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最後一秒的奇跡

  人生一世,總有些片段當時看著無關緊要,而事實上卻牽動了大局。

  --薩克雷

  最初的鑽探石油,並不像現在一樣成為機械化大工業生產的一部分,還處在一種摸索的狀態,誰也不知道這個行業的前景到底如何,人們都像幾年前的淘金熱一樣,一聽到哪裏出產石油便蜂擁而至,等到將這個地方的石油開采幹淨,就轉戰到下一個地方。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不這麽看,他是一個具有遠見卓識的商業奇才,在他看來,開采石油不是一個精細的行業,有些粗放生產的味道,再者,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這樣的無限製開采,早晚會造成石油資源的枯竭。於是他將目光盯到了煉油行業,他發現,越是接近一個行業下遊的工業,越是利潤最高的環節,因為這裏加入了很多技術因素,產生了更大的附加值。沒過多久,洛克菲勒擁有了這樣的信念:煉油是從這個行業中獲得最大利益的關鍵。

  一切並非都那麽如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想法和合夥人莫裏斯克拉克的理念越來越背道而馳。在莫裏斯克拉克眼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是一個隻會記賬的吝嗇鬼,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卻認為莫裏斯克拉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短視鬼。

  起初,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隱忍著,一半是為了友誼,一半是為了保留最初創業時那份艱辛卻振奮人心的回憶。可是道不同不相與謀,後來他們還是分手了。

  “因為我貸款擴大煉油業務,他非常不滿,似乎我冒犯了他。”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這樣說起他與莫裏斯克拉克分手的原因。

  看來石油是兩個老搭檔的敵人,他們一個厭煩地看著那奇怪的液體,一個熱戀著“黑色黃金”。莫裏斯克拉克看到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越來越膽大,不再是當初那個看到半船黃豆半船垃圾而大驚失色的年輕人了,幾年的光景,讓這個毛頭小夥子敢於動用成千上萬的資金不說,竟然敢向銀行借錢做生意了,而且那個數目大得驚人,他可不想冒險跟一個冒失鬼一起血本無歸。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卻認為莫裏斯克拉克鼠目寸光,放著大筆大筆的錢不賺,偏偏鑽到“借錢”的牛角尖裏。自己敢借,銀行又肯借,這說明自己和銀行都有信心,那還有什麽可怕的,你莫裏斯克拉克坐等收錢,還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真是不可理喻。

  “我們當初的業務發展得多好,每個月都有很多收入,但是為了發展這個該死的石油業務,我們一直在借錢,借的錢太多了。”當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覺得資金有些緊張,請莫裏斯克拉克再籌措點資金時,莫裏斯克拉克一聽又要借錢,就朝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發火了。莫裏斯克拉克還是那種小富即安的心理,他從內心深處反感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激進做法。

  “錢這個東西,流動起來才是錢,不流動的話,隻是一堆廢紙。隻要借錢能穩穩地擴大業務,我們就應該借!”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也不想再忍讓了,他已經受夠了合夥人的目光短淺,於是毫不退讓地反駁說。

  “那我們的合作就到頭了!”莫裏斯克拉克企圖用散夥嚇退這個光想著借錢的年輕人。

  “看來也隻能這樣了。”讓莫裏斯克拉克沒想到的是他的話並沒有把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嚇倒。

  貌合神離的合作勉強維持了幾個星期以後,莫裏斯克拉克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不歡而散了。

  1865年1月,有人在皮特霍爾河邊發現了一座油田,那些對石油感興趣的人紛紛擁向那裏,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也想在那裏開展自己的業務,這個想法成了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和莫裏斯克拉克決裂的催化劑。當年的2月1日,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把幾個合夥人請到家裏,向他們說明自己快速發展煉油廠的意圖,重點是請大家一起籌措資金,這樣的做法徹底激怒了莫裏斯克拉克,他沒想到他說散夥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不僅沒有克製,反而變本加厲,更加大張旗鼓地要做石油生意,兩個人又吵了起來。

  強扭的瓜不甜,莫裏斯克拉克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都同意解散公司,公開競拍價高者得之。

  拍賣那天,莫裏斯克拉克請來一位專業律師,擺出了一副誌在必得的姿態,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則像證明自己的確是一個吝嗇鬼一樣,他省下了律師費,親自出馬。

  公司拍賣的底價是500美元,但是很快就漲到了100倍,這是一個天價了。當然沒有誰期望在拍賣時以底價買到拍品,但是以高於底價100倍的價格購買也實在是太離譜了!還有更離譜的,50000美元還不是最終的價格,莫裏斯克拉克和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頻繁加價,他們曾經一起奮鬥的公司以特殊的形式價值飆升,價錢提到了7.2萬美元。

  “7. 25萬!”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喊道。

  全場都窒息了,這個公司並不值這些錢,一向精明的商業天才瘋了嗎?人們等待下文,似乎莫裏斯克拉克加價已經成了一種慣性,可是這慣性終止了,莫裏斯克拉克沒有再發出聲音,他用沉默表示自己退出了這場瘋狂的競拍。

  莫裏斯克拉克穩穩地拿到了他賣公司的錢,這些錢不會因為誰盲目投資而損失掉,可是同樣也不會因為流動而帶來新的夥伴了。不知道日後莫裏斯克拉克看著當初的合夥人成為世界首富時心態會怎樣,是懊惱還是平和,這恐怕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很興奮,雖然他付出的錢多了些,但是他認為太值得了,因為從今以後公司就是自己的了,誰也不能左右他的意誌了。標準石油公司屬於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了,在26歲的時候,一個年輕人擁有了一個每天能提煉500桶原油的煉油廠,這是當地第二大煉油廠產量的兩倍,這個產量也能躋身於世界大煉油廠之列了,還有什麽比這個更讓人開心的嗎?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具有全球性的視野,他的目標並不是做到克利夫蘭市最大的企業。19世紀80年代初,標準石油公司的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全球壟斷,“洛克菲勒”的大名威震海外。但是揚名立萬不是石油大亨的目的,永久地占有市場,不斷地賺錢才是商人的追求。

  1882年標準石油公司派出威廉赫伯特利比去遠東進行為期兩年的調查。

  利比到了遠東,注意到石油在歐洲是一種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當地的人們根本不知道這個烏黑的物體究竟有什麽用。利比想起臨行前洛克菲勒對自己的教誨:“要想讓大家接受你的產品,最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大家消費這種產品的習慣。”

  於是利比便在當地勸說人們使用煤油。正如洛克菲勒所說:“在許多國家裏,我們得先生產油燈,再教當地人學會使用煤油。”利比深刻地領會了老板的商業精髓,他印刷了一船煤油燈的宣傳手冊,指出煤油燈比傳統照明物的優勢所在。他還別出心裁,雇了一艘艘小舢板,滿載標準石油公司的產品逆流而上,向中國內陸深處駛去。這次航行,是商業史上一次著名的案例。

  為了擴大人們對煤油的需求,公司以低價賣出了成千上萬盞煤油燈和燈芯,有時還免費贈送給第一次買煤油的顧客。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洛克菲勒公司的做法也不例外,沒過多久,洛克菲勒公司的產品就占有遠東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

  但還是有壞消息傳來--俄國的巴庫發現了大型油田。很快,低價優質的俄國煤油取代了洛克菲勒公司的產品,占了歐洲市場絕大部分的份額。

  美國駐巴庫領事JC錢伯斯向洛克菲勒警告說:俄國人的確雄心勃勃,他們的做法很瘋狂,立誌要把美國石油從歐洲市場趕出去。

  洛克菲勒覺得俄國的石油工業是一種威脅,於是使出了不二的商業法門--大打價格戰。而且在販賣煤油的時候,還順便宣傳一下俄國石油穩定性較差的缺點,盡管這種捕風捉影的謠言無從考證,但是久而久之,歐洲用戶對俄國石油的產品真的產生了懷疑,美國石油的份額又奇跡般地上升了。

  這次海外市場的價格戰,使得洛克菲勒意識到,一個公司不能偏安一隅,而應該有全球視野。激烈的海外競爭再次激起洛克菲勒的鬥誌,他決定設立自己的海外機構。1888年,標準石油公司設立了它的第一個海外分支機構--英美石油公司,這個公司集合了采油和煉油兩個產業,很快壟斷了英國的石油生意。

  兩年後,標準石油公司又在德國的布萊梅成立了德美石油公司,負責德國的市場,這樣德國市場又成為標準石油公司的新興市場,獲得了巨額利潤。

  洛克菲勒又在荷蘭鹿特丹建造了一個石油輸送站,簽訂了一個向法國供應全部所需原油的合同,買下了荷蘭、意大利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並策劃在亞洲進行一場激烈的價格戰。標準石油公司還向歐洲派出了第一艘裝載量為100萬加侖的巨型蒸汽油輪,往來於美國和歐洲之間,傳送石油產品。到1890年,標準石油公司為了搶亞洲的生意,甚至屈尊代銷俄國煤油。標準石油公司終於在亞洲設立了一係列營業所,並向上海、馬尼拉、加爾各答、孟買、橫濱、神戶和新加坡等地派去了一批職業經理人。從此,競爭便成了國際石油業一成不變的事實。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不害怕競爭,此時標準石油公司已在全球擁有了十萬名員工,洛克菲勒創立的這個石油帝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融生產與商業為一體的行業機構。那個在最後一秒拍下來的公司已經完成了最華麗的轉身。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