地區有識之士的響應(第一次北伐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官民果然舉郡來降);還為了增強蜀漢集團內部的凝聚力,使得益州上下一心,全力投身到統一大業中去。

  北伐的決策,實際上是以諸葛亮為代表的,當初跟隨劉備進川的荊州派的戰略決策。其實,當時在蜀國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有些人,特別是原來益州本土的官員,大多數持靜觀態度,“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反對立即出兵。在這篇表文裏,諸葛亮沒有重提這種爭論,使得問題激化,而隻是對出師原因做了適當的說明。這種說明並未反複陳說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誌,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為此,他曆敘自己的身世,從“躬耕”說到“許先帝以驅馳”,又從劉備的“寄大事”說到這次北伐的決心,文中十三次提到“先帝”,極力表達自己的“感激”和“憂歎”之情。

  這樣發自肺腑的感言既能打動後主,又有利於說服持不同意見的人,使得蜀漢政權內部團結,避免不必要的內耗,為實現同一個偉大的目標而齊心協力。

  可以說,促使孔明寫出這流傳千古的《出師表》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促使蜀漢政權內部的團結,保證上下一心,為全力北伐做好準備。否則,萬一他遠征在外,後院起火的話,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生活中的事常常是這樣:掣肘時,易事難為;攜手處,難事可成。

  生活中的那些“螃蟹們”,因為嫉妒和私利作祟,不僅懼怕競爭,甚至憎恨競爭。一旦看到有比自己強的競爭者出現,就千方百計地拆台階、穿小鞋,可謂竭盡傾軋之能事。其目的不外乎一條:我不行,你也別行;我得不到,你也別想得到。於是,有多少發明創造的才智,就這樣在無聲中被內耗掉;有多少賢能,就這樣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境;有多少“千裏馬”就這樣老死於槽櫪之間。

  而那些可歌可泣的“螞蟻們”卻是顯得如此的偉大。抱成團滾過火球時,固然會有一些同胞會逝去,但這一抱,卻是與命運的抗爭,是力量的凝聚,是以團結協作的方式,共渡難關、拯救大多數的偉大壯舉。沒有這麽一抱,螞蟻們必將全部葬身於火海;抱成一團,它們的精誠團結卻使得整個群體得以延續。

  武侯作《出師表》也是為了防止朝中的“螃蟹”橫行,使原本就弱小的西蜀國力在內部傾軋中消耗殆盡;也是為了上下一心,使蜀漢政權能夠延續壯大起來。

  將相和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

  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麵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麵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相如手下的人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

  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麽可怕呢?所以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隻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互相攻擊,像老虎一樣相鬥,結果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為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沉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未敢攻趙。

  插向自己的刀

  一家公司招聘職員,最後要從三位應聘人員中選出兩個。他們給出的題目是這樣的:

  假如你們三個人一起去沙漠探險,在返回的半途中,車子拋錨了,這時,你們隻能選擇四樣東西隨身帶著。你會選什麽?這些東西分別是:鏡子、刀、帳篷、水、火柴、繩子、指南針。而其中帳篷隻能住兩個人,水也隻有一瓶礦泉水。

  第一位應聘者選的是:刀、帳篷、水、火柴。

  麵試經理問他,為什麽你第一個就要選刀?

  他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帳篷隻夠兩個人睡,水隻有一瓶,萬一有人為了爭奪生存機會想害我呢?所以,我把刀拿到手,也就等於把所有主動權控製在了手中。”

  第二位選的四樣物品是:水、帳篷、火柴、繩子。

  他解釋說:“水是必需品,雖然隻夠兩個人喝,但可以省著點,相信也能夠三個人一起堅持到最後;帳篷雖然隻能容納兩個人睡,但是可以三個人輪換著來休息;火柴也是路上必不可少的;而繩子可以用來把三個人綁在一起,這樣在風沙很大目不見物的時候,就不會失散了。”

  最後一位的選擇是:鏡子、水、帳篷、指南針。他的理由是“鏡子能反射陽光,引起其他沙漠旅行者的注意;而指南針能讓自己把握方向,不至於迷路。”

  最後,第一位應聘者被淘汰出局。

  現在的企業都在強調團隊協作精神,而第一位應聘者在緊要關頭,隻顧自己,把團隊裏的同伴都當成假想敵。當他選擇了那把刀來防備別人、甚至準備在關鍵時刻把它插向同伴的胸膛的時候,實際上,他是把那刀先插向了自己。

  羅馬人如何看待攘外必先安內

  公元前216年,羅馬城突然與在坎尼作戰的8個聯合軍團失去了聯係。這些部隊總共有8萬步兵和6千騎兵組成,他們正在與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部隊進行西方曆史上一場經典的戰役——坎尼戰役。

  時間的沙漏一點點兒地逝去,市民在未知的恐慌和不祥的預感下坐立不安。雖然前方的執政官有指揮作戰的全權,但是他們無論勝負,總是會向元老院進行日常匯報的,失去聯係的情況從來沒有發生過。元老院派出探馬四下打探消息,羅馬建城以來最大的軍隊到底怎麽了?

  探馬們所帶回的片段消息都是相當悲觀的,將它們拚湊到一起進行綜合分析,就是“絕望”兩字。元老院終於知道了那空前的慘劇:那不是一場戰鬥的失利,而是全軍覆沒的慘敗。羅馬的8萬大軍有7萬人死於非命,執政官鮑路斯和軍團將校全部陣亡,指揮決戰的統帥瓦羅率殘部逃跑。而迦太基軍隊總共隻損失了6000人。一時間,漢尼拔的名字像撒旦一般傳遍全城。

  羅馬城內,無論是市民還是貴族聞訊後個個如遭五雷轟頂,呆若木雞。誰能夠相信優秀的羅馬軍團在占有壓倒多數的情況下會全軍覆滅呢?!這意味著羅馬城內幾乎每家都有人陣亡,而且這是在意大利一帶羅馬的唯一軍隊,他們的覆滅也就意味著在羅馬沒有任何軍隊可以阻擋漢尼拔,兩者之間的距離騎兵隻需四五天,漢尼拔軍隊隨時都可能出現在羅馬城外。悲痛、恐慌、絕望的情緒迅速地在城內蔓延,其中有一些受到希臘奢華文化熏陶的年輕貴族甚至開始醞釀逃亡海外,以避戰火。

  越是危急的考驗,就越能體現出一個民族的品質。羅馬的人民在這個空前未有的危急關頭,開始展現出他們借以傲視整個歐洲大陸數百年的真正力量。創造了羅馬體製和法律的羅馬人民,在這個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向全世界的人們展示出令人難以置信的堅強意誌:任何災難在這個意誌麵前都微不足道,任何時代的任何民族在這種意誌麵前都會震撼不已。讓我們先看看羅馬元老院的應對策略。

  當慘劇的消息得到確認,國務官立刻召開了元老院議會。費邊·馬克西姆提議繼續派出探馬不間斷地打探執政官的生死消息,監視漢尼拔的動向。同時元老院作出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決議:

  禁止任何人提及“和平”“和談”“議和”這樣的字眼;

  所有陣亡家屬的舉哀期一律從習慣的一年縮短為30天,無論貴族平民,不得例外;

  禁止婦女在公共場所悲傷流淚;

  禁止任何陣亡家屬的哭聲傳出門外;

  任何人得到有關坎尼戰役的消息必須首先通知國務官或元老院,不得擅自流傳;

  指定獨裁官:由於執政官的生死不明,元老院指定由Q·費邊擔任獨裁官;

  緊急征召17歲以上的所有役齡市民組成羅馬城守備軍勉強組成了四個軍團,一千騎兵;

  麵對兵員的缺乏,羅馬政府出錢從市民手中贖買奴隸8000人和征召在押罪犯4000人充當兵役,形成兩個軍團;

  調回在奧斯提亞待命的海軍兩個軍團協防羅馬;

  所有軍隊和市民立刻開始加固城牆,進入戰爭狀態。

  當時的羅馬存在著不同的利益團體,平民和貴族的爭執一直貫穿著整個共和時代,有時甚至是相當激烈的。在羅馬的這個危急關頭,平民會議作出的決定也是令人拍案感歎的:停止一切與元老院的對抗和爭執,合力對抗漢尼拔。就連其中比較激進的民主派勢力也毫不猶豫地表示凍結一切與元老院的對抗行為。

  羅馬人團結一心,一致對外的行為終於收到了成效。漢尼拔見無機可乘,急切之間攻不下羅馬城,自己的部隊又是遠離本土,孤軍深入,不能持久作戰,隻能退兵了。羅馬城終於保住了。

  古往今來,任何國家民族都會有不同的利益團體,他們都會進行不間斷的爭論甚至抗爭。對立的利益團體在外壓麵前能夠同心合力是一個民族能否戰勝危機的重要指標。如果相對立的利益團體沒有對對方的寬容能力,鬥爭往往是你死我活的拚殺,在外辱麵前依舊不能停止。

  堅固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被打破,但聰明的古羅馬人沒有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他們深知,隻有在共存的前提下他們才有可能去做其他事,攘外的前提是“安內”,“安內”就是要保持內部團結一致。所以,趁著外敵的入侵而奪取最大利益的內鬥事件沒有在兩千多年前的羅馬發生。羅馬之所以能夠強大的原因,也由此清晰地展現在了我們麵前。

  螃蟹和螞蟻——內部團結的動物故事

  生活在海邊的人常常會看到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幾隻螃蟹從海裏遊到岸邊,其中一隻也許是想到岸上體驗一下水族以外世界生活的滋味,隻見它努力地往堤岸上爬,可無論它怎樣執著、堅毅,卻始終爬不到岸上去。這倒不是因為這隻螃蟹不會選擇路線,也不是因為它動作笨拙,而是它的同伴們不容許它爬上去。你看每當那隻螃蟹企圖爬離水麵,將要爬上堤岸的時候,別的螃蟹就會爭相拖住它的後腿,把它重新拖回到海裏。人們也偶爾會看到一些爬上岸的螃蟹,但不用說,它們一定是單獨行動才上來的。

  在南美洲的草原上,有一種動物卻演繹出迥然不同的故事:酷熱的天氣,山坡上的草叢突然起火。無數螞蟻被熊熊大火逼得節節後退,火的包圍圈越來越小,漸漸地螞蟻似乎無路可走了。然而,就在這時出人意料的事發生了:螞蟻們迅速聚攏起來,緊緊地抱成一團,很快就滾成一個黑乎乎的大蟻球,蟻球滾動著衝向火海。盡管蟻球很快就被燒成了火球,在劈劈啪啪的響聲中,一些居於火球外圍的螞蟻被燒死了,但更多的螞蟻卻絕處逢生。

  上述螃蟹的“拖後腿”,足以令某些人感到汗顏;螞蟻的“抱成團”則抱出了值得人類學習、效法的偉大。人們如果能常將螃蟹的“拖後腿”與螞蟻的“抱成團”所造成的後果對照起來好好想一想,必定會悟出許多處世的準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