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九章 恩江河畔之古韻

  贛江支流——恩江,古稱瀕水,又名烏江,從雩山山脈北麓的靈華山飄逸而來,一路濺玉流銀,晝夜不息。千年古邑永豐縣城恩江鎮就依偎在她的身旁。恩江河畔遐邇聞名的狀元樓、報恩寺塔、駝背橋、古城牆遺址及河上的恩江大橋,無不一一昭示著恩江古往今來燦爛的曆史文化,構成了幽雅綺麗、風姿綽約的勝景。

  從永豐大橋北頭步入恩江河堤,但見一座古塔巍然聳立。塔名報恩寺,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是為永豐縣眾塔之首。塔從第二層起,逐層稍稍收縮,整個塔形,挺拔雄渾,加上帶3道箍環的圓錐形鐵頂,頗有“刺破青天鍔未殘”之狀。尤為奇特的是,塔身微向南傾。究其因,讓人不得不歎服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建築藝術。永豐夏季多暴風雨,又多從南麵襲來,於是在設計造塔時,塔身有意南傾一點,以利抵擋風雨襲擊。人們戲稱其為永豐的“比薩斜塔”。

  與報恩寺塔遙遙相望的是狀元樓。下狀元樓,踏上永叔路(以歐陽修的字“永叔”命名),步行不到50米,便見一座頗具特色的古橋。細細瞧去,樣子頗怪,像一個駝背人匍匐河上,故曰“駝背橋”。據《永豐縣誌》載:駝背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位於縣城大西門口葛溪水入恩江河的出水處,此處是當時縣城通往吉安府治的水陸要道。橋體為麻條石拱砌,四墩三孔。橋的第一孔距水麵7米,其餘二孔距水麵3.3米。因原恩江河床低,水深,帆船可直達內河避風。為了方便帆船通過,古代建橋人匠心獨具地將橋的第一孔修得特別高。

  踏過駝背橋,便是一截古城牆遺址。牆上古藤纏繞,青苔覆蓋。宋紹興七年,縣令李諤築建城牆,高3.2丈,周長千丈。城下葛溪、恩江為護城河。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千丈古城牆,如今僅存沿河一帶殘牆,卻仍能起一定的防洪作用。

  穿古城牆而過,悠然行走在青石板上,古井、古屋等接踵入眼。路底右拐,一座連接永豐縣南北的古橋——恩江大橋赫然呈現。恩江橋修建經曆了浮橋、木板橋、石墩木橋、石拱橋四個階段,先後遭水、火、兵毀十餘次,卻屢毀屢修,清鹹豐年間,終成飛架在縣城南郊恩江之上的石拱橋。

  尤其別具一格的是,大橋中央設置了一個既可供讓車又可供遊人觀景的三角台,為一般公路大橋所罕見。大橋也在此折轉,呈“人”字形向南岸延伸,整個大橋俯瞰像一隻展翅高飛的大鵬,蔚為壯觀。如今,為保護大橋,恩江橋已進行了全麵的複古修繕,並由公路橋改為步行橋。這裏也成為遊人喜遊樂到之處。

  站在恩江橋的三角台處觀望,上遊的麻洲果園,下遊的永豐大橋、狀元樓、報恩寺塔等,以及遠處的群山,都蒙在一望無際的潔白朦朧的輕紗薄綃裏,顯得蒼茫、靜穆。橋下水麵上灑滿朝陽,波光粼粼,河水載著日光緩緩向西流去,如同一泓殷紅的酒漿,令人陶醉。日影、人影、光影、雲影和兩岸的樹影全都遇在河水中,使人如同置身於萬花筒中,不知身在何處。突然,從橋下滑出一葉小舟,木槳劃破沉靜的水麵,水波蕩漾。這情景,一首古詩躍然腦中:“一曲江流百尺橋,水光沙色望中遙。憑欄已覺清神往,更有船頭弄玉簫。”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