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六章對康有為影響最大的晚清大學者

  世界上有一種人總是勇於創新,喜歡離經叛道標新立異,隻要有人跟上自己的步伐、想法,他就立即拋棄自己的初衷而另辟新徑,有的時候也會自相矛盾自己和自己較勁,駁倒自己的初衷;世界上也有一種人,在他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揚光大,更上一層樓,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晚清時期的經學大師廖平屬於前一種人;戊戌變法的領頭羊康有為屬於第二種人。

  康有為於光緒十七年(1891)《新學偽經考》和光緒二十四年(1898)《孔子改製考》問世後,為後來的維新變法提供了思想基礎,影響極大,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極大恐慌。他在奠定其學界領袖地位的同時,也把自己卷入了與另一位經學大師廖平的學術糾紛中。康有為的這兩部作品被斥為分別剽竊了自廖平的《辟劉篇》和《知聖篇》。

  廖平(1852-1932年),四川人,初名登廷,字旭陵,號四益,後改字季平,改號四譯,晚年更號為六譯。廖平這些名號的更改,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他的善變。廖平是張之洞的門生,但廖平一生的學術研究,並沒有沿著張之洞所希望的方向發展。廖平一生研治經學,融貫古今中西各種學說,其窮辯偽古文經學,建立了一個熔三教於一爐、合諸子為一統無所不包的大學問--孔經哲學,開啟學術界厚今疑古之風。他的觀點言論多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的學術貢獻超越了前人,他是中國近代最著名的經學大師,他的曠世宏論回眸千古僅此一人,在中國近代學術界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廖平彪炳史冊影響乾坤的曆史功績,是他對康有為的影響。

  廖平在光緒十五年(1890)曾赴廣州,此前康有為曾閱讀過廖平的著作《今古學考》,對廖平“十分欽佩,引為知己”,康有為、黃季度抓住機會相約拜訪他於廣雅書局,徹夜長談。廖平拿出自己的新作《知聖篇》《辟劉篇》手稿給康有為看。(廖平記載“及還羊城,(康)同黃季度過廣雅書局相訪,餘以《知聖篇》《辟劉篇》示之”。廖平送給康有為的《知聖篇》抄本,保存在康家後人手裏。)廖平在《經話甲編》中提到此事時說:1890年他和康有為在廣州兩次會晤,把《知聖篇》《辟劉篇》交給康有為看。廖平之所以把這兩本書給康有為看,是因為該書立意太出人意料,在四川沒有人可以相談交流。廖平也曾就書中的有關問題問博學的古學大師餘樾,但餘樾也不能回答。此番與康有為知音相遇,因此廖平才將此書拿出。康有為閱完此書,對該書的觀點不能認同,“馳書相戒,近萬餘言”,寫了萬言信駁斥廖平“好名鶩外,輕變前說”,並苦口婆心勸廖平應“急當焚毀,否則入籍”。這之後,廖平又訪康有為於廣州安徽會館,再次徹談,反複曉以“秦焚六書未亡六經”,證明今經為全,後出古經為偽。這次回訪的結果是“兩心相協,談論移晷”。

  兩次會晤之後,康有為受到廖平的影響,思想發生巨大轉變。康見仰古之說對推到陳規陋習大有裨益,於是幡然醒悟改頭換麵盡棄自己原來的觀點,改崇今文。在《辟劉篇》的指引下,他督導弟子梁啟超、陳千秋等人運用目錄等手段,大膽假設,穿鑿附會,廢寢忘食日夜勞作,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了三十萬字的《新學偽經考》,該書一出則“粗豪狂姿,天下震動”。過了幾年又出版《孔子改製考》,再次產生了地震一樣的大裂變。而廖平的《古學考》直到光緒二十三年才改訂後以《古學考》之名出版;至於《知聖篇》因給許多人傳閱,手稿都已遺失,好不容易找到一本轉抄本訂正後出版,卻是反響一般,隻是捍衛鞏固其在經學史上的地位。

  康有為和廖平的著作分別麵世後,當時知道康、廖交往內幕的人,認為康有為的著作,實為剽竊廖平的成果。再簡單地說,康有為的新學來源於廖平的學說。學界有影響的餘樾、章太炎、皮希瑞、顧頡剛、錢穆等人了解廖平與康有為的交往過程,皆認為康有為的作品是“剽竊”廖平的學術成果。康有為對於剽竊說的指責,則諱莫如深,隻在《重刻偽經考後序》一文中予以間接否認,很少正麵反擊,這讓人感到不解。康氏的“深自諱避”遭到當時學術界的眾多譏諷熱議,錢穆說康有為對這件事的反應“藏喙若噤”。眾多人士皆認為康是剽竊的巨擘。

  錢穆就是力主康有為剽竊廖平的著作的大家之一,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書中,錢穆寫道:“蓋長素《偽經考》一書,亦非自創,而特剽竊之於川人廖平。”又說:“長素(康有為號長素)辨新學偽經,實啟始自季平(廖平字季平)。此為長素所深諱,而季平則力揭之。”國學大師章太炎亦指責康抄襲廖“粗鄙不堪”。張之相、梁啟超等知名學者均認為,盡管康有為之書與廖平之書有本質不同,但康有為之書是受廖平之書啟發而成,這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梁啟超在提到康有為學術與廖平的差異時,寫道:“康先生之治《公羊》,治今文也,其淵頗出自井研(廖平),不可誣也。然所治同,而所以治之者不同。疇昔治《公羊》者皆言例,南海則言義。惟牽於例,故還珠而買櫝;惟究於義,故藏往而知來。以改製言《春秋》,以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

  廖平認為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與《孔子改製考》是受其《辟劉篇》和《知聖篇》影響,但卻“多失其宗旨”;又認為《新學偽經考》在方法上“不出史學、目錄二派之窠臼”,明顯地說出兩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廖平是看淡這件天下紛爭的事情,他說:“又吾兩人交涉之事,天下所共聞知,餘不願貪天功以為己力,足下之學自有之可也。”廖平致信友人江叔海的一段話:“康長素所發明者,非原書所有。”廖平《經話甲篇》對康有為的評價:“…長素或亦儒門之達摩,受命闡教者乎?”把康有為稱為“儒門之達摩”,明確表達自己對康有為的佩服之情。《經話甲篇》卷二:“偽經考》出,倚馬成書,真絕倫也。”這也是廖平對康有為發自內心的讚歎。

  康有為卻一再否認這兩部書與廖平有關聯,他把自己成書的緣由歸功於自己閱讀《史記》與《漢書》時的疑惑而,對《新學偽經考》成書的緣由解釋是“…以今文為主,遍考古文而辨之。先撰《偽經考》,粗發其大端。”

  康有為不曾提及自己文章是受廖平的影響而發端,這實在讓人搖頭不能苟同。康有為《新學偽經考》的撰寫,即使說這是他自己的觀點,也是在其會晤廖平之後,才有意識地翻閱《史記》與《漢書》的相關內容,從而確信了廖平關於偽經的觀點,也才有了他的文章。如果沒有這個前因,那麽康有為的這兩篇驚世駭俗的文章思想哪年才能出來?曆史會怎樣發生?如果沒有這個啟發,康有為的文章豈不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康有為《新學偽經考》所列五個要點,其中的一、四、五與廖平《古學考》雷同,而第二、三點則為康氏主見。

  廖平的《知聖篇》有四個要點:一是,孔子素王受命改製。廖平認為,孔子受命於天,具有帝王之德,但卻無其位,因此是有德無位的“素王”。因為是“素王”,改製立法不能見之於實事,隻能“存空言於六經”,以微言大義的方式傳給後世帝王。二是,六經皆孔子所作。古文經學認為六經隻是古代史料,孔子隻是一個傳述家。三是,孔子改製托古。因為孔子隻是有德無位的“素王”,如果直言改製,不能取信於人,所以借托古代先王以言改製。四是,孔子改製因革損益。孔子對四代製度有繼承也有創造。

  我們再看康有為的《孔子改製考》,也是有四要點:第一,定《春秋》為孔子改製創作之書,文字不過其符號,六經皆然。第二,六經皆孔子所作。第三,孔子改製,恒托於古。第四,先秦諸子皆托古改製,如老子之托黃帝,墨子之托大禹。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康的《孔子改製考》中的第二、三點完全同於《知聖篇》,其他兩點則不一樣。

  康有為與廖平雖然有著表象上的相似看法,但在內在核心上,卻是大相徑庭。廖平缺乏政治抱負,沒有什麽野心,典型的書呆子。而康有為卻是懷有叱吒宇宙之心,具有廖平不可相比的雄偉氣魄。他在《孔子改製考》中寫道:“布衣改製,事大駭人,故不如與之先王,既不驚人,自可避禍。”露出自己“布衣改製”的政治理想與決心。同一件事,人和人思想欲望的不同,其結果肯定不一樣。這是亙古未變的。

  公心而論,廖平對康有為的影響事實是任何人不能否認的。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認為其師受廖平影響“不可誣”。廖平的顛翻古今的“異端”觀點,讓康有為洞看到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在這個領域,廖、康兩者在同一入口處進入,但之後分道揚鑣各有千秋。筆者認為,兩人之論,一為學者之學術研究;一為政治家之政論。可以說,廖平是一個探險者,而得到寶藏享受到無限風光的卻是康有為。

  康有為是不是剽竊的巨擘,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康有為帶頭掀起的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運動、思想解放運動,把沉睡千年的中國從中世紀封建王朝中喚醒,開始正麵看待世界,其曆史功績是不可淹沒的;而為這場運動奉獻自己一份破天荒思想的廖平,其功績也不曾被曆史忘記,已經被載入史冊。

  §§第三部分誰解其中味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