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 俄羅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曆史貢獻

  俄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對俄羅斯民族十分自信,他相信自己的民族一定肩負著偉大的曆史使命,一定會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他曾講過這麽一段話:“真正偉大的民族永遠也不屑於在人類中扮演一個次要的角色。甚至也不屑於扮演頭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一個民族若是喪失了這種信念,它就不再是一個民族了。”在這裏,陀思妥耶夫斯基點明了一個哲學命題:俄羅斯理念。有關俄羅斯民族的前途和使命問題就叫俄羅斯理念。它包括的問題有:俄羅斯應該如何對待自己複雜的曆史?俄國應該向何處走?俄羅斯民族的曆史使命是什麽?如何改變俄羅斯的命運等等。其實世界上每個民族甚至每個人都得考慮這個哲學命題。一個民族的發展應該有一條主線,這就是理念。幾代俄國知識分子,憂國憂民,苦苦探索俄國發展道路。1888年時,俄國大學者索洛維約夫在法國就曾作過一個報告,題目就是枟俄羅斯理念枠。他講的幾句話至今仍有價值。其中一句話是:“俄國的道路是特殊的道路。”另一句話是:“俄羅斯肩負著偉大的使命。”還有一句話是:“俄羅斯民族具有偉大的潛在力量。”

  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完滿的現實世界裏。由於現實世界中矛盾太多,不合理的現象普遍存在,因此,人民必須要追求那個理念中的完滿世界,去追求理想境界,在那裏沒有痛苦,沒有煩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太現實會造成人的功利化和世俗化;若太理想則會使人產生虛幻化和終極化。因此理性社會要求人們在理想與現實維持一個適度的張力,而不能無限膨脹。這樣才能保證理想信念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才能在理想與現實的選擇中保持均衝。要達到理想境界,關鍵在於人,在於完整的人格,在於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俄羅斯文化與中國文化在這一點上是共同的,都是在努力塑造完整的人。他們堅信,隻有獨一無二的優秀民族才能幹出獨一無二的業績,才能走出獨一無二的發展道路。

  早在1841年,俄國一位早期社會主義先驅奧加廖夫就講過:“斯拉夫人是個偉大的民族,在人類曆史命運中它將發揮重要作用。”“在俄羅斯人身上,你永遠不會看到德國人的市儈氣,法國人的淺薄,英國人的自私,意大利人的浮躁,中國人的狹隘。但是俄羅人身上卻擁有這些民族的優點與長處:德國人的思辨理性,法國人的理想主義,英國人的務實精神,意大利人的機智,中國人的聰明。俄羅斯文化正是人類希望之所在。”他的論述有一定的道理:一是俄羅斯民族善於吸取與融合各民族文化的精華與長處;二是俄羅斯民族文化底蘊十分深厚;三是俄羅斯民族擁有無窮的潛力和精神力量;四是俄羅斯民族偉大的曆史使命感。正是這種使命感增強了俄羅斯民族的凝聚力,也讓俄羅斯民族在一些重大曆史時刻發揮出的巨大潛力能量,對人類文明發展曆程施加了巨大的影響。

  俄羅斯民族對人類曆史進程曾做出過的特殊貢獻突出表現在三次重大曆史事件中:一次是打敗蒙古軍隊。13 世紀蒙古部落崛起,英勇善戰,其中一個部落叫塔塔兒,歐洲人稱其為韃靼人,蘇聯曆史書上一直把蒙古人統稱為韃靼蒙古人。他們先後征服了中亞、東歐、南歐,建立了蒙古大帝國(這個大帝國的疆域曾擴張到3 700 萬平方公裏,包括今天44 個國家和地區)。但由於蒙古貴族的掠奪性和腐朽性,遊牧民族的落後性和破壞性,歐亞許多曆史名勝古跡被毀,被占領地區人民飽受戰亂之苦。蒙古統治俄羅斯240年(1240—1480),給俄羅斯人民帶來重大災難。但俄羅斯人民堅持鬥爭,拖住了前進勢頭很猛的蒙古馬隊,拯救了歐洲文明。

  阿拉伯一位史學家伊本· 阿西爾在論述蒙古人侵略情景時說:“人類從創世以來都未遭受過比這更為可怕的災難,即使到世界末日和末日審判時,也不會出現類似的情況。”這段論述真實反映了蒙古鐵騎對那些被占領地區的掠奪與蹂躪。公元1240—1480蒙古人對俄國的入侵及統治長達240 年之久,俄羅斯民族遭受常人無法想象的災難,這對俄羅斯民族來說是個非常沉重的年代。蒙古人的入侵就意味著千百萬人的死亡及巨大的物質財富的毀滅。蒙古鐵騎所到之處,留下的隻是煙霧和灰燼。他們燒毀了許多富庶的城市,摧毀了農業灌溉係統,安居樂業的農民從世代耕種的土地上或被趕走了,或被抓去打仗了。被征服的地區民族還得向侵略者繳納賦稅。13 世紀一位俄國作家曾這樣形象地描述了韃靼蒙古人蹂躪俄羅斯的罪行:“父兄之血似流水浸潤土地,無數兄弟子女皆被俘虜,田園荒蕪,草木叢生,偉業淪喪,美景消亡,財富全被掠走,土地全被侵占……”蒙古人統治時期征稅的手段也十分殘忍,有首民歌鮮明地再現了蒙古人征稅時的殘酷程度:

  “誰個沒有錢,就要他的子女;

  誰個沒有子女,就要他的妻;

  誰個連妻子都沒有,就把他的腦袋砍去!”

  由於蒙古人的統治與掠奪,俄國同東西方各國的經濟聯係中斷,尤其是俄國與西歐各國的政治和經濟聯係幾乎停止了兩個多世紀。這就嚴重地阻礙了俄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使俄國陷於沉重的苦難與黑暗之中。蒙古人的征稅製度、征兵製度、連環保甲製度、貨幣製度、甚至服裝(穿長袍,帶皮帽)與習俗對俄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全方位的。如果說公元11—12世紀俄羅斯各地的文化都具有拜占庭文化的色彩,那麽13—15世紀俄國文化就深深地打上了蒙古遊牧文化的烙印。蒙古人的占領對俄國最嚴重的後果就是俄羅斯長期落後於西歐。在韃靼蒙古人入侵之前,俄羅斯文明程度並不比西歐國家低。11—12 世紀的羅斯文化豐富多彩,接近拜占庭文化風格,與希臘母體文化相似,但與西歐文化的羅馬風格有區別,而發展水平相當。240 年的占領,俄羅斯文化深受蒙古文化影響,造成了俄羅斯文化一些野蠻及落後的陰暗麵,也使俄羅斯文化帶上了一些亞洲特點。但是我們在這裏還要強調:外族入侵者可以占領一個國家的領土,可以掠奪其財富,可以淩辱其人格,甚至可以任意殺人,但它無法消滅這個民族的文化和這個民族的精神。盡管蒙古占領給俄羅斯民族帶來巨大的災難,但它無法改變俄羅斯文化的本質。

  俄羅斯人民為抗擊韃靼蒙古人的入侵及統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237 年蒙古軍攻打梁讚,梁讚大公率軍民奮力抵抗,但終因兵力懸殊,寡不敵眾,整個梁讚被夷為平地。1238 年莫斯科被蒙古人占領,整個城市被摧毀,率軍抵抗的弗拉基米爾大公陣亡。1239 年蒙古人的鐵蹄又逼近基輔,韃靼人攻破城牆,雙方展開了激烈的巷戰,俄羅斯人傷亡慘重。俄羅斯人民英勇抗戰,嚴重地挫傷了蒙古人的西進力量,使得韃靼人在進攻西歐之前已變成了強弩之末了。這就為後來捷克人擋住了蒙古鐵蹄西進步伐創造了條件。俄羅斯人自己承受了韃靼人入侵的全部苦難,從而拯救了西歐,使得歐洲文明免受鐵蹄踐踏及奴役和恐怖,為西歐後來的順利發展創造了條件。

  俄羅斯民族對人類曆史的第二次貢獻就是打敗拿破侖,即著名的1812年的衛國戰爭。1804 年法國獨裁者拿破侖稱帝,對外瘋狂擴張。他隻用5 年時間就征服了奧地利、荷蘭、普魯士、西班牙等國,成了歐洲霸主。拿破侖聲稱:再過5 年他將統治全世界。他認為俄國是他通往世界霸主地位的主要障礙。1811年,拿破侖已打到俄國邊界,成了多半個歐洲的主宰,但他仍不甘心。拿破侖狂妄地說:“五年以後,我就是世界的主人,還剩下一個俄國,我一定要壓倒它。”拿破侖打算在征服俄國之後,再集中兵力摧毀英國,以確立法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在入侵俄國之前,拿破侖已擁有60 萬大軍,其中直接投入俄國兵力總數為44萬,在俄國邊界上還有20萬後備兵力。而俄國兵力總數為54萬人左右,但西部邊界上的機動兵力僅20 萬。1812年5月初拿破侖離開巴黎,奔赴前線,1812年6月22日他簽署了對俄作戰命令。1812 年6 月24 日夜,法軍兵分三路(北路、中路、南路),攻入俄境,俄軍一路敗退。拿破侖揚言:“如果我抓住了基輔,我就抓住了俄國的腳;如果我攻占了彼得堡,我就抓住了俄國的頭;一旦攻占了莫斯科,我就擊中了它的心髒。”

  拿破侖大軍進入俄境之後,急於大會戰。可俄軍不戰而退,打亂了拿破侖的計劃,也造成了法軍糧草不足,士兵疲憊不堪、開小差成風等問題。1812年8月16日法軍攻占俄北方重鎮斯摩棱斯克,經過兩天兩夜血戰,俄軍損失慘重,該城失守,俄軍再次撤退,但俄國軍民的堅忍不拔的精神使拿破侖十分震驚。到1812年8月20日,沙皇亞曆山大一世任命米· 伊· 庫圖佐夫(1745—1813)為俄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經過了50多年的戎馬生涯,身經百戰,且具備卓越的統帥能力。他上任俄軍士氣大振,新統帥決定在距莫斯科以西120公裏的博洛迪諾小村莊與法軍決戰。這裏地勢開闊,丘陵起伏。三條小河把博洛迪諾分為三塊,每塊都有一個製高點。東南兩麵還有茂密的森林可掩護。庫圖佐夫選擇此地決戰,意圖在保衛莫斯科,也想消耗法軍戰鬥力。

  1812 年9月5日—7日,法軍集結兵力13暢5萬人,大炮587門;俄軍兵力為12暢6萬,大炮640門。經過7日激戰,雙方人員傷亡很大。俄方炮手堅守崗位,寧死不後退一步。法軍折兵5暢85萬人,俄方死亡3暢85萬人。到9月14日,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向西南方向撤退,駐守的市民組成近14 萬人的遊擊隊,與軍隊共同抗敵。將近20萬人的市民隻留下不足1萬人未參戰,且在9月14 日突發一場大火,把莫斯科燒得隻剩下300棟石頭房。拿破侖進城的人數達10 萬人。拿破侖在莫斯科一共待了35天。由於寒冷降臨及補給不足,拿破侖於10月19日下令撤離巳被破壞了的莫斯科。臨撤退時拿破侖下令炸毀克裏姆林宮,由於導火線被雨水淋濕,隻炸毀了兩座塔樓,燒毀了多棱宮,其他建築幸存下來了。12 月18 日,拿破侖丟下他的軍隊,秘密返回巴黎,企圖重整旗鼓。撤退時庫圖佐夫率俄軍民痛擊法軍,法軍戰死的有12暢5 萬人,凍餓而死的達12暢3 萬人,被俘的有20多萬人。他的餘部於12 月24 日逃出俄境時隻剩下不足3 萬人了。1812 年的衛國戰爭是俄國曆史上光輝的一頁,是俄羅斯人民的一部民族史詩。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枟戰爭與和平枠是描述1812 年衛國戰爭的不朽名篇。1812 年衛國戰爭有力地打擊了拿破侖稱霸世界的野心,捍衛了俄國獨立,表現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與英雄主義,也為世界軍事藝術寶庫增添了不少內容,尤其是提供了如何戰勝強大的來犯之敵的經驗。

  第三次更為大家所熟悉,這就是1941—1945年偉大的衛國戰爭。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率領下,打垮了窮凶極惡的希特勒。從1938年3月11日到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用了近3年工夫橫掃歐洲14國。在希特勒閃電戰術進攻下,波蘭抵抗了一個月,號稱歐洲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隻抵抗了6周就亡國了。比利時堅持了8天,荷蘭隻打了5 天就投降了。到1940 年底,希特勒德國占領區達400 萬平方公裏,人口達3暢3 億。他們從被占區掠走4 億噸煤,3 億噸鋁,1600 萬噸鋼,190 多萬名技術人員及廉價勞動力。實際上德國是集中了全歐洲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對付蘇聯的。希特勒在做好充分準備之後,於6 月22日淩晨4時對蘇聯進行突然襲擊,企圖在一個半月之內占領蘇聯全境。斯大林領導蘇聯軍民奮起反抗。希特勒動用了其最精銳的153個師的兵力入侵蘇聯,占其總兵力的72%,希特勒對付英法聯軍的兵力僅19個師。衛國戰爭持續了1 418天,其中戰鬥激烈的就有1 320個晝夜,占其總天數的93%,其激烈殘酷程度是空前的。在4年多的戰爭中,德國在蘇德戰場上損失了75%兵力(約607個師),被擊落的飛機77000架,被摧毀的德國坦克5萬輛,大炮17萬門。蘇聯軍民為取得這場勝利也付出了巨大代價:蘇人口損失達2700~2800萬,財富損失額達1280億美元(世界各國損失總額為2600 億美元)。戰後許多重災區找不到一個完整的家庭。蘇聯軍民戰勝希特勒法西斯的曆史功績永載史冊。他們拯救了世界文明,也為此承受了巨大犧牲。

  在衛國戰爭中蘇聯軍民到底損失了多少人,長期以來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最早公布的數字是斯大林在1941 年11月6日在莫斯科紀念十月革命24 周年大會上講話中提到的:“在四個月戰爭中,我們的損失是:陣亡35 萬,失蹤37暢8 萬,受傷102萬。同時我們的敵人死傷及被俘的人數為450萬。”到1989年蘇聯二戰史專家伊· 科茲洛夫講斯大林說的蘇軍初戰失利時的傷亡人數是個“十足的謊言”,但卻是個“救命的謊言。”他提供的數字是:蘇軍在頭4 個月內就傷亡了500 萬。而德軍由於處於主動進攻地位僅死亡 24暢5 萬人,失蹤 1暢2 萬人。至於整個衛國戰爭中蘇軍死亡總數曆來說法不一。斯大林在1946年3月提供了一個保守數字:這場戰爭使700萬蘇聯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赫魯曉夫在1961年初對斯大林講的這個數字(700萬)提出質疑,他認為在1941—1945 年蘇聯軍民至少傷亡2000萬人。此後,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共傷亡2000多萬人口這個數字就廣為流傳。1990 年莫斯科出版的由科學院院士阿· 姆· 薩姆索諾夫撰寫的枟第二次世界大戰枠一書中講:“在1939年到1945年間,由於戰爭全世界共傷亡5500萬人。其中歐洲各國傷亡人數近4000萬。蘇聯人口損失達2700萬左右,直接死亡戰爭的、死於集中營及疾病的蘇聯軍 民總數達866暢8萬人。”而波蘭人口減少600萬,南斯拉夫170 萬,法國損失60萬,英國40暢5 萬。希特勒德國在“戰爭中共傷亡550 萬人,希特勒的幫凶意大利、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共損失124暢5萬人。”希特勒入侵蘇聯是其曆史上最困難的時期。在希特勒的計劃中,他們不僅要消滅蘇聯軍人,而且要占領全境,從肉體上消滅蘇聯人,並奴役其他幸存者。民族危亡使蘇聯人民在衛國戰爭中表現出了非凡的民族精神及革命英雄主義力量。1941—1945年衛國戰爭對斯大林及斯大林體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而衛國戰爭的勝利又極大地提高了斯大林和蘇聯的國際威望及國際地位,也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文明的無窮魅力及俄羅斯民族的巨大潛能。

  早在1893年10月17日,恩格斯在致友人尼古拉· 弗蘭米維奇的信中,在談到俄國社會發展命運時講過:“像俄羅斯這樣偉大的民族,是經得起任何危機的。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曆史災難,不是以曆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俄國社會發展的曆程正好驗證了恩格斯的這個論斷。蒙古240年的統治引起了彼得大帝的改革,拿破侖入侵及俄土戰爭中的失利帶來1861 年農奴製改革,擊潰希特勒造成30年代工業化及50—60年代的改革,並以60—80年代的經濟發展為補償。每經一次磨難,俄羅斯民族就成熟一些,國家也得到一次飛速發展。彼得大帝改革決定了俄羅斯後來的命運。他為俄國打開了通向西方文明的道路,並奠定了俄國近代體製的基礎。彼得一世看到了俄國經濟與軍事的落後,覺察出教育與科技落後是國家落後的總根子。落後的國情使俄國人不僅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其獨立生存也要受到威脅。彼得大帝改革帶來了俄羅斯文化的繁榮,才出現了普希金及偉大的俄國文學。這種文化繁榮,又喚醒了俄羅斯民族的覺悟。他們意識到與世隔絕、閉關自守,不了解世界發展的趨勢,就無法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也無法與世界並軌,隻能處於落後被動的局麵。應該看到,彼得一世改革是俄羅斯社會發展史上的一次質的飛躍。

  在1853年7 月至1856 年3 月克裏米亞俄土戰爭中,充分暴露了俄國農奴製的腐朽性。俄國與土耳其等國為爭奪克裏米亞半島、外高加索發生激戰,結果俄方大敗,俄軍死傷52 萬人,喪失了在歐洲事務中的影響與威望。這場戰爭暴露了俄國政治、經濟上的諸多弊病,促使俄國的有識之士加快改革。廢除農奴製已成曆史必然。沙皇自上而下改革:解放了農奴,農民獲得了土地,同時還進行司法、財政、自治製等方麵的深入改革。這次改革又是俄國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在政治上它由君主封建製轉變為資產階級君主製;在經濟上大力發展生產力,使俄國資本主義經濟在1861—1900年間得到長足發展;在外交上俄國領土得到擴張,到1900年,其領土麵積已達到2200 萬平方公裏。其中僅在1858—1881年間從中國東北及西北部割占了150 多萬平方公裏的領土。當然靠擴張建立起帝國總是不牢靠。而且俄國與鄰國之間的領土糾紛至今仍未圓滿解決。

  曆史進入20世紀30年代,蘇聯一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國際形勢不斷惡化,戰爭危險日益逼近。斯大林率領蘇聯人民咬緊牙關,勒緊褲帶,千方百計發展重工業,增強國力,用10 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100 年實現工業化的路程。在臨戰、備戰及戰火中形成的斯大林體製顯示了一定威力,它使落後的俄國一舉成為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尤其到80年代初,蘇聯的綜合國力令世人震驚。俄羅斯從未這麽強大過。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俄羅斯民族又經曆著一場艱苦的轉軌探索:經濟不斷滑坡,盧布不停貶值,政壇爭鬥不休,民族問題成堆,生活水平下降。俄羅斯人民已深刻意識到舊體製非改不可,但新模式仍在難產之中。我們堅信;俄羅斯是個偉大的國家,俄羅斯民族是個了不起的民族。在經過陣痛之後,俄羅斯人民一定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建設道路。偉大的民族總是會以曆史進步來補償曆史災難的。況且,目前俄羅斯經受的隻是轉軌中的暫時困難。我們堅信俄羅斯民族戰勝困難的能力,也堅信俄羅斯國家再造輝煌的無窮潛能及光明的發展前景。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正說明朝十八臣
4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5西安事變實錄
6漢武大帝
7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8大唐空華記
9紅牆檔案(二)
10紅牆檔案(三)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

  • 目擊天安門-(二)

    作者:韓泰倫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選擇了中國政治變遷的聚焦點--天安門這一獨特的視角,完整係統地記述了天安門曆經的滄桑巨變,挖掘出中國100多年,特別是建國50年來天安門地區發生的政治事件的內幕秘聞,是一部中國的近現代史的展現。