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章 群眾路線--在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會上的講話

  (2013年9月28日)

  同誌們: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抓好我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於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一係列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作風建設,凝聚全校上下智慧和力量,推動科學發展向上攀登、聯係群眾向下紮根,全麵建成高水平特色水利大學,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為開展好這次教育實踐活動,幫助大家全麵正確理解與把握黨的群眾路線,下麵我談三點意見。

  一、回顧曆史,全麵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及作用

  (一)建黨以來關於群眾路線觀點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高度重視群眾工作,黨對群眾工作的認識是伴隨著黨的成長軌跡逐步演進和升華的。那麽,群眾路線這個概念是怎樣提出的,又是如何在理論和實踐中得到豐富,並最終形成並被寫進黨章?建黨以來有哪些群眾路線教育活動?黨的群眾路線又做出了哪些曆史性貢獻?帶著這些問題,我認為,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對群眾路線的來龍去脈進行探究,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1.黨的群眾路線的由來

  首先,黨的群眾路線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這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遵循這一原理,中國共產黨從成立時起,就十分重視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和群眾打成一片,並逐步形成了一套群眾路線的理論。群眾路線作為理論形態,它是和“曆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這一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分不開的。列寧深刻地指出,黨必須緊密地聯係群眾,沒有這種聯係,政黨就算不了什麽,就會一事無成。

  其次,群眾路線來源於群眾觀點。群眾路線是群眾觀點在領導工作上的運用。所謂群眾觀點,是指無產階級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它是無產階級政黨製訂路線方針政策的基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在認識和改造中國社會中,將群眾觀點運用到自己的領導工作中,並作為一種全黨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即路線),這就有了黨的群眾路線。因此,我們說群眾路線來源於群眾觀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群眾觀點就沒有群眾路線,沒有群眾路線也談不上群眾觀點。因為群眾路線作為群眾觀點的應用,其本身就是對群眾觀點的體現和落實。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質是一致的,它們的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人民群眾。

  2.黨的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

  黨的群眾路線產生於黨的初創時期,形成於革命時期,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得到不斷豐富和發展,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傳家寶。

  第一,群眾路線這一概念形成於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11月,李立三同誌第一個使用“群眾路線”這個詞,但語意不大明確。我們黨比較明確提出“群眾路線”的概念,是在1929中共中央轉戰贛南、閩西的紅四軍前委的“九月來信”中表述的,周恩來同誌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裏,有三處使用“群眾路線”概念,這一文件指出,籌款工作“要經過群眾路線”,沒收地主豪紳財產,“要經過群眾路線”,“紅軍需用品可由群眾路線去找出路”,這時“群眾路線”有了比較明確的含義,但還沒有形成係統的理論。在這以後,毛澤東同誌對群眾路線進行了一係列論述。1934年1月,他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報告中,講到了黨、紅軍和群眾的關係,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觀點和原則。毛澤東同誌指出,“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應該把它提到自己的議事日程上”,“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這時,我們黨的許多領導同誌,已經認識到在革命工作中依靠群眾、關心群眾、發動群眾,通過走群眾路線的方法,來完成自己的任務。但在這個階段,群眾路線隻是停留在感性認識,還沒有上升到理性認識,還沒有做出理論概括。

  第二,群眾路線的確立及其主要內容的充實是在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和毛澤東同誌對群眾路線做了大量精辟的論述。在《農村調查的序言和跋》中,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明確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唯一宗旨等觀點,這是毛澤東同誌把群眾觀點係統地運用到黨的全部活動中的理論概括,豐富了“群眾路線”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含義。1943年6月,毛澤東同誌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幹問題》中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作為理論形態在這一時期得到基本確立。

  第三,群眾路線理論的成熟和完備是在解放戰爭時期。在1945年4月召開的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誌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劉少奇同誌作了修改黨章的報告,在這兩個報告中,對黨的群眾路線作了極其深刻的論述,指出群眾路線的科學含義,並進行了理論概括,完整地對黨的群眾路線做出了界定,從而使黨的群眾路線的理論臻於成熟。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一條根本路線而載入黨的史冊。

  第四,新中國成立以後,黨的群眾路線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拓展了黨的群眾路線。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堅決治汙、治貪,果斷處置了劉青山、張子善,表明了黨始終與人民群眾同頻共振的決心和態度。1956年,在黨的八大上,鄧小平在《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中對群眾路線作了新的概括:一是人民群眾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必須密切聯係群眾和依靠群眾,每一個黨員必須養成為人民服務,向人民群眾負責,遇事同群眾商量,和群眾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風;二是黨的領導工作能否保持正確,決定於它能否采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黨必須根據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自己的工作。

  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開創性的繼承和發展。改革開放的新進程開啟後,鄧小平先後指出:“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特別重要”。鄧小平把“三個有利於”作為衡量各方麵工作成敗的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我們黨製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特別是在1990年,黨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指出“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共產黨員如何對待群眾,是一個根本的立場問題、世界觀問題、黨性問題”,並結合新的實踐特別是1989年政治風波的教訓,進而把群眾觀點的內涵概括為六條:一是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二是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三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四是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五是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六是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決定》彰顯了黨在群眾觀問題上的一貫性和堅定性。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倍加珍惜黨的群眾路線,並在回應現實中作了進一步發展。江澤民指出:“政治問題主要是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並明確提出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要理念,尤其是把“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內容。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詮釋了黨的群眾路線的新內涵。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總結和提煉了科學發展觀,強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作為保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黨先進性的根本點,作為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十分重視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加強作風建設、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工作,部署開展了這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習近平強調:“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黨隻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依靠人民推動曆史前進,才能做到堅如磐石。”

  從黨的群眾工作到群眾路線的形成和發展,我們不難看出,黨的群眾工作、群眾路線貫穿於黨的發展全過程,是我們黨在不同時期戰勝艱難困苦、不斷開創新勝利的根本源泉和動力。這些新的發展,集中反映在黨的曆次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和黨章修改中,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更是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科學闡述,即“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二)我黨曆史上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

  回顧建黨90多年的曆史,我們黨始終十分重視思想作風建設,尤其注重把群眾路線教育作為作風建設的重要內容,先後開展了10次有關黨的群眾路線的整黨整風運動和學習教育活動。

  第一次是古田會議。1929年12月,紅四軍第九次黨代表會議在福建上杭縣古田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紅軍創建以來黨同各種錯誤思想、錯誤傾向做鬥爭的豐富經驗,通過了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決議係統地回答了建黨、建軍的一係列根本問題,確立了用無產階級思想進行軍隊和黨的建設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以及“每連建設一個支部,每班建設一個小組”等軍中黨組織原則。針對錯誤思想,毛澤東在會議上提出了“教育黨員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糾正方法。古田會議提出的基本原則很快在紅軍中得以實行,並對此後不斷加強黨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次是延安整風運動。為了清除教條主義,樹立正確的思想路線,從1941進行黨內的整風到1945年,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開展了一次全黨範圍內的大規模思想教育運動,這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風。整風運動以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黨八股,樹立馬克思主義作風為主要內容。在整風過程中,中共中央大力提倡調查研究,要求廣大黨員幹部通過調查研究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狀況和中國革命的特點,學會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1944年5月21日-1945年4月20日,黨的六屆七中全會對黨的曆史上若幹重大問題做出正式結論,標誌著整風運動勝利結束。

  第三次是土改整黨。1947年至1948年,針對部分黨的地方組織,特別是農村組織中存在思想、作風和組織不純等問題,根據全國土地會議關於整黨工作的部署,各解放區黨組織密切結合土地改革進行整黨。這次整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三查”(查階級、查思想、查作風)、“三整”(整頓組織、整頓思想、整頓作風),克服黨內非無產階級思想的影響和官僚主義作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整黨遵循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針,采取說服教育為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基本方法,並公開黨的支部,吸收非黨群眾參加黨的支部大會,接受群眾監督。

  第四次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整黨整風運動。新中國成立之初,針對部分黨員驕傲情緒滋生,出現了官僚作風和思想、組織不純等問題,黨中央於1950年下半年和1951年下半年先後開展了整風和整黨運動。1950年整風運動的主要任務是克服驕傲自滿情緒和官僚主義、命令主義作風,改善黨和人民的關係,整風的重點是各級領導機關和幹部。1951年2月,中央又提出以三年時間進行一次整黨的任務,要求在中國革命勝利的新形勢下,對黨的基層組織普遍進行一次整頓,提高入黨條件,慎重進行城市及新區的建黨工作。這次整黨一個新特點就是緊密聯係當前工作,與“三反”(反貪汙、反浪費、反官僚主義)運動結合起來,查處了一批有貪汙浪費行為和官僚主義作風的黨員幹部及少數腐化變質分子。經過整頓,黨的組織成分和黨員素質有了明顯改善和提高,對黨領導全國人民恢複國民經濟,順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五次是改革初期全麵整黨。1983年10月,十二屆二中全會做出《中共中央關於整黨的決定》。這次整黨以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為基本任務。通過這次整黨,全黨在思想、作風、紀律、組織方麵取得較大成效,也積累了一些正確處理黨內問題的重要經驗。

  第六次是“三講”教育。針對有相當一部分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還不適應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要求等問題,1998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幹部中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的意見》。“三講”教育活動為期三年,以推動縣級以上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加強學習、加強黨性修養,改造主觀世界為主要任務,發揚延安整風精神,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進行,黨內批評和自我批評相結合的方式,全國黨員尤其是70萬黨政領導幹部共同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黨性黨風教育。

  第七次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隨著改革日益深入,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為了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特別是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2000年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關於在農村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的意見》。活動采取正麵教育、自我教育為主,堅持學習教育和推動農村工作相結合,上下結合、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的原則,首先在鄉鎮和縣(市)部門開展,逐步擴大到村一級班子和部門駐鄉鎮單位。活動曆時兩年,1500多萬農村基層黨員和幹部參加了學習,基本達到了“讓幹部受教育、使農民得實惠”的要求,促進了農村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第八次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根據十六大和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為進一步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中央決定,從2005年1月開始在全黨開展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活動以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線,堅持正麵教育、自我教育為主,理論聯係實際,堅持教育活動與生產工作“兩不誤、兩促進”的原則,對全國6800多萬名黨員進行了一次集中教育,基本實現了提高黨員素質、加強基層組織、服務人民群眾、促進各項工作的目標。

  第九次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麵對如何轉變發展方式,帶領全國人民走科學發展道路的新課題,根據黨的十七大部署,中央決定從2008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習實踐活動自上而下,以縣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黨員領導幹部為重點,全體黨員參加,按學習調研、分析檢查、整改落實三個階段分三批進行。通過學習實踐,全國370多萬個黨組織得到錘煉鍛造,7500多萬名黨員經受了精神洗禮。

  第十次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活動要求,進一步突出作風建設,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以縣處級以上領導機關、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為重點;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為切入點;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自上而下分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加強黨的建設的重大舉措,對於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宗旨意識和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切實改進工作作風,贏得人民群眾信任和擁護,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三)黨的群眾路線的科學內涵與重要作用

  1.認真解讀時代賦予群眾路線的豐富內涵

  綜觀群眾路線的提出、發展和確立,以及在曆次教育實踐活動中的不斷豐富和完善,時代賦予了群眾路線豐富的內涵,也構成了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的鮮明特色。

  第一,群眾路線是一種價值取向。一切為了群眾,這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崇高的價值取向,表明了中國共產黨是全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第二,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方法。一切依靠群眾。人民群眾是共產黨力量之源、勝利之本。隻要我們依靠人民群眾,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壓倒。毛澤東把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關係比作魚和水的關係,魚沒有水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

  第三,群眾路線是一種認識方法。從群眾中來,就是把廣大群眾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和提出的要求,集中起來,經過分析研究,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路線、方針、政策。到群眾中去,就是把已形成的路線、方針、政策再拿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化為群眾的實際行動,並使之在群眾的實踐中得到檢驗、豐富和發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運用和生動體現。它正確地解決了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領導與群眾之間的辯證關係。

  第四,群眾路線是一種工作作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是黨的優良工作作風的核心。群眾路線是我們根本的工作路線,也是我們根本的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隻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體察民情、曉知民意,才能辦好民事、謀好民利,得到廣大群眾真心實意的擁護。

  2.準確把握黨的群眾路線的曆史性貢獻

  回溯曆史,正是因為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我們黨的事業才贏得了人民的支持、參與和擁戴,才能夠戰勝世所罕見的風險考驗,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其一,正是依靠群眾路線,我們黨才把革命的主體擴大到工農大眾。在近代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裏,湧現和組建過無數的主義和派別,大都因為選擇的是一條“精英路線”,因而在曇花一現後,均未能盡顯芳華。成長於中國近代社會的一批馬克思主義勇士,以一股強烈的投身於人類解放事業的意識和使命,在創黨初期就科學認識到了日益成長起來的中國無產階級所蘊藏著的巨大的革命力量,及時用馬克思主義關於階級鬥爭的理論、被壓迫民族革命的理論、無產階級自由和解放等理論來武裝自己,從而確立了“到群眾中去,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的有效爭取群眾的科學路線。通過聆聽工農大眾的合理訴求,用黨的先進的革命理念指導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鬥爭,獲得了工農大眾的深度認同,從而將黨的革命理念內化到工農大眾的肺腑心脾,並促使工農大眾自願成為推動中國革命前進的堅實動力。

  其二,正是依靠群眾路線,我們黨才把革命的火種快速播撒到北國南疆。黨成立之後,各地黨組織通過向廣大群眾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並在與群眾相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相信群眾、關心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從而獲得了群眾的信任與支持,為黨的發展壯大贏得了無限空間。由於革命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工農紅軍征戰於北國南疆,依靠沿途對軍隊的嚴格紀律要求及狠抓群眾路線方針的深入落實,中國共產黨通達了民意獲取了民心,廣大群眾紛紛用捐錢、捐物、積極參軍等形式,支援前線,為革命提供了物質保障和精神保障,成為中國革命戰爭勝利的偉大力量。依靠群眾的有力支持,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才得以蔓延為燎原之勢。

  其三,正是依靠群眾路線,我們黨才把革命的壁壘延展到各民族、各階層。曆史不會遺忘,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較長一段時間內,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共產黨發動的幾次“圍剿”。麵對國民黨糾集的幾倍於我軍的兵力八麵來襲,中國工農紅軍被迫實施戰略轉移。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黨帶領紅軍最終贏得了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勝利,除去黨自身的因素外,不可忽略各民族、各階層的群眾為黨提供的有效保護。正是因為黨的群眾路線深入人心,在暴露身份的中共黨員及掉隊的紅軍戰士陷入生死危急的關鍵時刻,人民群眾選擇和中國共產黨站在同一個陣營裏,掩護、醫救、護送了廣大共產黨員及紅軍戰士最終回歸組織,不惜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來捍衛紅軍戰士的生命和革命勝利的希望,成為支持中國共產黨與敵人開展革命鬥爭的牢固屏障和堅實壁壘。

  可見,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不斷戰勝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斷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始終紮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把群眾路線看作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3.充分認識群眾路線對推動學院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於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對學院發展的重要意義,我在動員大會上已經做過闡述,這裏我再強調一下。

  第一,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進一步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全校黨員、幹部,教育廣大師生的重大舉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導黨和人民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科學理論。高校作為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地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和匯集人才的高地,肩負著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曆史重任,承擔著推進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責任。學院的廣大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肩負著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落實到學院工作的方方麵麵,轉化為師生員工自覺行動的重要職責。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武裝全院黨員領導幹部、教育廣大師生員工,對堅定正確的辦學方向,增強黨員、幹部的宗旨意識、大局意識、服務意識和群眾意識,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的主導權,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推動學院內涵發展、實現層次提升的強大動力。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近年來,特別是今年以來,學院統一思想,堅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辦學宗旨,麵向“高水平特色水利大學”的發展定位,提出“內涵提升,外聯拓展,實幹興校,進位趕超”的發展戰略,推行了一係列改革發展舉措,取得了階段性的顯著成效。這其中最寶貴的一條經驗就是堅持貫徹了群眾路線。學院當前正處於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階段,要想在鞏固成績的基礎上實現新突破,關鍵還在於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廣大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學院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就是要以班子成員的工作作風影響廣大黨員幹部的工作作風,以廣大幹部作風建設推進廣大黨員的黨風建設,以黨風建設帶動校風建設,進一步以作風建設的新成效贏得廣大師生的內心真正認可、支持和信任,凝聚起推動學院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推動學院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第三,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解決師生反映強烈問題的迫切要求。在長期辦學實踐中,我院認真踐行“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辦學宗旨,學院黨員、幹部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情況是好的,這是主流,必須充分肯定。前一階段,學院通過各層麵座談會、個別談話、設立意見箱等形式,廣泛了解師生對工作作風等方麵的意見。從師生反映看,“四風”問題在我們學院一定範圍內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調研少,為師生辦實事和解決師生切身利益問題力度不夠,部分機關部門辦事拖拉、互相推諉、缺乏服務意識,部分幹部不太會做群眾工作,與師生交流不順暢,甚至存在障礙等等。還有少數幹部守著“舊攤子”,蹲在“老圈子”,想著“小九九”,得過且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更有個別黨員幹部,心中沒有群眾,眼裏沒有組織,嘴裏沒有真話。我們就是要通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對這些問題進行排查、檢修、掃除,以實際行動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使學院各項事業發展具有更廣泛、更深厚、更可靠的群眾基礎。

  二、與時俱進,正確理解新時期“四風”問題的主要特征及危害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並強調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省委強衛書記在全省教育實踐活動推進會上指出,“四風”問題直接損害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暴露了一些黨員幹部思想靈魂上的汙垢。“四風”問題的種種表現,在我省黨員幹部隊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還相當嚴重。對“四風”之害,絕不能輕視小視,絕不能見怪不怪,絕不能聽之任之。因此,要確保教育實踐活動成效,正確分析新形勢下“四風”問題的主要特征及危害顯得尤為重要。

  (一)旗幟鮮明地反對形式主義

  形式主義,就是凡事隻看現象、不看本質,隻講究外在形式、不注重實質內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歸結起來就是“虛”字當頭、“形”字掛帥、“假”“大”“空”橫行。在當前,其主要表現有三:學習上“虛”,不求實效。有些幹部對理論的學習隻停留在會議上、停留在口頭上、停留在本本上、停留在宣傳報道上,不能真正做到真學、真懂、真信;有些幹部表麵上熱衷學習,實際上卻隻是擺個架子、做個樣子、舉個幌子,不能真正做到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調查時“淺”,不察實情。有些幹部開展調查研究,並不是要了解真實情況,研究實際問題,解決實際困難,而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走馬觀花、淺嚐即止、走過場;並不是到困難和矛盾集中、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體察民情、了解民生,而是“走一圈”、“看一下”、“聽一遍”、“講一通”,圖完成任務;並不是輕車簡從,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而是興師動眾,搞層層陪同,圖場麵熱鬧。工作中“假”,不幹實事。有些幹部在工作中,弄虛作假、敷衍塞責,不幹實事的卻大有人在;貫徹落實上級精神時文山會海,雷聲陣陣,卻不付諸行動;謀發展、抓工作時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搞形象工程、麵子工程,不屑於解決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民生問題;匯報時頭頭是道,誇誇其談,工作中落不到實處,幹不出實績;製度建設喊得凶,但掛在牆上、印在紙上,卻不抓督促檢查和落實。可見,“形式主義害死人”,形式主義危害黨和人民利益,損害黨群幹群關係,腐蝕黨員幹部隊伍,是黨和人民事業的大敵。我們必須高度警惕,從思想源頭抓起、從領導幹部做起、從監管查處著力,堅決戒除形式主義之風。

  (二)堅決清除官僚主義之弊

  官僚主義是一種以權力本身作為權力運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背離黨性、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的思想意識和工作作風。在新的曆史時期,官僚主義有著各種各樣的表現,但它始終與權力息息相關,其主要表現我們可以概括為三種:一是權力崇拜。一些領導幹部一心追逐個人權力,一味經營個人政治前途,不顧群眾意願,不講科學發展,好大喜功、虛報浮誇,唯GDP論政績;二是權力濫用。一些領導幹部在行使權力時,不講邊界,不講規則,不講程序,不負責任,高高在上,獨斷專行,不作為、亂作為,拍腦袋決策,瞎指揮等等;三是權力尋租。一些領導幹部把權力作為追求和實現個人利益的資本和籌碼,大搞權物交易、權錢交易、權權交易、權色交易。由於社會關係的複雜性,現實中官僚主義的三種表現並非截然分開,它們在很多情況下相互交叉、集於一體、危害深遠。可見,官僚主義不僅損害黨的執政形象,削弱黨的執政能力,甚至動搖黨的執政基礎,危及黨的執政地位。隻有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在思想觀念上,大力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權力觀和政績觀;在態度作風上,不斷增進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充分尊重實際情況和實踐規律;在製度機製上,不斷完善權力運行製度,切實保障其有效貫徹落實。我們黨才能清除官僚主義之弊,才能夠贏得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才能夠凝聚全社會的最大共識,才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國夢”集聚正能量。

  (三)享樂主義之風當誅

  所謂享樂主義,就是以享樂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以享樂為人生價值的最高標準。當前主要表現為三種“享樂歪風”:一是拜金風。以錢為樂,把擁有金錢與財富多少當作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人生價值扭曲為金錢價值,把權力資源和個人好處聯係在一起。二是攀比風。一些領導幹部講虛榮、好麵子,事事攀、件件比,舍我其誰,不甘人後。接待比規格,慶典比闊綽。事事求氣派,處處講門麵,名煙、名酒、名表、名包、名鞋,名牌享盡,不惜代價,追求虛榮。三是玩樂風。一些領導幹部以欲為樂的感官主義,片麵追求感官刺激、欲望滿足,挾公權之威享樂公款,在吃、喝、玩、樂中縱情聲色。享樂主義以追求物欲的無限占有、盡享其樂為本質,既浪費社會財富,又腐朽政治;既懈怠精神,又敗壞風氣,對社會文明進步危害嚴重、影響深遠,必須堅決鏟除享樂主義的歪風邪氣。要充分發揮製度的剛性作用,把權力關進籠子,規範公權力者所言所行,從根本和源頭上遏製享樂之風的蔓延和泛濫。

  (四)全力掃除奢靡之風

  所謂奢靡,一般是指花費大量錢財和社會資源追求過分享受。即古人說的“暴殄天物”、“害虐丞民”。當前突出表現為:公款大吃大喝,“舌尖上的浪費”觸目驚心;違規建設樓堂館所,浮華攀比愈演愈烈;超規定、超標準配備公務用車,“車輪上腐敗”的浪費驚人;在公務活動中講排場、比闊氣,公款消費屢禁不止。這些現象雖然發生在少數機關和部分黨員幹部身上,但為害甚廣、為禍甚烈,其一是敗壞了黨風政風,在社會上產生了極為消極的示範效應;其二是造成了嚴重的物質浪費,並助長著消極攀比的不良風氣;其三是加劇了不滿和對立的社會情緒,損害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如果聽任奢靡之風泛濫而不加控製,必將破壞黨的形象、腐蝕黨的肌體、侵蝕黨的基業。這要求我們必須堅決掃除奢靡之風,要把突出重點作為科學方法,形成以點帶麵的促進機製;把製度建設作為治本之策,形成科學可行的長效機製;要通過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逐步形成崇尚節儉、艱苦奮鬥的良好風氣。

  同誌們,社會上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重阻礙普通勞動者勞動尊嚴和生活幸福,令人們深惡痛絕。相對而言,高校為“一方淨土”的“象牙塔”,絕大多數領導幹部在作風方麵是好的,但通過認真分析和調研發現,我們高校同樣也存在一些帶有自身特征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學院通過召開各類座談會、發放問卷調查、設置意見箱、公開舉報電話、個人談心談話等多種形式,廣泛聽取了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從征求到的意見和建議來看,“四風”方麵存在一些較為突出的問題。在形式主義方麵:有些集中學習應付了事,學習不刻苦浮於表麵,平時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學習不夠深入,對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理解不到位,貫徹落實上級精神,不能很好地結合學校實際,有些工作停留在“文發了、會開了、話講了”,有些製度停留在紙上、牆上、網上。會議多,文件多,存在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現象。在官僚主義方麵:有的領導幹部聯係師生不夠廣泛,渠道不夠暢通,深入基層第一線不夠,作風還不夠紮實,已有的調研存在走過場、走馬觀花的現象;有些領導幹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辦法不多,措施不力;傾聽群眾的呼聲不夠,解決民生工程力度不大,尤其在一些涉及師生員工切身利益問題上,有時“拍腦袋”決策,在辦公室裏出政策,聽意見蜻蜓點水,或隻聽不改,政策不能落地生根,有的職能部門對師生反映的問題和困難不放在心上,不及時解決。在享樂主義方麵:有的領導幹部精神懈怠,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開拓創新意識不強,缺乏攻堅克難的勇氣。有的領導幹部不敢擔當,怯於管理,工作中責任心不強,存在小心謹慎、求穩怕亂、等待、觀望思想,隻要不出事,寧可不幹事,對工作敷衍應付,得過且過,遇到矛盾繞著走,碰到困難往後縮,該抓的不抓,該管的不管,該改的不改,滿足於做四平八穩的“太平官”。在奢靡之風方麵:隨著學院債務的不斷化解,學院經濟狀況有所好轉,我們一些領導幹部勤儉節約意識與過去相比有所淡薄,勤儉辦學意識不夠。比如,在設備采購方麵存在論證不夠充分和資源浪費現象,有的部門不需要買的設備也要買,有的教學科研實驗設備買來了,但利用率較低,投入與產出不成比例。上述“四風”問題,需要我們在接下的整改階段,認認真真地反思,紮紮實實地整改,直到群眾滿意為止。

  三、因地製宜,確保我院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取得成效

  這次教育實踐活動雖然不分階段、不搞轉段,但在方法步驟上明確了三個重要環節。當前學院教育實踐活動正處於查擺問題的關鍵環節,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學院各級黨組織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精神,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精心安排各項活動,既要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做好“規定動作”,也要結合本單位實際,做好“自選動作”。要因地製宜“接地氣”、“聚人氣”,以高標準、實舉措、嚴要求,圓滿完成各個環節的工作任務,努力做到“不虛”、“不空”、“不偏”,使活動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一是在黨的先進性建設上下功夫。毛澤東同誌多次指出,“從群眾集中起來,又到群眾中堅持下去,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這是基本的領導方法”。可見,堅持正確的群眾路線關鍵在黨、關鍵在人。“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這句話既通俗又深刻。一個學校,一個部門,一個單位,能不能凝聚人心,開拓進取,不斷發展,關鍵是看有沒有一個帶領大家克服困難、團結奮進的領導班子。同時,我們要從群眾路線出發,加強學院黨的組織建設,提高黨員幹部貫徹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學院各級黨組織要以改革創新統攬全局,以發展凝聚人心,要在領導和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創新、文化傳承等工作中,顯示其走在前列、發揮其“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的作用。要把群眾路線教育作為黨員幹部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學院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努力提高幹部在履行本職工作中堅持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要強化黨的組織和黨員的服務意義,特別是我們領導幹部,要把手中的權力看作是為師生服務的工具,要把權力充分運用到師生服務上。

  二是在加強理論學習上下功夫。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中央關於教育實踐活動的部署和要求,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加強理論和業務學習,提高把握大局、謀劃發展的能力。這裏我要特別強調一下,要高度重視和抓緊抓好黨委理論中心組的學習,要把群眾路線全麵落實到中心組學習中,切實回答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提升辦學水平,使黨的幹部理論學習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強化使命,回答好“我是誰”的問題。黨委中心組學習在培養造就高素質幹部隊伍、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發揮思想庫作用等方麵,肩負著重要任務和崇高使命。中心組的學習必須強化舍我其誰、責無旁貸的使命意識,帶著責任、帶著激情去工作,努力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適應、三個促進”,即:適應黨和國家大局的要求,促進黨的中心任務的落實;適應黨的幹部教育和理論武裝的要求,促進幹部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適應黨的理論建設的要求,促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組織開展“找標杆、尋對策、提建議”專題活動,著力把黨委中心組打造成為紅色殿堂、黨委行政的重要智庫、黨員幹部的精神家園。堅持立場,回答好“為了誰”的問題。中心組的核心是要緊緊圍繞黨委中心任務來學,做到“四個最”,即:黨委提出課題,最早去研究;黨委製定決策,最主動參謀;黨委作出部署,最迅速貫徹;落實黨委工作,最講求效果。要通過主題實踐活動,使中心組的學習更加貼近黨委行政的中心工作,更加貼近學院改革發展的實踐,更加貼近廣大幹部的需求,更好地為科學發展服務、為幹部健康成長服務。打造隊伍,回答好“依靠誰”的問題。要以這次主題實踐活動為新契機,切實采取有力措施,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努力提升黨員幹部的黨性修養和能力素質,著力建設一支過得硬打得勝的幹部隊伍,為學院事業科學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要以整風精神解決作風上存在的問題,教育引導黨員幹部始終保持永不滿足、積極進取、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精神狀態,目標上追求高標準,工作上強調高要求,作風上注重高效率,不斷把學院各項工作提升到新高度新水平。

  三是在確保活動成效上下功夫。學院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和省委的精神,紮紮實實開展好各個階段的活動,確保教育實踐活動取得群眾滿意的效果。查擺問題要廣泛征求群眾意見,整改落實要虛心向群眾請教,評估結果要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對照“四風”一條一條查擺、一項一項整改。在活動過程中,尤其要注重與自身工作實際相結合,梳理和完善各項製度和機製,創造性地開展一些有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和教職工反映集中的突出問題。

  四是在加強作風建設上下功夫。作風問題十分重要,關係黨的形象,關係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我們要嚴格按照“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牢牢抓住反對“四風”這個重點,緊緊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著眼於不斷增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從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做起,從自己做起,切實開好民主生活會,廣泛聽取意見,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踐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提高民主生活會質量,增強領導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加強與基層單位的聯係,廣泛深入地開展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主動接受群眾評判,使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成為黨員幹部的常態,把黨的群眾路線更加自覺地貫徹到實踐中去。要更加自覺地加強製度建設,用製度確保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評議權,切實把群眾評價納入到製度的軌道上來,在健全聯係服務群眾長效機製上下功夫,消除“四風”滋生的土壤,促使廣大黨員幹部自覺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

  五是在推動工作服務師生上下功夫。教育實踐活動成效如何,關鍵還是要看解決問題的程度,各級黨員幹部必須把解決問題擺在突出的位置,下猛藥推進整改落實,下大力氣推動專項行動,下功夫推進製度建設。要進一步完善教職工參與辦學的體製機製,暢通各類意見收集渠道,建立健全維護師生合法權益的申訴機製和學院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機製。切實加大對民生工程投入力度,特別是在老校區土地開發利用、食堂周邊道路的安全管理、教室和學生宿舍空調安裝工程、大學生考研培訓與服務中心建設、學院網站的提升與完善、校車路線、提高教職工福利等問題上下功夫,幫助廣大師生員工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以實實在在的、看得見的成效,贏得廣大群眾的滿意和擁護,保障學院事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同誌們,開展好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學院當前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也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必須與時俱進,並長抓不懈、持之以恒。希望全院師生員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樹立和發揚以學院發展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樹立和發揚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樹立和發揚永不滿足、奮勇爭先的進取精神,樹立和發揚顧全大局、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樹立和發揚實事求是、改革創新的開拓精神,使我院黨風、作風、教風、學風再上一個新台階,為學院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出效益,實現學院新一輪跨越式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