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百科全書的鼻祖--《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百科類書,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全書共22877卷,裝成11095冊,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可謂“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被世人譽為中國古代最為成熟、最為傑出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比法國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和著名的《大英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300多年。因此,《永樂大典》不僅在中國古代文化遺產中名聲顯赫,在世界文化史上也享有崇高的地位。成書過程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係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曆時四年,先後“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至公元1408年冬,《永樂大典》編寫工作全部完成。

  《永樂大典》匯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四部,還包括哲學、文學、曆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所輯錄書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別編入,具有珍貴的文獻資料價值,被人們稱為“輯佚明初以前珍本秘籍的寶庫”。

  《永樂大典》不僅篇幅巨大,收集廣泛,而且繕寫工整,書中的文字全部用毛筆以楷書寫成,每半頁八行,大字占一行,小字抄成雙行,每行28個字;《永樂大典》中還繪有許多精致的插圖,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繪製圖形,形態逼真。書為硬裱書麵,由粗黃布包著,典雅莊重,被中外專家學者譽為有史以來世界上罕見的珍品。

  《永樂大典》的編排方式非常科學,有點類似於今天字典的拚音檢字法,隻是當時依據的是明朝的《洪武正韻》。其體例是“用韻以統字,用字以係事”,也就是說,每個韻目下有很多單字,每個單字下分列與之相關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及詩文詞曲等各方麵的內容。其體例編排非常便於檢索。

  不能保存的曆史

  《永樂大典》於永樂六年編修完成,被收藏於南京的文淵閣。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也將《永樂大典》帶到了京城,收藏在皇宮內的文淵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宮中火災,火勢危及文淵閣。火災之後,嘉靖皇帝萌生了將《永樂大典》再抄一部副本另外保存的念頭。重錄副本直到隆慶元年(1567年)方告完成,與永樂正本的格式、裝幀完全一致。隨後永樂正本被移回文淵閣,明亡之後下落不明。

  現在《永樂大典》存世僅百之三四,學術界一般認為,大批書毀於明清之際的戰火,也有人提出可能作為嘉靖皇帝殉葬品埋入永陵,真實情況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據專家分析比較可靠的情況有以下幾種:

  一、嘉靖副本先是存放在故宮東南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到清朝雍正年間,又移貯到天安門以南的翰林院敬一亭。

  二、因為官吏的竊取,英法聯軍的盜購,八國聯軍的焚掠。這些書屢遭厄運,最後散佚甚巨。

  三、康熙年間,在皇史宬發現了嘉靖副本,已佚不少。乾隆三十七年修篡《四庫全書》時,曾清查嘉靖抄本,發現已缺失2422卷,1000餘冊。

  四、嘉慶、道光年間修《全唐文》和《大清統一誌》時,被翰林院官員又偷盜出100餘冊。

  五、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尤以英軍搶掠最多,作為戰利品運回本國。此後一些利欲熏心的官吏偷盜《大典》後,“密邇各使館”以10兩銀子1冊售與洋人。

  六、光緒元年(1875年)清理《大典》時,僅存5000餘冊。到光緒二十年(1894年),僅僅20年就隻剩下800餘冊。

  七、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東交民巷成為戰場,藏書四散。侵略者對《大典》肆意搶掠,甚至用它們代替磚塊,構築工事,《大典》幾乎全部遭到焚毀,幸存的或被侵略者作為戰利品劫掠而走,或被國內一些懂得此書價值的撿拾走。

  八、宣統元年(1908年)籌建京師圖書館時,隻剩下64冊了。

  到1959年為止,收集到《永樂大典》原本兩百一十五冊,加上複製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國內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華書局影印的《永樂大典》730卷,加上後來從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計795卷。

  分散異地的國寶

  《永樂大典》殘本星散於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據統計,目前散落在7個國家的30多個單位和個人手中,大約有400冊,800餘卷。

  收藏單位包括: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圖書館、台灣曆史語言研究所、日本國會圖書館、日本東洋文庫、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日本三理圖書館、日本靜培堂文庫、日本斯道文訓、日本大阪府立圖書館、日本武田長兵衛、日本石黑傳六、日本小川廣己、英國圖書館、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校、英國劍橋大學、英國馬登、德國漢堡大學圖書館、德國科隆大學圖書館、德國柏林人種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美國康奈大學、美國波士頓圖書館、越南河內法國遠東學院、韓國舊京李王職文庫等。

  中國國家圖書館現擁有221冊(包括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60冊),居世界各處收藏之首。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永樂大典》加起來,不到原書的百分之四!

  正本之謎

  幾百年來,人們為尋找這部珍籍,動用了不少人力財力,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為中國文化史、書籍史上最大的,也是最不可解的謎團。11095冊正本至今一卷也沒有發現,並且其下落也一直不見準確的記載。碼放約有40多立方米的這麽大一部書,怎麽會無聲無息的消失了呢?

  版本

  《永樂大典》有兩個版本。人們習慣於把永樂年間的第一個版本稱為正本,把嘉靖年間的重錄本稱為副本。目前全世界所能見到的《永樂大典》都有一些共同特征:每本書的書後都注明了當時的重錄官員,而這些官員全都是明朝嘉靖皇帝時期的官員,也就是說,目前所能見到的都是明嘉靖副本。

  嘉靖與《永樂大典》的關係

  《明世宗實錄》中,有這樣一段關於《永樂大典》的記載:上(按:嘉靖)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討,殊寶愛之。

  《明實錄》等大量文獻記載的確切史實指出,《永樂大典》是嘉靖帝“殊寶”愛之的珍品。他登基以來,更將其作為必備的參考經典,並時常在朝廷上引用。嘉靖三十六年宮中意外失火,嘉靖立即命左右登上文樓,搶運出《大典》,一夜中竟下諭三四次,焦急失態,足見《大典》在他心中的分量。

  正本最後出現的時間

  《永樂大典》正本最後的出現時間正是在嘉靖的喪葬期間,在《明實錄》中有關嘉靖喪葬和《永樂大典》重錄兩件事的大量記載中: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7年)十二月十四日(庚子),嘉靖帝崩,年六十,在位四十五年。”“三月十七日(壬申),嘉靖帝入葬永陵。”

  “四月十五日(戊戌),隆慶帝賞賜重錄《永樂大典》成者。”表明嘉靖皇帝是在死後三個月才下葬,此時已經到了隆慶元年三月。而新皇帝表彰抄寫人員的日期是在隆慶元年四月,但這是表彰日期,抄錄完成日期應該更早。這樣看來,嘉靖皇帝下葬和副本重錄完成在時間上基本一致。

  而從此時起,《永樂大典》正本的去處就音信渺然。

  “兩處收藏”是什麽意思?

  當年徐階向嘉靖奏明,重錄不可能很快完成,隻能“對本抄寫”。嘉靖則明確強調,“重錄”是為“兩處收藏”。

  “兩處收藏”是否暗示著什麽呢?嘉靖的喪葬與正本的失蹤如此巧合,這難道真的是某種巧合嗎?中國古代皇朝修典既成,在大肆張揚進呈褒獎的同時,必然會記載該書典藏於何處,並在官修書目中著錄,以彪炳皇恩浩蕩。這已是曆代皇帝修典的定式。《永樂大典》的重錄卻沒有這樣做,成為僅有的特例。這是為什麽?

  《明實錄》,記載《永樂大典》的部分,是《明實錄》中少有的長篇大論,可偏偏沒有提及《永樂大典》正、副二本分藏在什麽地方。

  永陵

  曆時12年建成的永陵是十三陵中僅次於長陵的一座陵寢,建於明代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建永陵時,嘉靖還大規模地修葺了先人的七座陵寢。嘉靖皇帝修建如此大規模的永陵,是否在環境上對珍藏《大典》正本作了充分的考慮呢?

  按照《永樂大典》總體積達40立方米這樣巨大的物體來說,運用遙感技術結合磁力探測等物理勘探方式是可以勘查出其空間位置的,但要確定是不是圖書典籍,目前還難以做到,因為紙製品目前還未發現形成一種專門的信號。如果將其裝入金屬或木質器物中加以外保護,則也可勘測。目前從記載來看,《永樂大典》收錄的書籍中采用了朱砂等礦物質作書寫原料,由於朱砂具有放射性,是可以勘測出來的,但問題是《大典》究竟采用了多少朱砂?

  如果勘測準確的話,則可以采用密閉式法,即使用個人供氧的方法,在不透風的情況下進入地宮,采用掃描方式,將《大典》數字化後,仍將《大典》放在永陵地宮內保存,保持原狀不變。

  當然,《永樂大典》正本是否做了嘉靖皇帝的陪葬物,在打開永陵地宮之前,隻能是一個合理的推想。

  回流與中外收藏

  一、1919年,在當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任科長魯迅先生的建議與努力下,劫後餘生的64冊《永樂大典》中的60冊,交由北平圖書館收藏。這是入藏北平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的第一批《永樂大典》。

  此後,《永樂大典》的收藏工作從未停止過。到1934年,館藏《永樂大典》的數量已達93冊。抗戰時期,困居在上海的鄭振鐸先生仍不停地出入書肆,尋找善本,國家圖書館當時的袁同禮館長也四處籌措購書經費,那段時間收集的善本中有兩冊《永樂大典》。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德國等國將收藏的《永樂大典》歸還中國,國內一些私人藏書家周叔弢、張元濟、張季薌、金梁、徐伯郊、陳李藹如、趙萬裏等紛紛將自己的私藏捐贈國家圖書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周總理親自過問相關事宜,原藏香港的4冊《永樂大典》回到北京。1983年又從山東入藏一冊。至此,國家圖書館館共收藏《永樂大典》221冊。

  二、田中慶太郎(1881-1951年,書肆文求堂主人)在20世紀20年代回憶說:“這部《永樂大典》是義和團事變後才從皇宮流出於外的。猜想,在事變中,住附近的人看到書閣罹火將燒失,很可能把其書冊帶到自家而藏起來。經過幾年,這些書冊慢慢麵世。辛亥革命以後,羅叔言(羅振玉)來京都,通過董綬經(董康)輸入10冊左右。屆時每個圖書館作為樣板各種購買1冊。當時其價格是每冊150日元左右。我也每到北京時,時常購買,到1923年前後,一共買到大約20冊。其中5、6冊,賣給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洋文庫也買莫利孫所藏的,可能總共有20幾冊。近來,不多見,但是價格大大提高,目前每冊大約5、6000日元。這書也流出外國,比如英、美、法等國。我國所藏最多的是東洋文庫,其他圖書館藏有的至多隻1、2冊而已。”

  日本東洋文庫很早就開始收藏《永樂大典》。1920年以前從田中太郎手中購買了10冊。1920年莫利孫逝世,變賣所藏《永樂大典》,1922年東洋文庫購買了7冊。經陸續購買,東洋文庫目前共收藏《永樂大典》34冊63卷。

  修補及出版

  2002年,在財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修複中心對館藏《永樂大典》進行了全麵的修複。修複工作本著“整舊如舊”的原則進行。

  據介紹,《永樂大典》“非常幸運”,因為它使用的是皮紙,而國家圖書館保留著一批清代早期的“高麗紙”,用來修補《永樂大典》,無論從紙張的年代還是從紙張的纖維來說,都是非常合適的。同時,國圖的工作人員跑遍了北京城的布店後,終於買到了與《永樂大典》封麵材料接近的生絲。在裝具上,國家財政撥款,製作了紫檀木的裝具,使《永樂大典》的保存條件得到了改善。

  為了延長書籍壽命,此次修複替換了前人修複時使用的酸性紙板,根除了《永樂大典》書麵的酸性物質。還創造性地運用掏補的方法修補書口等破損處,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永樂大典》的原貌。

  上世紀60年代以後,海峽兩岸的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幾度影印出版《大典》,幾乎囊括了當時能夠搜集到的世界各地的全部卷頁。

  2008年4月中國國圖“《永樂大典》編纂600周年國際研討會”召開。任繼愈館長呼籲,國圖首先將館藏的161冊依照原書的版式規格、紙張裝幀仿真出版,希望世界各地藏書機構、收藏家群策群力,共襄盛舉,拿出《永樂大典》原書,提供拍照、再版之用,使這一文化遺產重現於世,垂之永久。

  《永樂大典》電子版現已由日本凱希株式會社出品,北京創新力博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為其在中國大陸的總代理,在計算機上能進行全文檢索,以便文史工作者的閱讀和研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