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前言

  《文心雕龍》是一部誕生於齊梁之際的文學理論巨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該書作者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寄居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的生年難於考定,大約在南朝宋明帝泰始元年(公元465 年)左右。出生於官僚家庭,因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劉勰雖然從小篤誌好學,但生活貧困,以至無法婚娶。20 餘歲時,隻得離開京口,投奔名僧僧祐,在鍾山定林寺一住就是十多年。在此期間,除協助僧祐整理佛經外,還精研經史百家著作,並廣泛閱讀曆代文學作品,為撰寫《文心雕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30 多歲時,開始寫作《文心雕龍》,大約在南齊末年完稿。那時,劉勰位卑名微,盡管寫出了空前的文學理論名著,卻未能引起文壇的注意。劉勰出於對自己著作的自信,想請當時的文壇領袖沈約予以評定。可是,沈約是朝中顯貴,劉勰沒有資格和機會去拜見他。於是,劉勰背著書稿,裝扮成貨郎的模樣,攔在沈約的車前,請他審讀書稿。沈約讀後,做了“深得文理”的高度評價,並把書稿放在案前,經常翻閱。這樣,劉勰和他的名著《文心雕龍》才漸為世人所知。

  大概是由於他在文壇上的知名度日益提高,或者是由於沈約、僧祐的推薦,不久,年近40 的劉勰終於得到了入仕為官的機會。開始是“奉朝請”的虛銜,隨後相繼做了幾任記室、參軍、太末(今浙江龍遊)令等小官,後來做昭明太子的東宮通事舍人,並升任步兵校尉。昭明太子喜好文學,據說也很器重劉勰的才幹。這時的劉勰,很可能是躊躇滿誌,企圖有所作為。但是,不久僧祐和昭明太子相繼去世,劉勰則奉命回定林寺整理佛經。他見仕途已無希望,便在該寺出家為僧,改名慧地。出家不到一年,便鬱鬱而終。

  劉勰年輕時長期與僧祐同住,博通佛典,晚年又出家為僧,他一生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一點應該引起注意,即《文心雕龍》是劉勰30 多歲時的作品。那時,他雖然身住佛寺,但滿腦子卻是積極入世的觀念,所崇拜的是儒家的創始人孔子,所信奉的主要是儒家的教條。在《文心雕龍》的《序誌》、《諸子》、《程器》等篇裏,他表明自己的人生觀是“窮則獨善以垂文,達則奉時以騁績”,這正是曆代儒者的人生準則。在現實生活中,他的確是照此行事的。機會沒有到來時,他勤於著述,希望通過文章而名垂千古。得到機會入仕,他立即離開定林寺,企圖“奉時騁績”。到晚年升遷無望,曆盡滄桑,才看破紅塵,皈依佛門。在《序誌》篇裏,他披露自己寫作《文心雕龍》的動機,乃是為了糾正遠離了經書本源的南朝浮靡文風。所以,《文心雕龍》討論文學問題時,幾乎處處以儒家的經典為依據。當然,劉勰並非一味專守儒家之說,相反,他在《文心雕龍》裏也不時借鑒老莊、玄佛哲理。我們閱讀《文心雕龍》時,既要重視劉勰論文以儒家學說為主要依據的持點,又不可忽視劉勰思想比較複雜的另一麵。

  據史書記載,劉勰一生勤於著述,有“文集行於世”。但現存的著作,除《文心雕龍》外,隻有《滅惑論》等兩篇佛教方麵的文章。這當然是令人感到惋惜的事。不過,有《文心雕龍》這部主要論著流傳至今,又使人感到慶幸。

  《文心雕龍》共50 篇,近4 萬字,是我國第一部全麵而係統的文學理論著作。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文學史、文學概論、文體論、創作論、文學批評、文學鑒賞等多方麵的論述。劉勰在《序誌》篇裏把全書概括為5 個部分:一、“文之樞紐”;二、“論文敘筆”;三、“剖情析采”;四、論時序、才略、知音;五、“長懷序誌”。

  第一部分包括《原道》以下5 篇,是貫穿全書的根本論點,一般稱為《文心雕龍》的總論。《原道》、《征聖》、《宗經》為一組,集中探討道、聖、文三者的關係。《原道》講文學的本質問題,《征聖》考察聖人為文的基本法則,《宗經》重在樹立文學的典範作品。三篇的主旨都在強調作文必須宗法經書,所以《宗經》是理解總論乃至全書的核心。《正緯》、《辨騷》為另一組,討論經書以後的文學作品。兩篇的主旨是在宗經的前提下,應適當吸取緯書和楚辭的文采。劉勰總結這5 篇的要旨是“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即既宗法經書又講究創新變化。在《辨騷》篇裏,又概括為以《詩經》的雅正風格為根本,同時吸取楚辭的文采,做到奇正相參、華實並茂。

  第二部分包括《明詩》至《書記》20 篇,是《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前10 篇是講韻文的,稱為“論文”;後10 篇是講非韻文的,稱為“敘筆”。這一部分總結了前人的有關成果,對詩、樂府、賦等30 多種文體逐一評論。有的是一篇論一體,有的是一篇合論兩種或三種文體。每種文體都論及4 個方麵的問題;敘述源流,解釋名稱性質,評述代表作家作品,總結體製特色和寫作要求。後一項常在篇末,分量不大,其實最為重要。第三部分包括《神思》至《總術》十九篇,是《文心雕龍》的創作論。這一部分的內容相當豐富,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係、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類問題。《神思》論述以藝術想象為中心的構思活動,也涉及到創作的全過程。《體性》論述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的關係,指出創作個性決定創作風格。《通變》討論繼承與革新的關係,《情采》討論內容與形式的關係。《熔裁》、《附會》討論創作過程中熔意裁辭、結構布局的基本原則。《聲律》至《練字》等7 篇,對一些具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做了論述。

  第四部分包括《時序》至《程器》5 篇,是《文心雕龍》的批評鑒賞論。它從不同角度對曆代文風和曆代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鑒賞方法作了專門探討。其中,《時序》、《物色》兼具創作論和批評鑒賞論兩方麵的內容。《才略》縱論曆代作家百餘人,《程器》則從道德修養和政治修養的角度再次評論曆代作家的高下。《知音》則麵向批評鑒賞本身,討論批評鑒賞的方法和途徑。

  第五部分為最後一篇《序誌》,是全書的序言,說明這部書的名稱、寫作宗旨及結構安排等。這是了解劉勰的思想和研讀《文心雕龍》的一篇導言。以上五個部分,以第三、四部分即創作論、批評鑒賞論最為精彩,也最為重要。但是,這並不是說別的部分就不重要了。相反,《文心雕龍》是一部結構完整、體係嚴密的著作,其各個部分、各個單篇之間都互相照應,互相補充。例如,《文心雕龍》中的文體論部分,因為不少體裁已沒有實用價值,容易被研究者忽視。這其實是違背劉勰本意的。因為劉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原則,都是從對各種文體的研究中總結出來的,他的創作論、批評鑒賞論與文體論是密不可分的。在《風骨》和《知音》裏,劉勰分別指出,通曉各種文體乃是從事文學創作和批評鑒賞的一個基礎。在《總術》裏,也一再強調,一個高明的作家雖不必精通各種文體,但必須全麵了解各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可見,通曉各種文體的特點是劉勰創作論和批評鑒賞論的一個必備條件。此外,文體論各篇裏,都包含了劉勰關於文學創作和批評鑒賞的一些重要見解,值得後人深入發掘。總之,文體論既含有創作論、批評鑒賞論的一些內容,又是理解創作論和批評鑒賞論的重要參照,應該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閱讀和研究《文心雕龍》時,一定要注意從整體上來認識、把握,隻有這樣才能正確地領會劉勰的文學觀點。

  《文心雕龍》是用駢體文寫的,加之用典較多,對今天的讀者來說,閱讀不免有些困難。又因千餘年來,經過輾轉傳抄,錯訛不少,使閱讀更為不便。好在自宋代以來,不斷有人為之校勘注釋,解決了許多文字方麵的問題,可供我們閱讀時參考。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清代黃叔琳的輯注本、近人李詳的《文心雕龍補注》、黃侃的《文心雕龍劄記》等。此外,今人範文瀾的《文心雕龍注》、楊明照的《文心雕龍校注拾遺》、王利器的《文心雕龍校證》、周振甫的《文心雕龍注釋》等書,也是研讀《文心雕龍》的重要參考書籍。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