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黃泉路上的盔甲--銀絲網衣

  奇怪的三件套

  法國的首都巴黎,素有“世界花都”的美譽。法國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就坐落在巴黎伊艾娜廣場,是法國著名的東方文物收藏中心。集美博物館的藏品來自世界各地,數量眾多,其中中國文物多達15000多件,自史前社會到公元十八世紀,跨越了七千年曆史,藏品有青銅器、瓷器、玉器、書畫、明清家具等等。

  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衣 在眾多中國藏品中,有一套奇特的文物十分吸引人們的目光--它由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衣三部分組合而成,與周圍壓製華美的文物形成鮮明的對比,顯得十分另類。

  我們以往所見到的流失在海外的文物多以瓷器、青銅器、玉器或是明清家具為主,像這樣一套來自中國的服飾文物是比較罕見的。它應該屬於哪一類呢?是做什麽用的呢?

  疑竇叢生

  初見到它的人,從衣服的材質和造型上判斷它應該是一種作戰時所穿的鎧甲或戰袍,一些喜愛武俠小說的人們會認為這就是傳說中使人刀槍不入的防身寶衣--鎖子甲。在古代的電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和了解到盔甲的樣式、質地以及使用環境。但鎖子甲則並不常見。相傳,鎖子甲又稱“環鎖甲”,不單單用於江湖格鬥,更原始的用途還是在戰場上。

  從網衣的外形上看,金屬交錯的結構確實像書中對於鎖子甲的描述,難道它真的是作戰用的戰衣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這件流金麵具呢?在硝煙紛飛的沙場上,戴著麵具,使人們又想到了那個曆史上有名的“假麵戰神”--蘭陵王。那這三件衣飾到底和蘭陵王有什麽關係呢?再仔細審視這套文物,似乎又與古代埃及法老入殮時所穿戴的有些相似,莫非這是埃及與中國這兩個文明古國溝通交好時相互饋贈的“禮物”。

  鎏金銅冠和鎏金麵具側麵 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不斷地在提出,答案也眾說紛紜,似乎隻有回到這件文物的故鄉去,才能夠探尋出其中的玄機。

  探訪怪衣的故鄉

  1986年7月,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青龍鎮,發掘出一座遼聖宗時期陳國公主與駙馬蕭紹矩的合葬墓。墓室內雙雙躺在屍床上的公主和駙馬,從頭到腳被金銀、珍珠、瑪瑙包裹,全身珠光寶氣,穿戴著的銀絲網衣是用精細的單股銀絲扭編成蜂窩狀六角形孔的衣服,分上、下衣,中間用金絲相連,銀絲網衣上綴滿飾物。公主和駙馬頭戴鎏金銀冠,足登鎏金刻花銀靴,所戴項鏈全都是用數根金銀絲串起的無數顆珍珠、瑪瑙管、瑪瑙球、金絲球和琥珀球、琥珀牌,手上戴的銀絲網狀分指手套與現代婦女戴的網狀手套相似,公主的十個手指上都戴有金戒指。墓中還出土了3個2厘米高的水晶杯,杯上有銀蓋和銀鏈;兩組銀質馬具,上麵鑲嵌著羊脂玉雕成的小如手指肚的臥獅、臥狗等數百件造型活潑的小動物。墓主人的屍身早已腐爛,但千餘件珍貴文物大都完好。

  原來在中國境內也有類似的網衣,那麽這件網衣與身在法國的那套文物有什麽關聯呢?

  公元十世紀後期至十二世紀二十年代,遼朝與北宋、西夏、金一度並存,四個政權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一度成為我國中世紀後期曆史的主流,同時也對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這個遼政權就是由我國一個古老的民族,契丹所建立的。契丹族,在大漠南北廣袤的地域建立了遼代政權。三百餘年間,契丹民族創造了絢麗多姿的北方遊牧民族文化,而與眾不同的葬俗就是其中之一。

  從考古發掘的遼代墓葬看,遼代契丹貴族非常注重厚葬,死者入葬時大都使用了豐厚考究的葬服,包括衣袍、冠帽、瓔珞、腰帶、配飾等等,而葬服中最具契丹民族特色的就是金屬麵具和網衣。

  揭秘怪衣

  銀絲網衣的尋宗之路,似乎已經明朗了,但對於這件衣服的穿戴方法,人們仍不解其謎。專家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銀絲網衣穿在其它絲織品葬服的最裏層。契丹人死後,在穿著網衣之前,先要將身體進行一翻包裹:緊貼著身體先鋪一層薄薄的絲棉,然後用深棕色絲織品由下而上,分別把全身加以緊緊的包裹。身體包好後,再按照身網、臂網、手網、足網、腿網、頭網的順序依次穿著、縫合。然後,再在網衣外麵套上其它絲織品葬服,最後戴上金屬麵具和頭冠。

  至於契丹貴族死後,為什麽要頭帶寶冠和麵具,身穿網衣呢?這一點則與契丹人原始的薩滿教有關,他們認為身著這樣的衣服可以保護死者的靈魂不受幹擾,從而形成了這種特殊的葬俗。集美博物館收藏的這件中國古代喪葬服,可以說非常珍貴。它對於人們研究遼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異國他鄉的博物館裏,這套古老的銀絲網衣就像是一個文化使者,把中華古代契丹文明帶到了西方觀眾的麵前。

  神秘的契丹習俗

  公元10世紀至12世紀初,散居在遼河兩岸、長白山下的契丹族各部落,聚集在威振四方的軍事酋長耶律阿保機及其後裔的大旗下,東掠西征,北伐南侵,金戈鐵馬直逼淮水之濱,使北宋王朝的八代君主常常坐不穩金鑾殿,契丹人在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和軍事各個舞台上活躍了200餘年,便迅速失去了蹤跡,完全融合在中華民族這偉大的軀體之中了。

  契丹族物換星移,人世滄桑。契丹人留給我們許多不解之謎,除了難以捉摸的古怪文字外,更令人疑惑的要數他們特殊的喪葬習俗了。

  宋人文惟簡著《虜廷事實》,對契丹人的葬俗曾有所記:“其富貴之家人有亡者,以刃破腹,取其腸胃滌之,實以香藥鹽礬,五彩縫之,又以尖葦筒刺於皮膚,瀝其膏血,且盡,用金銀為麵具,銅絲絡其手足。”此記屬於軼聞野史之類,在曆代史書中均無憑據,似亦為正宗學者所不屑一顧。這些描述,似乎與我們以往了解到的古代埃及製作木乃伊的工藝有些相似,但在我國的考古曆史上並不常見。因此,很多人都認為這些軼聞是杜撰出來的。

  然而,解放前後數十年的考古發掘中,契丹貴族的墓葬越來越證實了上述軼聞並非虛構。在遼寧的義縣、錦西、新民、法庫,在內蒙古的昭烏達盟、烏蘭察布盟及吉林、河北等地的遼代契丹人墓葬中,都先後發現了“用金銀為麵具,銅絲絡其手足”的古屍,有的還全身穿著銅絲編織的衣、褲等。人們對此迷惑不解。曆史學家們保持緘默,考古學家們在缺乏文字資料的情況下,試圖對這種奇怪的葬俗作出各種說明,但一切闡述均屬猜測,時至今日,仍沒有令人滿意的回答。

  我們再回來看那組收藏於法國國巴黎集美博物館的銀絲網衣,神秘的網衣一如神秘的中國曆史。如今,銀絲網衣的用途已經揭曉了,但是,對神秘的東方古國,謎團仍未解開。

  品物賞寶

  喪葬服

  “名稱”喪葬服(鎏金銅冠,鎏金麵具和銀絲網絡)

  “年代”遼代(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

  “現藏地”法國集美博物館

  “簡介”法國集美博物館展出的這件中國古代銀絲網衣,保存比較完整,但由於年代久遠,如今足部的網絡已經殘缺不全了。

  相關鏈接

  鎖子甲

  鎖子甲

  鎖子甲:皮甲問世以來的一次重大革新。用細小的鐵環相套,形成一件連頭套的長衣,罩在貼身的衣物外麵。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擔,可以有效的防護揮砍類利器的攻擊,主要的作用還有對弓弩的防禦,但威爾士長弓和中國連弩等強悍的弓弩還是可以侵徹貫穿鎖子甲。弱點是其柔軟。對於鈍器猛砸或用鋒利劍或矛刺,穿著鎖子甲一樣難以幸免。製作相當複雜繁瑣,造價高昂。一般來講,鐵環越細小防護性能越好,每個鐵環都要焊接相連,工作量可想而知。

  金縷玉衣

  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帝王級)、“銀縷玉衣”(諸侯王級)、“銅縷玉衣”(公侯級)。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大致出現在西漢文景時期。據《西京雜誌》記載,漢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鎧甲,用金絲連接。這種玉匣就是人們日常說的金縷玉衣。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征。

  金縷玉衣陳國公主及其墓葬

  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於1986年發掘,是迄今惟一幸存、保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契丹皇室墓葬。位於奈曼旗青龍山鎮東北10公裏斯布格圖村西的廟子山南坡上,地處遼西山地北緣的淺山丘陵地帶。

  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金頭冠與金麵具 墓中出土墓誌1合,據墓誌記載,陳國公主(1001年-1018年),耶律氏,遼景宗皇帝孫女、秦晉國王遼聖宗皇太弟耶律隆慶之女、吳國公主之妹,18歲病死,於開泰7年(1018年)追封為陳國公主,同年與其夫駙馬都尉蕭紹矩合葬。盡管死時才年僅十八歲,但因為家世地位高貴顯赫,死後則給以厚葬。駙馬都尉蕭紹矩,遼仁德皇後之兄,為泰寧軍節度使、檢校太師,死時年僅三十五歲。

  陳國公主與駙馬墓的發現,為研究遼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契丹民族的習俗發展等方麵,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是遼代考古的重要發現,被公布為全國“七五”期間考古十大發現之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