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隔海望手足--鑄客鼎

  藏於日本的中國瑰寶

  日本的首都東京是一座十分繁華的大都市,走在東京的街頭,每個人都會被他的現代氣息所感染,就在這鱗次櫛比的高樓廣廈間,坐落著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館,他的寧謐和淡雅與周邊的喧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走進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大門,迎麵看到的是一幢兩層小樓,這就是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本館。本館的兩側分別是東洋館和慶表館。其中,東洋館共有10個展室,展室中陳列著許多來自中國、印度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藝術珍品。這裏收藏的中國文物有上萬件之多,玉器、瓷器、唐三彩……應有盡有,琳琅滿目。在這眾多的藝術品中,有一隻體形碩大的青銅大鼎格外吸引看客的目光。這隻鼎的頂部有蓋,圓口,鼓腹,下有三蹄足,足部上飾有浮雕獸麵紋,頸側有雙耳,腹部一周還有凸起的圓箍。看上去穩重端莊。它的名字叫做“鑄客鼎”。

  在中國,也有與這件青銅鼎模樣十分相似的青銅大鼎,這就是收藏於中國安徽省博物館的楚國時期的鑄客鼎,人稱楚王熊悍鼎。

  據資料顯示,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所藏的這隻鑄客鼎與我國境內的熊悍鼎均出土於我國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王墓。鼎上刻有銘文“鑄客為集脀、造脀、鳴腋脀為之”。在史學界及考古界,所出土的青銅器多以銘文上前兩個字來命名,因此,這件青銅器就被命名為“鑄客鼎”。

  寶鼎“五缺一”

  鑄客鼎銘文拓片 鑄客鼎是戰國時期,由楚幽王熊悍所鑄造的青銅禮器。在他死後,他所鑄造的眾多青銅器都作為陪葬品與他的主人一同深眠於黃土之下。曆經歲月的流逝,王朝的更迭,楚王墓的具體位置在哪,已經無人知曉了,人們也似乎忘記了這位本身就無所作為的國君。直到兩千多年後,人們才開始又想起了他。

  1933年,安徽中部連降暴雨,致使這一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壽縣也未能幸免。然而,洪水也給人們帶來了意外的發現。

  洪水退後,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地區的農田大麵積塌陷,塌陷之處隱隱露出部分神秘的器物。出於好奇,有幾個膽子大的人決定下到坑裏去查看詳情。他們驚喜的發現,這裏竟埋藏著一座擁有豐富文物的古代墓葬。

  很快,朱家集發現古墓的消息就傳開了,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當地的豪紳聽說後,感到有利可圖,於是,便以救災的名義組織人員趕往李三孤堆,對古墓進行盜掘。據記載,他們共盜掘出土了約4000多件青銅器和石器。不久,這批文物就流散到了京、津、滬等地的文物市場上。有一些還被輾轉賣到了國外,現存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鑄客鼎就是其中之一。

  在我國安徽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四隻鑄客鼎,與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那隻鑄客鼎是親兄弟,它們都出土於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王墓葬。但是,安徽收藏的鑄客鼎體形與日本所藏的鑄客鼎相比,要大了很多。東京所藏的鑄客鼎高53.4厘米,而安徽所藏的幾隻鑄客鼎中,體形最大的一隻高113厘米,重達400公斤,體積幾乎是東京所藏鑄客鼎的兩倍。在目前中國出土的青銅器中,安徽所藏的這件青銅鑄客鼎的體積和重量僅次於司母戊大鼎,是中國第二大青銅寶鼎。屬於我國不可出境展覽的64件國寶之一。日本的那件鑄客鼎與之相比,隻能是個小字輩了。

  但是,四個哥哥都在故鄉,為什麽隻有弟弟淪落到異國他鄉呢?原來,當年李三孤堆的楚王墓被發現後,當地的豪紳勾結不法文物商販,打算把這些剛剛被盜掘出土的青銅器轉手。但是,這最大的鑄客鼎體形龐大,一時無法搬運,出土後就被安放在了距離墓葬不遠的地方。恰好被當地政府發現了這批國之瑰寶。於是趕忙組織人力物力,將它們運到當時安徽省的省會安慶收藏起來。而最小的鑄客鼎就沒有那麽幸運了。由於體積較小,出土後很快就被文物販子轉移,最終被不法商販輾轉拿到了國外。

  如今,這五隻青銅鑄客鼎兄弟隻能隔海相望了。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鑄客鼎作為館藏的青銅重寶,每天都麵對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在那裏,它靜靜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的前世今生,也默默地遙望著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們。

  五個兄弟藏於地下幾千年無人知曉,重見天日後又遭遇分離。這五個兄弟就像是一個人的五根手指,被隔斷的“小兄弟”記錄的是那份哀思,那份戰亂時的國殤。

  品物賞寶

  “名稱”鑄客鼎

  “年代”戰國晚期(約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41年)

  “規格”通高53厘米,口徑45.5厘米

  “流失時間”二十世紀三十年代

  “出土地點”中國安徽省壽縣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

  “現藏地”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

  “簡介”鑄客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東洋館藏)鼎的腹部微弧,兩側有一對長方形附耳,三隻蹄形足外撇。器蓋上有一圓環和三個變形的鳥型鈕。器中部環繞一周弦紋,腹上部裝飾有細密變形的渦紋。仔細看,在鼎的器口、器蓋、器身上共刻有66個字銘文,在燈光的映襯下散發著神秘的光彩。鑄客鼎造型古樸渾厚,端莊厚重,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相關鏈接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東京國立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是日本最早的博物館。該博物館位於日本國東京都台東區上野恩賜公園內,由本館、表慶館、東洋館、平成館、法隆寺寶物館5個展覽館及資料館組成。收藏品總數為11萬件以上,其中包括日本國寶87件、重要文化財產610件。

  東洋館

  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其中,主要展出的是中國藝術品,占5個陳列室,展品有史前的石器和彩陶,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陶器和畫像石,魏晉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銀器和三彩,宋、元、明、清的瓷器和書畫等,有些文物已被列為“國寶”級文物。

  楚王熊悍鼎

  楚王熊悍鼎屬於戰國晚期楚國青銅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徑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圍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約400公斤。圓口,方唇,鼓腹,圓底,三蹄足。頸側附雙耳。腹飾一周突起的圓箍。箍上飾模印花紋,雙耳和頸部外壁飾模印菱形幾何紋,足根部飾浮雕旋楚王熊悍鼎腹部銘文渦紋。鼎口平沿刻銘文12字,刻銘開頭即是“鑄客”二字,故依慣例以開始二字名之,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語,又因此鼎在數千件楚器中最為雄偉,堪稱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現存周代以來最大最重的鼎。

  1933年,安徽省壽縣發生楚王熊悍鼎足部銘文的洪水衝出了戰國時期的古墓。後楚王熊悍鼎被當地富紳盜掘出來。但由於器物龐大笨重,一時難以搬運,所幸被當地政府發現,運到當時的省會安慶收藏。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大鼎被運送到大後方的四川避難,抗戰勝利後運回南京博物館收藏。全國解放前夕,南京國民黨將大批珍貴文物運往台灣,由於時間緊迫,人心慌亂,鑄客鼎未來得及上船被拋棄在江邊上。南京解放後,鼎才被運回安徽新的省會合肥收藏。鑄客鼎曆經多次磨難,已然傷痕累累,後經修複,才還其原貌。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安徽省博物館,他來到鑄客鼎跟前,繞鼎一圈,從雙耳上的花紋、口沿上的銘文,到足部浮雕紋飾,都看個仔細,並詢問大鼎的來曆,他還低頭往“鍋”裏看,詼諧地說:“好大一口鼎,能煮一頭牛嗬!”

  楚王熊悍

  熊悍是楚國第42任國王楚幽王的名字,著名的楚王熊悍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於前237年至前228年在位,原名羋悍,楚考烈王之子。

  壽縣

  壽縣位於安徽省中部,古稱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座都城,曆時19年,地下埋藏文物豐富。壽縣自古以來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故鄉,是中國豆腐的發祥地,是“淝水之戰”的古戰場。壽縣以楚文化為底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鄉土文化,尤以正陽肘閣、壽州鑼鼓等廣受歡迎。壽縣勝跡宏博,現在的古建築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的報恩寺、宋嘉定時期的古城牆、元代的黌學、明朝時期華東最大的清真寺、典雅肅穆的孫公祠等;名人古墓星羅棋布,主要有蔡候墓、楚王墓、淮南王墓、廉頗墓、宓子墓等;古遺址有古郢都遺址、安豐城遺址、淝水之戰古戰場等;其它還有春申坊、時公祠、鬥雞台、呂蒙正寒窯、陳玉成囚室、狀元府、淮王丹井,以及早在清代就載於方誌的壽州內八景和外八景等等。目前全縣存有古跡160多處,其中唐、宋、明、清建築10多處,古墓葬多達80多座,古遺址29處。壽縣文物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縣博物館珍藏國家一級文物160多件,二、三級文物2000多件,有“地下博物館”之稱。

  司母戊鼎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製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複製補上的),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