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做事不要“駝子跌跟鬥”

  在胡雪岩進退有度掌控風險的秘訣中,還有一條叫做“不要駝子跌跟鬥”,它的意思來自這樣一條諺語:“駝子跌跟鬥,兩頭落空”,說的是做事不要分不清輕重緩急,幾件事平均用力,結果一件事也做不好。

  胡雪岩做事就很善於分清輕重緩急,力求避免“駝子跌跟鬥”。

  有一次,胡雪岩的朋友鬱四的獨生兒子阿虎暴病而亡,胡雪岩得到消息,立即在百忙之中趕往湖州,想安慰一下老朋友鬱四。到了之後才知道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

  原來,阿虎還有個姐姐阿蘭,阿蘭年過三十,本就是個十分厲害的角色,加上她的丈夫也十分厲害——一個刑房書辦的兒子,子承父業做了書辦。這對夫婦湊到一起,能夠造些什麽麻煩,也就可想而知了。阿蘭見弟弟死了,娘家沒有可以繼承香火的人,就思謀著回娘家奪家產,終日在娘家鬧騰。獨生兒子暴死,鬱四本就痛不欲生,加上女兒這一鬧騰,更是萬念俱灰,整日在家裏窩著,連曆來世襲戶房書辦的差事,也不想再做下去了。

  鬱四不僅是胡雪岩交情很深的江湖朋友,而且還是胡雪岩在湖州做生絲生意和代理湖州府庫的依靠。無論是就生意而言,還是就個人感情而言,胡雪岩都不能不管這件“閑事”,他不能看著鬱四就此消沉。但是,對胡雪岩來說,要管這件閑事,確實又有困難,不是他沒有能力,而是他沒有時間。胡雪岩原計劃在湖州待三天,因為他在上海、杭州方麵的事情不能耽擱。上海方麵,生絲銷洋莊正在洽談之中,買好的軍火正待啟運,許多具體操作上的事情都需要他去拿主意;杭州方麵,則主要是阜康錢莊剛開張不久,雖然劉慶生人不錯,但畢竟太年輕,有些事情無論如何還得自己照應。顯然,要把鬱四這件閑事理清楚,三天工夫一定來不及,不夠用。

  而鬱四的事情於情於理都不能丟開不管,但杭州、上海的生意也耽誤不得,這讓胡雪岩大費躊躇,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所有事情“駝子跌跟鬥,兩頭落空”。麵對這一難題,胡雪岩經過一番權衡輕重緩急的思索,決定留下來,先幫忙料理鬱四的家事,把它弄好。胡雪岩這樣決定的理由有三:

  首先,鬱四的事也是大事,且比較而言,它比上海、杭州兩方麵的事情更大,不僅因為連著朋友的情分,而且關係到湖州的生意。同時,它比上海、杭州方麵的事情都急,上海、杭州方麵的生意畢竟已經有了大致的計劃,運作上也有了大致的眉目。

  其次,這裏的事情如果沒有自己的操縱,將很難圓滿解決。而上海已有古應春、尤五等朋友打點;杭州有劉慶生在照應,他們都有相當的能力,隻要不出意外,一般說來也不會發生什麽不可收拾的大事。

  最後,自己本來就已經到了湖州,不如索性多花一點時間將這裏的事情解決好。如果擱置下來,以後再來處理,多費一番周折不說,還有可能錯過處理問題的最佳時機,增添許多新的麻煩。

  就這樣,胡雪岩留了下來,經過一番努力,把鬱四的一位舊相好立為鬱四的繼室,重新建起一個新家,挫敗了鬱四前妻女兒阿蘭因鬱四獨生子死後娘家後繼無人,回娘家瓜分家產的陰謀。鬱四重新成家後,心情舒暢,一切很快恢複了正常。

  反思胡雪岩避免“駝子跌跟鬥”的考慮,關鍵有兩點:

  一是當處於兩難甚至多難境遇的時候,要先分出輕重緩急。在做選擇的時候,較輕的事情,可以緩一下的事情,都應該先丟開。

  二是行事果決,不能優柔寡斷。特別是在兩件事情一時難以分出輕重緩急而又難以兩全的時候,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這個時候最容易猶豫不決。其實,我們稍微一想就會明白,反正兩件事情都重要,那麽,不管你做哪件事都是必需的。既然不能兩全,那就不如索性放棄一件,全力做好另一件,至少做成一件總比在猶豫不決中將兩件事都耽誤,或者兩件事都做而一件也做不好要劃算得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