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周易》的“中”位卦理

  德對於位具有先在的優勢性,並不意味著位可以遊離於德,本質上說位是德的運用。《周易》對位的思考,似乎與孟子道出的“中道”觀念不謀而合。《周易》對“位”的把握始終聯結著“中”、“中道”的中位德性。這就令我們再次回顧到曾子的“君子思不出其位”。清儒崔述指出《象》引用曾子之言:“論語》曰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今《象》傳亦載此文。”崔氏之說應引起我們對考察德與位問題的重視。

  《象》為《易大傳》的一個部分,據劉大鈞先生考辨,“易大傳》之《文言》、《彖》、《象》應屬思孟學派所整理、潤色,《係辭》中亦有思孟學的內容”。我們發現,《易大傳》關於“中”的說法很多,歸納起來有這些表述:“中正”、“正中”、“得中”、“時中”、“剛中”、“中行”、“使中”、“在中”、“中”、“中直”、“大中”、“積中”、“黃中”、“中道”、“行中”、“剛而過中”、“中無尤”、“未出中”、“中未大”、“久中”、“中不自亂”、“中節”、“中心為誌”、“中未變”、“中有慶”、“中心為實”、“位中”、“不中”、“中心為正”等。但其意義相致,即“中”為德性。

  “中”是就爻位上講的,故有“位中”的提示。“位中”是指陰陽爻居於“二”、“五”位上。居於此中的卦爻辭均為吉卦、吉爻。如《乾卦》九二爻:“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文言》稱此爻為:“龍,德而正中者也。”《坤卦》六五爻說“黃裳元吉”也是吉爻,《文言》稱此爻謂“文在中也”。如《訟卦》卦辭:“有孚窒惕,中吉。”《訟彖》曰:“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由此看到,在《彖》、《象》、《文言》作者的眼裏,凡吉占都是因為能“正中”、“得中”、“中正”、“位中”等得到。

  發揮《周易》的“中”,聯結我們檢討的儒家“德與位”,有三點值得提出:

  其一,“中”,得中、位中、正中,是天人一道的“中”,即“中道”。如此“位”也在其中。《係辭上》所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是也。《係辭下》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亦是矣。《周易》尚天人中道的影響很廣、很遠,也是當時人們尚中關切的哲學反映。《逸周書武順》亦有表述:“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也有把尚中觀念賦之於治民之道的,《左傳成公十三年》:“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周易》的尚中思想,在早期儒家那裏得到發展,在《論語》中得到孔子的進一步肯定和讚揚。而後,子思、孟子都稱譽“中道”,尤其在《中庸》裏,“中”已被上升到本體論地位而大大地被渲染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由此看出,“中位”的德性意識是有天地之道根據的。德與位的“中和”係於人道所為。其二,這裏的人道所為意味的是什麽?我們注意到,“中”在《彖》、《象》裏麵,尤其在《象》裏,雖指某一爻在卦中的位置,但更主要的卻是把人的德性修養與“中”結合在一起。《蒙彖》:“蒙‘亨’,以亨行時中也。”《訟彖》:“利見大人,尚中正也。”《同人彖》:“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乾文言》:“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蠱象》:“幹母之蠱,得中道也。”“時中”、“中正”、“中道”是君子之道、聖人之道。《中庸》也是如此闡明:“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止於中,屬於君子的修身修德。曾子述《大學》,勾勒出一條內聖外王的路徑,即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周易》在《象》中,有許多地方顯然是發揮曾子之言,強調德性修養。《震象》:“君子以恐懼修省”;《複象》:“不遠之複,以修身也”;《益象》:“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蹇象》:“君子已反身修德”;《坎象》:“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頤象》:“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未濟象》:“君子以慎辨物居方”等等。這些話,與曾子在《論語》、在《大學》中表現出的自我省察的德性內省論亦是相為彰顯的。其三,居於中位而得道(“中道”)是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乾文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裏所謂的“大人”,指的是君子、聖人。四個“與”字意味著位中、中道的適合。它體現在“誠”字上。也就是說,《周易》推崇“誠”,不僅彰顯天道,而且在人道中又與“中道”相聯係。《乾文言》:“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又:“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文言》釋“誠”的這些話,旨在解釋取象於天的《乾》卦,顯然已將“誠”與天道連接住了。這就再次使我們想到儒家《中庸》論“誠”與《周易》的“不謀而合”。更為妥切的是,《中庸》發揮的治國思想,在《象》、《彖》裏幾乎都能發現。如《中庸》對上下“位”的確認與把握,說:“在上位,不淩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係辭》也說:“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這一切都屬於“中道”的狀態。

  我們借孟子和《周易》來深化儒家“德與位”的檢討,意在凸顯“道義”、“中道”在德與位中的特殊性和辯證性,而且看出儒家思想在這個問題上具有內在的理論連接和觀點相致性質。這裏順便提出一個觀點,即《周易》本質上看應屬於儒家的作品,曆史上也有學者認定:孟子善用《易》--雖然《孟子》一書沒有提及一個“易》”字。而我們又發現,孟子“善用易”,主旨恰恰放在對為政之道的發微,而且發微得非常精到和富有特色。有關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書的相關章節裏作專門討論。

  質言之,關於德位關係的檢討,從孔子基礎性的立場和觀點經由後儒的闡發和辨正,實現了某種特定的展開與轉化,形成了儒家德位之辨的基本觀念和基本理論。這一係統化的理論,對於儒家官德是屬於“致命”的理論,是“生命”的理論,是“永恒”的理論。因為這樣的德位之辨,完全依據於道義論過來,又承擔起義務論使命!

  §§第十章 德與才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