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阿克陶縣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教育研究課題組

  “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下,在自治區、自治州黨委、政府正確領導下,在江西省大力對口援建下,阿克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不斷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基礎得到增強,教育資源得到整合,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全縣教育的總體水平和質量有了較大提高,阿克陶縣教育事業邁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阿克陶縣位於天山與昆侖山交接處的帕米爾高原東麓,塔裏木盆地西緣,南北長283.2千米,東西寬216千米,總麵積2.4萬平方公裏。山區麵積2.3萬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96.39%;農區麵積872平方公裏,占總麵積3.61%,邊境線長達380千米,屬半農半牧國家級貧困縣。轄13個鄉(鎮、場)、109個行政村,總人口20.5萬人,由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漢族、塔吉克族等13個民族組成,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6%。

  一、調研目的和經過

  為了全麵掌握阿克陶縣教育的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以援疆教師為主體,結合縣教育局相關工作人員,成立了調研小組。從2014年5月到10月,先後赴阿克陶鎮、皮拉勒鄉、玉麥鄉、加馬鐵熱克鄉、托爾塔依農場、喀熱開其克鄉、巴仁鄉、克孜勒陶鎮、布倫口鄉、木吉鄉等12個鄉鎮農牧區的50所中小學、幼兒園、職高實地調研,通過召開座談會、實地查看、發放問卷調查表等形式,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二、阿克陶縣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86所,其中完全中學2所、初級中學7所、九年一貫製學校2所、小學75所,學前“雙語”幼兒園45所(城鎮2所,鄉級43所)。在校生43567人,其中少數民族在校生33643人,占在校生的77.2%。學校教職工4398人,其中專任教師3748人,少數民族教師3636人,占87%。全縣中小學校舍總麵積19.8萬平方米(小學10萬平方米,中學9.8萬平方米)。“十二五”期間,江西援建教育項目總投入1.67億元。

  (一)基礎教育快速發展

  阿克陶縣始終堅持“兩基”為重不動搖,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力度,在自治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和“江西省教育援建項目”等一係列工程實施下,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在國家扶持下,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的全免費。2009年9月,阿克陶縣以良好成績通過國家的“兩基”驗收。

  1.學前教育。阿克陶縣結合江西規劃援建項目,把學前教育納入城鎮安居富民、定居興牧建設規劃,通過擴大公辦幼兒園覆蓋麵、大力興辦雙語幼兒園等措施,大幅度提高了學前教育的覆蓋率,學前教育得到快速發展。

  (1)幼兒園建設情況。2014年全縣有各類幼兒園59所。其中教育部門開辦45所,占76%,集體和其他部門開辦14所,占24%。縣鄉鎮(場)14所,農村幼兒園42所。幼兒園總數比2010年增加42所。

  (2)幼兒入園情況。2014年全縣在園幼兒達到6473人,比2010年增加2698人,其中縣直1376人,占21.2%,農村5097人,占78.8%。2014年幼兒毛入學率達到60%。2014年全縣幼兒園統一實行“模式二”雙語教學。

  (3)幼兒教師情況。2014年全縣共有幼兒園教職工457人,園長、專任教師328人,其中幼師專業以上學曆的有129人,占28%。

  2.九年義務教育。阿克陶縣高度重視“兩基”工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奮力推進“兩基”,全縣義務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提高,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1)全縣有小學75所,在校生21784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21268人,占97.6%,有小學教師2135人,小學教師學曆合格率100%,能勝任雙語教學1149人,占53.8%。全縣有普通初中12所,在校生9015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8740人,占97%,有普通初中教師1523人,初中教師學曆合格率100%,能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339人,占22.2%。

  (2)為提高教育質量、效益,阿克陶縣加大了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力度。以“農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工程”和“初中辦到縣”為契機,加快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大力推進民漢合校,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

  3.普通高中教育。

  (1)阿克陶縣一中和實驗中學共有高中在校生3061人,全部為少數民族學生3061人。江西省援建5000萬元建設一中,使高中毛入學率由55.8%提升到70.6%。全縣有普通高中教師288人,高中教師學曆合格率100%,能勝任雙語教學的教師96人,占42.1%。

  (2)2013年全縣高中畢業生1003人,升入大中專學習的學生828人,升學率82.6%,比2010年提升20%。

  (二)雙語教學全麵推進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新疆少數民族雙語教育工作,阿克陶縣黨委、政府也將推進雙語教育擺在了特殊重要的地位。阿克陶縣教育局積極主動落實黨和國家的各項“雙語”教育政策。全縣少數民族雙語教學工作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

  1.在廣大師生和群眾中大力宣傳少數民族雙語教學的政策,讓廣大群眾特別是當地有影響的人士認識到雙語教學的必要性,用教學實際成績對比和學生典型事例,生動地說明了知識改變命運,學生改變家庭命運。原來在沒開設雙語班的學校就讀的孩子的家長不遠百裏將孩子送到開設了雙語班的學校就讀,牧區的家長把孩子送到縣城雙語學校就讀,甚至家長在縣城租房陪讀,農區家長舍近求遠到縣實驗小學就讀。現在全縣各學校均開設了雙語班。

  2.全縣在87所中小學校開設了511個“雙語”教學班,13079名學生接受了雙語教育,有學前“雙語”幼兒園45所,189個班,6473名幼兒接受了雙語教育。“雙語”教師總數為1942人(學前雙語教師358人,小學雙語教師1139人,初中雙語教師349人,高中雙語教師96人),雙語特崗教師594人。

  3.為加強管理,阿克陶縣出台了《關於阿克陶縣雙語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阿克陶縣雙語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十年目標》《阿克陶縣雙語教師培訓五年規劃》。將目標要求責任到人,學校領導對學前和中小學雙語教育負有主要責任,具體負責本校雙語教育工作。本著“因地製宜,分層實施,逐層遞歸”的發展思路,從2010年起,對接受過學前雙語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一律采用模式二教學,小學起始年級,縣鎮學校一般采用模式二實施雙語教育;農村學校一般采用模式一實施雙語教育,鼓勵和倡導各中小學校根據本校的實際,因地製宜地選擇相應的雙語教學模式。

  4.江西省對口支援的教育援疆項目重點傾斜於雙語教育的發展。2011-2015年江西省對口支援阿克陶縣總援建資金10.2億元,其中教育援疆1.67億元,教育援疆資金所占比例達16.37%。雙語教育投入資金1.07億元,占教育援疆資金的64%,阿克陶一中、阿克陶三中、阿克陶第二小學、阿克陶第三雙語幼兒園及7所農村雙語幼兒園的相繼建成,極大地改善了阿克陶縣雙語教育的硬件條件。為促進阿克陶縣雙語教育更好更快地發展,江西省和克拉瑪依市發揮對口支援的優勢教育資源,將縣城幾所學校建設成雙語教學優秀學校的同時,發揮以點帶麵作用,帶動其他鄉村學校發展雙語教育。在每一鄉鎮場創建一所示範性初中、小學、幼兒園,出台評價激勵政策,在縣鄉鎮一級的學校中評選出雙語教學優秀中學、小學和優秀幼兒園。以先進帶後進,用優秀促發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在全縣所有學校中形成學優秀,趕先進,營造雙語發展的良好氛圍。

  5.截至2013年,內地新疆高中班在阿克陶縣招生902人,疆內初中班在阿克陶縣招生1000餘人。自2011年至2012年,阿克陶縣報考內地新疆高中班的人數及錄取人數在穩步上升,其中:2011年報名人數為519人,錄取人數85人;2012年報名人數為409人,錄取人數104人;2013年報名人數為523人,錄取人數為222人(其中:本地學生123人,內初班學生99人);2011年報考區內初中班的人數為613人,錄取人數128人;2012年報考區內初中班的人數為653人,錄取人數117人;2013年報考區內初中班的人數為753人,錄取人數186人。江西省繼續實施“雙百”工程,內高班高考成績顯著。江西省2008年起每年招收100名克州阿克陶學生到南昌蓮塘一中上高中,內高班畢業生在2013年高考中摘得克州理科狀元、克州文科狀元、80%以上達到二本以上分數線。江西省高校每年招錄100名克州阿克陶大學生。

  (三)職業教育從無到有

  1.阿克陶縣原職業中學隻是在一中掛牌,職業教育發展嚴重滯後。2010年,在國家和江西省的大力支持下,占地98畝、建築麵積達32000平方米的教學樓、實訓樓、學生公寓開始建設,2012年竣工並投入使用,實現了阿克陶縣職業教育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曆史性發展。

  2.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有關職業教育惠民政策,擴大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完善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免學費政策體係,宣傳了各類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簡章,讓學生家長及學生了解到了國家有關職業教育的優惠政策,擴大了中等職業教育“三免一補”(即免除學費、免住宿費、免教材費、補助學金)政策覆蓋麵,進一步增強了中等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3.縣職業高中目前開設了12種專業(農業機械使用與維護、設施農業、服裝設計與工藝、計算機應用、建築裝飾、汽車維修、中餐烹飪、食品生物工藝、畜牧獸醫、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以及美發與形象設計等)。2012年職業高中招生人數達到了225人,為疆內中等職業學校輸送學生354人,為內地中等職業學校輸送學生104人,2013年縣職業高中計劃招生360人。

  (四)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1.阿克陶縣委、縣政府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工作來抓。按照教育部、財政部、人事部及中央編辦《關於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的通知》文件精神,截至2012年共招聘特崗教師627人、特培生計劃教師57人、雙語幼兒園教師168人充實到基層學校和幼兒園。

  2.近三年來,通過選派教師參加國家級、自治區級、自治州及縣本級培訓,共培訓雙語教師6894人次(其中國家級122人次,自治區級476人次,地州級2416人次,縣本級培訓3255人次,培訓少數民族語言授課教師2250人次),參加培訓的少數民族教師占總人數的76%。

  3.江西省緊緊圍繞如何化解受援地“雙語”教師嚴重匱乏這一製約瓶頸,堅持送教支教與師資培訓相結合,就地培訓與來贛培訓相結合,傳統課堂培訓與現代遠程培訓相結合,短期師資培訓與長期人才培養相結合等多種途徑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通過派援疆教師、大學生誌願者,組織受援地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中短期培訓,組織教育專家送教進疆等模式緩解受援地師資力量短缺、師資水平偏低的燃眉之急。一是選派了19名優秀教師分別在克州二中和阿克陶縣實驗中學支教;二是2011年和2012年選派741名未就業大學生赴江西進行為期3年的培訓;三是選派三批雙語教師共140名赴江西進行為期3個月的雙語教學培訓,其中2011年60名,2012年40名,2013年40名;四是暑期安排江西教育專家、名師到阿克陶培訓和上示範課,2013年受訓人數達1000多人次;五是促進縣級雙語教師培訓,江西省教育廳資助阿克陶教育局20萬元,計劃五年培訓教師1600人,到目前為止已舉辦四批八期培訓,培訓學員達686人;六是加強援疆教師的傳幫帶示範帶動作用,援疆教師在每周五、周六對雙語骨幹教師進行培訓,培訓的雙語骨幹教師共計142人;七是實行“1+2”和送教下鄉活動,為發揮支教老師的傳幫帶作用,10名援疆老師與20名本地教師結對提高,10名教師還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在鄉鎮學校講座和示範課達15場(節)。

  (五)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1.從2003年8月1日起,各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已全額納入縣財政預算安排,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得到了有力保障,目前學校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已經達到了小學500元/生/年、中學700元/生/年,農村中小學取暖費已經達到小學60~112元/生/年,中學60~112元/生/年。

  2.2010年以來,利用農村寄宿製建設“教育扶貧”工程、“義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校舍維修工程、援疆援陶工程等300多個項目,累計投入資金36623.8萬元。項目建設覆蓋了全縣所有中小學校,改擴建校舍麵積366637.82平方米。

  3.享受營養餐計劃學生29895人,每人每天3元,享受寄宿生生活費補助9187人,每人每天小學生5元、初中生6元。

  三、阿克陶縣教育事業存在的主要困難與問題

  (一)基礎教育方麵

  1.學前教育發展還不能滿足社會事業的高速發展。一是縣城幼兒園數量不足,2014年,縣城3~5歲幼兒有1285人,原縣城僅有一幼、二幼,學生949人,2014年江西援建的三幼投入使用,雖能緩解幼兒就學壓力,但隨著城鎮化水平的快速發展,縣城公辦幼兒園數量還是不足。二是農村幼兒園發展還麵臨巨大困難,全縣農村3~5歲幼兒有3512人,現在園幼兒6473人,尚有74個村無雙語幼兒園,大部分有雙語幼兒園的村,也僅能保證5歲幼兒入園。三是非教育局舉辦的幼兒園麵臨經費困難、辦園條件差、設施簡陋陳舊等問題。

  2.義務教育發展很不均衡,城鄉、農牧區差異大。

  (1)2014年,縣城僅兩所小學,隨著縣城人口和流動人口的增加,小學就學壓力巨大,廣大群眾對此已有強烈反應。縣城有縣一中和縣實驗中學兩所完中,共有學生3061人。江西省援建一中5000萬元建設的高教樓、宿舍樓、食堂極大地改善了辦學條件;實驗中學的學生主要是縣城漢族學生和廣大牧區柯爾克孜族學生,由於學校麵積和資金投入的問題,該校辦學條件亟待改善。江西省2011年援建的第三中學,由於拆遷緩慢,至今未按時竣工投入使用。

  (2)牧區學校條件艱苦、教師匱乏。牧區共有學校20所,在校學生3968人,教師672人。學校距離縣城平均在200千米左右,最遠的學校距離縣城400餘千米,山高路遠、麵廣線長,且學校基礎設施及教學設施簡陋,人員集中極為困難,教學物質嚴重缺乏,氣候環境極為惡劣。至今還有3個鄉鎮沒電,中心小學也是幾個教師擠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房間辦公、睡覺、做飯。客觀原因造成牧區學校很難留得住教師,教學水平較高、文化功底紮實、漢語水平較好的特崗教師、高等院校優秀人才、社會招聘老師先後通過不同的方式離開教育教學崗位,甚至一些從內地高等院校招聘的大學生來到牧區後還沒有到達學校就因環境惡劣、氣候不適等原因離開。以上因素導致了牧區學校教師結構極不合理、教師教學水平不高、“雙語”教學推進十分困難、優勢教育資源無法發揮作用的局麵,製約了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3)高中教育發展滯後,教學質量有待提高。2012年全縣初中畢業生3048人,升入高中階段的學生約為1783人,升學率為58.5%。

  (二)職業教育方麵

  1.中職普及率很低。2012年升入職業高中學生288人,升入普通高中學生1200餘人,普職比嚴重偏低。

  2.職業高中實訓設備奇缺,生均設備值與技能培養的要求相距甚遠,實訓基地建設尚需加強。

  3.職業高中專業設置和就業脫節。

  (三)雙語教育方麵

  1.部分校長、老師對雙語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抓雙語教育不積極。

  2.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縣委、縣政府對雙語教育高度重視,教育局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抓雙語教學,近幾年,質量提升明顯,在全州名列前茅,但由於基礎、語言環境的局限,少數民族兒童、青少年雙語學習麵臨巨大困難,加上雙語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等原因,雙語教學質量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3.雙語教學設備落後。在現有雙語師資情況下,一些雙語教學設備和教學資源能彌補師資不足的問題,但配置教學設備資金短缺。

  (四)師資隊伍建設方麵

  1.幼兒教師編製短缺,數量嚴重不足。近幾年阿克陶縣雙語幼兒園建設力度大,一大批雙語幼兒園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但雙語教師的補充速度遠遠跟不上項目建設速度,部分幼兒園建成後麵臨無教師的窘境。幼兒教師尤其是農牧區幼兒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幼兒教育專業畢業的教師所占比例很低。

  2.中小學教師隊伍結構性短缺和整體素質偏低問題依然突出,部分學科教師緊缺,呈現師資數量不足和素質不高並存,教師超、缺編現象並存,地區分布和學科分布不平衡並存,民族分布和城鄉分布不平衡並存的局麵。

  3.雙語教師數量不足。據測算,全縣每年需新增中小學教師170至230人之間,逐年遞減。符合培訓條件,特別是具備一定漢語基礎的教師越來越少,培訓難度明顯增加,許多少數民族教師不可能通過培訓實現轉型。中小學尤其是農村小學母語非漢語的雙語教師基本無法滿足模式二雙語教學需要,存在漢語教師發音不標準、不能很好地理解課文、不能用漢語組織課堂教學、不能用漢語講解數學等問題。雙語教師教學能力亟待提高。

  4.職業教育專業教師數量嚴重不足、質量不高。阿克陶職業高中平均師生比為1:6.4,“雙師”型教師占25%;聘請校外兼職教師帶來的管理和經濟壓力較大,嚴重阻礙了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結構性短缺和質量不高已成為製約中職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

  5.工作生活條件艱苦,環境惡劣,教師流失嚴重。廣大農牧區邊遠學校教師工作生活條件艱苦,招考教師困難,新招錄的教師到崗率低。一部分教師因不適應環境,通過找關係調動工作崗位、考公務員、辭職等方式,造成學校教師嚴重不足、教師流動性較大的問題。

  (五)經費與辦學條件

  1.幼兒園和牧區小學辦學條件亟待改善。由於經費投入不足,部分村尚無幼兒園,牧區農村小學校舍破爛,設施陳舊。

  2.項目建設相對較多,缺口資金難以得到全部解決。為確保全縣學校達到標準化建設,實現教育均衡發展這一目標,國家、自治區、江西省對阿克陶縣教育項目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缺口資金仍然很大。一是配套資金單方造價太低,地質環境複雜,20個小學和90多個教學點大多位於邊遠牧區及山區,海拔高,交通不便,甚至存在無水、無電、無路的情況,部分工程開工在沒有電的情況下,需要使用發電機,每發一度電大概需要5元的成本,由於地處高海拔,發電機不能完全發揮效率,必須要2~3台發電機同時發電才能使工程正常開工,一般都要算主材料運距(如水泥、磚等建築材料),運輸過程中,由於沒有路隻能走河道,所以運輸建築材料隻有在每年3~4月內進行,一塊紅磚到了邊遠牧區達到了1.2元,導致工程單方造價2000~3000元,項目招標價格普遍比配套資金單方造價高,項目建設異常困難。二是學校建好後,地麵硬化、道路拓寬、修建圍牆等資金難以落實。三是部分鄉鎮位於海拔較高地區,受夏季冰山融雪等天氣影響,自然災害頻發,加上山高路險(如恰爾龍鄉帕斯瓦提學校、克孜勒陶鄉卡普卡等學校根本無路可走,隻能在無水時從河灘艱難到達),一些工程的工人是從各地臨時招聘,很難適應高山惡劣氣候和高原缺氧的氣候條件,導致人工工資很高。

  截至目前,幼兒園缺口資金共計900萬元;2010年校安工程缺口資金共計190萬元;教師周轉房2009年至今缺口資金為277.9636萬元;職業高中建設2010年合計缺口資金為1215.5萬元;縣一中400米塑膠跑道缺口資金為5.26萬元;實驗中學宿舍樓缺口資金為921萬元;2011年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專項資金合計缺口123.136萬元;2011年阿克陶縣教育局擴建項目合計缺口資金為53.9萬元;2012年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三中運動場缺口資金為43萬元。

  2014年按照標準化建設進度要求,全縣要進行驗收的中小學有26所,在校學生數為10785人,班級356個,現占地麵積621948.64平方米,按照標準化建設要求缺少21844平方米,需要資金131.06萬元;校舍麵積缺少26710.98平方米,需要資金5342.20萬元;勞動基地缺少60畝,需要資金240萬元;自行車存放地缺少1445.50平方米,需要資金21.68萬元,圖書缺少62229冊,需要資金93.34萬元;教學裝備總額3372.17萬元;共計9381.52萬元。(占地麵積和田徑場計算方式每平方米60元,校舍麵積計算方式每平方米2000元,勞動基地計算方式每畝地4萬元,自行車存放用地計算方式每平方米150元,圖書價格計算方式每冊15元。)

  3.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條件,學校公用經費也存在一定的缺口。由於縣學校布局較為分散,山區學校和教學點較多,學校食堂工作人員工資是當前一直沒有得到解決的突出問題,為保障寄宿製學校正常運轉,隻有用公用經費解決。自治區為農村中小學學生劃撥每生每年70元的取暖經費,但因縣邊遠山區學校每年9月份至次年5月份就需要燒煤取暖,隻能超標發放山區取暖用煤。縣學生公寓管理中心和縣一中新增學生宿舍和辦公樓沒有下撥取暖經費,為保證學生和教職工冬季取暖,隻能賒賬運行,縣政府每年撥經費解決此困難。

  四、教育發展的戰略意義和發展目標

  (一)加快阿克陶縣教育發展的戰略意義

  1.加快教育發展是中央新疆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阿克陶縣的發展和穩定,關係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關係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關係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加快教育發展,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穩陶興陶、富民固邊”的重大舉措。

  2.加快教育發展是實現阿克陶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基礎條件。阿克陶縣現處於從農牧業向工業化發展轉型的最初期階段,城鎮化水平低,農業人口相對過剩,工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滯後,就業壓力巨大。教育在阿克陶縣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作用。優先發展教育,對促進各民族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以現代文化為引領,以科技、教育為支撐,加速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打造阿克陶縣經濟的增長極,向西開放的橋頭堡,建設繁榮富裕和諧穩定的美好新疆,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

  3.加快教育發展是實現阿克陶縣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阿克陶縣位於祖國西北邊陲,是少數民族聚居較為集中的區域,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群眾聚集地區。長期以來,受國際大環境和周邊國家的影響,成為“三股勢力”較為活躍猖獗的地區,民族分裂勢力和非法宗教勢力與我們爭奪下一代的鬥爭十分激烈。在中央、內地省(市)支援下,加快發展新疆教育事業發展,提高勞動者素質,使受教育者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從青少年心靈深處構築起反分裂、反滲透的思想防線,有力抵禦和遏製“三股勢力”的幹擾和破壞,有效維護中央與自治區、內地與新疆的血脈聯係,增進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落實中央確定的“穩疆興疆、富民固邊”戰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是治本之策。

  (二)阿克陶縣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陶”和“人才強縣”戰略,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國家“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遵循教育規律,麵向社會需求,優化布局結構,堅持分類指導、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促進教育公平,以農村教育為重點,以全麵普及“雙語”教學為突破口,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普及成果,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普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辦好各族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增強教育對阿克陶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實現全縣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發展目標:

  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基本普及,3~6歲幼兒3年毛入園率達到80%以上,學前教育保教質量明顯提高。義務教育趨於均衡發展,“普九”水平整體提升,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普及,辦學水平明顯提高,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

  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高中階段招生規模的普職比大體相當。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形成高中階段教育結構趨於合理,中職、普高教育協調發展的格局。

  雙語教育:農牧區少數民族學前兩年“雙語”教育率先普及,入園率達到90%左右。小學起始年級少數民族學生實現“雙語”教學,中小學各學段的“雙語”教學有序推進。內地新疆高中班、區內初中班、區內高中班和內地高校支援新疆協作計劃招生人數不斷提升,啟動實施內地新疆中職班項目。

  教師隊伍:小學、初中教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學曆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階段教育的教師數量進一步增加,質量有所提高,學曆合格率達到90%以上。小學教師具有專科以上學曆、初中教師具有本科以上學曆、高中教師具有研究生學曆的比例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的比例達到30%左右。

  五、阿克陶縣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對策措施

  (一)轉變政府職能,堅持依法治教,保證教育優先發展

  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牢固樹立“科教興陶,教育為本”的思想,全麵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加強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努力克服製度障礙,提高教育普惠性。

  1.製定教育發展規劃性綱領性文件。比如《阿克陶縣2010-2020年教育發展規劃綱要》《阿克陶縣教育教學工作考評方案》《阿克陶縣雙語教育發展工作實施意見》《阿克陶縣學校建設管理辦法》《阿克陶縣教職工管理辦法》《阿克陶縣教師培訓規劃》等。積極促進管、辦、評分離,推進製度創新,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教育管理體製。

  2.切實加強教育監督檢查,完善教育問責機製,綜合利用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依法履行公共教育服務的職責,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務體係,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維護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議加強阿克陶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辦公室力量,專項資金解決辦公經費。

  3.努力構建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長效機製,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事業發展、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良好環境。建議成立阿克陶縣教育發展獎勵基金會。

  (二)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均衡發展,保障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保障教育機會平等,扶持困難群體,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建立教育均衡、協調發展的監測製度和評估體係,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1.進一步改善農牧區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建立優質資源學校幫扶薄弱學校,縣域內教師、校長交流機製。建議國家、自治區、江西省加大對農牧區和薄弱學校的資金扶持力度,安排專項資金解決木吉、恰爾隆、塔爾等鄉鎮學校無路、無電、無水的問題,在牧區鄉鎮(場)實施教師周轉房和寄宿製學校建設,根據實際情況增加牧區學校取暖費,提高牧區教師補貼,雙語幼兒園和學校建設項目向牧區傾斜。建議實行縣城、農區學校與牧區學校結對幫扶,實行評聘高級教師定期牧區支教活動。

  2.加大對邊遠貧困牧區義務教育經費扶持力度。實施好教育援疆項目、農村雙語教師特設崗位招聘計劃、城市學校教師支教和高校學生實習支教計劃,逐步縮小城鄉之間、農區和牧區之間的教育差距。

  3.建立農牧區留守兒童關愛機製和教育服務體係。建立健全政府資助政策體係,采取“獎、貸、助、免、補”的資助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落實義務教育階段校方投保責任。完善學生醫療保障資金籌集機製和費用分擔機製,保障學生基本醫療需求。

  (三)調整教育結構,統籌各類教育,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

  以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標準化建設和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為重點,高水平、高質量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以雙語教育為重點,加快普及學前教育。以職業教育為重點,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1.在鞏固提高“普九”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堅持以內涵發展為導向,以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管理水平為目標,以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為突破口,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建議國家、自治區、江西省在政策資金上向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傾斜,加大扶持力度。

  2.以學前雙語教育為突破口,以國家農牧區學前雙語幼兒園建設工程項目為基礎,以鄉鎮中心幼兒園為骨幹,加快發展農牧區學前教育。基本普及學前教育,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係。建議國家、自治區、江西省安排部分資金在無雙語幼兒園的村建設雙語幼兒園,改造一批幼兒園。建議理順雙語幼兒園管理體製,把集體和其他部門辦的幼兒園全部歸口教育局管理,解決這些幼兒園辦學經費短缺的問題。

  3.統籌高中階段教育資源,構建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逐步實現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規模大體相當,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滿足初中畢業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建議政府采取措施,對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畢業生全部動員到職業學校就讀。

  4.把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使規模、專業設置與阿克陶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需求相適應;構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貫通、職前與職後教育相互銜接、學曆學製教育與職業技能培訓為一體的職業教育體係。建議職業學校與阿克陶縣江西工業園企業建立訂單培養機製,和人社局加強協調,建立勞務輸出平台。

  5.加強阿克陶職業學校和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建設,健全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廣泛開展麵向“三農”的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轉移培訓,鼓勵更多農牧區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加強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統籌,促進農科教結合。建議自治區、江西省安排資金配置必要的實訓設備,統籌職業學校和社區勞動服務平台建設。

  (四)加強德育工作,維護民族團結,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融入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公民道德教育為基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增強學生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1.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廣大學生,把“三個離不開”“四個認同”和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內容,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和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進課堂、進頭腦。

  2.加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豐富德育內容,創新德育形式和手段,構建各學段有效銜接的德育體係,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認真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團結教育條例》,堅持不懈地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和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貫穿於學校教育始終。加強無神論教育,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增強學生的國家意識、法律意識、中華民族意識和公民意識,培育青少年學生崇尚科學、反對迷信、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五)推進雙語教學,規範教學管理,培養“民漢兼通”人才

  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的原則,尊重教育規律、堅持民漢兼通,把握推進節奏,注重學段銜接,確保教育質量,積極、穩妥、有序地推進雙語教育。

  1.全縣雙語幼兒園統一采用模式二雙語教學,對接受過學前兩年雙語教育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實行雙語教育。在中小學逐步擴大雙語教育的覆蓋麵,按照雙語教育實施方案的進度要求開設雙語班,對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教學、加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生,適當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課時和課程門類,提高學生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權利,重視本民族語言文字教學工作,保證教學課時和教學質量。為在漢語言學校學習的少數民族學生開設本民族語文課,並鼓勵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2.加強雙語教育研究,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內容,積極探索建立雙語教育考核評價體係和督導評估機製,鼓勵學校積極開展雙語教育的改革試驗,提高教學質量。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辦好學前雙語幼兒園或學前班。縣直學校實行民漢合園、合校,鼓勵民漢學生混合編班。建議加強縣教研室建設,配齊配全各學科教研員,在援疆幹部裏增加教研員崗位。

  3.進一步擴大內地新疆高中班,區內初中班、高中班和江西高校支援新疆協作計劃招生規模。建議江西省適當擴大支援新疆協作計劃招生規模至150~200人,擴大區內中職學校對口招收阿克陶縣初、高中畢業生規模。江西省職業教育在全國領先,建議啟動實施內地中職班,和阿克陶縣職業高中建立幫扶對子。

  (六)重視隊伍建設,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教育事業的第一資源。嚴格教師資質,提升教師素質,努力建設立場堅定、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數量足夠、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加強教師的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及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將師德教育納入教師繼續教育培訓規劃。建立師德教育評估的長效機製,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聘用)的首要條件。

  2.繼續實施農牧區學校雙語教師特培計劃,加大農牧區學前和中小學教師培養力度。建議國家、自治區加大對南疆師範生免費教育力度,實施國家、自治區級雙語教師培訓工程,建議江西省每年在援疆資金中安排阿克陶縣級和校本培訓資金50萬元,確保35歲以下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全員參訓。建議擴大江西省選派教師援疆支教規模,擴大大學生實習支教和誌願者支教規模,按需補充各學段、各學科短缺的雙語師資。建議江西省在“551”培訓計劃中增加雙語教師培訓數量,建議采用跟班學習的教師培訓方式。建議江西省每年暑期安排教育專家、名師團到阿克陶縣講學和示範課教學,鼓勵阿克陶縣學校與江西省名校結對。

  3.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提高職業學校持有專業資格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教師比例。實施教學名師、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工程和特聘兼職教師資助計劃。完善相關人事聘(任)用製度。建議縣政府安排專項經費聘請生產一線專家、技術人員、社會上的能工巧匠擔任職業學校兼職教師,建立職業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製度。建議江西省在援疆教師中安排專業型、技能型教師。

  4.落實教師績效工資,完善津貼補貼標準。適當提高雙語教師、農牧區教師中級和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比例。關心教師身心健康,落實教師醫療、養老、住房等保障政策,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將教師住房納入政府保障性住房體係。完善教師表彰製度,提高特級教師的待遇,對教學能手、教學名師、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和在農牧區長期從教、貢獻突出的教師給予獎勵,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社會風尚。建議實行“中青年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和“十佳校長”評選。

  (七)增加經費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實現辦學條件標準化

  教育投入是基礎性、戰略性投資,是公共財政的重要職能。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製,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確保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保持在4%以上,並隨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進一步提高。

  1.政府要把教育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先保障。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年初預算和預算執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體現法定增長要求,保證教育財政撥款增長明顯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並使按在校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足額征收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專項用於教育事業。

  2.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務職責,完善各級教育經費投入機製,保障學校辦學經費的來源和穩定增長。製定並逐步完善各級各類學校人均經費基本標準和人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繼續落實好農牧區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用於教育的政策。教育專項安排要向農牧區、邊遠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

  3.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教育資源開發力度,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按照“統籌規劃、普及提高、融合集成、支撐創新”的原則,優先建設教育信息網絡,拓展以衛星電視和互聯網為載體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促進信息係統互聯互通。實施農牧區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加快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設雙語教育電視頻道和教育資源庫,使雙語教育電視課程進課堂,實現雙語教育網絡設施和資源“班班通”。

  (八)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學改革,全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堅持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製度和工作機製,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1.堅持科學的質量觀,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糾正單純追求考試分數的“應試教育”傾向。在保證必修課質量的同時,結合實際,設置豐富多樣、高質量的選修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化發展需要。改進教學方式,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性學習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立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標準,完善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和學分管理製度,建立學生發展指導製度,加強對學生思想、心理、學業等方麵的指導。

  2.加強中小學管理,規範辦學行為。加強學校領導幹部隊伍建設,建立中小學校長及班子成員考核、任免、獎懲製度,逐步推進校長競聘上崗,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加強對學校財務審計,嚴格財務紀律。製定《阿克陶縣教育係統教職工管理辦法》,加強對教師隊伍管理,嚴格教師準入製度。

  3.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為重點,開展麵向人人、麵向社會的職業教育。製定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和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推進職業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支持示範性職業學校建設,支持職業學校緊缺、特色專業和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建設。大力開展職業技能競賽,以賽代試;積極推進職業技能鑒定,以鑒代試,切實提升技能型實用人才的培養質量。

  4.以雙語教學為抓手,全麵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是建立科學的雙語教學質量評價方案;二是加強教研隊伍的建設,建立縣、鄉、校三級教研網絡,提升教師教學水平;三是抓好幼小、小初、初高雙語教學銜接,合理配置師資;四是進一步提升內高班、內初班錄取率和高考升學率。

  課題承擔人:蔡勇

  課題參與人:唐旭 楊勇

  張勇誌 勒恩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