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德性與責任意識的積澱

  儒家樹立以德性為體的官德價值體係,是經曆了“法先王”傳統(五帝傳統)的證明。堯、舜楷模,在儒家官德理論中具有特定的地位和強烈的關注。這一關切完全地注入於“聖人模式”來展開其官德在道義論意義中的生發。經過這樣的證明,儒家試圖建立為政之德的基礎性存在,即一種為官德性和責任意識的義務性規定。義務論不是抽象的無物之空洞,這些證明,同時也為儒家官德設計的義務論立場提供了曆史事實根據,聖人更是據此成為天下君王百官的實際的道德榜樣。

  1.五帝傳統。儒家崇尚“法先王”,首先效法於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的傳統。我們注意到,史書有關五帝的記載,彰顯的主體,卻是五帝傳統中的德性和德行。試讀一下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的相關記載:

  記黃帝:“軒轅(黃帝之名)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兩件大事,即修德治農,治農故黃帝有“土德之瑞”的讚譽,修德乃以修養品性和勤於農耕為職責。

  記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製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顓頊依規則做事,有對自身的道德和智慧的規則要求,有對農業活動的規則要求,按規則辦事,這是政治道德原則,又是為政之己任。

  記嚳:“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鬱鬱,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中而扁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帝嚳取黃帝和顓頊之德,又增添“執中”之長,使天下“莫不從服”。帝嚳堅持黃帝和顓頊之則,“修身其德”、“順天之義”,以義務左右自己的事業。

  記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中國。”--堯行事作風如先帝,修身馴德,依“天”之規則,其仁其知,出於“天”,這是己任之責。

  記舜:“舜舉八愷,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舜勤政,舉賢德之士齊家理政,“莫不時序”,“內平外成”,是舜按先帝們的規則達到的理政積效。

  五帝的傳統有一以貫之的精髓,就是涵蓋在司馬遷對五帝之德的描述裏。這是一種為政之德。歸納一下,大致涉及的德性和德行,都屬於規範類條目,有以下範圍:

  修身。帝嚳:“修身而天下服”。

  教化。帝顓頊:“治氣以教化”;帝嚳:“撫教萬民而利誨之”;帝舜:“使布教於四方”。

  執中。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帝堯:“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仁。帝嚳:“仁而威”;帝堯:“其仁如天”。

  信。帝嚳:“惠而信”。

  誠。帝顓頊:“絜誠以祭祀”。

  愛民。黃帝:“撫萬民”;帝嚳:“順天之義,知民之急”;帝堯:“便章百姓”。

  智。帝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帝嚳:“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明。帝嚳:“明鬼神而敬事之”;帝堯:“能明馴德”,“百姓昭明”。

  勤。黃帝:“勞勤心力耳目”。

  節。黃帝:“節用水火材物”;帝嚳:“取地之財而節用之”。

  勸農桑。黃帝:“治五氣,藝五種”,“時播百穀草木”;帝顓頊:“養材以任地”。

  為公。帝嚳:“普施利物,不於其身”;帝堯:“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舉賢。黃帝:“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帝舜:“舉八愷……舉八元”。

  所勾勒出的五帝為政德性條目,幾乎成為曆代史書記載五帝傳統的基礎事實。上古帝王的這些美好的為政品德,受到儒家的推崇和弘揚。孔子對於先帝王不無讚美之辭。而這種讚美之辭,集中展現的正是先帝們的德性魅力。《論語泰伯》:“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朱熹說“唯天為大,唯堯則之”是“不必謂獨堯能如此”。堯、舜、禹,出於他們的高尚德性和德行,都值得尊敬。孔子一再稱其為“巍巍乎”,意也在如此。在《論語堯曰》,孔子讚歎:“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寬則得眾,敏則有功,公則民說。”顯而易見,孔子百般讚美堯、舜、禹,仍是注重其為政之德。

  2.五帝作為“榜樣”的深意。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以堯舜先帝為楷模,並且敬重他們的德性和德行,儒家言必稱堯舜之道,就是要教導人們從其楷模的道德力量中樹立德性的至高無上的地位,並獲得引導和控製官員的特別權力,使其折射出一種道德責任,使之成為德性精神和官德原則的永恒原動力。

  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關於純粹實踐理性的動機”)中從倫理學立場對“榜樣”所折射出的道德法則意義闡釋出這樣的觀點:“盡管人類的全部善都還不甚完美,但通過一個榜樣所折射出來的法則,仍然具有使我自傲自慚形穢的力量。”而且,“他們模仿這個人,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在模仿一種法則。”此法則就是道德法則,對榜樣的敬重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對榜樣的讚頌就是對道德法則的讚頌。康德進一步挑明,出於這種讚頌的,是人心中的自覺:“敬重是一種讚頌,不論我們願意與否,我們都無法拒絕它;或者,我們也許外表上對它不屑一顧,但是我們內心中卻不可能回避它。”持著敬重感走向榜樣,究竟意味著什麽樣的道德意識在驅使著我們?康德指明:“敬重感或者鞭撻我們,或者催促鼓勵我們追隨可以達到的好的榜樣,它大大地貶抑著我們的自負。於是,我們向這樣一個人表達的敬重(準確地說,是向其行為中展示的法則表示敬重),就不僅僅是敬佩了。”

  敬重榜樣,我們是在向榜樣中展示的道德法則表示敬重。儒家樹立起來的堯舜楷模,也在展示這樣的努力:從堯舜楷模中獲得德性原則的原始驅動力,並轉化為行動的基本準則。基於儒家官德的治道立場,儒家確立堯舜楷模,希冀從榜樣中使官員獲得敬重職責的治道意識。這是對官員進行了一種具有實際意義的義務論熏陶。呂坤《治道》有此感慨:“天下事,不是一時做底,故堯、舜相繼百五十年,然後教化大行。”堯舜相繼百餘年,悠悠未斷跡,留下的就是德性和德行,跟隨先王們的足跡,本身就是對官員們的義務論要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