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章 關於阿克陶縣衛生服務能力情況的調研報告

  周山庚 黃春華

  為進一步提升本縣醫療水平,推進新醫改貫徹落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根據《關於阿克陶縣衛生係統服務能力情況調研工作實施方案》的工作安排,組成調查組於2014年10月對本縣衛生服務能力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通過深入部分鄉鎮(場)衛生院、阿克陶縣人民醫院等醫療機構了解有關情況,聽取意見和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阿克陶縣位於新疆的西南部,東西長283.2千米,南北寬216千米,邊境線長380餘千米,區域總麵積2.42萬平方公裏,其中:高山牧區占96.4%,平原占3.6%。全縣共轄15個鄉(鎮、場)120個村、1個社區管委會。總人口21萬,人口自然增長率14‰。

  縣境內多山,山地麵積2.34萬平方公裏,占全縣總麵積的96.4%。縣境東北低而西南高,山地一般海拔都在4000~5000米。

  截至2013年底,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66個,其中,二級醫療機構2個(二級綜合醫院1個、二級維吾爾醫醫院1個);婦幼保健站1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1個;衛生監督所1個。鄉鎮衛生院1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個(掛靠在阿克陶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站8個;村衛生室120個;個體醫療機構16個。

  全縣各級醫療機構共設病床781張,全縣每千人擁有病床3.1張;全縣共有執業(助理)以上醫師116人,每千人口擁有醫師數0.4人;注冊護士193人,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0.95人。

  二、主要問題

  近年來,縣政府在新一輪援疆大力推進下,在加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加強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等方麵取得了一定成效。

  1.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立

  一是出台了《阿克陶縣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年)》,對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框架、建設規模、規劃年限等進行詳細規劃。二是積極爭取援疆項目資金,加快推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構建三級醫療服務網絡,縣城區域基本形成“二十分鍾服務圈”。三是根據本縣實際,推行“城鄉聯體、鄉村連片”一體化管理,大力推進統籌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改革,努力解決農村基礎薄弱、服務能力差的問題。

  2.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一是通過提高衛技人員準入門檻,依托援疆,加強學曆教育和在職培訓,開展重點學科和重點學科帶頭人隊伍建設,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和綜合服務能力不斷提升。二是通過抓醫療質量控製、執業行為規範和業務培訓,增強職業規範意識,不斷提高醫務人員業務水平。三是推進“平安醫院”建設,實行醫療事故分析和責任倒查製度,強化安全用藥管理,醫患糾紛數量逐年下降。四是對全縣醫療機構核準、人員資質進行嚴格管理,營造了良好的醫療環境。

  3.公共衛生服務成效明顯

  一是全力推進農牧民健康工程,全麵開展城鄉社區衛生三大類十二項服務,取得了明顯成效。二是規範疫情報告,加強重症救治,抓住重點環節、重點部位,有效處置手足口病、甲流、麻疹等重大疫情。三是加強衛生監督體係建設,使監督重點逐漸向農村延伸,擴大衛生監督覆蓋麵。

  4.醫療體製改革穩步推進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紮實開展,報銷額度明顯提高,參保率不斷提升。國家基本藥物製度已於2011年7月1日開始在全縣鄉鎮(場)衛生院全麵實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初步得到了緩解。

  本縣衛生事業雖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由於基礎薄弱,曆史欠賬較多,醫療資源不足,看病難、看病貴現象依然存在。目前醫療衛生的現狀是:①專業人員缺乏,資質不夠,現有人員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②醫務人員積極性不高;③管理人員理念有待提高;④基礎設施有待完善;⑤醫療安全意識欠缺;⑥其他如疾病譜、死亡譜的變化和人口老齡化影響,職業性危害、生活方式改變、營養失衡等因素,導致傳染性疾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斷增加,使退行性、功能障礙性等慢性疾病顯得更為重要。意外傷害以及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居民的健康影響略為突出。

  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思想認識還需提高

  一是各級政府對於衛生事業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的重要性認識還不夠,部分領導對醫改的主要內容還不夠了解,對自身的工作職責把握不夠準,與醫改強調的“體現政府的責任,堅持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性”的要求存在較大的差距。二是有些醫務人員責任心和事業心不夠強,缺乏奉獻精神,實施基本藥物製度後,基層醫務人員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的積極性。三是大多數群眾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基本藥物製度相關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從原來的“大病拖、小病扛”到現在的“有病要住院,病好不出院”,致使鄉鎮衛生院病床爆滿,醫務人員工作量驟增。

  2.隊伍建設比較薄弱

  一是本縣衛技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低學曆、無執業資質問題相當突出,人才結構極不合理。如目前還有153人無職稱,78人無執業資格,縣人民醫院某些科室人才斷層現象嚴重;公共衛生、精神衛生,內、外、兒、婦產科學等專業人員非常短缺,鄉鎮衛生院高層次人才比較缺乏,部分鄉鎮衛生院沒有執業醫生,農村醫療衛生人才及全科醫生的缺乏,仍然是製約農牧民就近看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受製於本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區位條件,高職稱、高學曆的人才很難引進,現有的用人機製不夠靈活,專業人才緊缺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嚴重製約著人才隊伍的結構優化和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三是針對現有衛技人員的培養,目標不夠明確,激勵措施不夠有力,一些醫務人員技術上不求上進,得過且過,鑽研業務的風氣不夠濃厚。

  3.管理體製不夠完善

  本縣於2011年製定了《阿克陶縣醫療機構設置規劃(2011-2015年)》,但是尚未製訂醫療機構設置的詳細規劃。全縣醫療機構新建、擴建、改建過程中缺乏科學統籌規劃,醫院的功能定位、學科設置、設備配置、衛技人員配備等沒有一個全麵、具體、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各醫院功能定位不明確,特色專科不鮮明,存在著醫療資源的重複建設和局部性浪費現象。醫院管理製度和工作規範還有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學科建設和行風建設有待進一步重視和加強。

  4.投入力度急需加強

  近年來,隨著援疆力度不斷加大及各級政府對衛生工作的不斷重視,財政保障力度逐步加大,但是與上級對衛生事業的發展要求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標準化建設的投入遠遠不夠,難以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現有的醫療用房、設備設施及人員難以滿足群眾就醫需求。村衛生室的醫療條件、防保功能和鄉村醫生的專業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和“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目標還難以實現。

  三、幾點建議

  醫療衛生事業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關係到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和長治久安,是一項重大的民生工作。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文件精神,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要求,不斷提升本縣衛生服務能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醫藥衛生需求,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不斷優化衛生發展氛圍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加強組織領導,切實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把解決群眾看病就醫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明確相關部門職責分工,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嚴格落實政府的公共醫療衛生責任。科學編製衛生事業發展規劃,科學布局,優化整合,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布局、規模、功能定位、人員結構、名醫培養、學科建設、設備配置等提出明確的目標和要求,在確保基本醫療服務的前提下,發展優質醫療資源,以適應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保健需求。利用各種有效宣傳形式,做好政策宣傳,普及健康知識,樹立群眾正確的用藥就醫觀念,為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

  (二)進一步創新人才引進機製,不斷加強醫療隊伍建設

  要從本縣衛生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科學合理核定全縣醫療衛技人員編製,突破瓶頸,創新考錄機製,采取重點院校優先、定向考錄、委托培養等形式,製定出台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切實緩解緊缺學科人才嚴重不足問題。采取外引和內培相結合的機製,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措施,完善人才成長機製,加強名醫工程和品牌學科建設,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全麵提高本縣醫技人員服務水平和質量。根據崗位要求和執業標準,加強對現有衛技人員的培訓力度,逐步實現衛技隊伍結構的更替。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對現有鄉村醫生進行統計歸類,通過考試、群眾評議和綜合評價等措施,量才使用,統一調配。完善以病人為中心的醫院內部運行機製,全麵推行精細化管理和績效管理,推進醫院內部管理科學化、規範化。強化行業自律和醫德醫風建設,從理想信念、職業道德、法紀法規、服務理念等方麵入手,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事業心和責任心,努力構建和諧醫患關係。

  (三)進一步開展一體化管理,不斷促進城鄉衛生資源共享

  要加快建立健全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醫院為骨幹、村衛生室為基礎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縣級醫院作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主要負責以住院為主的基本醫療服務及危重急症病人的搶救,並承擔對鄉村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指導和鄉村衛生人員的進修培訓。鄉鎮衛生院負責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等綜合服務,並承擔對村衛生室的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等工作。村衛生室承擔行政村的公共衛生服務及一般疾病的診治等工作。通過開展“城鄉聯體、鄉村連片”一體化管理,完善縣域診斷平台建設,加強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的聯動,提高基層醫療單位的診療水平,實現城鄉醫療資源共享。建立縣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製,鼓勵縣級醫院醫生到基層出診,逐步形成基層首診、分級醫療、雙向轉診、上下聯動的就醫模式,切實減輕縣級醫院就醫壓力,緩解當前“住院難”的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信息平台要逐步向基層全麵覆蓋,從重點保大病向門診小病延伸,提高門診報銷比例,不斷完善基層醫療服務網絡。加大對中醫藥發展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製、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

  (四)進一步加大財政保障力度,不斷改善群眾就醫環境

  要緊緊把握機遇,創新載體,包裝項目,積極爭取中央、自治區財政的資金支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確保基本藥物製度順利實施,不斷改善本縣醫療衛生條件。縣級醫院作為上下聯動的樞紐和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中心環節,要加大支持力度,推進綜合改革,提高縣級醫院看大病的能力。加大對鄉鎮(場)衛生的支持力度,按照每個建製鄉鎮(場)辦好一所鄉鎮衛生院的要求,解決基層衛生院業務用房,推進“三室”標準化建設,出台設備購置的補助政策,強化鄉鎮(場)衛生院“六位一體”的功能定位。按照“標準、規範”的要求,整合資源,合理規劃,結合“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工程建設,加快推進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並加強片區內人員、財務和業務的統一管理。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加快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體的城市社區衛生網絡,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抓緊出台實施財政補助、績效考核等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和激勵機製,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轉。重視公共衛生體係建設,改善設備設施條件,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五)充分發揮援疆醫生“傳、幫、帶”作用,不斷提高本縣醫療技術水平

  本縣醫務人員的技術服務水平相對內地存在比較大的差距,要將“授之以魚”變為“授之以漁”。一是發揮好“傳”的作用。援疆專家到達後,根據其業務專長,將專家安排到醫療衛生單位坐診。專家們對待患者態度熱情,用他們精湛的醫術為廣大患者治愈了疾病,減輕了痛苦,在為患者診療的同時也給醫務人員傳授新的診療理念。二是發揮好“幫”的作用。援疆專家在平時的工作當中,能夠結合自身專業,不定期地下到科室病房,給醫務人員講解一些病症的處理和注意事項,幫助醫務人員更全麵地了解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為更加合理有效的治療提供科學的臨床依據。三是發揮好“帶”的作用。各醫療衛生單位在援疆專家到位後,根據專家的專業安排業務骨幹跟隨專家學習,使援疆專家的傳授和業務骨幹的虛心請教相結合,給醫院的業務能力提升奠定基礎。另外,作為受援地,應根據學科發展需要,製訂切實可行的援助計劃。作為援疆地,應根據受援地的需求,派遣德才兼備的醫療專家為受援地各醫療衛生單位解決實實在在的困難和問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