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二章太平天國撲朔迷離的兩大寶藏

  太平天國有兩個至今未能解開的藏寶之謎:一個是天京藏寶之謎,一個是石達開大渡河藏寶之謎。

  轟轟烈烈摧枯拉朽的太平天國曾經盛極一時,但到了後期,卻腐化成風日漸衰敗,終於自己給自己敲響了喪鍾。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革命不僅沒有促進當時中國社會的發展,反而給當時的中國社會帶來了更大的破壞和災難。分析其失敗的主觀原因:一是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提不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廣大將士參加革命的目的並不明確;定都天京後,領導者貪圖享樂,生活極其腐化,特權思想膨脹,鉤心鬥角,爭權奪利,造成人員分裂、政局混亂。二是戰略上的失誤。獨師北伐,無後勤保障,犯兵家大忌。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聯合絞殺太平天國。清廷有官軍,有強大的地主武裝,帝國主義有先進的武器,太平天國很難抵擋,其最終的失敗在所難免。

  1864年,太平天國的末日終於來臨。首府天京(今南京)陷落後,湘軍如洪水猛獸般地進入天京(今南京),地毯式洗掠全城達三日之久,可稱得上是挖地三尺,撈盡了天國首府裏所有的浮財。

  因“曆年以來,中外皆傳洪逆(清統治者對洪秀全的蔑稱)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湘軍領袖曾國藩與曾國荃弟兄懷疑還有更多財寶窖藏在地下深處。

  “克複老巢而全無貨財”

  湘軍攻克南京後,曾國藩奏報同治帝搜查“賊贓”的情況,說除了二方“偽玉璽”和一方“金印”,別無所獲。

  且看曾國藩寫給朝廷的奏折:“曆年以來,中外紛傳洪逆之富,金銀如海,百貨充盈;臣亦嚐與曾國荃論及,城破之日,查封賊庫,所得財物,多則進奉戶部,少則留充軍餉,酌濟難民。乃十六日克複後搜殺三日,不遑他顧,偽宮賊館,一炬成灰。逮二十日查詢,則並無所謂賊庫者。訊問李秀成,據稱: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係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偽朝官兵向無俸餉,而王長兄、次兄且用窮刑峻法搜刮各館之銀米。蘇州存銀稍多於金陵,亦無公帑積貯一處。唯秀成所得銀物,盡數散給部下,眾情翕然。此外則各私其財,而公家貧困;等語。臣弟國荃謂賊館必有窖藏,賊身必有囊金,勒令各營按名繳出,以抵欠餉。臣則謂勇丁所得賊贓,多寡不齊;按名勒繳,弱者刑求而不得,強者抗令而遁逃,所抵之餉無幾,徒損政體而失士心。因曉諭軍中:凡剝取賊身囊金者,概置不問;凡發掘賊館窖金者,報官充公,違者治罪。所以憫其貧而獎其功,差為得體。然克複老巢而全無貨財,實出微臣意計之外,亦為從來罕聞之事。”

  曾國藩以“挺經”之法,以“此心耿耿可對君父”的赤誠,明明白白地上奏“克複老巢而全無貨財”,頓時,物議沸騰,多以其奏為謊言;晚清經學家、文學家王愷運寫詩說“曾侯工作奏,言錢空縷覼”,意即曾國荃一擲千金買箋紙,怎麽會“全無貨財”呢,誰信?

  朝廷對曾國藩還是十分信任的,曾折奏聞七日後,便迅速下達了一道“理解萬歲”的批諭:

  “逆擄金銀,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據禦史賈鐸具奏,故令該大臣查明奏聞。今據奏稱:城內並無賊庫;自係實在情形。”

  天京究竟有沒有藏寶

  忠王李秀成被俘後,曾國藩與曾國荃都審訊過這位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柱”,其中有一條問:“城中窖內金銀能指出數處否?”李秀成就利用自述來對付曾國藩。他在自述裏十分巧妙地作了委婉敘述,然後分別引出“國庫無存艮銀米”、“家內無存金艮銀”的結論,搪塞了曾國藩。當時天京城陷時,全城的口號是:“弗留半片爛布與妖(太平軍對清兵的蔑稱)享用!”

  太平天國在南京苦心經營十載,一直就有洪秀全窖藏金銀財寶的傳說和“金銀如海”之說。攻打南京城的湘軍十分相信這個說法,待到破城之日,湘軍四處掘窖,曾國藩甚至還發布過“凡發掘賊館窖金者,報官充公,違者治罪”的命令。就是曾國藩在給朝廷的奏報裏,也公然提出“掘窖金”的話。

  按太平天國的財產管理製度,所有公私財產都必須統一集中到“聖庫”,人們生活的必需品由聖庫統一配給,百姓若有藏金一兩或銀五兩以上的都要問斬。這種製度使得太平天國的財富高度集中,為窖藏提供了可能。“聖庫”製度在太平天國後期“天京事變”後已名存實亡。

  李秀成在臨刑前的供狀中說:昔年雖有聖庫之名,實係洪秀全之私藏,並非偽都之公幣。

  偽朝官兵向無俸餉,而王長兄(指洪秀全)、次兄(指楊秀清)且用窮刑峻法搜刮各館之銀米。“這就說明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國政權由洪氏嫡係掌管,”聖庫“財富已成洪秀全的”私藏。而洪秀全進入天京後便脫離了群眾,避居深宮,十年未出。如果沒有其親許,任何人都不能進入天王府,對其他異姓諸王更是猜忌日深。天王府成為他唯一信賴和感到安全的地方,如果要窖藏的話,最有可能就在天朝宮殿地下。

  據曆史文獻記載,當年天王洪秀全在南京建天朝宮殿時,自然是傾“全國”所有,掠各地奇珍異寶於宮內,其他王府也都藏有金銀珠寶。據《淞滬隨筆》記載:“城中四偽王府以及地窖,均已搜掘淨盡。”既然別的王府尚且有窖金,天王府就更不應該沒有。

  天王府當時並沒有被湘軍全部毀掉,有不少還未燒盡,當年的核心建築“金龍殿”依然存在,百年來,從來沒有對其地下進行過勘查。“金龍殿”下邊到底有些什麽?天朝宮殿地下有沒有藏金?真是撲朔迷離。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還有軍閥要掘太平天國窖金發財。但不知什麽原因,最後沒下手。

  有關藏寶的兩種說法

  湘軍入城後,曾國荃的部隊是最先進入天王府的,相傳曾國荃挖得洪秀全的藏金而入私囊,最終為毀滅證據,一把大火燒了天朝宮殿。清人有筆記記載,洪秀全的窖金中有一個翡翠西瓜是圓明園中傳出來的,上有一裂縫,黑斑如子,紅質如瓤,朗潤鮮明,皆是渾然天成。這件寶貝後來居然在曾國荃手中。

  當年湘軍劫掠天王府時搜查得很仔細,甚至連秘密埋在天王府內的洪秀全遺體都被挖了出來,焚屍揚灰,一大批窖金怎會發現不了呢?所以,曾國荃得窖金的說法有許多人願意相信。

  另有記載:“宮保曾中堂(指曾國藩)之太夫人,於三月初由金陵回籍(湖南),護送船隻,約二百數十號。”如此多的船隻運送,不能不讓人懷疑是曾氏弟兄在給老家送掠來的窖金。

  清代文人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聞忠襄於此中獲資數千萬。除報效若幹外,其餘悉輦於家。”忠襄即曾國荃,說他攻占南京竟然有千萬收入。

  還有一種說法是蔣驢、王豆腐靠太平天國窖金致富。近代學者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誌南京采風記人品綽號》載:“寧俗好以綽號呼人。暴富人家,皆有綽號。如王豆腐,即其家曾業豆腐也;蔣驢子,即其先有人趕驢子也。”位於城南三條營二十號的蔣壽山故居主人,就被人戲稱“蔣驢子”。蔣壽山,蘇北淮安人,為人誠懇忠厚。前清鹹豐年間,其父淮安人,蔣驢子隨父流落南京以趕驢為業。太平軍攻破南京後,“蔣驢子”投軍養馬。被忠王李秀成賞識,升為驢馬總管。據說得到太平天國的窖藏,而富甲江南,人稱蔣半城。大富商王豆腐也相傳是靠得到太平天國的寶藏而富起來的。

  石達開藏寶之謎

  除天京藏寶之謎外,太平天國還有一個藏寶之謎。

  據中國書籍出版社出版的《寶藏的故事》記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覆滅於大渡河前夕,把軍中大量金銀財寶埋藏於某隱秘處。石達開當時還留有藏寶示意圖,圖上寫有“麵水靠山,寶藏其間”八字隱訓。

  抗戰期間,國民黨四川省主席劉湘秘密調了一千多名工兵前去挖掘,在大渡河紫打地口高升店後山坡下,工兵們從山壁鑿入,豁然見到3個洞穴,每穴門均砌石條,以三合土封固。但是挖開兩穴,裏麵僅有零星的金玉和殘缺兵器。

  當開始挖掘第三大穴時,為蔣介石偵知。他速派古生物兼人類學家馬長肅博士等率領“川康邊區古生物考察團”前去幹涉,並由“故宮古物保護委員會”等電告禁止挖掘。不久,劉湘即奉命率部出川抗日,掘寶之事終於被迫中止。根據研究人員赴現場考查後判斷:該三大洞穴所在地區和修築程度,似非為太平軍被困時倉促所建。石達開究竟在這裏有沒有藏寶,也成了曆史未解之謎。

  而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說法是,在重慶南川市鐵廠坪有段傳說,當年石達開西征途中曾經路過南川,留下了一批寶藏,隻要找到了一處名為“太平山”的位置,就能找到石達開寶藏。

  為此,後來曾有記者專門采訪過這兩處地方。兩地的文物部門都肯定了石達開部隊在當地的活動,說:“至於寶藏,不好解釋,找不到東西。”

  和世界上所有的藏寶之謎的複雜性一樣,太平天國的兩大藏寶之謎至今仍未解開,僅靠文物部門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我們希望這些埋在地下深處的寶物能早日重見天日,以造福人民。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